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觉果
引言
自古以来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民众,对高原自然环境的脆弱,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切身的感受。如何在脆弱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是他们一直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十分慎重,慎密的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对地形、方位、流水、天相等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建筑环境,对不吉利的地相,通过宗教的仪式进行禳解,平复内心的恐惧。从而形成了一套高原地理认识的学问,在藏语中称之为“萨谢”(?),翻译为“堪舆或相地”。藏地的堪舆文化是在原有地理认知基础上,吸收了汉地风水和古印度庙宇选址文化之后,逐渐的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能适应高原地理和习俗的堪舆文化,其主旨是要谨慎的考察自然环境,顺应自然,也就是藏语语境中顺应神灵,有节制的利用自然,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达到人神两悦,情、器世界合一的至善境界。本文以藏族堪舆文献和寺院选址的田野调查为依据,探讨青藏地区的不同类型的神圣地景,加以分析和解读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理念。
一、“地似八瓣莲花、天若八辐金轮”之神圣地景
青藏高原被喻为万山之宗,沟壑纵深,因此群山围合中的平坝或台地,天际线开阔,地势平坦,采光时间长而且相对暖和,这样的地方是人们在选择建筑基址的最佳地方,此类地相藏族堪舆中称之为“天似八幅金轮,地似八瓣莲花”()之吉地。莲花和法轮都是佛教的象征符号,源自印度。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象征纯洁无暇。法轮是古印度的一种武器,后成为佛教的象征符号,代表着佛之足,象征着佛法如轮子一样旋转不停,永不停息。佛教传入藏地后,藏族堪舆大师们借用“法轮”和“莲花”来描述地势山貌,便有“八辐金轮之天、八瓣莲花之地”之说,这也是神圣地景色观念的一种对吉祥地形的描述和神圣化。因此,在寺院志、民间的吉祥祝赞词中也经常出现“地似八瓣莲花、天若八辐金轮”,以此赞颂某个地方殊胜与吉祥。寺院和城镇的选址也依照此类地景审美,解释周围的山川地貌,选择吉祥地形。
(一)八瓣莲花圣地:拉萨神圣地景
拉萨是藏传佛教圣地,位于西藏吉曲河(拉萨河)中游河谷地带,地势开阔,四面环山,古称“吉雪卧塘”。公元7世纪,吐蕃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把都城从雅隆河谷迁到吉雪卧塘,此地逐步成为藏地政治和文化中心。随着佛教从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经过文成公主的风水勘测,在拉萨建造了两座殊胜的佛教殿堂,即大昭寺和小昭寺,开创了拉萨作为佛教圣地之始。
