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

?


学王阳明语录(二七)




学为圣人一个功




文字是声音的符号,语言是心灵的桥梁。

连续默读一百遍:

心有定力,触之不动,智慧清醒;

行事笃定,风格刚健,知行合一,

气场强大,心外无物,才会有:

大担当,大胸怀,大格局,大智慧。

此心光明,敬畏洒落。


上一节,讲惟精是惟一功夫,怎样练成这番功夫,必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今天学王阳明《传习录|第二十六节,其实与二十五节为一节,《为学圣贤一个功|,附自学七言律诗:


知行合一始成终,学问追求无尽穷。

格物致知明道理,躬行实践见真功。

圣贤自古勤为径,君子从来志在躬。

彻悟此中玄妙意,超凡入圣韵难空。


这三言两语,紧扣知行合一的主题,强调了知与行的紧密结合是成就圣贤的关键。这几句七言中提到,通过格物致知,来明白道理,通过亲身实践,来展现真正的功效。而圣贤之人向来,以勤奋为途径,君子更是以亲身躬行为志向。只有彻底领悟其中的玄妙意义,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展现出无穷的韵味。


下面学原文,就一句话: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这句话承接上一段,为何要学“惟精惟一”的功夫,王阳明从“知行合一”方向做了注释。为何要研究这个课题?


王阳明直接了断说,知为行的开始,行为知的结果。圣学只有一个功夫,知行不能分开,当作两码事。


王阳明以此,严肃批判了朱熹理学,先知后行的观点。意思说,等悟明白才去做,黄花菜都凉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通俗讲,就是边做也行,也行边改,后来袁了凡以此改为“立志、改过、行善、积德”,又称“四训”的意思,差不多,不离圣学之体。


王阳明讲“圣学只有一个功夫”,那么什么是圣学?


其实,圣学就是“圣人之学”,也就是“学为圣贤”之学,具体讲,是将学问的终极目标锁定在与往圣先贤看齐上,努力求“学为圣贤”的学问。


何为“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对“圣学只有一个功夫”,作进一步阐述,可谓“真传一句话”。作为王阳明的大舅哥,大弟子,总爱沾师傅的光,于是对王阳明这个“知行合一”的问题,掰开来、捏过去,揉碎了又揉起来,反复讲。


个人“岚林谷”,认为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概括来看大体有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知行合一”是一个完满的整体。


知是一面,行是一面,若是分离了,就是一种未完成的病态。常人把知行看作两件事,是因为知行被“私欲”阻断了。


比如,有的人也知道应当孝顺父母,在现实中却不能具体做到。乍一看,知和行似乎是两件事,实际上这种状态只是一种病态。


如今,人们讲“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总是带着深深的遗憾,也就是说它本身是一种未完成的不完满状态。


“圣学”求的是完满,这个完满要靠知行合一来达成。知不足要补,行不好要改,不断修复,就是改过,更具体讲是“去人欲”。


第二,“合一”的真切,就是促成一种真知真行。


曾子在《大学|中,把“合一”的真切,比作喜欢美色和厌恶臭气一样,完全不可区分,判断出美色是知,喜欢美色是行,不是先判断了,再生出一个喜欢心来,而是看见判定美色的同时,自然就有一分喜欢心在。


“合一”的真切,恰是因为真知真行的不可区分,反过来讲,越是真知真行的不可区分,便越是有“合一”的真切与功效。


鼻子出了毛病的人,觉不出臭气的“不可闻”,自然也不会生出厌恶心,至少厌恶的程度没有那么深切,自身毛病造成的真知真行不够,引发了“合一”的真切性,大打折扣。古人讲“自屎不臭”就是讽刺这种毛病。


第三,“知行合一”是一种病方。


古人将知和行分开来讲,针对的是两种病态的人,是为两种“病人”开出的矫枉过正的药。人如果没有这两种“病人”的毛病,还是不要乱吃“药”的好。


这两种病人中,前一种是昏头昏脑地由着性子去做事情,根本不认真观察与思考,只是一味盲目的行动、肆意的作为。这一种病人必须给他服用“知”的“药”,以医治他的病。


后一种病人,是只会无边无际地空想,完全不肯亲自去行动,总是主观猜测。这种“病人”必须给他“行”的药吃,才好医治他的病。


第四,“知行合一”不在形式,而在“真诚”。


其实很多人刻意去认为,知和行是一件事或认为是两件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致良知”,是“学为圣贤”,是通过真知真行求一个“合一”的真切,是为了解决具体现实的问题,是对“去人欲,存天理”的不懈实践。


现实中,不是人人是王阳明这样的圣人,包括陆澄这样的大学士,无需掰开了又掰开,揉碎了又揉碎,进入“牛角尖”去研究,功去做到了,只要点化一下就行了。


如六祖舂米,所有“舂、簸、筛、拣”的功夫都做到位了,就只要五祖来点化一下,来一个“出师”的仪式感。


所以说,凡人学功夫,要不要求“圣学”,要不要“学为圣贤”,只需记得一点,下足一个功夫,就行了。


那就是,万不可将知行分作两件事,一旦分了,便无法求得人生的完满,便是背离“圣学”。


比如练兵打仗。不是理论上刻意研究兵法,也不是蛮于体力操练,而是要在实战中学习打仗。


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只是一个功夫,只是为了一件事,求一个人生的完满。


人世间,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没有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唯一可以指靠的,便是时时刻刻、须臾不停地“去人欲,存天理”的修行,然后依凭对所致之良知的实践、调校,找到那条可以恰巧容身而过的“道”,努力在不完满中,求自性的完满。


王阳明为什么要做这一样,一个史无前例课题研究?


他倘若不做这样课题研究的话,世道便只是停留在前人“朱熹理学”的认知框架里,止步不前。


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时间不长,但真正走过了圣人之路,所以的坎坷、艰辛,给世人留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


这些经验就是“知行合一”,人在事上磨,事在心上磨,去人欲,致良知,扬善去恶,积极向圣人的标准看齐,不断求索与践行。


用现代语讲,初心不变,砥砺前行,也对!


2024.4.17日晨

全文2325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二七):学为圣人一个功发布于2024-05-05 21: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