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九三一、修习住经:
如在学地而求生上地时,则应修习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迦毘罗卫国的尼拘律陀园中。
那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世尊!如果比丘在于学地(有学地-预流果至不还果),而欲求还未得到的,也就是欲上升进道,安隐涅槃(阿罗汉果)。世尊!这时,他应当要如何去修习,去多多的修习而住?对于此法与律,要怎样才能得诸漏之灭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在于现在当中,能自知已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呢?」
佛陀告诉摩诃男说:「如果比丘在于学地,欲求还未得到的,也就是欲上升进道,安隐涅槃的话,则他在于那时,应当要修习六念,乃至进而得证涅槃。喻如饥饿的人,其身体虽然为羸瘦,但是得美味而食之故,身体就得肥泽一样。像如是的,比丘住在于学地,而欲求所未得的-上升进道,安隐涅槃,而修习六随念的话,乃至就能疾得安隐涅槃。
那六念呢?所谓圣弟子念如来之事,也就是念为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作如是之念时,不起贪欲之缠,不起瞋恚、愚痴之心,而其心正直,而得如来之义,而得如来之正法。对于如来的正法,在于如来之处,而得随喜之心。随喜之心后,心会欢悦,心欢悦后,身会猗息(轻安),身猗息后,就会觉受安乐,觉受安乐后,其心就会定,其心定后,那位圣弟子,则在于凶崄的众生中,就不会有诸罣阂,会入于法水之流,乃至证得涅槃。
又次,圣弟子,念法之事:世尊所说的法与律,在于现法当中,能离生死之炽燃,不待时节,而能通达,缘于现法,而能自觉知。圣弟子作如是之念的话,则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法所熏,而升进于涅槃。
又次,圣弟子,念于僧之事:世尊的诸弟子,一向都是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而行随顺之法。有向于须陀洹(须陀洹向)、得须陀洹果(预流)。向于斯陀含(斯陀含向)、得斯陀含果(一来)。向于阿那含(阿那含向)、得阿那含果(不还),向于阿罗汉(阿罗汉向)、得阿罗汉果(应,无生)。这就是四双八辈的贤圣(通常为四向四果。而至于须陀洹向为之贤,须陀洹果后,就为之圣),是名世尊的弟子僧。是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是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像如是的念僧之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由于念僧所熏,而得升进于涅槃。
又次,圣弟子,自念净戒。所谓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圣弟子像如是的念戒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而得升进于涅槃。
又次,圣弟子,自念布施之事。所谓我已得善利!我能在于悭吝垢秽的众生当中,而能得离开悭垢之处。在于非家之处,而行解脱的布施,常自亲手献施,喜乐实行舍法,具足平等之施。圣弟子像如是的念施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施所熏,而得升进于涅槃。
又次,圣弟子,念诸天之事。所谓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假若有正信之心的话,即在于此命终之后,会生于那些诸天。我也当行此正信。所谓彼得清净的戒、施、闻、舍、慧的话,则在于此处命终后,得生于那些天界。我现在也应该行此戒、施、闻、慧。圣弟子,如果像这样的念天之事的话,就不会起贪欲、瞋恚、愚痍。其心正直,而缘于那些天界。那圣弟子如果像如是之正直心的话,就能得深法利,得深法义,而会得那些诸天之饶益而随喜。随喜后,会生欣悦。欣悦后,身会有息。身猗息后,会觉受乐,觉受乐后,就会得心定,心定后,则那位圣弟子虽处在于凶险的众生中,也没有诸罣阂,而入于法水之流。由于此念天所熏之故,而能升进于涅槃。(上面所列的诸天,为之六欲天,是印度民间的信仰所列的诸天。大家都相信如行善,则死后会生于这些天处。佛教乃以解脱三界为宗旨,故为世尊仿举民间的信仰,以便引导于正信之一种措施耳)。
佛陀皈结而说:「摩诃男!如果比丘住于学地,欲求上升至于安乐的涅槃,而像如是的多多修习,而想疾得涅槃的话,则对于法与律,会速尽诸漏,会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于现法当中自知已作证悟。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时,释氏摩诃男,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从座起后,作礼而去。
译文:在学习和追求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这样的教诲是我们在集结时都曾听过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毘罗卫国的尼拘律陀园中,释氏摩诃男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行礼后坐在一旁,他问佛陀:“世尊,如果一个比丘还在学习阶段,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达到安稳的涅槃,他应该如何修行呢?如何在这部佛法中达到烦恼的消灭,获得无漏的心和慧解脱,亲自体验并知道我已经达到不受后有之身的境界呢?”
