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相庄严 护法弘教——释慧远

    慧远大师(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是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俗姓贾,他自幼就勤奋好学,容貌也是英秀焕发、神采出众。他在十三岁的时候,便跟随舅父令狐先生,到洛阳、许昌一带游学,博通儒家六经,尤其精擅《庄子》与《道德经》,心胸开阔,见识深邃不凡,无论是德高博学的老者,还是年轻有为的学者,都对他相当的佩服。

    慧远在二十一岁时,曾打算到江南,与当时名儒范宣子共同隐居切磋学习,却因为遇上战乱,道路阻断难行,因此没能如愿。

    卓然超群 师父安心

    在当时,颇负盛名的道安法师正在太行山(河北曲阳西北)建寺弘法讲学,于是慧远便前往参学。慧远一见到道安,便心生敬服,认为他便是自己要寻找的老师。后来,更在聆听道安法师讲述《般若经》后,豁然开悟,于是便与弟弟慧持,跟随道安法师,出家为僧。

    出家以后,他便以掌握佛教纲领、弘扬大法为己任,因此日夜持戒诵经,精勤学习,深得道安器重。

    道安更常常赞叹说:“将来能让佛法在中国流传兴盛的,非慧远莫属!”

    慧远在二十四岁时就开始登座讲经。曾有一位听讲的道友,请教他关于“实相”的意义,慧远反覆讲解,这位道友却是越听越疑惑。于是慧远便引用“庄子”中类似词句的义理来说明,这才使得那人恍然大悟,终于弄懂什么是“实相”的意义了。 西元三七八年,前秦国王苻坚率兵进攻东晋襄阳,东晋将领朱序不准道安离开。道安为了佛法能够继续流布广传,因此便遣散徒众,要弟子们自行选择去向,各自为修行、传法而努力。临上路时,道安对弟子皆详细叮咛教诲,独独对慧远没有交代一言半语。

    慧远为此深感不安,于是便跪在道安面前说:“慧远虽然不贤,但也一直努力学习,为什么和尚对大众都有勉励训示,单单漏了我呢?”

    道安告诉他:“像你这样的根器,难道还需要师父操心吗?”

    建寺结社 共期西方

    慧远明白道安的心意后,便和弟子数十人一起南下寻找修行之处。走到浔阳(今江西九江)的时候,看见庐山清幽寂静,非常适合修行,因此就在山上的龙泉精舍住了下来。但是龙泉精舍离水源很远,取水不便,于是慧远便以手杖扣地,并说:“如果此山是我们栖身之处,就让这干枯的土地,流出清泉吧!”他的话音刚落,杖下的地底竟然就喷涌出清泉,不一会儿,竟形成了一道溪流。

    此后不久,浔阳发生旱灾,慧远便亲自走到池水边,虔诚诵读“海龙王经”。当他诵完之后,水池上空便出现了一条巨龙,并且下了一场大雨,终于解除了久旱,让这一年的收成得到丰足──巨龙现身降雨,这也是龙泉寺一名的来历。

    由于前来依止的道友日益增多,庐山西林的寺宇,后来就渐渐容纳不了了。江州刺史桓伊知道这个情况后,便为慧远在庐山东侧另外建立寺院,称为东林寺。

    寺院建成后,慧远带领众人依法精进修行,日夜持续不断,因而感召了许多有心持戒修行的信佛者,他们望风云集,纷纷上山跟随慧远修道,例如:彭城人刘遗民、豫章人雷次宗、雁门人周续之、新蔡人毕颖之、南阳人宗炳、张菜民、张季硕等。

    后来,慧远率领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寺中的无量寿佛像前(即:阿弥陀佛),虔心礼拜,共同立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中国最早结社念佛的历史纪录,因此,唐宋以后慧远就被净土宗人尊为初祖。

    神态威严 见识高明

    慧远的神情严肃,行止方正,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不由得心生敬仰。曾经有一位沙门,准备供养一个竹如意给慧远,哪知道他在上山后,一连住了好几天,都因为慑于慧远的威仪而不敢直接呈献,最后只好偷偷地把竹如意放在慧远坐席的旁边,悄悄离开庐山。

    后来又有位慧义法师,他为人刚毅正直,了无所惧,听到有关慧远的这类传闻,便决定也上山参访。他对慧远的弟子慧宝说:“只有庸才才会因为只看到人的仪表风采便被慑服,现在请看我的!”

    慧义到了山上,正逢慧远开讲《法华经》。慧义想要发言表现自己毫不畏惧的样子,但每次想要诘问时,竟都会心脏狂跳,冷汗直冒,紧张到讲不出话来。

    出来以后,他终于由衷地对慧宝赞叹:“和尚的定力威仪,确实让人敬畏!”

