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言外 孤明先发——竺道生

    佛经中所记录的语言文字,仅是佛陀方便指出佛法真实义的工具,而非佛法真实义的所在,就好像标月指一样,要顺着手指头(语言文字)的方向,才能看到月亮的实体(佛法真实义);若仅注意手指头(语言文字),那就永远也不知有月亮(佛法真实义)的存在。道理虽然好懂,然而真要抛开语言文字的障碍,体悟佛法的真实义,实在不是容易的事,但是道生法师做到了。

    聪颖若神 读经自解

    道生法师(西元三七二—四三四年),俗姓魏,本来是河北钜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人,后来寄居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他的家族世代皆担任官职,父亲曾做过广戚县令,被乡里称为善人。道生在幼年时就具有极高的悟性,并有着敏捷的才思,有如天神降凡一样;他的父亲知道他不是普通的小孩,对他相当地疼爱。

    后来道生遇到沙门竺法汰,就随之皈依佛门、出家学习,并跟着师父改姓竺。自从进入佛门修学以后,道生的思维就变得更为敏锐、聪慧,每次研读佛经,很自然地就能理解经文的意义。因此,他在十五岁的时候便能登座讲经说法,遣辞用句,更是条理分明、句句珠玑,让人叹服不已。

    因为道生年纪轻轻便得了盛名,因此不时有一些饱学僧人,或当时的名士前来与他辩论,但每个前来挑战的人,无不在道生精辟的言论之下被驳得理屈词穷,而无法再与他论难。二十岁时,道生的器度见识更加深厚,观察敏锐,反应迅速,但他的神情态度却仍是一贯的平和温顺。

    一段时间以后,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便到庐山隐居了七年。他认为要证入无漏圣道的关键,在于以智慧领悟为根本。因此,他立志钻研博览群经,比较对照各种论说,即使必须跋涉万里,也不以为苦。

    后来,他更和慧睿、慧严一同去长安,跟鸠摩罗什法师学习。关中的僧人,见过他的,无不赞服他的妙解神悟。之后,他回到都城建康,居住在青园寺。当时的达官名人王弘、范泰、颜延之等饱学之士,都敬慕他的风范,向他请教佛法。

    通权达变 不执表相

    南朝宋太祖文皇帝对道生很是赞叹重视。有一次,太祖设置宴席供养当时京师所有的僧侣,并与文武百官一起参加;但因为供应食物的时间一延再延,等到一切准备妥当,可以用餐的时候,与会大众都怀疑已经错过正午的用餐时间,不能吃了──当时中国僧人也遵守印度的佛教戒律“过午不食”。

    但太祖却说:“不过刚刚日正当中而已。”

    道生接着说:“现在艳阳高照,皇帝也说才刚刚日中,怎么会不是日中呢!”

    说完拿起饭就吃,于是其他的人也都跟着他吃起来。一场吃还是不吃让人为难的情景,就这么化解了,大家都佩服道生得体又巧妙的应答。

    另外,那时候京师的祇洹寺,僧众用餐的坐姿未统一规定,有的采用印度式的踞坐,有的是中国式的方坐。该寺大护法车骑将军范泰认为这不是和合僧团的现象,因而建议全部改用中国式的方坐,却遭到慧义、慧观等五十名僧人的反对,这次争执甚至还惊动到朝廷。

    范泰征询道生的意见,道生说:“本来就不必踞坐。”,也就是不赞同用餐姿势非得印度化不可。这个事件,又展现了道生不拘泥旧规、因时因地制宜而通权达变的一面。

    孤明先发 宿旧不容

    道生研读佛经并思惟很久之后,终于从语言文字的拘泥中跳脱出来,透彻体悟到佛法的真义。

    他曾经感叹地说:“卦象是用来表达意义的,一旦明白了其中所隐含的意义之后,就不需将卦象留存在心中。同样的,语言文字也仅是用来解释说明真理的工具,只要了解其中的道理之后,就可以将语言文字放下来。自从佛经流传到中国以来,译经者面临许多译经上的困难与限制,读经者也多半拘守文辞,很少有人能透过文辞,领悟到佛法的真实义!其实,唯有不拘守文辞,才能确切领悟佛法啊!”

