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

?



讲王阳明的故事②



顽童开悟后厉害得离谱




拼爹的社会,顽童开悟,就是牛逼人物。


明朝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秋天,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此时正是最美的时候。


少年的王阳明,己十五岁,此时他正由一名顽童蜕变成一名少侠。可以独立考察长城内外了。


此时的他,身佩宝剑,面容黑瘦,精神矍铄,正若有所思地默默注视着这片壮丽的山河风光。


他的胸中汹涌澎湃,多年所学在心里熔铸成经略四方之志,升华为指点江山、驰骋天下的侠义豪情。


故事中的人物总是如此的神奇,历史中的名人各有春秋。


王阳明从顽童开窍,到风华少侠,一路成长,与众不凡,他胸怀经略四方之志,又经历了什么?令无数人猜疑!


根据民间故事传说,王阳明的蜕变,要从一次机缘说起。


话说王阳明,在顶撞完父亲和私塾先生之后,依旧是个吊儿郎当的样子,常常目空一切,每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有一天,他又开始玩逃学,趁先生闭目养神的时候,从同学们摇头晃脑的读书声里遛走了,溜达到了鸟市场。


逃学的孩子,总是没好事干。


王阳明惹事生非,正当在鸟市与人打架时,却遇到了一位看相的先生,不但为他解了架,还给他看了一回相。


看相先生说:我给你看相,以后要牢记以话:


“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这一番话,搞得王阳明摸不住头脑,但是还是神奇般的记住了。更重要的是,这番话拨正了顽童的心思,让他开始决定去做一些“正事”。


从此之后,京城的街上少了一个顽劣的孩童,学堂里多了一位“潜心诵读、学问日进”的学生。


从王阳明蜕变的过程来看,很多版本的解读,都着重强调了这位相面先生的功劳。


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个人“岚林谷”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增添人物传奇色彩的笔法而已,而一位顽童的顿悟显然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通过对王阳明家庭背景与社会背,进行通盘分析,不难发现其身上有很多特殊的资质:


比如说,王阳明是一个有慧根的孩子,虽然很顽劣,但是脑子聪慧,且有大志,所以经人这么一点化,这就像种子携带着基因,发芽了!


又如,他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祖父王伦是位乡绅,早在王阳明五岁开始说话前,就整日抱着他吟诵诗书,这给了他很好的启蒙教育,在拼爹的社会里,他早己开始拼爷爷了,凡事快人一大步。


又如,巧遇机缘,逃学打架的他碰到算命看相的贵人,这种机缘说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因为,自从王阳明表达出自己要做“圣贤”这样的奇志之后,众人的反应都是苦笑和讥讽。


正是这位看相算命的先生的一番话,成了他心里这颗“圣贤”种子所渴望的阳光雨露。有了这番相逢,种子终于要破土而出了!


综观历史,多数名人都讲机缘,都讲算命,比如袁了凡先生等等,信奉灶神爷。XX伟人信读《坛祖六经|,信风水的不计其数!


话说,明成化十九年,鞑靼大举入侵大同,明军战败。这件事让私塾里埋头苦读圣贤书的王阳明抬起头来,自此国事家事天下事都成为了少年的心事。


到了成化二十一年,十四岁的王阳明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六韬|《三略|兵法书籍,关心边疆防事。


在他看来,要做圣贤,就必须有能力保境安民,这又是他跟明代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从他身上又证明了,儒生跟儒生也不一样。


先师孔子就是位文武双修的真儒,所受课程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和御位列礼乐之后,书数之前。


而自宋以来,国家开始重文轻武,尤以宋明二朝显著,所以后世儒生多忙着科举功名,读书做学问也多喜欢寻章摘句粉饰太平,文治未见大成,但武功却渐渐偏废了。


自宋朝以降,中国士大夫普遍养成了一种“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陋习,平时谈玄说妙、讲经论道,对经世济民的实用之学不屑一顾,一旦社会动乱或外寇入侵,便只能悬梁投井,一死了之,以最愚蠢、最悲哀的方式为旧王朝殉葬。


王觉仁《王阳明心学|对于这种儒生,王阳明从小就深恶痛绝,并常常以“通儒”自励。


所谓通儒,就是能够将经世济民之学与尽心知性之学融会贯通的符合孔孟“活泼刚健、浑然一体”精神的真儒。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不分先后,在行中知,在知中行。


于是十五岁的王阳明佩剑登马,直奔大明的边防重镇“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便有了本文开头时的那一幕,描述的是一张“壮志少年指点江山”图。


指点江山开天地,人生注定是风流人物。


王阳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开展研学,对塞外的蒙古进行了实地调查。


他深刻了解到了塞外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军事训练方式,与蒙古勇士比射箭,比摔跤。当有胡人来犯,他能够毫不畏惧,骑马驱逐。


在这个自由的天地里,王阳明尽情地活成他偶像的样子。王阳明从小就很崇拜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在塞外的这些日子里,也曾梦见过这位将军。


看样子王阳明的一生都与“梦”有关。


有诗记载这一切: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诗中描述的,是马伏波平定交趾凯旋归来,在边境竖起一根铜柱,上刻六个大字:“铜柱折交趾灭”。


王阳明考察三关回来后,开始意想天开,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几天几夜,写写画画,模仿给皇帝写奏折,大谈所见所闻,毫不谦虚地说出了自已的军事思想和御敌策略,想通过父亲王华呈给皇帝。


表达他想领着小伙伴们一起,效仿终军主动请缨,领几万兵马剿灭敌人,还天下太平!小小少年,却遭到他父亲破口大骂:“你狂得没边了,妄议朝政是想找死!还不快滚!”


可怜他小小年纪胸怀大志,第一次尝试还未付诸实践,就惨遭夭折。这似乎为后来以死进谏,埋了祸根。


当一腔的热情被泼了冷水之后,王阳明又该何选择往后的路呢?


下篇一探究竟。


2024.2.24日晨

全文2248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讲王阳明的故事②:顽童开悟后厉害得离谱发布于2024-05-05 21: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