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第02章 本输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丘商,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趾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俞;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俞;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窗;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腋内动脉手太阴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伸不能屈。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侠项,大筋之中,发际。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余如春法。冬取诸井,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转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张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详  解:






























在讲完十二经脉的五输穴之后,岐伯做了总结:


以上所说的就是五脏六腑的腧穴,五脏阴经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共五五二十五个腧穴,六腑阳经各多一个原穴,共六六三十六个腧穴。而六腑的血气,都出行于六条阳经,也就是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经脉,上合于手之三阳经。


古代医者认为这些腧穴不但是经气出入、经血交流、阴阳交会之处,而且还是治疗各种疾病的针灸穴位。中医针灸学认为周身三百六十六穴,统于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即十二经脉的五腧穴。其实在上面所讲的经脉中缺少了一条,那就是手少阴心经,加上心经上的五输穴,正好是六十六个。


在讲完十二经脉的五输穴之后,岐伯又对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在头颈部位的穴位重点做了介绍,这些穴位的名称很有意思,大多有一个“天”子,比如天突穴、天窗穴、天牖穴、天柱穴、天府穴、天池穴等。


这一篇最后,岐伯讲了应该根据四季的不同选取五输穴的不同穴位进行治疗:


简单地说春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荥穴;夏天针刺时,要取十二经的腧穴;秋天针刺时,应取十二经的合穴;冬天针剌时,应取十二经的井穴和输穴。这是四时气候的温热凉寒的次序,脉气所聚的处所,疾病发生的部位,针刺最为适宜的地方。


这种按时取穴的治疗方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又一具体表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五输穴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腧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脏腑 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 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同穴同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出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五输穴的排列

十二经的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

手太阴肺经:少商、 鱼际、太渊、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 大陵、间使、曲泽;

手少阴心经:少冲、 少府、 神门、灵道、少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大敦、 行间、太冲、 中封、 曲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 太溪、复溜、阴谷;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 二间、 三间、阳溪、 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小海;

足阳明胃经;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五腧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厉兑井金)


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隐白井木)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至阴井金)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遗;(涌泉井木)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


关冲腋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找;(关冲井金)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窍阴井金)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大敦井木)



《难经》详论五输穴,井穴专主 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输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难经》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七十四难中“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也可根据六十九难“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


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例如,肺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太渊,是因为肺属金,太渊属土,土为金之母,施以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反之肺之实证,取本经的合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

他经子母补泻法:是指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的母穴或子经上的子穴治疗。仍以肺之实证为例,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在子经(肾经)上选取“金”之“子”即属“水”的合穴阴谷。









上一章《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发布于2024-03-01 12:54: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