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易解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咸卦“九四”的“爻辞”说:“心思不定地走来走去,只有少数的朋友,顺从你所想的。”孔子说:“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么?忧虑什么呢?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天下的人,到底在思考什么?忧虑什么呢?”
孔子的这一段情,非常有名。意思是说,人类求生存的目的与法则是不变的,但由于自私,个人的利害不同,以致产生不同的想法与做法。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孔子接着说:“太阳去,月亮来;月亮去,太阳来;日与月交替推移,产生了光明。冬天去,夏天来;夏天去,冬天来;寒与暑交替推移,形成春夏秋冬的时序。所谓往,并非一去不返,只是暂时的退缩;所谓来,也不是永久存在,只不过是暂时的伸张;屈与伸的交互感应,产生了利益。”
这是说,人苦苦思虑,却只能得到少数人的信赖。而大自然则遵循常规,运行不息,不必思虑,就能感应,使万物普遍受益。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徳之盛也。”
孔子进一步的解说:“尺蠖将身体弯曲收缩,是为了下一步的伸张;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生命。精研义理,融会贯通,达到随心所欲的神妙境界,是为了致用;利用知识,使自己心安理得,是为了崇尚品德。然而,当超越这一层次,进入极其微妙的境界时,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了。至于穷究宇宙的奥秘,了解万物变化的法则,就只有圣人才能具备这种最崇高的德行了。”
以上是孔子对咸卦“九四”的“爻辞”的阐扬。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邪?”
困卦“六三”的“爻辞”说:“前进有大石阻碍,后退是遍生的蒺藜的地方,以致进退失据;返回家中,又看不到妻子,这是凶恶的征兆。”孔子解释说:“大石本来无法移动,却要逞强将其移动,使名誉蒙受羞辱。蒺藜多刺,不是应当进入的地方却轻率地进入,必然被刺伤,使自身遭遇危险。陷入这种既羞辱又危险的状况,已经面临死亡的绝境,哪里还会见到妻子呢?”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解卦“上六”的“爻辞”说:“王公射鹰,站在高墙上,必然会猎获,不会有不利。”
孔子解释说:“鹰是飞禽,弓箭是利器,射猎的是人。君子将利器藏在身上,等待有利的时机行动,又怎么会不利呢?行动能够把握时机,毫不迟疑,所以出猎就有所获。这是说行动备有完备的工具,当然无往不利了。”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孔子说:“小人不以不仁为可耻,不以不义为可怕,不看到有利,不会进取,不加以威吓,不知道戒惧,但小的过失,给以惩罚,就会戒惧,不至于闯大祸,这正是小人的福气。《易经》 噬嗑卦“初九”的爻辞说:‘带上脚镣,虽然将脚趾磨伤了,但以后就不会有灾福了。’就是这个意思。”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202204020易经易解—系辞下传 第五章(1)发布于2024-04-08 11: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