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卦 坎(kǎn):坎为水卦
【原文】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译文】
坎卦,在重险中有诚信,因为心诚而亨通,行动会有功赏。
彖辞说:“习坎”,便是双重危险的意思。水流动就不会溢出河床,行在险中而不失诚信。因为心诚而亨通,是由于坎卦刚爻居中。得动会有功赏,是因为前往会建立功业。天险高不可攀越,地险有山川丘陵(也难能跨越),君王公侯利用险阻守卫自己的国家,险的时势作用太大了!
象辞说:水流叠连而至便是坎卦的卦象。君子从中受到启发,恒久保持美好的德行,不断提高教化人民的水平。
【解读】
事物不可能永远是顺利地得以通过,总会有坎坷阻挡,所以大过之后便是坎卦。八纯卦相重都用八卦原名,惟有坎卦称作“习坎”。“习”是重,习坎就是重坎。也就是说坎卦是两个三爻坎卦重叠而成,象征一个陷阱接着一个陷阱,一个险阻接着一个险阻,进也险、退也险,陷中有险,困上加困,进退两难,有灭顶之患。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就是伏羲女娲时期的洪水。重坎时期就是洪荒时期,每次洪荒时期都极其危险,坎水灭人丁,使生灵涂炭。
坎卦为四大难卦之一。上卦的坎可代表天上的水,即雨、露、霜、雪、云、雾等,也代表外面来的灾难;下卦的坎可代表地中的水,即河、海、泉、湖、泊等,也代表内部引发的灾难。坎卦内忧外患,可是卦辞中却没有凶险二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人类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因为人类可以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人类就是在与险难的搏斗中成长起来的。怎样冲破重重险难的呢?只有靠诚信。诚信是人类的大智慧,靠小聪明是无法冲破险难的。
得此卦者应处处小心,随时留意警惕。预测婚姻,多反复折磨,进退难断,受阻难成。男性得此卦有色情之灾,女性也有败节受困之恼。坎卦容易有好的财运,但运转不停的只是过手财富,随来随走。
坎卦爻辞 初六原文译文
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
初六:重重险阻,陷入危险的深渊,凶。
【原文】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译文】
象辞说:身陷重重险阻中,是迷失道路的凶险。
【解读】
初六是从临卦的五位推移到初位,成为坎的最下一爻。自己走错路,掉到坎下之坎。落入坎中就不易出来,再落坎下之坎,陷得太深了,无法出来,故凶。陷入困境,是因为没有固守正行,加上自身的性格软弱和能力不足,没有外人帮助,遭致凶境也就是必然的了。
坎卦爻辞 九二原文译文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九二:坎中有险,小的要求会得到满足。
【原文】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译文】
象辞说:小的要求会得到满足,是还没有从险中走出来。
【解读】
求取小有所得,是还未从中走出。九二也在下坎之中,在中位,行为不失中,又有初六比邻,故有得。但仍未离开坎中,故有险;上下有两个柔爻相辅,所以有所得。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成功,但是仍然处于险境之中,这点小问题的解决并不能改变大趋势。此时尚未脱离危险。
坎卦爻辞 六三原文译文
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六三:来去都是险阻,险境很深,小心落入危险的深渊,不要有所行动。
【原文】
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
【译文】
象辞说:来去都是险,最终不会有成功。
【解读】
