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一五):
文不载道难久存
上一回讲,徐爱质疑历史,揭穿了《六经|“五史”的底,看破了“春秋”!事即道,道即事。
今天继续学王阳明《传习录|第十四节,不能载道的文字,不能得到长期的发扬光大。
下面,先读原文。此段原文非一般的经典,可称王阳明语录中的精品,值得熟读熟背,若自我多体会,定能收获满满。
又曰:“《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先生曰:“圣人作经,固无非是此意,然又不必泥着文句。”
爱又问:“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何独于《诗|而不删郑卫?先儒谓‘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然否?”
先生曰:“《诗|非孔门之旧本矣。孔子云:‘放郑声,郑声淫。’又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此是孔门家法。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谓雅乐,皆可奏之郊庙,奏之乡党,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安得有此?是长淫导奸矣。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会,以足三百篇之数。盖淫之词,世俗多所喜传,如今闾巷皆然。‘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是求其说而不得,从而为之辞。”
个人“岚林谷”拜读此段原文后,大为感慨:
写文章为什么?
如何写?
什么是最好的文章?
一连串的问题,一涌而出,如甘泉井喷。
经常听人说,“没有最好的文章,只有领导最满意的文章”!此话有几分现实,但无真理,与朱熹的理学毫无差别。
通过读王阳明上述原文,可以明白:
最好的文章,应该是“文以载道”,
这也是撰文的目的。
关于载什么道?
由上层建筑与时代文化背景所决定。
好的文章,一定是“文以载道”,不载道的文字难以存世。所以说,长久存世的文字,定然是包孕着道义的经典。
如何写出“载道”的文章来?
曾在小学普教中,有句作文口决:
“理不够,事来凑”,十分管用。
个人“岚林谷”,如今读了王阳明的《传习录|,明白了“人在事上磨,事在心上磨”,其中的道理都在“记事中”,在“知行合一”的事情中,在说干就干中。
综观《六经|,可知道:
传世的道义,无不包孕在具体的事件之中,
所有能长久存在的文字,
都是在具有时代的史书里。
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讲“《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从所言道义讲,《春秋|是时代的经书,
从所记具体事件看,《五经|也是相应时代的史书。
这就是王阳明所说:“事即道,道即事”的真正内涵。
不管是《六经|,还是《五经|,或是《春秋|。不管是史记,还是经书,能否被确定为“文能载道”?这中间就有一个大原则,有人称为“存削”原则。
决定《六经|是存,还是削?
首先,决定的是史书的服务功能。王阳明讲:“明善恶、示训戒”。
从儒家修书的轴线分析,孔子以下学者,修书的目的,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
孟子所谓“求放心”,
王阳明所谓“致良知”“学为圣贤”,
都把一个“修书”“为学”的目的,在符合时代特色下,发挥到极致。
王阳明认为,要“学为圣贤”“致良知”,首先要有个“明善恶”的本事。史书作为存世之文字,就应当由“明善恶,示训戒”的意思。
换一句话说,记叙某一事件的细节,当存,还是当削?判断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助于后世学者“明善恶,示训戒”。
如果事件本身,是教人向善的,有个立“善”的意思在,便应当“存其行迹”,以便于后来学者参详。
如果事件本身属恶事,只是个警戒天下的意蕴,便大可不必再详述其事了,有个“存其戒而削其事”的意蕴就好。
从王阳明这段话语中,可以大致明白:
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
什么样的文章该写,什么样的文章不该写?
大到有了一个方向感。
决定《六经|是存,还是削?第二个条件是,看什么人立的言,讲的话?
因为,立言其实就是“立人”。
如老子讲的《道德经|共5162字,没有明显记事的,全是经文。《金刚经|也是如此,那都是佛陀讲的话,能削吗?肯定不行!
原文中,徐爱依从“明善恶,示训戒”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说“《诗|何以不删郑、卫”。
这里面涉收到一个成语:
郑卫之声,意思是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为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出自《吕氏春秋·季夏纪|。
为什么说:“郑卫之声”好听,却不受“统治阶级”的欢迎呢?
因为,这些音乐产生于商代灭亡后的遗民,即商民的聚居区,一个是郑国,一个是卫国,这此人承袭了商族祖先崇尚自由、喜爱享乐的性格特征,治世道的理念不同,与人的信仰不同,决定了人的选择方向,所以“统治阶级”是不会喜欢,与己不一致的文化,不管如何好听,也不听。
王阳明铁口直断:今人读到的《诗经|,并非孔子删定的版本。
因为孔子删定的《诗|,已经被“焚书坑儒”祸害了,难以备全。后人因为“诗三百”的说法,人为添入不少的诗歌。
孔子讲:
“放郑声,郑声淫”。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
断然不会让“乱雅乐”的郑卫之音祸乱后世。
其实,今存的《诗经|,非独“郑风”“卫风”,其它十五国风中也不乏“乱雅乐”之声。显然,这些都不是孔子删《诗|的本意。反倒是这些“乱雅乐”的诗歌,更脍炙人口,更容易广播天下。这或许才是《五经|“削其事”的根本缘由。
说白一点:历代皇帝点干两件事:
一是收线提高税收,
二是防止刁民造反!细品!
个人“岚林谷”读《道德经|共81篇,5162字,现通读版四百余个,均与《帛书|对比,千疮百孔,改动的地方达数百处,甚至章节顺序都有颠覆,不知那个是真?那个是假?
其中,最典型的修改,是历代皇帝的名字与经文之中有犯忌,相冲,就得改经文,所以经文多为“人欲”“皇权”“霸道”而改!
个人“岚林谷”,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有道理,理就在这里。
清代李毓秀作《弟子规|就讲:“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有些书就是恶,比如抖音段子,愚人极深。
个人岚林谷,认为“人如其人”,立“言”必先做好人,看什么人讲什么话,便知其心善与否,可预知其为人处事的好丑。
自创办公众号“岚林谷”以来,本人撰文分享原创文一千多篇,全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正能量。对于谁在看?谁点赞?一看就知其善恶,便知其人欲如何!
文以修身,以身载道,道在事上磨,以道立人,以人立言!仅此而己,好与不好,其文都在哪里,不增不减,不多不少!
正如王阳明说,“去人欲,存天理”,撰文就是一种“人在事上磨”的功夫!
2024.4.5日晨
全文2570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一五):文不载道难久存发布于2024-05-05 21: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