拉萨河谷宽阔,交通便利,河谷盆地内凸起的三座小山,也被后世佛教史学家神圣化和符号化,认为河谷中心红山形状似一个静卧的大象,红山西侧的毗连的药王山,形似一头腾飞的雄狮,其侧面的帕玛日山(磨盘山),状若一头钻进沙堆的老虎,红山之上建造了象征观世音之地的布达拉宫,并用佛塔将三座山依次连接和围合起来,使拉萨的地相更加圆满吉祥。根据拉萨市民俗专家夏惹巴·洛桑南杰①夏惹巴·洛桑朗杰;西藏著名的民俗学专家和古建筑专家,著作《藏族传统建筑解析》和《布达拉宫广场的变迁》等书籍。老师的讲述,圣地拉萨地相应该从拉萨吉曲河谷的地理空间认知中加以分析,圣地拉萨的空间分为内外两部;内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即上如:“天似八辐金轮”,中“似吉祥八宝”,下“地似八瓣莲花”,外围即是“殊胜四山”,共同围合形成了拉萨的神圣地景。
1.拉萨之“地似八瓣莲花和天若八辐金轮”神圣地景
拉萨所在地的“吉雪卧塘”是一个八瓣莲花之地,对此《五世达赖喇喇灵塔志》记载:“站在大昭寺屋顶,向拉萨河谷四周遥望,从周围山谷、与沟壑交错地和山上的道路,可以显示拉萨八瓣莲花之地相。东面达孜方向的北山与南面的扎噶山交错的山沟,延申至墨竹公卡的大路,象征莲瓣间一角;如此类推,曲隆沟、甘木巴雍沟、拉萨河南岸的止沟(组成四瓣莲花);西南方向,柳梧和堆龙的相联的山谷,有一条申向通向曲水的路为莲瓣一瓣,西面通向堆龙的大陆与觉木隆后山相交的山谷为一瓣;西北的霓娘詹沟和夺底沟各为一瓣,共八瓣莲花。”从上面的史料可以分析,“地似八瓣莲花”其实指的就是一个指地势开阔的河谷盆地,河谷外围的山川、沟壑,层层围合,宛如如八瓣莲花。
“天似八辐金轮”,指从河谷盆地开始,周围的众多山川向远处延伸,在山峰与天际线处,构成法轮状天相,故称为八辐金轮。因此,如果一个地方地相形似八瓣莲花,那么天相必定会是八辐金轮,两者合二为一,组成了佛教化的山水地相。这样的地相是藏族堪舆中被认为的吉祥宝地,若河谷平原上有小山丘,山丘便是有穴之吉地,被选择为宫殿或者寺院的地址。西藏的宗教圣地、宫殿、寺院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盆地河谷中选址
2.拉萨之“八瑞相”神圣地景
八瑞相,又称吉祥八宝(?,包括白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白海螺、吉祥结和胜利幢以及金轮。这一组吉祥物是古代印度国王加冕时获赠的礼品,佛教徒采用的八瑞相为释迦牟尼得道时,吠陀诸神敬献的供品。吉祥八宝图案聚集在一起象征一尊佛陀,即宝伞代表头部,金鱼代表双眼、宝瓶代表颈部,莲花代表舌头,法轮代表双足、胜利幢代表“身”,海螺代表“语”,吉祥结代表“意”。
随着佛教传入藏地,八瑞相的吉祥符号与藏地本土文化融合之后,广泛的出现在藏族绘画艺术、建筑、装饰图案中,表达吉祥圆满之意。藏族堪舆也借用了吉祥八宝图案,象征不同的山势地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民俗专家的访谈记录,对拉萨河谷的吉祥八宝地相做了如下的解读,《王统世系明鉴》记载了拉萨周围的八宝吉祥地形:拉萨周围的八宝山相,娘镇潘迦山呈“宝伞”状;墨仲山呈“金鱼”状;洞喀后山呈“莲花”;治地之泉水呈“白海螺”之状;宗赞山似“宝瓶”;玉麻日神山似“吉祥结”;潘迦之山呈“宝幢”;丈浦岩呈“法轮”。史料详细的记载了拉萨周围象征佛教中的“吉祥八宝”八处山川地貌,以此来建构拉萨的神圣性。