进入坎陷之中,满地都是险,进入坎陷丛里去了,拔不出腿来,不会成功。这一爻与上六爻相互呼应,表明这时处在危险的最底端,难以获得安全的保证,只有暗自等待,万不可轻率行事。这个时候向前进发和向后退却都会招致祸患,不如苟且自守,如果急于获得安宁,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机,不利于走出险境。
坎卦爻辞 六四 原文译文
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
六四:一樽酒,两盘供品,用瓦缶装着酒与供品,安置在窗户边,最终不会有灾难。
【原文】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译文】
象辞说:一樽酒,两盘供品,说明六四爻与九五爻阴阳相交。
【解读】
在艰难的境况中能诚信交往,刚柔并用,就可以避开灾难。好比舜治理天下的时候,水灾泛滥,而大禹则主动向帝尧提出要担任治水的重担。他不负众望,呕心沥血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成功地制伏了水患。而舜因此把天子的位子禅让给大禹。可见,心怀诚信会得到好处。
坎卦爻辞 九五 原文译文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
九五:水流动而不满盈,仅与河床水平。没有灾难。
【原文】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译文】
象辞说:水流动而不满盈,是九五居中还没有发展壮大。
【解读】
土坑中的水还没有溢出来,但是已经与地面平齐了,表明灾害还没有降临。很多灾难是由于骄傲造成的。据史料记载,在太戊执政之前,商王朝出现了衰落的局面,内忧外患不断,天灾人祸频频,一些诸侯国趁机进行叛乱,以摆脱商朝的控制。太戊执政后任用贤臣,励精图治,使商朝呈现“中兴”的大好形势。
[图片]
坎卦爻辞 上六 原文译文
上六:系用徽纆,置于丛棘,三岁不得,凶。
上六:用绳子捆住,放到丛棘中,三年不能够解脱,凶险。
【原文】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
【译文】
象辞说:上六迷失道路,会有三年的凶险。
【解读】
古代监狱的围墙上为了防止犯人逃跑,往往放着一些有刺的荆棘,所以此处的“丛棘”也代指监狱。“三岁不得”按现在的话来说便是给判了三年徒刑。上六为什么会犯罪呢?象辞的解释是“上六失道”。也就是说,水本该向下流,可是上六却居于坎卦的最上面,所以违背了水的运行之道而导致凶险。
《推背图·第九象》解坎卦
坎·壬申
【金圣叹批注】
此象主黄巢作乱,唐祚至昭宗。朱温弑之以自立,改国号梁温,为黄巢旧党,故曰覆巢也成空。
坎卦运势
运势:大凶之象。危机重重,应忍辱负重,保持平和,吃得苦中苦。
事业:陷入重重艰难中,不可冒险,应镇定自若,运用智慧,静观待变。
爱情:自身和外界的困扰和压力都很大。有私奔或分裂之忧,应慎重行事。
疾病:久病者凶,近病者速医可救。病在泌尿生殖系统。可向东南方求医。
经商:十分不利,甚至面临破产,应保持冷静,不轻举妄动,先求自保。
诉讼:因田地或盗贼之事起争讼,须反复二三次争辩,我方有理。
出行:有艰险不安之象。若寻人,可到南方坑坝河川之处。
人生:要靠自己去打拼,适合农业、水力、养殖等行业,财富会不断聚积。
《断易天机》解坎卦
船涉金滩之卦,外虚中实之象
坎卦点睛
坎是坎坷、陷入困境,在失落之中不可改变自己的信念。得坎卦者大都处于险难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前面有陷阱,与其抢一秒,不如停三分。不可害人,但要防人,尽管阴谋防不胜防,但身正不怕影子斜。
唐玄宗得此卦,遭遇安史之乱
唐玄宗避安禄山之乱时占得此卦。755年,安禄山叛乱,长安失陷,唐玄宗逃往蜀中,虽然失败,但信心未失。他整顿兵力,最终得胜还都。