佛陀回答摩诃男:“如果一个比丘还在学习阶段,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达到安稳的涅槃,那么他应该修行六念,直到达到涅槃。这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虽然身体瘦弱,但吃了美味的食物后,身体就会变得丰满。同样,一个比丘在学习阶段,想要追求更高的境界,通过修行六念,就能够迅速地达到安稳的涅槃。”
关于六念,圣弟子们忆念着如来的事迹,即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圣弟子们这样忆念时,他们不会被贪欲、瞋恚、愚痴所困扰,反而拥有正直的心,理解如来的意义和如来的正法。他们对如来的正法感到欢喜,并在随喜之后,体验到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感受到安乐,然后达到心定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在危险的众生中保持平静,融入法水之流,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此外,圣弟子们也忆念世尊所传授的法与律,这些教诲能在现实生活中帮助人们远离生死的痛苦,不需要等待时机,就能通达真理。通过观察现实,他们能够自觉地了解这些教诲。当圣弟子们这样忆念时,他们不会被贪欲、瞋恚、愚痴所困扰,而是逐渐接近涅槃。
此外,圣弟子们还忆念僧团的事迹。世尊的弟子们始终秉持善良、正直、诚实的原则,遵循佛法。他们中有追求须陀洹(预流)的人,也有成为须陀洹的人。有追求斯陀含(一来)的人,也有成为斯陀含的人。有追求阿那含(不还)的人,也有成为阿那含的人。有追求阿罗汉(无生)的人,也有成为阿罗汉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四双八辈的贤圣,他们是拥有净戒、禅定、智慧、解脱和解脱知见的人。他们值得人们的敬仰、侍奉和供养,是良福田。当圣弟子们这样忆念僧团时,他们不会被贪欲、瞋恚、愚痴所困扰,而是通过忆念僧团,逐渐接近涅槃。
再次,贤明的弟子们,应时刻铭记自己的清净戒律。这指的是那些不可摧毁的、完整的、纯洁的、单一的、不可分割的、不可侵犯的、需要谨慎守护的、受到明智者的称赞的、让智者永不厌倦的戒律。当贤明的弟子们如此思考戒律时,他们心中不会产生贪婪、仇恨和无知,……直到他们的戒律熏陶得以进入涅槃。
再次,贤明的弟子们,应时刻铭记自己的慷慨行为。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获得了良好的利益!他们能够在充满贪婪和吝啬的众生中,寻找到远离贪婪的净土。在非世俗的环境中,他们实践着解脱的慷慨,总是亲自奉献,乐于实施舍弃法则,并具备普遍的施舍品质。当贤明的弟子们如此思考慷慨时,他们心中不会产生贪婪、仇恨和无知,……直到他们的慷慨熏陶得以进入涅槃。
再次,虔诚的弟子们,他们的心念专注于天界的事务。在这个世界上,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如果有坚定的信仰,那么在生命结束之后,他们将重生在这些天界之中。我也要培养这种坚定的信仰。如果他们能够遵守清净的戒律、布施、闻法、舍弃世俗欲望和获得智慧,那么在生命结束后,他们将能够重生在这些天界。我现在也要努力遵守戒律、布施、闻法和获得智慧。通过这种方式,虔诚的弟子们将不会产生贪欲、愤怒和无知。他们的心将变得纯洁,与这些天界紧密相连。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能够获得深刻的法益和法义,并得到这些天界的加持。
佛陀总结道:“摩诃男!如果一个比丘处于学习阶段,渴望达到安乐的涅槃,并且像这样不断地修炼,想要迅速达到涅槃,那么他将能够迅速地在法和律中消除所有的烦恼,获得无漏的心灵解脱和智慧解脱。他将在现世中亲自见证这一真理。这就是:我的生命已经结束,梵行已经建立,所有的工作已经完成,我知道我不会再有来世。”
这时,释氏摩诃男听到佛陀的教诲,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敬意。他起身向佛陀行礼后离开了。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白话《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931修习住经发布于2024-03-30 22: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