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集与烦恼集之根本因 — 无明
现在大概清楚业集与烦恼集的关系,接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观念 — 无明是所有的业集与烦恼集的根本因。「根本因」的意思是所有的烦恼或业的中心在无明。比如,贪心生起时,贪心本身,最主要的想法是甚么?也是无明。尚未生起贪心之前,也有无明。无明是烦恼或业的根本因,有二个思惟的角度。贪心尚未生起之前,是无明让贪心生起。有无明,后面就会生起贪心。当贪心生起了,贪心真正的中心,主要是无明。贪心本身有很多想法,比如:我贪这种东西,觉得这个东西那么漂亮时,其实超过了这个东西的漂亮程度。而且,我以常法的角度看个东西,又超过了事实,其实它不是常法。
所以,在贪心生起的当下,我心想得很多,如漂亮、这个东西永远在、我也永远在,想的角度太多了。众多想法里,最主要的支撑者就是无明,一种执着心,好比盖房子,最重要的支柱是钢筋。贪心觉得 「这是实有的。由于认为它是实有的,在实有之上就会有常法,就会高估它的美」,所以它真正的中心有 「实有」的想法。当贪心生起时,我们自己不认得、也没有仔细认清它生起时,心里有甚么想法。其实,贪心里面,是各种想法都在一起的,这点一定要了解。了解的话,才会知道,不须一一对治各别的烦恼,只要了解空性就好了。修习空性,就能灭除所有的烦恼,好比取出房子结构中所有的钢筋,房子就会垮了。懂得这个道理,就会明白灭谛道谛是如何出现的?修那些道谛怎么会证得灭谛?要了解,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根本因、无明如何是所有烦恼的根本因,这是很重要的。
若不清楚无明与烦恼间的关系,就完全不能明白,断除无明的话,怎么能断除烦恼。圣天菩萨是龙树菩萨最主要的弟子,他于 《四百论》写道,「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无明与其他的烦恼不一样。圣天菩萨用了一个比喻,在眼耳鼻舌身五根中,身根就像无明一样,其他的根就只住在自己的根上,不会住在其他根上,但是,身根却遍于所有的根上。它不只在身根上有,同时,在其他的根上也有。比如,眼根上也有身根,眼睛痛的话,我们也会感受到。
四圣谛里是先有苦谛,然后有集谛,集谛里分业集、烦恼集。思惟苦集二谛有何作用呢?思惟苦谛,内心会生起厌离轮回的心,这是思惟苦谛的用意。有了厌离的心,但仍不知道怎么脱离轮回,故要观察怎么脱离轮回、脱离轮回的根本在哪里,这个阶段是思惟集谛。因此,思惟集谛的作用,是生起 「我抓到了苦的因」的体会。若没有生起这种体会,思惟集谛就没那么有意义。思惟集谛,就是要去思惟我要离开的轮回,它的因何在?当自己内心感觉到掌握、了解轮回的因,所以有机会能脱离轮回。生起这种体会,集谛的思惟就圆满了。
在 《菩提道次第摄颂》,宗大师说道,「若不勤思苦谛之过患,如实希求解脱心不生;若不思惟集谛轮回因,轮回根本断法不能知。」从这个偈颂可以知道,没有思惟好苦谛,内心不会生起求解脱的心,因为人们会一直享受轮回中的圆满、安乐。生起想脱离轮回的心之后,心里想,轮回到底能不能断除呢?这部分就是集谛的思惟。思惟集谛后,心里生起,我能断除轮回的苦,当这种体会出现时,思惟集谛就圆满了。
在集谛的烦恼集与业集二者之中,若直接找轮回的因,这个因是业。但是,若继续找业的因,那就是烦恼。烦恼有很多种,而且彼此互为助伴、势力强大。所有烦恼中心的根本是无明。我们无法一一对治每个烦恼,不过,若断除烦恼中心的根本,就能断除一切烦恼。
无明是什么呢?四个宗派对它的看法不同,四宗对无明的深浅,辨识有差别。如有部与经部认为,无明是我执,不过,他们说的我执有其侷限。再深细一点的是唯识宗所主张的无明;更深细的是中观自续派所主张的无明;最深细的是中观应成派所主张的无明。
我们内心的烦恼里,这所有的无明都在。对于初学者,学习佛法后,可能先能认出有部经部主张的比较粗的我执。若能继续思惟修,慢慢会认出唯识宗主张的无明。修行更坚固时,会认出中观自续派所主张的无明。至于最细的、真正的无明的自性、本性是甚么?要圆满认识无明的话,就要了解中观应成派所主张的无明。这样,对无明的认识才算圆满。圆满认识无明之后,就要断除那些无明。
要断除无明,必须先学四大宗派对无明的见解,然后要修。当自己了知每个宗派的见解,以这个了知去实修,感觉到无明的势力降低了,当然那些烦恼也同时消减。这样一边修,一边体会到 「无明怎么会是烦恼的根本」 若没有修,就不会了解 「无明是烦恼的根本」 认知就只是字面上说说而已,不是真正的了解。一边修,一边观察自己的烦恼是否降低,就会感觉到烦恼会降下来。才会知道无明与烦恼关系密切,无明是烦恼的根本。
