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三一):




为学之功本原寻





今日学王阳明《传习录|第三十节,主要讲陆澄问王阳明,如果知识不长进,该怎么办?

王阳明告诉他,尽管知识不长进,一定要守护住一生的“天命”本原,从本原上用功,如婴儿一样,如种树一样,如种豆一样!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下面,学写一首七言律诗《本原悟|,练练“精神内守”之功!

为学之功本原寻,盈科渐进始知音。
婴儿初出啼方始,日足筋强智渐深。
格物须明先养性,用功立志似培林。
悬思无益勤耕种,自会枝繁果满金。

这三言两语,紧扣陆澄问王阳明“知识不长进”的问题,综合王阳明的解释,把核心内容揉和在一起,表达了学习应从本原上用力,逐渐进步的观点。倡导学者以婴儿成长为比喻,应精神内守,待日益充足时,筋力自然会日益增强,聪明也会日益开启。同时,强调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以及立志用功如同种树一样,需要专注于栽培灌溉,而不过多想象枝、叶、花、实,只要不忘努力,自然会有收获。

下面,精读原文,带着这三言两语的诗词,去看一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原文如下: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若不明白,个人“岚林谷”对照原文,再简要从字面上,解读一遍。

原文大意思是,陆澄问王阳明,知识不见长进,该如何是好?

王阳明先生说他,为学必须有个根本,要从根本上下苦功夫,循序渐进。

他又以仙家用婴儿作比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譬如,婴儿在母腹中,纯集的是一团气,并没有什么知识可言。

但是一旦脱离母体后,婴儿方能啼哭,尔后会笑,后来又能认识父母兄弟,逐渐能站、能走、能拿、能背,最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

这都是婴儿的精神日益充足,筋力日益强壮,智慧日益增长。这并非从母体分娩出来后,所能推究而得到的。

所以说,有一个本源,圣人能让天地定位、万物化育,但这个本原也只有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修养得来。

后世的儒生,根本不明白“格物”的主张,看到圣人无所不晓,无所不会,就想在开始时,就能把一切彻底研究,这是不可能的事。

王阳明先生接着说,立志用功,宛若种树。开始生根发芽,没有树干;有了树干,没有枝节;有了枝节,然后有树叶;有了树叶,然后有花果。

刚种植时,只顾栽培浇灌,不要想枝,不要想叶,不要想花,不要想果。


因为空想没有什么用处,只要不忘记栽培浇溉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

个人“岚林谷”,读此文,最大的感悟是,种什么花,结什么果,用什么功夫,成就什么学问。


人的一生一世,总会结一个大大的果。比如,做事就是人生的结果,做的事多,结的果肯定大,反之做的事少,因此结果也会小,为做人也应当如此。

道理虽然是这样说,这是一个应然的结果,但与必然之间,还隔着许多其它看不见的影响要素。用王阳明的话说,一旦有人欲阻挡,就会有不测风云。

所以,翻看历史,可以见到许多有本事的人,并不曾结出一个大大的人生结果来。如果真的把做事、做成事,看作是人生的结果的话,那么许多人的人生,未必是有结果的。

比如: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
孔子自己周游列国,最终只得去教书;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依然逍遥自在;
还有那些前赴后继,为着梦想慷慨赴死,又至死都不曾见到过光明的英雄们……等等
他们人生结果,又怎样衡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岚林谷”认为,人生应该有个即便不长进,也应当以生命守护的本原。

这个“本原”到底是什么?

孔子评价伯夷、叔齐,其本原是“求仁而得仁”。伯夷、叔齐的一生是完满的,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又如,曾子临终前看看自己的手脚是齐全的,长长出了一口气,欣慰于自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一生,终于有了一个齐全、完满的结果。

在一种隐隐约约中,伯夷、叔齐、曾子的人生,似乎都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却又并不那么分明。他们终其一生,都聚力操守在一个并不分明的结果上,这个结果便是他们守护一生的“本原”。

这个“本原”是什么?是“求仁而得仁”的“仁”吗?

