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智慧#美文#中医#灵枢
九针论第七十八|的奇妙
——读《黄帝内经|合集第159篇笔记
黄帝内经,灵枢一脉,
千年传承,巨灵之源。
读此类古医书,学习黄帝思想,体会传统智慧,洞悉人生百态,领悟生活之道。
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灵枢.九针第七十八|篇,看古代圣人对九针与九数相应的概述,从而领悟“和于术数”的内含,非常有意思,手法奇妙。
本篇古医文篇幅较长,下面直接读原文: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shù乎?
黄帝问:针的长短有数吗?
岐伯曰:
一曰鑱chán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半寸),卒cù(猝)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
岐伯说:
第一种是镵针,模仿巾针的式样制成,在距离针的末端约半寸许处,卒锐之,针的长度为一寸六分。主治热在头身的病证。这里巾针:又作“布针”。
二曰员(圆)针,取法于絮针,筩tǒng(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
第二种是圆针,模仿絮针的式样制成。针身圆直如竹管状,针尖呈卵圆形,长一寸六分。主治邪气在分肉间的疾病。所谓“絮针”:刘衡如曰:“絮针当以筩其身为特征。故员针与锋针末虽不同,而皆取法于此针。”
三曰鍉dī针,取法于黍粟shǔ sù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第三种是鍉针,仿黍米的形状制成,圆而微尖。长三寸半。用它按脉取气,以驱邪外出。
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tǒng(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yōng热出血。
第四种是锋针,模仿絮针的式样制成,针身圆直,针尖锋利,长一寸六分,用来泻热,刺络放血。
五曰铍pī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yōng脓,两热争者也。
第五种是铍针,模仿剑锋制成,宽二分半,长四寸。主治大的痈肿化脓的病证,是两热相争,搏结而成。
六曰员(圆)利针,取法于氂máo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nà(纳)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yōng痹者也。
第六种叫员利针,模仿长毛的形状制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以深入,长一寸六分。主治痈肿及痹症。
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
第七种是毫针,是模仿毫毛的形状制成,长一寸六分,主治寒热痛痹在络脉的病证。
八曰长针,取法于綦qí针,长七寸,主取深邪远痹者也。
第八种是长针,模仿綦针制成,长七寸,主治邪深痹久的病症。
九曰大针,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圆),长四寸,主取大气不出关节者也。
第九种是大针,模仿锋针的形状制成。针锋略圆,长四寸。主治阳气不能通过关节,积水成肿的病证。
针形毕矣,此九针大小长短法也。
针形讲完了,这些就是九针大小长短的情况。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yìng九野,奈何?
黄帝说:想听身形与九野是怎样相应?
个人“岚林谷”理解,九野指九州之野,出自《山海经|,古圣在“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框架下,提出“以身喻国”的观点,在这里“九野”就是讲人与天下九州所对应的关系。
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
岐伯说:请让我谈谈身形应九野的情况吧。
左足应yìng立春,其日戊寅wù yín己丑。
左胁应yìng春分,其日乙卯mǎo。
左手应yìng立夏,其日戊wù辰己巳sì。
膺喉首头应yìng夏至,其日丙午。
因为春夏属阳,阳气从左而升,自下而上,所以左足应于东北艮宫,在节气应于立春,在日辰当值戊寅、己丑;
左胁应于正东震宫,在节气应于春分,在日辰当值乙卯;
左手应于东南巽宫,在节气应于立夏,在日辰当值戊辰、己巳。
前胸、咽喉、头面,应于南方离宫,在节气应于夏至,其日辰所值丙午;
右手应yìng立秋,其日戊wù申己未。
右胁应yìng秋分,其日辛酉yǒu。
右足应yìng立冬,其日戊戌xū己亥hài。
因为秋冬属阴,阴气从右而降,自上而下,何以右手应于西南方坤宫,在节气应于立秋,在日辰所值戊申、己未;
右胁应于正西方兑宫,在节气应于秋分,在日辰所值辛酉日;