拉萨古建筑专家洛桑朗杰先生对拉萨吉祥八宝地相,进行了实地考查后认为:法轮地相:位于堆龙县的达隆扎寺后,有一座形似法轮岩石山,名曰章普扎,是八宝之法轮的象征。白螺地相:拉萨河南岸山腰上有一山泉,冬天结冰时洁白似海螺,象征八宝之海螺。宝伞地相:在色拉寺后山嘉央邬孜山麓,在扎西曲林寺和色拉寺之间的山梁上,有座形似宝伞的山丘,远望似一把有伞柄和顶饰的伞,是白伞的象征。胜利幢地相:位于色拉寺后面的盘噶山上色拉修行地,有一巨大灰白色岩石,象征胜利幢的顶饰,胜利幢的根部一直延申至色拉寺的罕多康参。妙莲的地相:位于以前的拉萨市水泥厂旁边,矗立着一座岩石山,山的周围是绿色的草地围绕,远远望去宛如一朵莲花。宝瓶地相:拉萨河南岸的“宗赞山”,山形似宝瓶般圆融,象征八宝之宝瓶,先前称宗赞山,后改名为本巴日(宝瓶山)。金鱼地相:指位于拉萨西南处,敏君日寺旁边麦钟山,形似一双金鱼。吉祥结:位于今天拉萨火车站旁的山上有一条沙石山路,形如门帘上的吉祥结,故此地象征八宝之吉祥结,共同组成拉萨周围“八宝地相”。八种地相出现在地理认知上,是拉萨作为藏传佛教圣地的想象和再造,也是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理念基础。堪舆师傅们用佛教吉祥八宝的符号,对拉萨周围的山形地貌进行神圣化,然后再民间传颂下流传至今。
3.拉萨之“四柱(四灵)”神圣地景
拉萨有吉祥八宝的地相之外,在河谷外围还有白虎、青龙、朱雀、玄武的四灵地相,藏语称之为“大地之四柱()或四大土地保护神(?),共同护佑着拉萨的地位与富足,对此《王统世系明鉴》记载:东方的格栋沃玛神山,山岭起伏,似猛虎将跳跃;南方流水迤逦,指形如青龙盘旋的吉曲河(拉萨河)。西方朱雀,状似雄鹰展翅的第布栋山。北方岭叠缓坡,活像灵龟爬行的帕崩喀。以上四灵的描述,符合藏族堪舆“东底、南聚、前坦、西延绵、北高耸”的堪舆原则。随着佛教在的拉萨河谷的传播,以拉萨大、小昭寺和布达拉宫为中心,周围建造了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诸多佛教寺院和殿堂,佛教堪舆大师们把自然地貌和人文建筑地进行了想象和改造,拉萨被建构成为的藏传佛教的圣地,并闻名于藏传佛教文化圈内,信徒们不远万里来此朝圣,而拉萨神圣地景的表达方式,也被藏地的城镇和寺院竞相复制和传播。
(二)八瓣莲花之城:香格里拉独克宗的神圣地景
独克宗(?),意为“白色石头城堡”,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建塘镇,是香格里拉城市发展的源头。香格里拉古称“建塘”(?),是康区著名“三塘”(巴塘、理塘和建塘)之一,“塘”,藏语意为河谷地带的平坦的坝子。独克宗选址于建塘坝子的一座小山上,这种选址理念源自吐蕃时期依山而建的苯教选址理念,在山地众多的青藏高原将堡寨建在山顶的传统,这与苯教历史中的“天绳或天梯”()观念有关。苯教文献中认为吐蕃赞普世系之“天赤七王”都是从天下凡,去世后都要通过天绳升天,山体就是他们的天梯,认为山顶是天与地的交接处,是神灵下凡居住的地方,故习惯在山顶(屋顶)建造神龛、拉则(?)来祭拜神灵,而赞普代表天界下派凡间为王的天子,其宫堡必定会建在高耸的山岗之上,由此在藏族传统建筑词汇中,出现了“孜”(?,山顶之意)开头或结尾的建筑名称,就是指建在山顶的建筑之意,如青瓦达孜、拉孜、孜布达拉、江孜、南宗孜等堡寨建筑,选址于山顶或高处的宫殿和宗教建筑,老百姓的民居则建在宫殿下面的山脚或依缓坡处,形成了“雪”(?,即“下方”),与山上的宗堡建筑遥相呼应,形成了藏族早期聚落模式的基本形制。
随着佛教在藏地的深入传播,独克宗地景逐步被佛教化。传说当时的建城理念是缘于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大龟山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另外,独克宗布局,与佛教时轮中“香巴拉”(极乐世界)联系在一起。藏传佛教时轮中“香巴拉”的描述,认为香巴拉是一个外围有雪山包围,内部城镇状如八瓣莲花。于是独克宗古城布局,又被想象成为香巴拉的布局,以龟山顶城堡为中心,龟山下由八条街道向外辐射,呈放射状扩散布局,把古城分为八个部分,街巷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古城整体布局似佛教八瓣莲花瓣造型。