    于是,道生重新比较研读,并思考真谛、俗谛以及因果的内涵后,提出“善不受报,顿悟成佛”的理论,并著作《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文章,以澄清旧有的学说,巧妙地阐发出佛法的深义。然而,却引起拘守文辞之徒的嫌恶与嫉妒,纷纷批判辩驳他。

    还有一件事,是六卷本的《泥洹经》起先传到京师时,道生剖析这部经的微言大义之后,大胆提出他的创见:“断善根的一阐提人,皆得以成佛”。(一阐提:对佛法不生信心、断善根的人)

    那时大本的《涅槃经》尚未传入中国,这样的论点,在当时可说是未曾听闻的。没想到此说却惹得旧学之徒的愤怒与讥讽,认为这种说法违背经义,是一种邪说,于是众人以违犯戒律的处罚方式,将他逐出京师。

    面对这种情况,即使辩才无碍的道生,也只好在大众面前,正容发誓道:“如果我所说的,与经义不符合,那么就让我现在得到恶报;如果与真理实相不相违背,希望在我死去之时,是坐在讲经的狮子宝座上。”说完,道生甩动衣袖,坦然自信地离开了。

    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

    刚巧那一年的夏天,青园寺的佛殿遭雷电震击,有龙飞升上天,光影映照在西面的墙上,因此人们将寺名改为龙光寺。那时就有人感叹说:“龙既然已经离开了,道生必定也会走的。”

    道生被逐出京师后,起初投奔吴地虎丘山(即今江苏苏州虎丘山),仅仅十天之中,追随他求法的徒众就聚集了数百人之多。

    据说道生曾经面对许多竖立起来的石头,当作听众,开讲《涅槃经》,当讲到“断善根的一阐提人,也都有佛性”时,有感而发,叹了口气说:“像我这样的说法,与佛法相契合吗?”想不到所有的石头仿佛有生命似的,居然都热切点头,肯定支持他的讲法。

    没多久道生转往庐山,隐居在岩林深山间,山中的僧人对他都很尊敬佩服。

    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京师,经中果然记述了“断善根的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等义理,与道生之前所说,完全符合。

    狮子座上 端容而逝

    道生得到这部大本《涅槃经》后,立即宣讲弘传这部经。宋元嘉十一年(西元四三四年)冬天十一月庚子这一天,在庐山精舍,道生登上狮子座,他神色开朗,语音清俊明快,反覆数次阐述评论解析经义,完全揭露出经中奥妙的义理。在场的听众,没有不在当下领悟而生大欢喜的。就在讲经快要结束的时候,大众忽然看见道生手上麈尾上的毛,纷纷掉落,正讶异时,却见道生端坐在法座上,面容庄严,靠着椅子,已经往生了,他的面容与平时没两样,就好像入定一般。

    僧俗听众无不十分惊骇叹服,远近四众弟子皆伤心哭泣。京师里的僧人们听闻这件事后,都为自己从前对待道生的做法,深深感到惭愧与内疚。此时,大家也想起了道生以前所讲的话──他确实是死在讲经的狮子宝座上!因此也都转而信服道生的先知卓见。道生往生后,其徒众将他礼葬在庐山上。

    道生与慧睿是齐名的同学,当时有人评论他二人的领悟见解是发自天性自然,富于原创性,因此能够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刚开始时,关中的僧肇先注释《维摩诘经》,人们都喜欢研读,并深入领会其中的意义与趣味。等到道生又更深一层地阐明这部经的义旨,流畅地显发不少新出的经典,以及为许多经典注疏后,人们都将之视为至宝。

    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道生仅凭六卷本的《泥洹经》推论出“一阐提人皆得以成佛”的说法,是有根据的,而道生所提出的“顿悟”、“不受报”等理论,也被视为宪章般地遵行效法。宋太祖曾经述说道生的“顿悟”学说,有沙门僧弼等人对此予以责难,但太祖说:“如果已往生的道生法师,能够活过来,怎么会被你们问住呢!”

    确实如此,已透彻了达佛法真实义的道生法师,怎么会被问倒呢?正因为道生法师是从语言文字中跳脱出来,了悟佛法,他才能提出符合经义的理论,也才能在死死抓住语言文字(手指头)的愚痴众生中,不为所惑,坚持到底,最终才有机会证明自己是对的,并将美好的佛法(月亮),介绍给大家认识,从而影响中国佛教数百年。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教故事】为了东传大乘 不计自身荣辱——鸠摩罗什发布于2024-04-20 10:19:3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