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王阳明
学王阳明语录(四三):
孔子正名在人心
山林不向四季起誓,荣枯随缘;
海洋无需对岸承诺,遇合尽欢。
今日学习王阳明《传习录|第四十二节。
这一节讲,孔子正名的核心思想,是以“礼”为准则,强调名分与实际行为相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首先,根据这一节的内容,手搓一首七言律诗,以增添文气,练练手感,不敢为诗,也不敢为师,不要迷恋哥,哥只是在学习,学习《孔子正名之思|:
先儒旧论意纷纭,废立之说难服人。
致敬尽礼待为政,岂因私情废君身。
孔子盛德诚感化,卫辄悔悟情亦真。
父子天性终感动,蒯聩还国化于心。
致国请戮显仁义,君臣百姓愿辄君。
辄自暴罪让父位,聩亦仁孝美且纯。
集命于辄复卫国,如古故事遵礼伦。
君君臣臣各其位,正名之义天下闻。
这“八句话”,围绕孔子正名的典故,讨论展开,表达了对孔子以道德感化、遵循天理人情,来处理君臣父子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正名背后所蕴含的理想秩序的描绘。
下面,精读原文,慢慢理解。原文是:
问:孔子正名。先儒说:“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辄立郢。”此意如何?
先生曰:恐难如此。岂有一人致敬尽礼,待我而为政,我就先去废他,岂人情天理!
孔子既肯与辄为政,必已是他能倾心委国而听。圣人盛德至诚,必已感化卫辄,使知无父之不可以为人,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
父子之爱本于天性,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岂不感动底豫?蒯聩既还,辄乃致国请戮。聩已见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诚调和其间,当亦决不肯受,仍以命辄。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为君。辄乃自暴其罪恶,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而必欲致国于父。聩与群臣百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请于天子,告于方伯诸侯,必欲得辄而为之君。于是集命于辄,使之复君卫国。辄不得已,乃如后世上皇故事,率群臣百姓尊聩为太公,备物致养,而始退复其位焉。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一举而可为政于天下矣。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在读懂原文之前,先看典故。
废辄立郢,是一个典故,出自《论语|中孔子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里的"辄",读zhé,是指卫出公姬辄。
"郢",读yǐng,是指卫灵公的儿子,卫灵公曾想立郢做国君,但郢不愿参与君位之争。
“蒯聩”,读kuǎi kuì,是庄卫公。
当时,卫出公的父亲蒯聩逃亡,卫灵公死前,曾经对他的小儿子郢说:“我将来让你继承君位。”郢不接受,不愿参与君位之争。所以卫灵公临死前,并未正式废除蒯聩的太子之位,也没立新的太子。
卫灵公死后,其夫人南子(原是宋国公主),要立郢,郢还是不接受,说:“亡人太子蒯聩之子辄在也,不敢当。”
就算太子流亡了,他的儿子姬辄还在,我不敢当。南子没办法,就立了姬辄。这时候姬辄还小,最多十岁左右。
蒯聩要回来奔丧,当然也要以太子之名继位。卫国发兵,拦着不让他进来。南子是卫国“实际控制人”,让姬辄“以王父命拒父命”,称爷爷为王父,对亲生父亲就不认了。卫国宗庙祭祀,和出政施令,都称灵公为父,不认蒯聩。
下面,回到原文上来,对王阳明先生的话进行深入思考。
陆澄问孔子端正名分一事,即先儒所说的上告天子、下告方伯,废除辄而拥立郢的看法是否正确。
先生认为这种看法难以赞成。在位者对我恭敬尽礼,要求辅佐从政,我却先废除他不合天理人情。孔子若答应辅辄为政,应会全力治理好国家。圣人有至诚大德,会感化卫君辄,使他知不孝之过。辄若悔悟,蒯聩也会受感动。蒯聩回来,辄可交出国政并请罪。蒯聩被打动,有孔子调解,也许不会接受,仍让辄治国政。大臣百姓也会要求辄为国君。辄公布罪过,请示天子、方伯和诸侯,让位给父亲,众人赞扬辄悔过仁孝,请求他继续当国君。于是辄用类似尊立“太上皇”的方法,先尊奉蒯聩为太公,然后恢复君位。这样国君、大臣、父亲、儿子各归其位,天下大治。孔子所谓“正名”或许如此。
通过上述理解后,个人“岚林谷”认为,这是段家务事。
卫国“废辄立郢”是家务事,有传奇色彩,不少儒生愿探讨如何了断。
朱熹作为先儒代表,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蒯聩和辄都是大逆不道之人,不配为君。《论语·子路|中孔子与子路对话也谈及卫国国政,孔子讲若用他,会先正名。子路认为老师迂腐,孔子警告他做事不能任性。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等。朱熹认为孔子的“正名”是通过正规途径“废辄立郢”。
陆澄问及此事时,王阳明也试着评断这一家务事,言语严谨。他最后讲“孔子正名,或是如此”,表示这是推断结果,未必是事实。
王阳明否定“正名”即“废辄立郢”的先儒观点,因不符合人之常情。
孔子作为圣人,深谙人之常情。公孙辄已为君,致敬尽礼邀孔子主政,不可能先废他。若公孙辄有违“父父子子”,孔子颠覆的则是“君君臣臣”。不符合常情和孔子之道。
在家庭中,爱充斥其间,不是用条条框框约束,而是因爱以对方为约束。公孙辄若能致敬尽礼请孔子主政,会听从教化,做该做之事,迎接父亲归国。蒯聩也会受感染,做父亲该做之事。如此主动退位和退后,自然名正言顺。王阳明甚至设想蒯聩做太公的结局,这样孔子出山才有意义。
然而这一切都是假设,历史并非如此,所以王阳明讲“或是如此”。
人常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个人“岚林谷”认为,在王阳明眼里圣人也一样,难断家务事,因为真理在人心。
其所提倡的“太上皇”,也只一种说法而已,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一切随心而变!
2024.5.4日晨
全文2119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王阳明语录(四三):孔子正名在人心发布于2024-05-05 2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