古城外围内有石卡雪山、梅里雪山、哈巴雪山、白玛雪山等群山环绕之中,西边和东边分别纳帕海和碧塔海两座圣湖,形成自然围合的空间,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建构了独克宗古城,八瓣莲花的神圣地景,被人们称为“杰塘诺布萨恰”()“建塘珍宝汇聚之地”,来隐喻建塘地相的圆满和人们生活的富足。
(三)八瓣莲花之寺:塔尔寺的神圣地景
塔尔寺,藏语称之为“衮本向巴林”(十万弥勒佛洲),坐落在青海省湟中县鲁萨尔镇莲花山下,此地古称“宗喀”,是被称为“雪域智者之顶饰”的宗喀巴师的诞生地,而成为青藏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塔尔寺位于群山组成的盆地中心,周围山峰层层,宛如千瓣莲花,构成了八瓣莲花的神圣地景。
塔尔寺的八瓣莲花的神圣地景,由八条山川围合而成,东面是扎西塘山谷,东南方向的药水沟山川谷;西南的僧勒泽谷,西面的江拉耶泽川谷,西北之廓仲泽谷,北面之东科山谷,东北之豆雅峡谷,八条山川峡谷似铺设在寺周之八辐喜金刚轮。周围有形如吉祥八宝的地相,形如伞状的夏嘎日山,形如金鱼的牛心山,形如妙瓶的天女山,形如莲花的西弥山,形如宝幢的贡波杂那山,形如法轮的杰日年波山,形似吉祥结的杰吉陀拉山。八座平缓后仰的山形,似八瓣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山。关于塔尔寺周围的地相,堪舆文献中也有丰富生动的记载,首先对四柱(四灵)进行了详细的定位:东面的夏总寺前的白岩宛若一只雌虎,似在咆哮;西面的朱雀,指西弥塘红崖异峰突兀,犹如一只巨鹏;南面的青龙,指曲嘎塘的生曲河缓缓而流,似一条青龙盘绕;北面的黄龟,指鲁崩曲弥(济龙泉眼),形似黄龟。就山势而言,西山夏格日山高魏,东山杰日山低洼,南山多嘎山倾斜,北山达日山撑护。在这样殊胜的八瓣莲花之地,诞生了藏传佛教一代宗师宗喀巴大师,后又在大师诞生处建造佛塔以示纪念,并以此塔为基础扩建而成塔尔寺。
总之,“天似八幅金轮,地似八瓣莲花”的神圣地景书写,广泛的在藏族民间建筑、文学、民俗中使用,约定俗成的成为藏地吉祥地形的标志。通过用宗教和符号的观念解释青藏高原环境,认定自然山水代表自然神灵意志,体现了宗教宇宙观的诸多象征,进而创建相应的人文建筑,以求与象征性的理想国和宇宙观相吻合,使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使人类活动受到崇高信仰的支配。
二、山形似巨兽之神圣地景
青藏高原是众山之源,山脉众多,自古以来就有山岳崇拜的历史,认为山神是自然界诸神中最有威力的神灵,形成了丰富的祭拜山神的文化传统,因此,观测山貌是藏族堪舆的重要内容。据藏族堪舆文本记载,观测山相主要观测七项,即观测周围的靠山、左右山,山峰、朝山、山脚、朝向和地眼七项,堪舆术语称之为地之七大()(?):地之七大特性,吉祥地形七个必备的条件,有山峰的靠山;坚固的山麓;右面的山(白虎);山面的平坝、左面的山(朱雀);朝山和穴,藏族堪舆称之为地之七大,若七个因素不齐全,称为哑巴地,不吉利。。其中对聚落依靠的靠山()很有讲究,认为靠山要高耸,靠山高者庄重舒适吉祥;山脉重峦叠嶂、连绵不断为坚固,山尖有雪山(?),山脖子是岩石山((),云雾缭绕(?),山肩有森林(?)围绕,山下为平坦的坝子(),这样的山被称之为王者之山。总之,靠山一般要雄伟挺拔,负阴包阳,是建造聚落和寺院的最佳选址。