(坎下坎上)习坎(1):有孚,维心,亨。行有尚(2)。初六:习坎,入于坎窞(3)。凶。九二:坎有险,求小得。六三:来之坎(4),坎险且枕(5)。人于坎富,勿用。六四:樽酒簋贰(6),用活。纳约自牖(7)。终无咎。九五:坎不盈,低既平(8)。无咎。上六:系用徽纆(9),置于丛棘,三岁不得(10)。凶。(1)本卦的标题是坎。习坎的意思是重坎,是说卦象为两个坎卦相叠加。标 题省去习字是为了方便称呼。坎的意思是坑,陷阱。全卦内容主要讲从渔猎 时代到农业时代的社会发展变化,用多见词“习坎”作标题。(2)尚:帮 助。(3)窞(dan):双重坎坑。(4)之:至,到达。(5)枕:用作 “沈”,意思是深。(6)樽:装酒的器皿。簋(gui):装饭的器皿。簋贰:两 碗饭。(7)缶:陶制的器皿。约:取。牖(you):窗户。(8)祗:应为 “坁‘,意思是小山丘。(9)系:捆绑。徽纆(mo):绳索。三股叫徽,两 股叫纆. (10)丛棘:这里指监狱。古代监狱外面围上荆棘,以防犯人逃跑, 所以用”丛棘“代指监狱。习坎卦:抓到俘虏。用好话劝说他们,亨通。路途中遇到帮 助。初六:坎坑重坎坑,陷入重坑之中。凶险。九二:坎坑有危险,为了小收获只得冒险。六三:来到坎坑,坎坑又险又深。陷入重坑之中,非常不利。六四:用陶樽陶簋装酒饭,关在坎窖中的俘虏从窗户拿进送 出。结果没有危险。九五:坎坑没有被填满,小山丘被挖平了。没有灾祸。上六:用绳索把犯人捆住,关进四周有丛棘的监狱中,多年 还不能使犯人屈服。凶险。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动荡和变迁,必然会给个人的命运带来深刻影响。有人一夜之间暴发,由平民、奴隶变为拥有权势和财富 的显贵;有人转瞬间由贵族沦为奴隶、阶下囚。江山财富的更迭 转移,个人命运的沉浮,不能不使人感到人生社会之路的艰险坎 坷,命运的变幻无常和不可捉摸。即使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 神灵,恐怕也难以解答这一人生的难题。一个又一个的陷阱,一个又一个的坎坑,似乎是人生之旅的 最好说明。做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百姓,可能遇到的陷研 坎坑会少一点;若想满足权欲物欲财欲而出人头地,难以逃脱陷 阶圈套和风口浪尖的摔打。《红楼梦》中说,“因嫌纱帽小,致使 锁枷扛”,算是悟透了人生的这一真谛。涉足官场、战场、商场、情场等等,人的自我由于众多掣肘的因素而变得身不由己,自我日渐消失,日渐物化,成为被算计、 陷害、剥夺。吞噬、压榨、谋杀的对象。能挺过来,就是好汉;挺 不过来,就是牺牲品,就是鱼虾。这样说来,明知山有虎,还是 不向虎山行为好。“坎”,险也。水之所行,而非水也。惟水为能习行于险,其不直曰“坎”,而曰“习坎”,取于水也。万物皆有常形,惟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世以有常形者为信,而以无常形者为不信。然而方者可斲以为圆,曲者可矫以为直,常形之不可恃以为信也如此。今夫水,虽无常形,而因物以为形者,可以前定也。是故工取平焉,君子取法焉。惟无常形,是以迕物而无伤①。惟莫之伤也,故行险而不失其信。由此观之,天下之信,未有若水者也。所遇有难易,然而未尝不志于行者,是水之心也。物之窒我者有尽,而是心无已,则终必胜之。故水之所以至柔而能胜物者,维不以力争而以心通也。不以力争,故柔外;以心通,故“刚中”。“尚”,配也。方园曲直,所遇必有以配之。故无所往而不有功也。朝廷之仪,上下之分,虽有强暴而莫敢犯,此“王公”之“险”也。《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事之待教而后能者,“教事”也。君子平居“常”其“德行”,故遇险而不变。“习”为“教事”,故遇险而能应。六爻皆以险为心者也。夫苟以险为心,则大者不能容,小者不能忠;无适而非,寇也。惟相与同患,其势有以相待,然后相得而不叛。是故居“坎”之世,其人可与同处患,而不可与同处安。九二、九五,二险之不相下者也;而六三、六四,其蔽也。夫有事于敌,则蔽者先受其害。故九二之于六三,九五之于六四,皆相与同患者也,是以相得而不叛,至于初、上,处内外之极,最远于敌而不被其祸,以为足以自用而有余,是以各挟其险以待其上。初不附二,上不附五,故皆有“失道”之“凶”焉。君子之习险,将以出险也。习险而入险,为寇而已。“险”,九五也;“小”,六三也。九二以险临五,五亦以险待之。欲以求五,焉可得哉?所可得者,六三而已。二所以能得三者,非谓其德足以怀之,徒以二者皆未出于险中,相待而后全故也。“之”,往也;“枕”,所以休息也。来者“坎”也,往者亦“坎”也。均之二“坎”,来则得主①,往则得敌。遇险于外,而休息于内也。