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八九二、六内处经:
本经叙述于六入处,观察忍的话,即离凡夫地,而得须陀洹果,进而得阿罗汉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内六入处。甚么为六入处呢?所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之内入处是。对于此六法,观察忍的话,名叫信行,会超升而离生,而离开凡夫地。虽然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但是必定会得须陀洹果的。如果此诸法增上,而观察忍的话,就名叫法行。会超升而离生,会离凡夫地。虽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但是必定会得须陀洹果的。如果对于此诸法,如实而以正智观察的话,则三结已尽、已知。所谓身见、戒取、疑是也。这名叫做须陀洹。决定而不堕入于恶趣,定趣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在人天各七次受生),而究竟苦边。对于此等诸法,而以正智观察,而不起诸漏,而离欲解脱的话,就名叫做阿罗汉。是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正智,而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六入处之经那样,像如是的,外六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五阴等,也都如上所说的。
译文:
本经讲述,在六入处观察忍,可以脱离凡夫境界,达到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的境界。这样的教诲是我们集结者共同听过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佛陀告诉众僧说:“有内六入处,分别是眼、耳、鼻、舌、身和意。如果在这六法上观察忍,就叫做信行,可以超越出生,离开凡夫境界。虽然还未达到须陀洹果,但必定会在生命结束前达到。如果在这六法上观察忍并增强,就叫做法行,可以超越出生,离开凡夫境界。虽然还未达到须陀洹果,但必定会在生命结束前达到。如果在这六法上如实观察,那么身见、戒取、疑这三个结已经消失,这就叫做须陀洹。他们不会堕入恶道,而是朝着三菩提前进,经历七次生死轮回,最终达到苦的彼岸。如果在这六法上用正智观察,不生漏爱,获得离欲解脱,就叫做阿罗汉。他们已经消除所有的漏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摆脱了所有的负担,获得了所有的利益,超越了所有的结,拥有正智,并且心灵得到彻底的解放。”
佛陀讲解完本经后,众僧听从佛陀的教诲,内心充满喜悦和恭敬。
同样,对于外六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六界身、五阴等,也都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观察和修行
八九三、五种的种子经:
如五种的种子虽得地,而无水,则不得生长那样,如无烦恼、爱、见、无明,则虽有业,也没有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种之种子之生。那五种呢?所谓根的种子,茎的种子,节的种子,枝的种子,种的种子是。此诸种子乃不断、不破、不腐、不伤、坚而不穿。虽然新得地界,但是如不得水界的话,则那些诸种子,就不得生长增广。必须要得地界与水界,那些诸种子才能得以生长增广的。
像如是的,所谓业,必须有了烦恼,必须有了爱,有了见,有了慢,有了无明等,才会生行的。如果只有业,而无烦恼、爱、见、无明的话,行就会灭。」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行那样,像如是的,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也如是之说。
译文:
在佛教教诲中,有五种种子的教义:根、茎、节、枝、种。这五种种子需具备地、水、火、风、空等五个条件,才能不断、不破、不腐、不伤、坚固地生长。同样,人的行为(业)也需要烦恼、爱、见、慢、无明等五个条件,才能产生行为。如果只有业,没有这五个条件,行为就会消失。
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向众僧阐述了这个教义。他指出,这五种种子如果只有地界,没有水界,就不能生长。同样,人的行为如果没有烦恼、爱、见、慢、无明,就不能产生行为。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行为才会产生。
这个教义同样适用于其他佛教概念,如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这些概念也需要相应的条件才能产生。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因素构成的。我们应该努力去除不良的条件,培养良好的条件,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白话《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892-893发布于2024-03-30 22: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