藏族堪舆形象的将地貌山形比喻成动物或佛教法器等形状,然后进行比对和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建筑基址。常用大象、雄狮、老虎、巨龙、大鹏等动物,将山形地貌符号化神圣化。大象象征佛教,象征大乘佛教兴盛之地;老虎、狮子、青龙、大鹏四种动物是风马旗四角绘制的图案。象征深刻圆满的金翅鸟,象征穿透力的龙,象征警戒状态的老虎和象征胜利的狮子,这些动物经常被符号化,或刻在玛尼石堆上,或刻在门板上,预示着同样的意义。在藏地堪舆文化中,这些动物的形象与不同山形的结合,形成了神圣地景。
(一)靠山形似大象的选址
大象这个动物虽然在藏地很少,但自佛教传入藏地之后,佛教的象文化也随之传入了藏地。大象是喜马拉雅藏传佛教文化圈乃至整个亚洲佛教文化圈中最为神圣的动物。佛陀曾经把无拘无束的心境比喻为野象,而白色大象则是寂止和静修的象征。白象还是转轮王七政宝之一,是万象之王,宛若一座大山,岿然不动。象代表吉祥、圆满,因此,在藏族堪舆文化中,山形如大象的寺院建筑选址和村落在藏地很多。
1.“白象山”麓下的萨迦寺
萨迦寺建寺的缘起,起始于一座灰白色形似大象的大山,据《萨迦世系史》载:萨迦五组之官却杰布和弟子在山上散步,从山顶远眺,见本波日山形似一头卧着的大象,山腰右侧之地,色白油润,水从右侧流过,呈诸祥瑞之相,想在此地建寺定将利益众生,于是建造吐蕃金刚座具吉祥萨迦寺。萨迦北寺基址就是建在一块形似卧象的山坡上。因山体颜色呈灰白色,藏语中的灰白色音译为“萨迦”;建筑选址的“萨迦”成为寺院的名称,随后“萨迦”一词也成为该教派的名称,最后教派名称演变为元代萨迦地方政权的名称。
2.“象鼻”上的纳塘寺
纳塘寺是一座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古刹,纳塘寺的名称源于大象,因为该寺选址于一座形似大象山体的平缓处,藏语中“纳”意为鼻子,塘“平坦的坝子”,意就是“象鼻平地寺”()。据《汉藏史集》记载:阿底峡大师曾经途经此地休息,便问随行弟子:“山旁的平地上有何物?”弟子回答说:“那座山形似大象的鼻子,平地上有一块大岩石和16只金黄色的蜜蜂。”阿底峡高兴地预言:“此地殊胜,不久的将来,此会出现一座有名的寺庙,使我佛的教法广为弘传。16只金黄色的蜜蜂是16尊者的化身,大岩石即象征着寺庙。”依据阿底峡的预言选址为依据,噶当派僧人董敦罗珠扎巴于1153年始建纳塘寺,该寺以编译佛经而闻名全藏,是西藏最早的印经院之一。
3.象背上左右似褡裢的村落
云南迪庆卡瓦格博明永冰川下,有一座状如卧象的吉祥山脉,当地人称之为森本日(堆聚圆融之山),就在这座形似卧象的山之前后左右,分别形成了三个村庄,是以巨兽山形成村落的经典。象山背上有一座修行地,并建有一座煨桑台,供左右村落的人们给神山烟祭。象山两面分别驮着装有宝贝的褡裢,是献给山神卡瓦格博的谷物和宝贝。形似驮在象背上褡裢的两个袋子,分别形成了明永村和斯农两个象背村落,村民说“明永”村(?)意为镜子,是卡瓦格博胸前的镜子;“斯农”()意为“镜子照亮的地方,两个村落依靠在卧象山的两侧。而象山山脉向下一直延伸到的澜沧江,延伸的山梁形似大象的鼻子,大象鼻子的尽头是江对面的“布村”(,意为“卡瓦格博神山之怀抱”)。总之,一座形似大象的山体,象背两侧和象鼻,共同形成衍生出三个村落的神圣地景,也是藏族聚落选址的典型。
(二)靠山形似琼鸟(大鹏)
琼鸟是苯教中崇拜一种神鸟,藏语称之为“夏(恰)琼”(?),在汉语中意为大鹏鸟,是古代象雄文明的象征。自从佛教传入藏地之后,“琼”又与古代印度教中“迦楼罗”(Garuda)神鸟融合,形成了藏地大鹏鸟文化。根据经典记载世间有天龙八部,他们作恶多端给人类和世间带来不少灾难,如来佛祖化身为金翅鸟来到人间,以慈悲心降伏、以无我的大智慧引导度化他们入佛道。大鹏鸟信仰在藏族民间根深蒂固,具有护法和护佑的功能,在唐卡、风马旗、建筑装饰上都有大鹏鸟。在藏传佛教佛像背光“六拏具”之首为大鹏,认为大鹏能降伏一切魔障。因此,青藏地区有以大鹏为名称的寺院,或以大鹏鸟形状的地貌为靠山的寺院选址。形似大鹏的山形地貌,是藏族堪舆中殊胜地相隐喻。
