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颜面痤疮3年,右侧易反复出现,经前严重,纳眠可,大便不爽,月经提前10天,1周干净,色暗,无腹痛,反复胃痛,无头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粉刺(肝郁血热证)。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消痤。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15g,栀子10g,当归20g,杭芍15g,柴胡15g,茯苓15g,白术15g,薄荷10g,黄芩10g,白芷15g,银花15g,石菖蒲10g,芦荟膏调服,8g,大枣5g,甘草10g
复诊:服药10剂后,患者颜面痤疮减轻,颜色变淡,行经时痤疮未加重。继予上方5剂,巩固疗效。
患颜面痤疮8年,脱发、头皮痒,胃脘疼痛,经前颜面痤疮加重,习惯性便秘。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消痤。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15g,栀子10g,当归20g,杭芍15g,柴胡15g,茯苓15g,白术15g,薄荷20g,黄芩15g,白芷20g,石菖蒲10g,芦荟膏调服10g,白豆蔻10g,淡豆豉15g,大枣5枚,甘草10g
复诊:服药5剂后患者痤疮减少,颜色变淡,胃痛好转,大便溏,每日3次,舌淡苔薄白,脉沉缓。继予上方加砂仁10g,再服10剂,患者痤疮基本消失。
按语:丹栀逍遥散出自《内科摘要》,用于肝郁血虚生热证。肝气不舒,郁久化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致粉刺。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白芍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木郁则土衰,肝病易于传脾,故予白术、茯苓、石菖蒲、白豆蔻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抑木,且使营血生化有源。丹皮清血中之伏火,栀子清肝热,并导热下行;芦荟膏有滋润美白,健胃下泄之功,可美肤、通便。诸药合用,而达治疗目的。
囊肿型痤疮
颜德馨(1920~2017),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医大师
病史:患者主诉双颊部出现多个囊肿已4年。自18岁起,双颊部出现多数米粒大之丘疹、粉刺,继而出现脓疮、囊肿,逐渐增加到整个颊部,且于近2年出现瘢痕形成,皮疹此起彼伏,迁延不愈,每当进食油腻而重。二便正常,平素健康,其20岁之弟亦有同样疾病。
检查:双颊部囊肿,周围红晕,散在分布绿豆大之丘疹。双颧部及下颌角肥大性瘢痕累累,舌尖红,脉弦,瘀热入于荣分,滞而成积,亟当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桃仁9g,红花9g,赤芍9g,丹皮9g,泽兰9g,三棱9g,莪术9g,
山甲9g,皂刺9g,蛇舌草30g,山楂15g
上方连续服用30帖,丘疹基本消退,囊肿大部分缩小或隐退,瘢痕周围之红晕消退。
痤疮好发于青春期之男女,以男性为多见。主要在面部,胸、背亦可波及,初起丘疹、黑头粉刺,继而出现脓疮、囊肿、疤痕等损害,囊肿型痤疮为较严重之一型,常经久不愈。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系血热瘀滞于肌肤或脾胃积热上蕴于皮肤而成,治疗宜清热化瘀、软坚散结为主。方中蛇舌草以清火除热,用山楂以消内结,一则治肺,一则治脾,肺主皮毛,脾主四肢,故此两药乃关键性药物。
临床体会,于病之初发时,仅有丘疹、粉刺之表现,伴有便秘者应以通便为主,可用川军、山栀、蛇舌草为主药,随症加味,甚至单用青宁丸亦可收效。如出现脓疮等皮疹继发感染的现象,则应加双花、蒲公英、黄芩等清热解毒之药物。如病损发展到囊肿型,则可参用本例治疗,多有效果。
《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皮肤卷》,单书健 编著
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更多精彩,敬请期待。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服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