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经下至大肠,上至鼻翼两侧的(外)迎香穴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它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如肺和大肠,心和小肠等)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经络图解》第02章 手阳明大肠经


-----    虚线表示体内循环线

——    实线表示体表有穴通路,即外形线(实际在体内深部不可见)



手阳明大肠经--------庚金,大肠为阳腑,秉大气中金气而生。金气有收敛作用。大肠经金气的收敛作用,由下而上,自手走头,络肺,主升。大肠经秉阳金之气。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 之端,循指上廉 ,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注释】

大指次指——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上廉——取曲肘执笔体位,上廉即靠桡骨一侧。

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称歧骨。

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柱骨之会上——张介宾注:“颈项之根为天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为六阳经所聚会,释作锁骨。

颊——面旁的总称。

人中——又名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 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 ,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注释】

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手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 ;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注释】

曲颊偏齿——颊骨所钩着处,曲如环形故名。上行到曲颊,偏络于齿根。

宗脉——意指总脉、大脉,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四脉所总会。

龄——龋齿,即蛀牙。

齿寒痹隔——谓手阳明之脉外受风寒,络脉痹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症。

【语译】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许多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手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注释】

手——指手阳明经。

膺乳——侧胸和乳部之间。

肩髃——此指部位。

柱骨——释作颈椎。张隐庵:“肩胛上之颈骨为柱骨”。一释作锁骨。

【语译】

手阳明经别,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到达大肠,归属于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

手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九页);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注释】

(无)

【语译】

手阳明经筋,起始于第二手指绕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部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

其病症;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


《腧穴》第02章 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LI01: 商阳 shāngyáng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LI02: 二间èrjiān

【定位】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直刺0.2—0.3寸。

【附注】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LI03: 三间 Sānjiān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解剖】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配伍】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

【刺灸】直刺0.3-0.5寸。

【附注]手阳明经所注为“输”

LI04: 合谷 Hégǔ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配伍】配太阳治头痛;配太冲治目赤肿痛;配迎香治鼻疾;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 配地仓颊车治眼歪斜。

【刺灸】直刺0.5一l寸。

【附注】(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LI05: 阳溪 Yángxī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直刺0.5—0.8寸。

【附注】手阳明经所行为“经”。

LI06: 偏历 Piānlì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目赤,耳鸣,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配伍】配曲池治手臂疼痛。

【刺灸】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手阳明经络穴。

LI07: 温溜 Wēnliū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配伍】配合谷治头痛。

【刺灸】直刺0.5中l寸。

【附注】手阳明经郄穴。

LI08: 下廉 Xiàlián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解剖】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胀,腹痛。

【刺灸】直刺0.5一l寸。

LI09: 上廉 Shànglián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配伍】配曲池治手臂麻木;

【刺灸】直刺0.5一l寸。

LI10: 手三里 Shǒusānlǐ

【定位】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解剖】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

【配伍】配曲池治上肢不遂。

【刺灸】直刺0.8一1.2寸。

LI11: 曲池 Qūchí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配伍】配血海,足三里治瘾疹;配手三里治上肢不遂;配太冲、大椎治高血压。

【刺灸】直刺 l—1.5寸。

【附注】(l)手阳明经所入为“合”。(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LI12: 肘髎 Zhǒuliáo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 l寸,当肱骨边缘处。

【解剖】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配伍】配曲池治肘臂疾病。

【刺灸】直刺0.5一l寸。

LI13: 手五里 Shǒuwǔlǐ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解剖】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主治】肘臂挛痛,瘰疬。

【配伍】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避开动脉,直刺0.5一l寸。

LI14: 臂臑 Bìnào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七寸处。

【解剖】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主治】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配伍】配光明治目疾。

【刺灸】直刺或向上斜刺0.8一1.5寸。

LI15: 肩髃 Jiānyú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

【解剖】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配伍】配肩髎治肩臂疼痛。

【刺灸】直刺或向下斜刺0.8一1.5寸。

【附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LI16: 巨骨

【定位】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配伍】配肩髃,肩髎治肩痛。

【刺灸】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 0.5 一 l寸。

【附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LI17: 天鼎 Tiāndǐng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主治】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配伍】配少商治咽喉肿痛。配合谷治瘿气。

【刺灸】直刺0.5—0.8寸。

LI18: 扶突 Fútū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配合谷治瘿气。

【刺灸】直刺0.5—0.8寸。

LI19: 口禾髎 KǒuHéLiáo

【定位】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解剖】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刺灸】直刺或斜刺0.3—0.5寸。

LI20: 迎香 Yíngxiāng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刺灸】斜刺或平刺0.3—0.5寸。

【附注】(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体十二经脉 | 手阳明大肠经发布于2024-03-01 12:51:39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