似乎是,又似乎不是。曾子所求的,似乎并不完全是这个“仁”。那么,它到底是什么?

这就回到了今天所说的知识上来!

陆澄向王阳明请教,“知识不长进”的缘由,如果把陆澄这个问题,套用到伯夷、叔齐、曾子的身上,看他们一生守护的那个“本原”,就不难发现小与大之间的强烈违和。

“知识不长进”,并非伯夷、叔齐、曾子等人所考虑的问题,他正是在用一生守护的“本原”,似乎有更高的价值与意义。

若不明白,再回顾孔子一生,他“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意而不逾矩”。

孔子的人生,并不是在N个方向上的胡乱放射,而是在同一条主线上的不断发挥。这一条主线便是孔子用一生守护的“本原”。不同于如今的人,个个好似是“墙头草”,信仰并不坚定。原因是有人欲作祟!

孔子推崇仁德,仁政,这是本原,一生追求中见证了列国君主的人欲,无法根除这样的思想,只好回到原籍,再拾起教学旧业,亲手培养自己的“政工干部”。这一点,王阳明的经历与其极其相似。

孔子真悟道,是五十二岁,看过《周易|的注释版《象传|后而开悟。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为之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学《周易|至于韦编三绝,积功力久,发此感慨:“再给我五年或十年,在易上更加深入,可以减少犯大的过失。”

个人“岚林谷”曾认真学过《周易|《老子|《庄子|《黄帝内经|和《易传|,并有祥实的学习笔记,收集在“岚林谷”公众号中,供人免费阅读。

易是诸子学问的本源,生命的本原在易中可以找到真解,关键是看怎么找!

王阳明讲“去人欲,存天理”,在心上找,反对宋儒朱熹等人在“知识”上去找,这是一种“虚文”现象,说白了是形式主义!

王阳明说,心无“真诚”都是形式主义,心地真诚,才是仪式感。

人的本原,注定人的天命!

人常说“天命不可违”,有多少人“被人欲”阻止善念,毫无天理可言,无良知所在,所以才没有什么好果子所得!


今天就学到这里。



下面,就怀旧一下!

特刊昨天之作,分享《忆北山战友兄弟|:

北山军营梦如初,新兵集训汗洒途。
拍片留影大决战,教导队里志未输。
微山湖上车当舟,安徽抗洪险难除。
诸兰军演展雄风,淮河渡江合力出。
沛县基地苹果红,装步五连情意浓。
装甲排里共患难,六三履带载欢容。
北山营房梧桐立,澡堂车库印心中。
人非圣贤岂无过,顺应自然乐无穷。
珍惜当下时莫负,忆念兄弟倍受宠。
包容万物朝前迈,一路向阳心不空。


回忆起北山的战友兄弟,那些在军营中的岁月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的心中浮现。

还记得新兵集训的时光,那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在教导队的集训中,我们挥洒着汗水,怀揣着志向,努力提升自己。

大决战电影的拍摄,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激烈的战场,感受到了那份壮志豪情。微山湖上的水上驾驶,安徽颍上的抗洪,诸兰的军演,淮河渡江的操练,沛县基地的栽苹果,每一个经历都成为了我们生命中的宝贵记忆。

装步五连的情谊深厚无比,装甲排的同甘共苦,六三式履带装甲车,等等,一物一事一人,一一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北山营房的梧桐树,澡堂和车库,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这里,我们明白了人无完人,事无对错,一切都是适应和成长的过程。我们珍惜当下,将回忆当作生活的动力,包容一切,追求天人合一,勇敢地面对未来。

那些与战友们共同度过的时光,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有他们一路相伴,我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这段回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坚强的后盾。

2024.4.21日晨
全文3851字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三一):为学之功本原寻发布于2024-05-05 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