    后来有一位士族──卢循,在占据江州城时上山拜访慧远。慧远年轻时曾和卢循的父亲一起读书,所以当他见到卢循时,便很高兴地与他叙旧。卢循也因此天天早晚都派人问候慧远。

    有一位僧人劝谏慧远说:“卢循是国家的贼寇,同他往来,恐怕会启人疑窦!” 慧远回答说:“在佛法中,一切平等,无所取舍,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在不必担心。”

    后来,宋武帝发兵讨伐卢循时,他的部下便提出了劝告:“住持庐山的慧远与卢循交情深厚,应该多加注意。”

    宋武帝说:“远公是一位超然世外的人,必然没有彼此之分,无庸多虑。”于是派遣使者上山,向慧远致意,并供养钱粮。至此,大家才佩服慧远的见识高明。

    护法卫教 德高望重

    后来桓玄征讨殷仲堪,在行军经过庐山时,也邀请慧远出虎溪会面,慧远因为不想涉入世间政争,便以身体有病为由,告知桓玄自己并无法下山。

    然而桓玄并不死心,于是便亲自入山,还事先准备了几个问难的题目。基于自负、问难的心态,他原本打算不对慧远礼拜,但一见到慧远时,却不自觉地肃然起敬,向慧远行礼。

    但桓玄还是提出了原本准备的问题:“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道的表现。大师为什么要把头发剃光呢?”

    慧远答说:“这是为了立身行道。”

    桓玄听后,称赞不已,也就不敢再提出其他的问题了,干脆直接说出征讨殷仲堪的事。然而慧远只当作没听见,对这些问题一概不回应。

    桓玄却是一再追问:“我欲发兵征讨殷仲堪,不知您对此有什么高见?”

    慧远只是淡淡地说:“希望施主您平安,殷仲堪也是如此。”

    桓玄虽然没有得到慧远的支持,但在离山后,仍忍不住对左右的人说:“这真是我平生未曾见过的高人!”

    桓玄后来更写信劝慧远作官,而慧远都是不为所动。

    不久,桓玄见到佛门中混杂了一些不肖之徒,因而下令:“出家人中除了能讲经说法,遵守戒律者之外,其他的一律令其还俗。但庐山是有道者所居之地,不在搜查范围之内。”

    另外还有一件事,足以见出慧远广博的才学及智慧──早在成帝年幼时,就有大臣提出沙门应当像普通人一样跪拜礼敬君王,但因有反对者而不了了之。

    等到桓玄在姑熟(今安徽当涂)的时候,又将此旧事重提,认为沙门应该礼敬君王,并写信告知慧远,征求他的意见。为此慧远除了回信表明立场外,并著作《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

    桓玄虽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但看了慧远的回信后,反而犹豫不决了,一场争论就此罢休。由此可见慧远在当时的声望之高。

    一心弘法 持戒精严

    当时佛经流通江南的不多,慧远一心弘扬佛法,因此派遣弟子远赴西域,经过许多年,带回许多梵文本经典,才得以翻译流传。而且只要听说有梵僧来华,就诚恳地咨询请教。

    东晋隆安五年(西元四○一年),鸠摩罗什来到长安,慧远知道后,立即派人送信给鸠摩罗什问候致意,对他的才学极为称誉。而鸠摩罗什的回函中亦对慧远赞叹备至,说道:“弘扬佛法需具备五种条件:福、戒、博闻、辩才、深智。五种都具足者,道业必隆;若不具足,会带来障碍,而您都具备了啊!”

    此后他们之间,常有书信往来,由慧远提问,鸠摩罗什解答,探讨大乘教义,后世编成《大乘大义章》流通于世。

    慧远曾著作《法性论》,以阐述涅槃常住的道理。鸠摩罗什看过之后,赞叹说:“汉地还没有大乘经典,但所论述的道理,竟然与佛法义理相合,真是太妙了!”

    慧远居住庐山三十余年,孜孜不倦地修行,从来没有离开过庐山,也不曾再踏入俗世,就是送客,最多也仅送到虎溪的岸边为止。中国文艺界有著「虎溪三笑”的著名典故,是说当时名士陶渊明、陆修静造访慧远大师,三人相谈甚欢之际,慧远不慎送客过了虎溪桥,引起虎啸,三人不禁愕然大笑之事。然而经过考证,此三人的出生年代并不一致,显见此典故乃臆造穿凿之说,但仍反应了慧远大师超脱物外之形象深入人心的一面。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八月初一日,他微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到了初六,就病得相当严重了。当时有不少大德高龄者捧着以鼓酒作药引的药汤,跪在慧远的病床前说:“请和尚服药。”

    慧远闻到酒味,摇摇手拒绝了。

    众人心急如焚,于是便改换了米汤,恳求慧远服用,但还是被慧远拒绝了。

    最后,大家便改换了蜜浆,对慧远说:“恳请和尚以法体为重,饮用蜜浆吧!”

    慧远气若游丝地说:“请律师查看律典,是否可以喝。”可是还没有查到一半,慧远就往生了,享寿八十三岁。

    慧远一生,以其严持戒律的风范,与出众的才华,同时获得士俗的景仰,得以维持出家人的僧格,保卫僧团不受朝廷的干扰,令世人尊重佛教,对佛法能在动乱的中国持续流传兴盛,是相当重要的。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教故事】戒相庄严 护法弘教——释慧远发布于2024-04-20 10:2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