虽然四个宗派对于无明如何是所有烦恼的根本或中心有不同的主张,但所有的烦恼中都存在那些粗细的无明。最根底的无明是中观应成派主张的无明。比如,一个贪心生起时,有 「我」的念头,也有 「我要这个」的念头存在于这个贪心当中。
这个 「我」里面,有有部与经部所讲的 「我执」的念头,有唯识宗讲的我执 — 把外境看成独立的,不是心的行相的执着心;有中观自续派所讲的执着心;也有中观应成派所讲的执着心。所以,一生起贪心的烦恼,内心的想法里,各宗派讲的无明都在,而最底层的无明是中观应成派所讲的执着心。若去除这种执着心,所有的烦恼都会应声而倒地消除。
除了贪心,瞋恨心等所有烦恼的念头里,这四个宗派所讲的执着心都在。因此,思惟四个宗派所讲的空性见解,去修的话,会降低我们的烦恼。有这种了解后,才会感觉到四宗派所讲的见解,并非只是文字上解释法的本性,或一直辩论以增长智慧,但不是断除烦恼。有些人会有这种念头,诸大菩萨们,像龙树、无着、世亲等写了那么多的论典做甚么?是不是用来辩论,或用来当大学者,不是真正用来修行的。这种念头是不对的。
正如刚才讲的,所有烦恼的本性里,四大宗派所讲的无明都在。既然都在,这些无明应怎么断除呢?不去想它,就好吗?不可能!一定要靠着生起与无明相反的了知,才能断除它。了解 「在所有烦恼的本性里,四个宗派讲的无明都在」 才会明白经论里所讲的,真的对修行有特别的帮助。我们会感觉,透过学习、实修经论上所讲的见解,一定会断除无明、断除所有的烦恼。所有的烦恼断掉会如何?我们现在的情形,烦恼才一生起,心里就很烦、很痛苦。它的结果出来,也让周围的人痛苦。不只如此,来世的果报更严重。所以一直在轮回里的那些苦甚么时候会断掉?修空性的见解,就一定会有机会脱离轮回。所以,思惟烦恼集,要认清楚烦恼集是甚么样子、烦恼的本性、它的念头是什么样子,这些都要清楚。
清楚这些的话,就会生起一种 「不做不行」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已大略清楚解脱的路,自己也感受到可以断掉那些无明、烦恼,我可以解脱,有这样一条路。以前的释迦牟尼佛、很多大菩萨,都已经解脱、证得果位了,经过这样思惟,才会体会到这些是可能的。所以,以后我证得解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解脱不是书面说说而已。是真的有解脱的果位。当生起这种体会时,便会觉得这辈子自己已经了解了,却还没有认真走这条路,真是非常可惜!以上,是思惟集谛的作用。
生:无明与其他烦恼的关系是总别关系吗?
师:无明与烦恼所在的位置像上面所说,但本质上来说,不可说烦恼是无明,贪心是无明。木瓜、这个桌子上的木瓜,二者是总别关系。但无明与贪心不是总别的关系。不是从 「是不是」的角度谈。贪心所住的位置,无明又进去里面,所以无明不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也会进去其他的烦恼里,而是从 「在不在」这个角度谈。无明在自己的位置上,而且也在别的烦恼的位置上。所以 《四百论》里用这个比喻,只有身根能同时在自己及其他的根上,但其他的根都只能在自己的根上。比如,眼根在眼睛,不在耳朵。所以,我们会清楚,无明存在于所有的烦恼里。而且,无明不是在一般的位置,而是在最重要的、最中心的位置。这是就烦恼已经产生而言,无明普遍存在。在烦恼未产生之前,无明也存在,例如贪瞋还未生起之前,无明就已生起了。因为有无明,才会产生贪心瞋心。无明是贪瞋等烦恼生起的因,也是贪瞋等烦恼生起后,支撑起来、持续下去的主因。了解了这种关系,便会知道,断除无明的话,整个烦恼都会消除。所以,要解脱的话,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一直到无学道,其中,断除无明、断除烦恼是从见道才开始。见道的修习,是针对每个烦恼去对治吗?不是,而是修空性。修空性,就可以断除所有的烦恼。原因就是上面例子所讲的,无明与烦恼的关系;如同身根遍一切根的关系。
生:无明像房子的钢筋,是烦恼的根本。但是,从空性的角度看,钢筋是从因缘而生、是空的,那就没有烦恼了。是不是这样?
师:若真正了解的话,会明白,从 「有没有」的角度看,它原来当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们却认为它永远存在、永远都有。这是我们想错了。它是否存在?是否是实有?这是另一回事。就我们这方面来说,我们一直把它当成是实在的、实有的,这种想法是贪心的根。要注意,我并不是讲 「实有是贪心的根」,而是 「实有的这种想法,是贪心的根」。把所有的法都看成是实有,这种心就是无明。
生:以 「眼根上也有身根」为喻,是不是,无明是总,烦恼如贪心等是别?
