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讲王阳明的故事⑨:



六年讲学打造心学经典





今天,继续讲王阳明的故事,第九回。


君子于学如种田,

开坛授道六年间。

事事求是事上磨,

主志明镜成圣贤。


王阳明从贵州回到北京后,六年里只干一件事,组织宣讲团,全国各地宣讲心学理念。


从正德五年12月,即1509年,到正德十一年8月,约六年的时间,王阳明辗转于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贵州、福建、广东、河南、山东、陕西等数十省市,在各地教书育人、传授心学,曾讲学任教的著名书院就有20余所,其学生门徒遍布天下。


这一段时间里,王阳明专心讲学,人生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其心学思想却在与学生和朋友的研习交流过程中,日渐成熟起来。


他在红尘中,通过诚意净心,通践行善护念,事事在磨砺心境,真正做到了修心做事两不误,出世入世能兼行!如此不断提升心性,终于获得良知力量与智慧。


个人“岚林谷”认为,其中的思想经典不出乎三点,一是“立志”,二是“明镜”,三是“事上磨”。


王阳明在研究与传授“心学”中,格外重视“立志”,在后世的《了凡四训|中也能证实这一点,袁了凡把“立志”作为第一训。


在王阳明的观念里,“圣贤”不是一种人,而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境界,所以他主张的“立圣贤之志”,但不是让天下人都成为孔孟那样的圣人。


王阳明所说的“圣贤”有点佛学思想,可以说是“佛学+儒学”的结合体,也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相融的独创结果。


王阳明所说人人皆有圣贤本心,只要向心内求,遵从良知的指示,人人皆可成圣。只是世俗之心容易被利欲之外物所蒙蔽,便错失了得圣的机会。


正如佛说,善护念,而良知就是一种“正念”。这种说法,在佛学与儒学,容易被人理解接受,比较接地气。


王阳明的话说,君子于学,如农夫种田,立志则如播种良种,其关键处在于要端正态度,再通过正确的学习,来实现自己的志向;若是态度不端正,就如播下杂草毒苗,再怎么用功也是徒劳。


这番话,给世人的启示是:立志的第一要旨是端正。端正心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所谓“立志”与“励志”,自古以来诸子百家都在讲,尤其是儒家经典常常提及。


例如《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里的主语是“士”,而非“君子”。


又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主语又成了“匹夫”。从这里来看,志向是自君子以至普通人都该拥有的。


《大学之道|则用“止于至善”来描述“立志”的高远。至善,是正向的无穷境界。可以理解为立志的另一个要旨是求其长远。


长远之志,就是大志,如今很多人没有大志,看不远,只图小利,所以只要有一点点小小的成绩,就骄傲张狂得不得了,只要遇到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就痛苦沮丧。


这种“因物而喜,因物而悲”的人,人生如同汪洋里随波逐流一样,有一种身心不被自己掌控的痛苦。


王阳明的心学,如同“明镜”一样。


正德五年,也就是1510年,38岁的王阳明刚回到京城,与好友湛甘泉、黄宗贤等人一起讲学的时候,曾辩论过“明镜”的说法。


所谓“明镜”,佛家神秀解释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则更进一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王阳明的眼里看来,佛家的“明镜”是静寂虚无的。他自己的解释是:“明镜”意味着澄明的“心体”,也就是说“心”和镜子一样,需要打磨,才能廓清私欲。


王阳明的“明镜”论,将“心体”,也可以称之为“真性”。喻作“明镜”,这其实为他晚年创立“良知”说埋下了伏笔。对比佛学似乎更容易懂一些。


当今的社会,人们在生活中,能够蒙蔽“心体”的东西越来越多,物欲横流,形形色色,无穷无尽,数不胜数。


人的价值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如“游戏”“抖音”颠覆了不少人的心,海量的垃圾信息,真真假假、好的坏的,更像被围在了密不透气的认知之墙。加之算法的算计,视频的消磨,少年其志殆尽矣!


根据王阳明所说,当今的人需要擦亮自己的心镜。应该去读书、自省、运动、修行,让自己回归本真,摒弃多余的欲望,找到自己的良知。


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让声色物欲麻痹自己,应是致良知,而做做到心安。


王阳明一生死最后一句话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也是心安。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是心安。所以讲“明镜”之说,其实就是心安之说。


阳明心学与佛道之学有关联,但最大的不同是王阳明心学是一门入世的学问,就拿“明镜”来说:禅宗说要勤擦,也就是在心上擦。而王阳明也说勤擦,但要以行动与实践去证明。


这也许是王阳明对佛学的更深层次理解,不着相,通过表象去求证真相,做事在磨练上,下功夫。


王阳明不怕错,贵在改错,袁了凡讲“改过”,一字之差,义差千里。这是后人对前人讲的道理进行的完善。


王阳明在佛学与儒学的基础上创造了心学。在知的同时着重行动,最终的目的是致良知,同终点又是始点,又从“新良知”开始,去认知新事物,实践新事物,如此周而复始,其实也有老子思想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良知”上,这个“良”比“善”实在,“善”知的面很广,良知是“善知”取舍有利一面而为其所用。


在老子思想中追求“天人合一”,常说“近墨者黑,近赤者红”,这是人与万物相应,如何相应?《易经|了比较全面,其他三教九流只是一面之词,包括心学,只取“良”好的一面。


其实万物万物的任何一面,却可以为人所用。关键看如何用。


王阳明用心法,在事上磨练,但是“凡是存在的都有其道”,这个“道”可以“隔山打牛”,作用与反作用力,吞占与反噬,都是存在的。


佛说,“佛无定法”,智慧的方法不是固定的,是实战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执行力。


所以王阳明以“行”为“落脚点”,说明想的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个人“岚林谷”所谓“修行”“修炼”,却是在做事上,菩萨不是不做事的,而是时时在做事。众人所拜佛,拜的是假相,真佛在心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是王道!


个人“岚林谷”在再读《金刚经|合集32篇笔记中讲过,行就是做善事,做正事,做好事,做成事,做得个热火朝天,做成一个滴水不漏。


如此,再来看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身外无物,不正是如此!


佛讲,一切法都出自从《金刚经|,王阳明也许读懂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只有无为法才是真道。


王阳明玩进了“心里”,玩进去了自然成道。《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阳明的善在于“磨练心志”,所以仕途又迎来了春天。


正德十一年,也就是1516年,8月19日奉天承运,至皇帝诏书,任命44岁的王阳明为南赣及汀漳巡抚,主持剿匪重任。


一介书生王阳明,又将会在“剿匪”事中如何磨炼呢?


关注“岚林谷”公众号,看下文探个究竟!


2024.3.2日晨

全文共2627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讲王阳明的故事⑨:六年讲学打造心学经典发布于2024-05-05 2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