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痹分期论治,屡用达药
王士福(1920~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一、治疡当分初、中、末
王海藏云:“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者为药性平善,广服无毒,惟能养血气安中。”治痹亦当如此。
初期当分风、湿、寒、热之邪,以大剂猛峻以速去其邪。
中期者失治或邪未尽去者,当于祛邪猛药中,少加扶正之品,如黄芪、当归、寄生、白术等可选用一二。
若经年累月迁延不已,因邪袭经脉,运行失常,转为虚证。
特别容易引起血虚,故治当注意养血补血,以“独活寄生汤”最为得当,中有归、芎、地、芍四物,养血补血,此为痹证末期扶正祛邪之效方,若初期邪盛之时用之则误。
若面色?白、短气乏力而气虚者,本方去寄生加黄芪、续断,名为“三痹汤”。
若身体瘦弱,周身疼痛而无定处,缠绵不已(化验均为阴性),可用《金匮》“黄芪桂枝五物汤”,切莫当风、寒、湿痹治。
二、辨痹证关节肿痛
痹证关节疼痛有肿者,有不肿者,宜详辨之。
大凡肿者较不肿者为重,若但肿痛局部不红不热,舌淡少苔或白滑苔者,多属寒湿之邪流注关节;若肿甚而痛不显者,多因于湿;肿痛而灼热,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白腻者,多属湿热化毒之候;
若关节肿大,肌肉削瘦难以屈伸者,乃湿热化毒转为化燥,煎耗津液精血所致,最为难治。
大凡痹证肿痛者,多因湿邪流注于经脉关节所致,因湿邪粘腻濡滞,一旦流注关节,湿邪越聚越粘,胶着不去,肿久不消,与顽痰死血相结,留滞难除。
治肿初期常加二妙、生薏米、泽泻之类。末期常重用半夏、南星、白芥子配逐瘀之土鳖及蛇、蝎虫类搜剔络道。
此外,亦常用刘寄奴30g,苏木30g,此二药为消骨肿之效药,且有活络、止痛之功。
三、痹痛用药
痹证之痛是因风、寒、湿、热之邪所致之关节骨痛。
乳香、没药是治因扑跌损伤血肿而痛者。元胡、川楝是医气滞血瘀而痛者。五灵脂、蒲黄是疗血瘀血滞而痛者,专主下焦。瓜蒌、薤白专主上焦胸痹气滞之痛。丹参、檀香专主上焦气滞血滞之痛。
上药虽皆属止痛,但用于痹证骨痛则药不对证,故效不确切。
用半夏、南星各60g,再随症配伍,确有止痛之效,若量小亦无效。
其配伍为:以风湿之邪为主者,配独活30~60g;以寒邪为主者配桂枝10~20g。
患痛痹一侧腿痛剧烈,又不耐二乌者,常以半夏、南星各60g,配桂枝15g,止痛效果甚佳。
以热邪为主者,配大剂白虎汤。
若肿而痛者配全蝎10g,蕲蛇20g,刘寄奴30g,肿痛无论新久,10数剂即可消肿止痛大半。
04藤类引经药之运用
治疗痹证,因病变部位常在四肢关节处,为了引药力达到病所,以提高疗效,方中可加藤枝类药物。
络石藤:通络祛风,善通络中之滞,肝肾虚之风湿痛痹者最宜。
青风藤、海风藤:二药均可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前者以镇痛之功最显,且有止痒之效。后者擅治络中之风,游走性疼痛。
忍冬藤:具清热解毒之功(比忍冬花较胜),又专主络中之热毒,故善治热痹肿痛。据张山雷《本草正义》云:“今人多用其花,实则花性轻扬,力量甚薄,不如枝蔓之气味俱厚,古人只称忍冬,不言为花,则并不用花入药。”
鸡血藤:功能通络舒筋、活血补血。专通络中血,故用于妇女及血虚者最宜。
伸筋藤:功能舒筋活络,清热利湿。主治风湿筋骨疼痛,腰肌劳损。筋急肉痛者可选用。
天仙藤:祛风湿,通经络,化水湿,消肿止痛。凡风湿痹痛兼有水湿而肿者最宜。
丝瓜络:通络祛湿,专祛络中之湿。
桑枝:能通络清热舒筋,利关节,引诸药之力达于四末,为疗四肢疾患之主要引导药。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痹证卷 :全 2 册 / 单书健编著 .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8
ISBN 978-7-5067-9303-2
注:文中所涉及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痹证要分期论治发布于2024-03-29 15:5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