1.琼鸟为名之“夏琼寺”
宗喀巴大师的母寺夏琼寺,选址于一座形似大鹏鸟的背上,“夏琼”即为大鹏鸟,该寺选址的渊源也是来自一个预言,根据历史记载,宗喀巴的启蒙导师却吉顿珠仁钦在卫藏学习期间,他的一位老师琼罗桑扎巴预言,你将来的弘法事业在安多地区,在地名为“夏章”和“夏琼”(琼鸟)的地方建寺,必将利益众生,尤其是夏琼作为你主要的修行地,届时在你的众多徒弟子中,会出现一位杰出的高僧,到时给他取我的名字洛桑扎巴……,曲吉顿珠仁钦在卫藏经过多年学习,学成后长途跋涉回到故乡,从青海热贡到尖扎,一路寻找上师预言中的地址,通过堪舆文化为依据,经过细心的寻找后,终于找到一处殊胜吉祥山崖,形似一只展翅翱翔的大鹏鸟(藏语:夏琼)飞翔于云端,即今天夏琼寺院所在地,因寺院选址于形似大鹏的山上,进而得名为“夏琼寺”(大鹏寺)。
对夏琼寺四方的地相,顿珠仁钦进行详细的描述,“东面的索钦宝山及白茫茫的雪山代表白虎;南面那挺拔参天的密林为青龙;阿琼南宗红岩代表红鸟;北面之宗喀杰日神山象征乌龟。符合藏族堪舆中四柱齐全之地(?)。夏琼寺所在之地,天际线宽阔,太阳早升晚落,阳光充足,寂静安适,是一个闻思潜修的胜地,曲吉顿珠仁钦在此建寺,弘扬佛法。后来果然应了其上师琼罗桑扎巴的预言,在曲吉顿珠仁钦众多弟子中有一位弟子脱颖而出,依上师的预言取名为洛桑扎巴,他就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在夏琼寺院出家受戒,后到卫藏地区学习成为藏传佛教一代宗师,夏琼寺也因大师之名,成为誉满雪域的佛教圣地。
2.琼鸟神山下的拉加寺
拉加寺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寺院座落在黄河北岸的琼贡()神山脚下,这里地处峡谷,是九曲黄河第一曲的著名渡口。拉加寺的选址是按照藏族相地的理念进行,寺院选址在向阳背风的缓坡,寺院后面的靠山“阿尼琼贡”(?)(大鹏爷爷神山),是一座高耸的紫红色岩山,该岩山形似一只展翅的大鹏鸟,将寺院围在两翅之间,黄河从寺院前面蜿蜒而过,寺院东面有一条小河蜿蜒流入黄河。《格萨尔王传》中描述的“犹如羔羊的肾小弯般温暖的黄河湾,雄鹰会到那儿缴纳肉税;疾风会到那儿缴纳草税;黄河会到那儿缴纳木头税”的黄河湾,相传即是拉加寺今天座落的地方。[17]拉加寺的创建者阿柔格西,云游此地,见此处阿尼琼贡神山形似大鹏展翅,挺拔耸立,山前即蜿蜒流淌的黄河,气温适宜,鹏鸟山下还有一座状如卧着的四不象()的山丘,取其祥瑞之兆,便决定在此地建造一座寺院,取名曰拉加寺。从视觉感受讲,寺院靠大鹏鸟的山形,山峭壁给人以威严、崇高之势;谷壑洞天则有幽奇之神秘感,寺庙建于半山上,依山势错落有致,佛教的神圣之感由然而生。
总之,藏族堪舆视域中,建筑基址后的高耸的山峦,可以抵御高原从北而来的寒流和疾风,坐北朝南可以争取充足的阳光,而且在靠山缓坡依山而建,也可以避免洪涝灾害。除了上述大象和大鹏型山体怀抱的聚落之外,还有靠山形如同牦牛、白狮、龙和坐佛等山形地貌,高耸巨兽型的山体怀抱中的村落和寺院,也是藏族吉祥地景的标志。
三、河流交汇处的神圣地景
藏族堪舆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水与人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认为水是大地之血脉,山为骨,土为肉,皮毛即草木,这一切只有水的滋润才能欣欣向荣,水相的观测至关重要,因此,藏族堪舆也认为一个地方的兴旺在于水()。聚落选址前有湖或流水,都认为为吉相,而河流交汇的山口或沟口,藏语称为“都(),诗文中也经常有?,三山或三河流交汇之地,自古以来是城镇和聚落选址之地。