故曰“险且枕”。六三知其不足以自用,用必无功,故退入于“坎”以附九二,相与为固而已。“樽酒,簋贰,用缶”,薄礼也。“纳约自牖”,简陋之至也。夫同利者不交而欢,同患者不约而信。四非五无与为主,五非四无与为蔽。馈之以薄礼,行之以简陋,而终不相咎者,四与五之际也。“祗”,犹言适足也。九五可谓大矣,有敌而不敢自大,故“不盈”也。“不盈”,所以纳四也。盈者人去之,不盈者人输之。故不盈,适所以使之“既平”也。夫有敌而深自屈以致人者,敌平则汰矣。故九五非有德之主也。无德以致人,则其所致者皆有求于我者也。上六维无求于五,故“徽纆”以“系”之,“丛棘”以固之。上六之所恃者险尔,险穷则亡,故“三岁不得,凶”也。【注释】(1)“坎”,险陷之名也。“习”谓便习之。 (2)刚正在内,“有孚”者也。阳不外发而在乎内,“心亨”者也。 (3)内亨外暗,内刚外顺,以此行险,“行有尚”也。《彖》曰:“习坎”,重险也(1)。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2)。“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3)。天险不可升也(4),地险山川丘陵也(5),王公设险以守其国(6)。险之时用大矣哉(7)!【注释】(1)坎以险为用,故特名曰“重险”,言“习坎”者,习重乎险也。 (2)险峭之极,故水流而不能盈也。处至险而不失刚中,“行险而不失其信”者,习险之谓也。 (3)便习於“坎”而之“坎”地,尽坎之宜,故往必有功也。 (4)不可得升,故得保其威尊。 (5)有山川丘陵,故物得以保全也。 (6)国之为卫,恃於险也。言自天地以下莫不须险也。 (7)非用之常,用有时也。《象》曰:水洊至,习坎(1)。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2)。【注释】(1)重险悬绝,故“水洊至”也。不以“坎”为隔绝,相仍而至,习乎“坎”也。 (2)至险未夷,教不可废,故以常德行而习教事也。“习於坎”,然后乃能不以险难为困,而德行不失常也。故则夫“习坎”,以常德行而习教事也。【注释】(1)“习坎”者,习为险难之事也。最处坎底,入坎窞者也。处重险而复入坎底,其道“凶”也。行险而不能自济,“习坎”而入坎窞,失道而穷在坎底,上无应援可以自济,是以“凶”也。【注释】(1)履失其位,故曰“坎”。上无应援,故曰“有险”。坎而有险,未能出险之中也。处中而与初三相得,故可以“求小得”也。初三未足以为援,故曰“小得”也。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1)。【注释】(1)既履非其位,而又处两“坎”之间,出则之“坎”,居则亦“坎”,故曰“来之坎坎”也。“枕”者,枝而不安之谓也。出则无之,处则无安,故曰“险且枕”也。来之皆“坎”,无所用之,徒劳而已。【注释】(1)处重险而履正,以柔居柔,履得其位,以承於五,五亦得位,刚柔各得其所,不相犯位,皆无馀应以相承比,明信显著,不存外饰,处“坎”以斯,虽复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纳此至约,自进於牖,乃可羞之於王公,荐之於宗庙,故“终无咎”也。 (2)刚柔相比而相亲焉,“际”之谓也。【注释】(1)为坎之主而无应辅可以自佐,未能盈坎者也。坎之不盈,则险不尽矣。祗,辞也。为坎之主,尽平乃无咎,故曰“祗既平无咎”也。说既平乃无咎,明九五未免於咎也。【注释】(1)险峭之极,不可升也。严法峻整,难可犯也。宜其囚执寘于思过之地。三岁,险道之夷也。险终乃反,故三岁不得自修,三岁乃可以求复,故曰“三岁不得凶”也。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习,重也。水重至,流而不盈乎,两坎也。为其嫌于止水也,故以习坎名之。刚中而有孚,浚之斯流,流之斯止,浮之斯济,沈之斯溺,不违于人,而人不可欺,不失信于险也。夫行险而自能通者,固系于心乎。能刚中志,果济乎险而得其道者,则行险而有功也。天险絶其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天地犹险以成,而况于人乎。王公设城池以险国也,刚中藏用,以应险也。物之情而为险之用,非知者不能用,而终于正也。