#黄帝内经#智慧#美文#中医#灵枢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中的绝技“尺肤”
?
——读《黄帝内经|合集第155篇笔记
黄帝内经,灵枢一脉,
千年传承,巨灵之源。
读此类古医书,学习黄帝思想,体会传统智慧,洞悉人生百态,领悟生活之道。
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篇,看古代圣人看病的种绝技,从腕至肘的内侧皮肤而诊断病症。
古医原文共875字符,书读百遍义自见。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
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
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
从下上者,阳明病;
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
见一脉一岁死;
见一脉半,一岁半死;
见二脉,二岁死;
见二脉半,二岁半死;
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
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
在左左热,在右右热,
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
多赤多热,多青多痛,
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
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
爪甲上黄,黄疸也。
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
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
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
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故曰:“寒生热,热生寒”,
此阴阳之变也。
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病(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后)泄肠僻(别本作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通过精读上述原文,可知:
所谓“论疾”,指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所谓“诊尺”,即诊察尺肤。
所谓“论疾诊尺”,本文主要阐述了诊尺肤的方法及其在诊断上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成因、症状。
关于什么是诊尺肤?
所谓“尺肤”,是指两手肘关节(肺经上的尺泽穴)下至寸口处的皮肤。诊察尺肤, 是古代切诊的内容之一,包括诊察该肌肤的润泽、粗糙、冷热等情况, 结合全身症状、脉象等以测知病情,不过这一诊法在现已很少应用。
从本篇的内容上看,主要分以下四部分论述:
一是论述了诊尺肤的范围及其诊断价值。说明从尺肤的滑涩、大小、寒热等不同变化,以“从外知内”的原理,可以了解疾病虚实,寒热的属性,表里、上下的部位等。
二是阐述目诊的道理。通过观察眼睛所现的五色,可以了解病属何脏;通过从目中赤脉延伸的方向,可以了解目痛病属何经;通过从赤脉出现在瞳子上的多少,以预测寒热病死期的长短。
三是简述龋齿、黄疸、妊娠等的诊断方法,以及血脉变化在诊断上的价值。
四是简述四时变化下病变特点。文中运用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说明四时寒暑往复的变化,由于四季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受邪后至下一季节,可以产生不同的病变。
个人对此文的思考如下:
第一,对诊尺肤的思考。
尺肤的主病,这是一门古医绝技,绝妙奇伦。
从尺肤部位包括内外二侧肌肤这一观点及角度来看,由于尺肤是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循行经过的部位,所以其辨病定位是这样的:尺肤阳面(即手背侧)主要诊察大肠、小肠、三焦的病变。尺肤阴面(即手掌面侧)主要诊察心、肺、心包的病变。
从尺肤肌肤的张力与弹性程度,以及润泽与寒热状况,如缓、急、滑、涩、冷、热、浮、沉等,可以推测出疾病的阴阳、虚实、寒热、表里之病理变化。
第二,对“八法八纲”的思考。
有学者把歧伯讲的情况,归纳为八个方面,以“八法八纲”命名,便于理解。