右足应于西北方乾宫,在节气应于立冬,在日辰所值戊戌、己亥。
腰尻kāo下窍应yìng冬至,其日壬rén子。
六腑膈下三脏应yìng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
腰、尻、下窍,应于正北方坎宫,在节气应于冬至,在日辰当值壬子。
六腑和胸膈以下的肝、脾、肾三脏,应于中宫,它的大禁日期是太一移居各宫所在之日以及各戊己日。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上述九者,可以测候八正所在之处。按照九宫所主左右上下的方位,凡身体各部患有痈肿的,如果要进行治疗,不要在它当值时日里,刺破排脓,这就是所谓的天忌日。
所谓:“八正所在之处”:八正,这里是指八方的正位,以代表四时当合的八个节气,即四立,二分,二至。天忌日:根据时令节气,不适宜针刺的日子,叫天忌日。
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he4),治之以甘药。
形数shuò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láo药。
是谓形。
一是,形乐志苦的人,疾病多发生在脉,治疗时适宜灸刺。
二是,形苦志乐的人,疾病多发生于筋,治疗时适宜温熨导引。这里的“熨引”:是用药温熨导引的治疗方法。
三是,形体和精神都很舒适而好逸恶劳的人,疾病多发生在肌肉,宜用针和砭石刺治。
四是,形体劳苦、精神也苦闷的人,多发生声嘶咽塞或呼吸不利,宜用各种味甘的药物调治。
五是,屡受惊恐而形神不安的人,筋脉气血不通,多发生肢体麻木不仁,治疗时,适宜用药酒和按摩。
以上就是五种形志病。
五脏气:心主噫yì,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
五脏之气失调,各有所主的病证:
心病,发于嗳气;
肺病,发于咳嗽;
肝病,表于多语;
脾病,发于吞酸;
肾病,发于呵欠。
所谓“五脏气”:又作“五气所病”。心主噫:噫者,嗳气也。饱食后,噫气出于胃,本为生理现象。而胃之大络上属于心,心气不舒,使胃气郁阻,上逆为噫。
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yuě,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niào(尿),下焦溢为水。
六腑之气失调,引起的病证:
胆病易发怒;
胃病为气上逆哕;
大肠小肠病为泄泻;
膀胱不能约束,则遗尿;
下焦泛溢,则积水为肿。
这里的“哕”:指气逆呕吐。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饮食五味,按其属性各归所合的脏腑:酸味入于肝,辛味入于肺,苦味入于心,甘味入于脾,咸味入于肾,这就是五味各自所入的脏腑的道理。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五脏精气并入一脏的病证:
精气并入于肝,则忧虑;
并入于心,则喜;
并入于肺,则悲;
并入于肾,则恐;
并入于脾,则畏惧。
这就是五脏精气并于一脏所发生的各种病证。所谓“五并”:指五脏精气相乘,并于一脏,化生实邪为病。
五恶wù: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这就是五脏气之所恶。这里的“五恶”,又作“五藏所恶”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xián,此五液所出也。
五脏各有所化生的水液:
心脏主化生汗液,
肝脏主化生泪液,
肺脏主化生涕液,
肾脏主化生唾液,
脾脏主化生涎液。
这就是五液的出处。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种疲劳过度所致的损伤:
久视则伤血,
久卧则伤气,
久坐则伤肌肉,
久立则伤骨,
久行则伤筋,
这就是五种长期疲劳对人体的损伤。所谓五劳,又作“五劳所伤”。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味归于五脏,按其属性,各有走向:
酸味入肝,肝主筋,故酸走筋;
辛味入肺,肺主气,故辛走气;
苦味入心,心主血故苦走血;
咸味入肾,肾主骨,故咸走骨;
甘味入脾,脾主肌肉,故甘走肉,
这就是五味的走向。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
酸性收敛,筋喜柔,故筋病不宜多食酸;
辛味发散,气宜聚,故气病不宜多食辛;
咸能软坚,骨宜坚,故骨病不宜多食咸;
苦味主燥,血不喜燥,故血病不宜多食苦味;
甘味壅滞,肌肉不喜壅滞,故肌肉病变不宜多食甘。
即使是自己最爱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多,必须自己加以节制,适可而止,这就是叫五裁。其中裁:即节制。
五发:
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
以味发于气(肉),阳病发于冬,
阴病发于夏。