师:不能说无明就是贪心,而是在贪心中,有无明。在贪心所住的位置里,无明也进去了。所以,无明当然在自己的位置上,但它也进到别的烦恼中。
生:在见道才正式断除无明,在这之前,要如何种下之后断除烦恼无明的因?
师:在资粮道、加行道时,并非完全没有修空性。事实上,修空性对此二道的行者,是更重要的。「见道」的意思是,不只了解空性而已,就像亲眼看见,即现证空性。比如,各位现在看见的放在眼前的面纸,非常清楚。但是,若现在闭上眼睛或头转过去,想一下刚才所看到面纸,清楚吗?不清不楚。若问各位有没有了解,可以说是了解。是不是清楚?并不清楚。睁开眼看到的面纸非常清楚,但眼睛一闭上,虽了解,但不清楚。
对空性的了解也是如此,像亲眼看到的那种了解,是见道时才有。若只有了解但不是那么清楚,就是在见道位之前的状态。
生:了解空性与见到空性有没有任何直接关联?能否藉着闻思佛法、背熟空性的内容,而影响我真正见到空性的能力?
师:必须先学习了解刚才所讲的那些,才能现证。就像我们看到面前的面纸,就会有一种想法:我看到了,面纸是甚么样子,就能够描述。要如实地描述空性,也不是那么容易。要学要修许多东西,才会了解,才会如实地描述。这还是了解的阶段。在了解之后,还要打坐等。一般说,先有闻慧,也就是听闻了这些理论,已经知道,了解空性,这些是闻慧而已,不是思慧。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是思慧,以为是自己思惟以后找到的。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知道的理由都是靠书面、别人的口中找到的,是自己听或想别人的理由而找到的,并不是用自己的内心找到的,所以只能算是闻慧。以闻慧继续修,会出现另外的感受、另外的想法,自己的理由。此时,了解空性的程度又增长了,这是思慧。
有了思慧后,心里已经有一点感受,有了这些感受,就可以打坐。之前,在闻慧时无法打坐,心会乱,那时空性并不会进入心中。有思慧就有希望,就有能力,空性与心就有了一种关系,有一种这空性是我的的感觉,那时才可以打坐、才能修行。在空性上一直定,可能半小时、一小时,这样慢慢不断地修。
在修的阶段,需要奢摩他、毗婆舍那,在毗婆舍那的阶段还是要修。在毗婆舍那时,会称为进入加行道。加行道有四个阶段 — 煖、顶、忍、世第一,要一步步修。在这个过程里,对空性的认识慢慢会愈来愈清楚。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愈来愈清楚?中间渐渐消除掉什么障碍?是义共相。由于有义共相,还只是透过自己的想象去了解空性,还无法直接看到空性。这个想象,称为义共相或共相。在加行道时,会一直这样打坐 — 座上修,透过义共相,在了解空性的过程里,一方面慢慢增加对空性的了解,一方面慢慢减少义共相。一旦不再透过义共相、真正抓到证悟空性时,便是见道。
生:到见道位 , 真正见到空性,所认识的空性就再不会失去吗?
师:不用到见道位,到资粮道中品以上就不会退转了。对大乘资粮道中品而言,在二十二个菩提心的第二个菩提心是 「金菩提心」,「金」就是不退转的意思。
此时,不只对空性的证悟不会退转,包括其他的一切证悟都不会退转。总结来说,空性的修持,在见道位之前就已开始了。以闻思修三慧而言,对空性的修慧即对空性上的奢摩他与毗婆舍那。而空性上的毗婆舍那,是在进入加行道时生起的。空性上的毗婆舍那当然就是修慧,但此时仍未现证空性,虽然已在修空性,是透过自己的想象 — 义共相 — 去了解空性。在透过义共相的同时,也在消除义共相,渐渐地,会增长不再需要义共相,就能了解空性的能力。因为,他一直看那个对境,此时,没有办法,只能靠义共相、心一直抓不到真正的空性,心就一直找,最后抓到了,义共相就不见了。不需要透过义共相时,就算是见道了。那时空性就很清楚,此时,才有能力断除无明,现证空性时,断除无明的能力才开始。从这里开始,粗的无明、细的无明,一步步断除。
在见道位时断除粗的无明,见道位之后是修道,修道位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等,每个阶段都有要断除细的无明。细的无明分为九种层次,大中小三种层次中各又有大中小之分,就成了大大、大中、大小、中大、中中、中小、小大、小中、小小。细的无明在修道中渐次断除。粗的无明,在见道位就会断除掉,不像十地菩萨要断除的无明分那么多层次。
=== 随喜分享朋友圈 ? 法布施功德无量 ===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业集与烦恼集之根本因 —— 无明发布于2024-03-11 14: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