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王阳明语录(十一):




道心人心那个真




清明前夕,用尽所有真诚,只求一种仪式感,仿古撰写《江城子.甲辰清明前学作词|一首。


儿时嬉戏黄山冈,放牛羊,砍柴忙,

金盆学堂,龙潭读书郎。

阳耒江上石板桥,水井岩,满口香。

如今青山眺仙子,视野广,风清朗。

貔貅守盆,九龙齐护航。

宝山奏筝弹向南,弦促雁,见奇观。


个人“岚林谷”常说:“读佛书宜对美人”,“学诗词要热爱生活”。静看“黄山岭”和“青山岭”形如貔貅,“金盆”“龙潭”胜似桃源,“井岩”“石板桥”百年历史,成就了“仙子岭”与“宝山”的故事,这故事中,何为古筝,何为弦,何为雁?只有懂您的人,才会懂!继续看下文!


昨日,学习《传习录|第九节,高人的姿态,表现在“博文”与“约礼”两个方面,两者为递进关系。博文惟精,约礼惟一,合起来,就是“精一”之功。


今日,学习《传习录|第十节,道心与人心,那个最真?


下面,读《传习录|的原文,其中的意思,不难理解!


爱问:“‘道心常为一心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


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


‘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个人“岚林谷”认为,上述原文中,徐爱一个问题,激起千层浪。令读者,平静的心,无法平静。


徐爱问王阳明,《朱熹章句·序|中讲的,“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对照先生对“精一”的解释来看,此话有些不妥当。


王阳明果断肯定徐爱的想法。


王阳明说,徐爱的质疑是正确的,因为人的心只有一个”。


王阳明的意思是:

没有夹杂人为因素的,称道心。

夹杂人为因素的,称人心。

人心若能守正,即为道心。

道心无能守正,即为人心。

不能说,人生来就有两颗心。


程子认为,人心即私欲,道心即天理,如此好象把道心与人心分离开来,但意思正确。


而朱熹认为,以道心为主,人心听从于道心,如此真正把一颗心分为两颗心了。天理、私欲不能共存,怎么会有以天理为主要,私欲又听从于天理的呢?


通过读原文,尽管王阳明博文与约礼,但个人岚林谷认为,“文字”有害,尤其是宣讲“人心”的文字,更是害人不浅。


最感慨的是,南怀瑾讲《金刚经说什么|时,说人类史上,最大罪过的人是老师,以“文字相”教人,误人子弟。上世纪,有老师当“红.卫.兵”更是蛮横无理,肆无忌惮参与“破旧”与“武斗”,罪大恶极。


其实,孔子早就意识到“繁文”之害,有意识避免“繁文”对后世学者的影响。他强调“述而不作”,意思说只转述前人的道理,不作文辞上的发挥。甚至对子贡讲“予欲无言”,意思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还是老老实实,身体力行的好。


反观现在的人,崇尚“文山会海”,追求“文饰”的风气盛行,这些不之风,都是听于“人心”。


五百年前,王阳明为往圣继绝学,自然承袭了孔子对“繁文”的态度,试图删繁就简、拨云见日,恢复圣学光明气象。


其中,徐爱作为阳明先生的学生,接受了阳明先生的“精一”教导。这是对《尚书·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理解与实践。


这一句话,也是儒学的“十六字心传”,孔门儒学的主张,根据这十六个字去治理国家、教化人民。


意思说:

人心是危险难安的,

道心却微妙难明。

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

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下面重点讲,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发现。


阳明先生认为:

博我以文”中的“文”,

和“约我以礼”的“礼”,

讲的是同一回事,

两者讲的都是“心即理”的“理”,

“博我以文”的“文”是可见之理,

“约我以礼”的“礼”是隐微、不可见之理。

两者同是天理。


天理,可以被文字表达感知的部分就是“文”,不可以文字形式表达表现、难以感知的部分就是“理”,也就是“礼”。


因此,“博我以文”功在“惟精”,“约我以礼”旨在“惟一”,两者全作用在心里的那一颗心上,目的都在“止于至善”一件事上。


概括来讲,阳明先生的删繁就简,在“精一”上,表现为两大亮点:


一是,把“博文”“约礼”看成一件事。

二是,把“惟精”“惟一”着眼在“心里”的一颗心上。


徐爱接受了阳明先生的“精一”教导后,回过头再去看前人的观点,便能分辨出高下,与真伪来:


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讲,“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他质疑,每个人的“心里”只有一颗心,这颗心怎么会同时分为“道心”与“人心”?还要有“人心”听命于“道心”的排场呢?


关于“道心”与“人心”,程颐曾经下过一个定义:“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比较准确。


程颐也好,朱熹也好,之所以作如是说,根本发心是唯恐后人不解,试图用精准、真切的说法,帮助人理解王圣先贤。


阳明先生取的是孔子当年的做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与其牵强人去附会理解,不如导引他自己去觉察。


每个人的“心里”自有一颗心在,人之所以为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这颗心,有自我觉察与调校的天然本事。


由此看来,读王阳明的心学,不会白读。一眼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道心”?有没有“人心”?


道心与人心,都是人的那颗心,也就是“一体两个面”。正如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一样,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离。这个心如果分了,就是“病”。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这颗心也是一样,“道心”的正心为阳,“人心”的私欲为阴,人的天然有本事,就是觉察与调校。


朱熹用“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听命焉”的观念,是教人努力去调和,但存在一些弊端,比如现在人讲“为情所困”“为生活所迫”“眼前的苟且”,讲“不得已而为之”等等,其实,这都是朱熹调和论的结果。


而阳明先生强调,“天理人欲不并立”,就是教育人,借用自我的觉察与调校,去做个决断:


要么“去人欲,存天理”,去做天理充满其心的圣贤;要么随波逐流、等而下之去做个庸常之人。


在阳明先生的心中,圣贤是人人可以做,只看自己愿不愿意,下“去人欲,存天理”的功夫,愿不愿意面对自己“心里”的那颗心,做个果敢的决断,展开勇猛的精进。


人的“心里”只有一颗心,所以一切道,向心求。求得正心,去人欲,存天理,学好圣贤!


六祖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024.4.1日晨

全文2653字,今日愚人节,不校稿!

愚人清明赋诗遙,意欲南山走一走。

爱看阳耒气韵动,喜听花鸟雅与箫。
翠岗松柏叠千浪,青石谈花岂百霄。
天地旷达将军论,思君阵守万年宝。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十一):道心人心那个真发布于2024-05-05 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