一是尺肤缓。即尺肤部位的肌肤缓纵不急,其证主热、主气虚,多见于温热病及久病虚损。热性开泄,所以热邪可使肌肤弛缓不收;气虚不能充养肌肤,则尺肤缓纵不急。
二是尺肤急。尺肤部位拘急绷紧而不弛缓,其证主寒、主痛,属实,多见于外感风寒及寒痹、诸痛。寒性收引、凝涩,寒束于肌肤与经脉,则尺肤拘紧;寒凝血脉,不通则痛。
三是尺肤滑。尺肤部位光滑而润泽,有流利光彩之容。其证属阳,主阳气绰泽,多见于风病,亦多为正常之象。阳气充盛则外泽温煦肌肤,以使尺肤润泽而滑;风为阳邪,外风袭于肌表,卫气为之激荡,而可使尺肤扬溢光泽,亦显滑利。
四是尺肤枯。尺肤部肌肤枯涩、粗糙或肌肤甲错。其证属阴,主阴血亏虚或气血瘀阻,多见于血痹、虚痨之病。阴血不足,肌肤失于濡养滋润,则尺肤之部见枯萎骞涩之貌;气血凝滞,经脉失畅,肌肤供养失调,以致尺肤部之肌肤失荣而枯涩、粗糙,严重者则出现肌肤甲错。
五是尺肤浮。即表现为尺肤部位之肌肤愤然沸起,肌肤丰满,呈升腾浮发之状。其证主表,属实,多见于诸病初起,外感风湿、湿温病等。邪气入侵肌腠,正气奋起抗御,正邪斗争,所以为实证、表证。
六是尺肤沉。征见尺肤形损而减,肌肉瘦削,显萎缩沉伏之态。其证主气血亏虚,津液耗损,多见于久病、虚劳,以及大吐大泻,气血大虚或吐泻津液大损,肌肤失于充养及濡润,以致尺肤形损而减,肌肤不丰。
七是尺肤冷。尺肤部肌肤自觉冷感,触之不温,甚或有如触及冰块之感。其证主寒,主阳虚,多见于外感、虚劳。风寒袭于肌表,或寒邪直中太阴,或阳气亏虚,以致肌肤为寒邪所束,阳气不能达外,或阳气不足,失于温养,则出现尺肤冷感或触之有不温发凉之感。
八是尺肤热。自觉尺肤部灼热,触之觉有烫手之感,或见尺肤红肿而热。其证主热,主阳盛阴虚,多见于外感热病、中暑、肺热咳嗽等病。阳明实热内盛,或暑热外袭,或热邪蕴肺等,均可使肌肤炎灼,而出现尺肤部灼热烫手,或自觉温热难受。
第三,黄歧对话永远体现的是一种哲学思想。
从以上总结分析,可见古医文只是一种概述,可以说是一种经验之谈,并没有什么根据原因,所以只能考考,真正应用,还需多方佐证。
本篇古医文,讲述的诊断手段非常的先进和直观,即使有经验的中医,也不会单凭诊尺肤来判断病情,最多是结合其他的方法来共同诊病。
初读原文,觉得内容实用性不大,但仍有不少看点。对于其中的内容,如果还原到经典产生的历史时代,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了。
所以从哲学角度看这种通过“尺肤”的诊断法,有很多看点,很多金句,都是一句话一种经验,这为人类研究古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实质是以局部知全体、以外知内的方法,这体现了古人对患者的尊重,也有医者的巧思在其中。可见诚用心的人可得其中精髓,并举一反三,结合全息法、脉诊法、望色法和眼诊法,多法合参,准确性自然会更高。黄帝在开篇就提到了这一点。
第四,对眼诊及目痛的思考。
眼诊的五色对应的是五脏,从后世的发展看,这种望诊还是最简单的形态了,相较于后世眼诊中更为细化的分类诊断,古人显得初级了。
而此篇古医文中所提及的不同位置的目痛所对应的经络,看似有些巧妙,其实在如果知道经络走向的情况下,这其实就是一种必然了,上内为太阳,下为阳明,外为少阳,其理甚明。
第五,对龋齿疼痛的思考。
对于古医文的解读,历代不同注家的解释,各不尽同,甚至是矛盾的,有的说上齿是足阳明,有的说是手阳明。而如果从从同气相求的角度来说,用针刺似乎效果应该都有,并且很明显取手穴更为方便一些。
如果从精确的角度来看,应好好参读高式国老先生的《针灸穴名解|,从而在临床实践,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索。
第六,对几种杂症的诊断的思考。
再过回顾整卷《灵枢|,发现其内容并不太成条理,也许这就是公元前时期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字简介,多以语录的形式记载下来。
本篇古医文加了一些杂症的诊断,比如妊娠的脉像,婴儿的危险状况,耳间青筋的状况,黄疸的判定等。虽然只是简短几句,但细细品味,其中滋味十分微妙。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不经意的几句话,比如“耳间青脉起者,掣痛”,而治法其实很简单,刺青脉出血即可。所以,既要体会其中之意,又要参以后世之法,方能有得。
总而言之,此篇古医文十有趣,所以本人以“绝技”二字来形容“尺肤”,应不为过。
此文只是记录个人学习的一些体会,以便日后复习。若真知、深知,甚至妙用,仍然要苦下功夫,精心钻研才行!
2024.1.12日晨
全文3544字符
夜卧早起迎新天,追风赶月扫世尘,
广步于庭脚不停,平芜春山步步真。
天下有道丘不易,上善若水修道人。
用心度量春江水,不被风景熏醉眼。
万物精神为己用,五指如山定乾坤。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疾诊尺第七十四|中的绝技“尺肤”发布于2024-05-05 2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