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魔力

第一期的《语言的魔力》读书分享会圆满成功!感恩Stella的陪伴,这次读书会让我受益良多。感恩陈静姐的启发,现将读书会部分内容及感悟分享于此,愿和更多的伙伴们交流,共同成长。


正式开始读书前,我们确立了两个基本点:


读书的目的是磨练心性。

我们都会有偏好,比如偏好阅读某一类型的书,而对另一类型的书籍望而却步,即使知道它对我们有益。可能也有尝试改变,只不过每次拿起书来翻不了几页就放下了。我们太习惯呆在自己的舒适区,“读不太懂”常常就成了我们回避的理由。而其实“读不懂”恰恰是我们要读的理由。所以借由这样一个机会来对峙我们的习性,来磨练我们的心性是再好不过了。


读书是为了抹去尘埃,让光明本性显现。

我们是基于什么在读书呢?当我基于匮乏学习的时候,越学越匮乏,就好像是一个无底洞,永远填补不满。当我的学习是基于圆满观,就立马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们本自圆满具足,由于蒙上尘埃,在相上有不同的呈现,而通过学习将我们的尘埃一层层抹去,让明珠露出其本来面目。




【语言是用来描绘经验、为经验建立模型的工具,同时也是交流这些模型的工具。】
【NLP认为,写下和说出的话语只是“表层结构”,它们由心理和语言的“深层结构”转换而来。其结果是,言语既反映心理体验,也塑造心理体验。】
【语言就与其他内在表象系统的体验和活动相一致,甚至替代它们。这样说的重要意义是,“谈论”某事不仅仅是简单地反映我们的观点,实际上也在创造或改变我们的观点。】



感悟:


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来感受认知这个世界,而后通过言语来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认知,这份言语表达又会反过来加强我们原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我们的言语正创造着我们的人生。



【克斯博斯基认为,人类的语言归纳能力,造就了我们与动物相比巨大的进步;同时,语言这一象征机制的误解、误用,也造成了我们的许多问题.......“没有两个人、两种情境、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会在所有细节上完全一样。”】
【世界观建立在内在地图的基础上,地图通过我们的语言和感官表象系统而形成,是个体生活经验的结果。正是这些“身心语言”地图,而非现实本身,决定着我们如何解释周围的世界和对世界做出反应;如何对我们的行为和经历赋予意义。】
【.......我们发现,并非世界过于局限或别无选择,而是这些人自己封锁了自己,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中没有,于是他们看不到这些对他们而言可行的选择和可能性。...... 我们关于现实的心理模型,而非现实本身,决定我们如何行动。因此,持续拓展我们的地图非常重要。】




感悟:


我现在说“靴子”,你脑海里是否出现“靴子”的画面?我们不做交流,我们对于“靴子”的画面、细节(长靴、短靴、高跟儿、平底、颜色......)会一样吗?我们平时语言表达都是会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关联,比如说提到“玫瑰花”,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可能是最近一次路过花店看到的一大束鲜艳的红玫瑰花束。而对于你脑海里浮现的是基于你生活经验的另一番画面(可能是含着苞的干玫瑰)。对于一个普通的词语,我们的感知认知是如此的千差万别,想想生活中又上演了多少次“鸡同鸭讲”。基于此,如果我要去和你做进一步的交流,就要跳出我自己过往的一个经验,了解你的“玫瑰花”,或许这样让我们更接近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解到我的世界是基于我自己的内在体验,那就不断的打开自己,去丰富我的地图。就比如刚刚我们提到“玫瑰花”这个话题,如果我只沉溺在自己的认知里,没有去和你做进一步的确认。我就不会知道你脑海里的玫瑰花可能是黄色的,可能是蓝色的......我会默认你所表达和头脑中浮现的和我是一致的。我若一直使用这样的思维与人交流,我永远只见到自己的“玫瑰花”。那如何去拓宽我的世界地图?每一次交流我都去了解你的“玫瑰花”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了黄色玫瑰花,蓝色玫瑰花......,下次再提起“玫瑰花”我脑海里的画面就丰富起来:有红色、黄色、蓝色......在我们不断的去深入去了解对方所描述的状态的时候,就是在拓宽我们的经验地图。


想想日常生活中我们尚有共识的东西(猫、靴子),在细节上都有那么多的不同,和人交流的过程当中,不和对方去确认、共识,结果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我们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总要把对方说服,好像全部的交流都是为了寻求一个一致性。其实可不可以有另一个角度,我不寻求一致,我去寻找不同。我们交流不同,我不一定要去接纳在某一件事情上你的观点,但我可以抱持着好奇去了解你这样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可能在这个当下对于我处理这件事情上不是一个最好的一个选择。但不排除这个观点可能在我处理其他事情上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参考。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走走。结伴而行,我们想去的地方不一定都一样,或许你想去爬山,而我想去喝茶,当我愿意去了解体验这份不同,是不是就可以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我的经验是不是更丰富了?世界是不是更大了?