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徳行,习敎事。水至柔而顺,刚中而信,故能险而不滞也。虽洊流而至,其道一也。故君子以常行而存乎中,习敎事以御其险,则得其正而有功也。初六,习坎,入于坎窞,凶。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初柔而居重险之下,质弱而无心,不知济险之道,习坎而入于坎窞,何以济乎,故凶也。习重也,谓治其事也。居坎之内,前尚有险也。行险得中,而二柔附之,体险而有功也。虽求小得,未出险中也。六三,来之坎坎,险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象曰:来之坎坎,终无功也。位刚而以柔治,难矣。况两坎之间乎。二刚险也,而且枕之,求可得乎。上坎之底,坎窞者也,之可得乎。进退莫可,终无功也。六四,樽酒簋贰,用缶,纳约自牖,终无咎。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阴弱质也,附阳而济居于上,体依五得位,济其险矣。夫欲上之尽者,必自尽者也。诚之至,岂假于丰哉。则樽酒而簋,副器约而纳寡,自至于牖以尽其忠,刚柔之际,承上之道也,终何咎矣。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在坎中矣,坎岂盈乎。夫济险者,尽斯泰乎。斯无咎矣。处其险,尊安而不虑,则险为咎矣,未至乎大,可无愼欤。上六,系用徽纆,寘于丛棘,三岁不得,凶。象曰:上六失道,凶。三岁也,柔而无心,小人也。乘刚而履于极险,居于峻法之时,行极险之事,故用系纆,索寘于丛棘,失其谋身之道也,以是三岁而凶乃终。坎卦为文王八卦中代坤位之卦。与离相对。而在六十四卦序中。与离卦接居上经之末。盖自乾坤至坎离。恰为一大循环数。由乾坤至此两卦。其气交。其象错。坎为阳而多阴。离为阴而多阳。以阴阳得上下正位故也。坎上下正位皆阳。故为阳卦。不独少为贵也。反之。离上下正位皆阴。故为阴卦。合而观之。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正与乾坤等。而坎离又系乾坤已交之卦。故在八卦方位。坎反代坤。离反代乾。所谓代者。非谓坎离即乾坤也。以坎离居乾坤之位。代乾坤而成其用耳。坎代坤。为阳代阴。由卦爻言之。阳少阴众。是所代者。言如代领其众耳。坎阳代坤。坤纯阴也。而用阳。是坎致乾之用于坤。以竟其生化之功。后天生化之例。固如是耳。唯坤以无成代终。顺承乎乾。既易以坎。而后顺承者以自主。无成者以自成。是乾坤之用。合见之离坎矣。坎虽代坤。得乾之道。本乾之德。而直入坤中。居其正位。先天之坤。遂变为后天之坎。而先天之纯阴。变为后天之阳。变则卦用以见。卦德以充。坎之用乃合坤与乾。纳阳于阴。而见乾之功用于坤之地位矣。坎孚先天五行之水。为河图五行。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之生成。既非纯阳。亦非纯阴。而合之则为一。分之则为天者一。为地者六。一六乃水数。坎卦四阴二阳。以爻言之。为乾者二。为坤者四。四二之比。同于二与一。即一阳而二阴也。此卦之象水。与河图相类。而取物以证之。水固非一种原质者。虽所含不一。其为阳与阴之比数。亦与卦爻相近。卦原卦物象名。不必指坎即水。凡后天之物有类是者。皆坎也。在天之月。在方之北。在时之冬。在人身之肾。在味之咸。在色之黑。在声之羽。皆坎属也。以其皆为一阳二阴者也。坎卦上下同。自为一卦。与乾坤离大小过中孚颐各卦同。不似他卦颠倒别为一卦也。坎上下合三画卦为重坎。三画卦本为二阴一阳。重之则为四阴二阳。五二两爻皆刚。余四爻为阴。阳入阴中。有类于陷。故名坎。坎犹坑也。音之转耳。坎陷于内。故字从欠土。言陷入土中。如土之缺欠不平。阴阳停匀曰平。如泰卦只既平。以其平匀无赢绌也。坎阴多于阳。阳在阴中为所陷。乃不平之象。以承大过之后。大过以阳多而连亘于中曰过。言如土之坟起也。前有坟。则后有坑。地势自然。前者隆。则后必污。前者盛。则后必衰。泰卦所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天道自至。非人所为。此大过之后。必继以坎。且大过过也。过犹不及。赢于彼者绌于此。益乎东者损于西。如人之盛。不思久保。则衰继至。如月之满。不克久圆。则亏继来。此事物往复之理。