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易解


本体论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生”,不是产生,而是演变的意思。亦即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太极的变化流通,包含或阴或阳,呈现柔与刚两种不同的属性,八卦即四象,四象原两仪,阴阳即太极。

那么,太极是什么?对这一命题,后世儒家曾有许多形而上 学的议论,各有见解不同的宇宙观。而这一主题,也是西方哲学思想未输入以前,我国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北宋时代,兴起新儒学的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等大儒,都曾阐释这一宇宙本体观,主张各有异问。程伊川说:“阴阳分离,就不再有道,所以形成阴阳的因,才是正道。阴阳是气,气属于形而下,道属于形 而上。”将阴阳视作“气”的现象,所以形成阴阳的“理”,为宇宙本体,主张“理气二元论”。同时代的张横渠,则倡说“一元气论”。

南宋的朱熹,在宇宙本体观上,也以程伊川的“理气二元论”为主,所以称作“程朱之学”,又兼采周濂溪“太极图说” 的“无极而太极”,以这一本体论,形成宇宙观。这一宇宙本体 的“理”,同时也存在于由这一“理”的发现,所生成的万物中,称作“理一分殊”,亦即“万物都具备同一的理,万理出自元。”不过,朱子学家们,对太极应当看作“理”还是“气”,仍然议论纷纷。但朱子的思想,并非将太极看作唯物论的气体,认为理性才是宇宙的本体。明代的王阳明,则说:“理是气的条理,气是理的应用”又主张“一元气论”,这是朱子学与阳明学的根本差异。然而,由《易经》的本义去探索,也许唐代孔颖达的《正义》中说的:“太极是天地未分前,混而为一的元气。”最能符合原有的古义。这一混沌不分的元气,或者成为阳刚,或者成为阴柔,变化作用无穷;而且《易经》虽然是以或阴或阳的二元的变化作用,阐释宇宙万象,但最重视的,则是阴阳未分,或将成为阴柔,或将成为阳刚时,这一变化作用流通的根元;而这一根元,主宰万物的生成发展,并非凝聚静止,而是属于积极活动流通的阳刚;这一根元,以阳的性质变化作用时,成为刚健,以阴的性质变化作用时,成为柔顺,并且以阳统御阴,以阴追随阳,这才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主旨。所以,这宇宙根元的元气,称作“太阳”,也以表示,其推演如附图。儒家崇尚刚健正大的征信,其根本就在于此。

相对的,老子主张“无”;但并非一无所有某种物质存在,不过无声无臭,所以说“无”。老子以“无”为道;亦即宇宙本 体的“无”,显现于万物之内,“有”生于“无”,有形的形象,产生自无形的本体,“有”与“无”异位而同体。

庄子更加将这一“无”的思想,提升到“无无”,甚至“无无无”。“齐物论”中说:“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末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我而有无矣!而未始有无之果孰 有孰无也?”宇宙中有“有”,也有“无”;更有“未曾有无”时的“无”,更有“未曾有无”时的“无”的“无”;忽然有了“有”与“无”,然而,却不知道这一“有”“无”,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有”?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无”?说明“无”可以无穷的推溯,没有边际,忽然有了“无”,“无”才是宇宙的主体。

老庄的“无”的思想,不是由科学实验得到的,而是哲人睿智地直接判断,但却符合科学思想。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以地球为根本;但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太阳系不过是银河宇宙中的一个系,银河宇宙也只不过是大宇宙的一小部分而已。追溯下去,无穷无尽,而老庄的“无”的思想,正相当于大宇宙的无穷无尽。

地球、太阳,或者在亿万年后会消灭;但在大宇宙中,必然有另外的新星球,不断生成,大宇宙本身,无始无终,永恒的生生不息,这正是《易经》所要阐明的中心思想。由形体上看,人在大宇宙中,不及沧海一粟,生命更加短暂,不及一刹那。然而,如此微不足道渺小的人的心智活动,却能将无穷尽的大宇宙,包摄无遗。所以说《易经》的此大悉备”。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柔静,这是儒、道两家思想上的根本差异。不过,在儒家的思想中,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不也包藏有刚强;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可以说正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表里两面。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20220610易经易解—结论 一阴一阳为之道(2)本体论发布于2024-04-08 11:56: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