(一)河流交汇的“三都”城镇
“都”(),藏语意为河流、沟壑交汇的地方,青藏地区有不少以“都”为后缀的城镇地名,这些城镇的名称也源自城镇的堪舆选址。康区著名的地“三都”城镇,是青藏地区河流交汇处选址建城的典型例案。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市(?),“昌都”一词藏语意为水流汇合口处,该地杂曲河和昂曲河两条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流至此地汇合,故取城名为昌都。四川甘孜州的康定市,藏语称之为“达孜都”(),是选址于该地雅拉河与折多河两条河流交汇之地,至今藏语称康定为“达孜多”或“达多”。青海省玉树州的结古镇,藏语称之为“结古都”(?);是青南高原的扎曲河从西北转向东南汇入通天河,因此取名为“结古都”。这些地名也印证了河流交汇之地,是选址建城和聚落的首选之地。
寺院选址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把两条河流隐喻为佛陀结手印之地相,因此这样的地方也成为建造寺院的殊胜之地。例如:昌都的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昂曲和杂曲两水交汇处,寺内主佛为强巴佛,故称之为强巴林寺。传说宗喀巴由青海到拉萨学经途中,路过两水交汇的秀美之地昌都时,曾预言“此两水交汇之地乃福田妙地,若建一大道场定能弘扬佛法”预言这里将是弘扬佛法之地。后来宗喀巴的弟子西饶桑布,于1437年,在两条河流交汇的台地,被喻称为“雄鹰落地式的岩岛”上选址建寺。他认为杂曲和昂曲两条河,犹如敬献给佛菩萨的圣水,在两河汇合之处建造了强巴林寺。该寺是康区创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庙,这也是继拉萨三大寺之后,格鲁派建寺历史最长的古刹之一。
(二)“甘露年楚河”与“苍龙雅江”交汇处的日喀则
西藏日喀则市,位于年楚河流域的下游,城市选址地势平坦的年楚河谷的坝子,这里正是年楚河河雅鲁藏布江汇合处,土地肥沃,是后藏地区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起始于河谷中央一座名曰“尼玛”山丘上的宗堡建筑,据历史记载明代大司徒降曲坚赞时期,在卫藏地区修建了十三座宗堡建筑,最后一座便是此城,因为成就了所有圆满之意,故取名为“溪卡桑珠则”(?)城堡,“桑珠”为圆满之意,则;山顶城堡,这座山顶的城堡是今天“日喀则”市名称的来源。相传莲花生大师入路过日喀则之时,看到地势开阔,地相圆满,曾预言雪域的中心在拉萨,其次便是年麦(年楚河下游)日喀则,当他看到尼玛山形似雄狮腾空之势,曾预言如在此地营建寺院,将会利益雪域众生,如此妙善祥瑞之地,是建造寺院的宝地。后人尊大师之教诲,在日喀则地区的形似大象的尼玛山下建造寺院,即今之扎什伦布寺。
关于日喀则的神圣地景,觉囊达热那塔在《后藏志》中有仔细描述:“桑珠则大地地脉稀有、圆满,地美若八瓣瑞莲;东边是莲花生大师曾以甘露流勾兑的年楚河;南边是拜恩和冬则地方的草坝好似墨玉坛城,美不胜览;正中南堆山庄严雄伟,西边的山岳如帝释天坐骑六牙大象静卧,低头面对日喀则宫,仿佛借以夸耀头顶的肉包,北边的雅鲁藏布江形同奔腾的苍龙,波涛澎湃声恰似苍龙高亢的吉祥颂。此外,桑珠则四方八面都有妙善祥瑞的山脉,后山若大象躺卧,东边的桑噶山状似护国天王弹奏琵琶;北边的山形似多闻天子左手抱吐宝兽,猫兽口正对着桑珠则门。西边的琼日山状如广目天王;南面的山形似增长天王。而且周围树木繁茂,花香四溢,得名稀有、圆满,符合藏族堪舆中吉善地相。赞曰:广袤三界范围内,美誉白伞多次杨;撑开福荫金三界,西藏福地桑珠则!”
