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四二):
融会贯通孔门学
今日学习王阳明《传习录|第四十二节。
王阳明在解读弟子们一堆尖刻的问题时,大量引用了圣人孔子的学问,尤其是《大学|与《中庸|比较多,今天就利用这一节机会,专门讲解孔门四代学问,希望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个人“岚林谷”,首先根据学习内容,纯手工学搓一首七言律诗,以增添文气,并以蓄意破题,《孔门传承与思想之光|:
孔门代代出贤良,道统相传岁月长。
尼父论语启智慧,孔鲤受教德流芳。
曾子大学明至理,子思中庸道显彰。
孟子继起弘道义,学为圣人志未央。
之所以搓这“三言两语”,主要是想概括孔门学脉的发展沿革,便于学习,由于内函广泛,无法全面涵盖,所不敢言诗,也不敢为师。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氏孔,姓子,名仲尼,字丘,其《论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教诲。
“孔鲤”,是孔子的儿子。孔子19岁娶妻,20岁生子,鲁国的国君鲁昭公给孔子送去了几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非常感激,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孔鲤一生碌碌无为,在50多岁去世,比孔子还早去世。到了宋代,孔鲤被封为泗水侯。
曾子,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之一,他以孝悌忠信著称。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省和自我反思。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理念,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有着深刻的认识。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并将孔子的思想学说传承给了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子思的主要著作有《子思子|,但该书已失传。《中庸|一书,是被人认为是子思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是孔子三传的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孟子被称为“亚圣”
孔鲤作为孔子之子,传承了孔子的思想,无重要著作;曾子的《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子思的《中庸|则阐述了中和之道。孟子进一步弘扬了儒家思想,其学问被弟子记载在《孟子|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大学|强调道德修养的目标和步骤;《中庸|则探讨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应用。它们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侧重。《孟子|又回到了《论语|的层面上,进行完善与补充,从“忠于统”向“忠于民”转变。
后人所要学为圣贤,应学习先贤的仁爱之心、道德操守、智慧之思,以及为社会和人类福祉努力奋斗的精神,将这些宝贵的思想传承并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个人“岚林谷”,一直举张:
“读佛书宜对美人”,
“读诗词要热爱生活”,
“读旧书要有新思想”,
因为“智慧是文化进程中独创的执行力”,
“佛无定法”,“佛法不可说”,“学霸不可复制”,
这些道理深刻,必须深入领会,并与现实发展需要,相融会贯通,千万别读“死书”!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言两语”是概括性的,无法涵盖孔门思想的全部深度和广度。具体的理解,还需要深入研读具体的经典著作。
下面,读原文,就两句话,一般“新版本”里,早己把这两句话删除了。很多人不知道,若不搞懂《大学|与《中庸|这个关系,还读个“毛线”的《传习录|,所以说,新书不可乱读。
原文内容如下:
澄问《学|《庸|同异。
先生曰:“子思括《大学|一书之义,为《中庸|首章。”
看似这么一个简单问题,却蕴含着无穷尽的信息,里面隐藏着孔门几代文化发展与变化。
原文大意是:
陆澄询问王阳明先生,《大学|《中庸|两本书,有何异同?
先生回应说:“子思概括《大学|一书的主旨,为《中庸|第一章的内容。”
下面,个人“岚林谷”逐一将其扒开,深入融会其要义。
圣人孔子,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儿子,叫孔鲤,除了在《论语|中,被那个人精陈亢当了一回枪使,再也没有在其他文字中,被提及过。反而是,弟子曾子,抢了儿子“孔鲤”的风头,著书《大学|。
不过,孔鲤的儿子,孔级,也就是子思,不一样,儿子比老子厉害,了不起。子思,师从曾子,对于圣人之学有传承之功。后来,子思又带出一个名徒,就是孟子。
子思执笔著《中庸|,被朱熹称是“孔门传授心法”,后此书书传授给孟子。其真正的著作是《子思子|,被人藏起来了,已绝现世面。
关于《中庸|首章,为朱熹领悟,后在“穿求文义”上下足工夫,作出了特别贡献。《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一开始并无章次之分。朱熹注释《中庸|时,将之分为三十三章。
《中庸|首章,指的是自“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至“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内容。
朱熹注释《中庸|首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己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也。”
单纯从朱熹对《中庸|首章的注释来看,王阳明心学与朱喜的理学,同出于一脉。只不过,沿着这一注释,两人在将“出于天而不可易”的“道之本原”,同归为“理”的同时,对“备于己而不可离”的“实体”,有了不同的理解。
朱熹诉诸于“性”,生发出了“性即理”的结论。
王阳明归诸于“心”,形成了“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思想。
至于此后的“存养省察”功夫,以至于“圣神功化”,因为起始思想的分歧,渐行渐远,完全变得不相容了。
这正如一位老师,教了一班学生,几十人,面对一样的道理,都各表千秋。所以,后人理解应追朔到老师的源头,千万不要“肓人摸像”。
综观历史,当一代思想到了存亡时刻,往往又会回到圣贤所学的源头上来,就能找到“活水”的源头,再次源远流长。
《中庸|首章,首先是《中庸|一篇的“体要”。王阳明在朱熹注释的基础上,认为《中庸|首章,总结涵盖了《大学|一书的核心要义。不得不说,两者之间,的确有着某种若隐若现的联系。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爱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后,从本末始终的角度,分析和展开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首章,总结并拔高了《大学|一书的核心要义,从内在机理上,去揭示为学的宗旨。
如果说,《大学|描摹了学者的外形的话,那么《中庸|则重构了学者的内在神韵,将之立意进一步深化:穷究性、道、教,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
此后,王阳明概括得更为简单,人人“学为圣贤”,人人通过不断地“去人欲,存天理”,逐步趋近“学为圣贤”的学者目的。
个人“岚林谷”,读后《大学|《中庸|,认为“大道从简”,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不会抄,只有善于思考的抄,才是善抄,否则是死抄!
子思抄《大学|,成就《中庸|;朱熹抄《大学|,成就理学。王阳明也抄《大学|,成就心学,从“外”抄到“内”,从“性”抄到“心”。
这种善于抄文的行为,是一种磨励,是人在事上磨,事在心上磨,磨多了,磨久了,心镜自然明亮!
最终会达到“随感而应,无物不照”的境界!
2024.5.3日晨
全文2767字
附自创词一首:
临江仙·逍遥五一游
漫步岚林心自在,谷风拂面如仙。花香鸟语意绵绵。水光山色里,云影共蹁跹。
尘光同窗寻逸趣,纵情天地无边。暖阳照心意陶然。情丝一叶柳,星辰九重天。
?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四二):融会贯通孔门学发布于2024-05-05 2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