五脏之病所发生: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抟bó(搏)则为癫(巅)疾;邪入于阴,抟bó(搏)则为瘖yīn;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邪气侵扰的五种病变:
邪气入于阳分,发生狂证;
邪气入于阴分,(使营血凝滞),发血痹证;
邪气入于阳分,阳与邪相搏,发生头部巅顶的疾患;
邪气入于阴分,阴与邪相搏,导致喑哑。
阳分的邪气入于阴分,病人则安静沉默;
阴分的邪气出于阳分,病人则躁动易怒。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脏各有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和志。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五脏对躯体各部分各有其所主:心主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
太阳多血少气,
少阳多气少血,
太阴多血少气,
厥阴多血少气,
少阴多气少血。
故曰:
刺阳明出血气,
刺太阳出血恶wù气,
刺少阳出气恶血,
刺太阴出血恶气,
刺厥阴出血恶气,
刺少阴出气恶血也。
在六经中有气血多少的不同),
阳明多血多气,
太阳多血少气,
少阳多气少血,
太阴多血少气,
厥阴多血少气,
少阴多气少血。
足阳明太阴为表里,
少阳厥阴为表里,
太阳少阴为表里,
是谓足之阴阳也。
手阳明太阴为表里,
少阳心主为表里,
太阳少阴为表里,
是谓手之阴阳也。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肘经为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
这是足的阴阳经配合关系。
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
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
这是手的阴阳经配合关系。
“岚林谷”读后感。
本篇名为九针论,但其内容略庞杂,除了对九针产生的内在道理及适用范围做了详细介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介绍基于五脏所主的功能和病变。
关于九针方面的内容,可以和前面的《九针十二原|《官针|等篇结合起来读。
第一、对九针演进的思考。
从本篇可以看出,古人在设计九针时,是颇动心思的,其中既有法度,也有巧思。但如今不为广用,只供参考。
古人创立九针之时是把天地人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融入其中了,用针之人,拿起针时或会感觉到古人在提醒应注意的事项。
真正的施者,在于计感。针只是工具而已。
第二、对天忌日的思考。
在具体应用之中,要考虑到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本篇中所提到的正交八节(四立、两分、两至)以及戊巳日,不宜用溃破法治之,或这里要说的,是这几天在进行针刺治疗时,要格外注意患者的状态,要慎重。
比如外面狂风暴雨,怎能平静施计呢?但对于总症要应别开来!不必纠结与迷信。
第三、 对五形志治疗原则的思考。
这是根据形志的苦乐而确定的治疗原则,原文共有五种,可以参考。
比如其中提到的“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这种治疗的基本原则还是可以借鉴的。
第四、对五裁的思考。
裁为节制之意,其中提到的“病在筋、无食酸;病在骨、无食咸。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
对于气血筋骨肉五个方面的疾病,要注意饮食的控制,如果真的想吃的话,也不要吃多,要有所节制,这段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值得借鉴。
第五、 对五邪的思考。
“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于阴,转则为喑;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善怒”。
这段文字对于常见的某些疾病给出了具体解释,可供治疗参考。
第六、 对经络气血与针刺手法的思考。
具体来说,对于阳明这个多血多气的经络,刺之可出血气;而对于少阴多气少血的经络,则要出气恶血了。
总之一个原则,经络中气血多的可以出,气血少的就不要出了,说来很简单,一个致中和的原则而已。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多,收藏以后慢慢复习!
2024.1.16日晨
全文7698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九针论第七十八|的奇妙发布于2024-05-05 21:2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