在文献中描述了日喀则地区周围殊胜的地相,强调了这里因是莲花生大师洒下“甘露”的年楚河,与形如奔腾“苍龙”的雅鲁藏布江交汇之地,因为此处江河交汇,达热那塔才强调了此处地脉的稀有与圆满。
(三)黄河与支流汇聚的贵德河阴镇和珍珠寺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藏语称之谓赤嘎(),县城所在地河阴镇是个三河、三沟交汇之地,分别是由河西当车流下的西河、河东从东沟流下的东河,与从西往东黄河交汇之处,即是今天县城所在地河阴镇,选址建在黄河之南,故称之河阴,该地区因河流纵横汇聚,保留至今的历史遗迹也异常丰富。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受邀前往凉州与阔端会盟时曾途径贵德,见此地河流汇聚,地相殊胜,于是在此建造了青藏地古刹“赤嘎觉觉拉康”(?),因元朝皇帝阔端赐赠的珍珠为资建造,故而也称之为“珍珠寺”。《安多政教史》载:“当年文殊上师萨班贡噶坚赞,应元朝皇帝之邀,路经青海时,专程到贵德城拜访吐蕃赤热巴金宝塔。恰好收到元朝皇帝赐赠的一骡驮珍珠,上师即以所赐珍珠为资,在赤嘎修建了释迦牟尼殿(觉觉拉康)”。珍珠寺因萨迦班智达和蒙古汗王阔端而闻名于世,该寺的选址是河流汇合之地,东面的从东沟流下的毛曲河,与从西下面流过的玛曲(黄河)在这里交汇,故在此选址建寺。除了珍珠寺外,此地还有三个圣迹都与河流有关,即位于县城黄河南岸的长佛寺(弥勒佛殿),当地藏人称之为白佛();黄河岸边的存有吐蕃赞普赤热金发髻之宝塔(?),也是为了黄河水泛滥而造的镇水宝塔。位于城南的南海殿观音殿(?),位于东、西两河中间的一座山梁上,与珍珠寺一起合称为贵德佛教四圣迹,而这些宗教圣地的选址正好也在黄河与其支流汇合之地。
总之,在长期与高原山地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选水草丰美的山体为依靠,前面有缓缓流水经过,对于流水理想的模式,藏族堪舆中借鉴汉地风水思想,左水为美,要讲四喜,一喜环弯,二喜归聚,三喜明净,四喜平和。依山傍水,既可以避免水灾,也解决了采光问题,避免高原寒风,这样的地形被堪舆师们称之为高原吉祥地景。
结语
藏族堪舆文化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蕴涵着自然知识、佛教哲理及传统的美学、伦理观念等丰富内涵,通过对青藏地区八瓣莲花平坦的河谷地带、对形似巨兽的山川,河流交汇的城镇选址理念的解读,我们发现青藏地区的神圣景观的空间的营造,不是以人为主的世俗观念,同时还包含着众多神灵神圣世界的想象。因而从宗教研究的视角来看,这种独特的景观类型浸透着自然的、超自然的和神圣的力量,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藏族堪舆视野中的神圣地景,而这些神圣地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建构了具有高原特色的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一种地方性知识。
(作者简介:龙珠多杰,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
=== 随喜分享朋友圈 ? 法布施功德无量 ===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堪天舆地 | 堪舆视域下青藏高原神圣地景解析发布于2024-03-11 14: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