【除了由感官所获得的体验外,人类也有内部知识网络和由内在体验所构建的信息,例如“思维”,“信念”,“价值观”,“自我感”。我们内在的知识网创立了另一套内部过滤器,来集中和指导我们的感觉(也会对感官接收的信息加以删减、扭曲和归纳总结)。】
【感官体验是我们获得新的现实信息和拓展地图的主要方式。】
【根据NLP模型,有效的改变来自“回归感官”的能力。......“活在当下”是一种所有感官意识都聚焦于此时此地的外部环境状态。活在当下,以及由活在当下所增加的感官体验,帮助我们充分觉察和享受生活,觉察和享受周围众多的学习机会。】

【原生体验要远比地图或我们所能描述的更丰富和完整。】




感悟:


我们每个人对于同一个东西的感知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是受我们过往人生经验的影响。基于我们的过去经验,我们创建了独属于自己的内网过滤器,来指导我们的感觉。这个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子:
(不考虑特例情况)

某男(理工专业,特点:逻辑思维缜密,分析力强)

某女(艺术专业,特点:感性,易伤春悲秋)

某男和某女相约去看画展,面对同一幅画,某男看到后对这杂乱无章感到无语;某女看到却被感动的一塌糊涂。这是因为信息经过某男某女各自不同的内在过滤器筛选后产生出的不同感觉。某男逻辑分析力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便会不断的深化他的逻辑思维而弱化其他(如情感)的感知。面对这幅画他惯性就开启分析部分,情感的部分自动被过滤掉了,同时他的这个经验又会再强化他内部的这套过滤系统。某女则是不断强化其情感的部分,对于理性分析自动过滤。


不同的背景经历,不同的过滤系统,你还觉得达成一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吗?这也让我们明白即使就某事达成一致,我们内里的画面和感受也会不同。


当认识到你所有的体验,所有的回忆,它都是经过我们自己内在的系统进行了删减、扭曲和归纳总结。你对曾经发生的某件事还是那么笃定吗?


我们当初在那个场景下跟对方的一番互动,真实情况到底是如何?当我们开始有松动和怀疑的时候,我们对一个人也好,或者对一件事也好,是不是好像又释然了一些。


活在当下,把我所有过往都放下,只是在这一刻,然后尽量的去体验所有的东西,去感知所有的东西。


当我们坐在一个房间,安静专注的时候,可以看到窗帘、柜子......留意到窗帘的颜色、形状......我们能接收到更多关于这个物质世界的原貌。同样坐在一个房间,若心不安定,随着念头跑,我们可能连柜子都看不到。这难道不正是我们的生活体验吗?



  • 你作文开头写的很好但是结尾很差。

  • 你作文开头写的很好同时结尾很差。

  • 你作文开头写的很好虽然结尾很差。




看到以上的例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平时的生活你是如何使用他们的呢?哪一个连接词你平时使用的最多?你由此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关注模式呢?


不要想粉红色大象。

这时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平时我们是不是经常表达“不迟到”“懒惰”......

布置个功课:留意我们负面的语言并替换为正面语言表达(“准时”“不精勤”......)


感恩,下次读书会见!


后记:在整理文字时,“拖延症”“放弃症”......都来找我了,好几次都动了把书扔掉的念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也不断地去觉察是什么令到我不舒服?清理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挂碍不少:对于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的灵光乍现甚是遗憾,总是觉得“那样会更好”。对于表达总是觉得不尽人意,未有表达清晰。还有更多角度可以展开。......于是乎开始了“自我批判”,也与我想要去到的目的地渐行渐远。由此感叹件件事是修行,时刻觉察,时刻回归。


(感恩罗伯特·迪尔茨先生、剑英先生、许萍老师......感恩我的家人,感恩所有的同修伙伴,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见!)


一起阅读,磨练心性,开启智慧!

五月读书会 ·《语言的魔力》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语言的魔力》分享(一)发布于2024-05-02 1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