天人消息之数也。以坎继大过。则不平者平。物不终过。唯坎以剂之。坤土也。坎出于坤。故从土而名坎。不必限于土也。凡深陷者皆坎。故坎谓之险。夫不平者。以不平平之。不齐者。以不齐齐之。此天道之妙。物理之巧。大过不平。坎亦不平。前失之多。今失之少。前因其高。今因其下。多少合而恰宜。高下并而正好。此两不平合而为平。两不齐并而为齐也。坎固险矣。而以险成用。为其能平不平。齐不齐。以归于道耳。在坤则厚载。而坎则为薄陷。在坤则周行。而坎则为阻险。以坤之柔。行乾之健。故坎德不类坤也。坎四阴或分或合。以包裹阳。与离正反。阳居重围之中。而能据之不败者。为有险可守也。守险以自固。则陷而不害。因下以自藏。则深而不伤。所得在上下正位故也。二五爻位。内外之枢机。守之不失。此所以克成其大用。譬之水也。能浮能沉。流而不涸。能方能圆。波而不泻。则以其有防岸为之护固也。大者海洋。小者沟渠。必有畔岸。必有堵塞。使之不泛不漏。不至于涸或泻者。是坎之功用也。为其地污下。而居深潭。外不可测。内不可竭。故能成其大。汪洋万顷。腾为云雨。沛为润泽。此水之大用也。汨流无尽。灌于田野。行于舟渠。此水之大利也。推其至。则生化之德。言其细。则滋濡之功。而合诸离火。以为天下造化主宰。是坎之神通。有不可尽矣。而皆系于坎之有守。深入不泛。因于有险。防固不泄。此坎卦取二阳陷入阴中为象也。坎以阳入阴中。阴包乎阳。内刚外柔。以成险陷之象。由卦爻言之。上下二卦皆坎。是重险也。而分别言之。则四阴内涵二阳。阳虽陷而得正位。有其守也。阴虽包乎外而若拱护。有其卫也。上下相应以刚中。内外相接以健正。备刚健中正之德。有其道也。阴环四方。初上皆柔。柔以为表。顺以为行。有其用也。是坎之为卦。能达于物。而通于道。固于内。而应于四维。以智为本。而行之以仁。以义为方。而施之以和。是虽局促于中。而有推弘之志。沉潜于下。而有升腾之思。则犹藏宝玉于身。外有光润之美。怀明珠于腹。表有文采之华。其德可比于成行之士。出处不同。而威仪则一。又如守贞之女。刚柔不同。而坚洁则无殊。为其有守善藏。因势利导也。故坎取象于水。水外柔巽。而其力可以溃石垒。倾坚防。水性流下。而其激也。可上于山峰。可飞于陆地。则其中之阳。自成刚健之用也。水可狎而不可狎。能利于物。而害亦随之。唯在知其性。明其用耳。故水称其智焉。人之德行。唯仁之用全。而必有智以辅益之。传曰显诸仁。藏诸用。谓外见其仁。中藏其智也。五德以智居中。仁义礼信配于四方。智虽藏。而用则凭四德以行。故仁者必有智。礼义信亦必有智。无智则德不立。唯不可显诸外耳。水之称智。正以其善藏。藏而不竭。乃能成其用。而备夫四德。四德推仁为首。故与仁并称。外柔仁也。中刚智也。智亦仁也。藏谓之智。见谓之仁。礼义信亦然。藏谓之智。见谓之礼义信。德虽众名。而出不二原。仁与智皆此阳也。善藏善用。则仁智德矣。水之善用。乃以上智称。亦以其克赅仁也。老氏曰上善若水。仁智俱至。谓之上善。大学之至善亦指此。其德无名。其象无形。其去无垠。其止无停。纯亦不已。譬之至诚。称之至神。此君子之所尚。道之所成也。则比于太极。喻于太一。范于至中。而通乎天地之精。乃清浊自分。流止自平。润泽万物。灌溉生成。其善也。何可名。今坎卦乃取象焉。是坎之德用。足为后天之尊。先天之源。河图天一生水。是其源也。洛书一位居北。是其尊也。如天之北辰。众星拱之。如地之洋海。万流归之。其尊也。即其广也。其广也。即其大也。故周易以代诸坤。谓犹地之厚载无疆耳。坎之代坤在后天。坎水坤土原相制。而在先天。大地皆水。是代坤系推本先天者也。坎亦象月。月与水相类。皆因日以为明暗温凉。是以坎代坤。犹月照于地耳。离之象。以日照大地。亦合先后天之用。而以阳盛。故代乾。乾虽纯阳。在后天无生成之功。必藉日之光照。而后见其生成。是以离代乾。不独易卦之义。实本天日之用。坎之代坤。固由水月之象。亦以后天纯阴不用。必藉水月之用。以竟其顺承代终之道。正如月之得日以明。即顺承代终之显例。月承日光热以为用。代日光明以为时。昼夜往来。代明之可徵者也。后人于日月代明一语。多浑沦读过。不知此即地道代终之用。所谓代终者。言乾始坤终。前后相继。继即承也。故曰顺承。言顺而承继之。非别有所承也。乾道既尽。坤承之继行。正如昼之与夜。冬之与春。此往彼来。此尽彼起。乃代终之所称也。月代日而明于夜。即坤代乾而终其道之例。天地无尽。日月无尽。则代终者无终。而顺承者永承。谓坤道本行地无疆。虽有昼夜。乃地之一面。有向背日光之别。日月原长明也。不见者谓之夜与昼耳。见者为承。不见者为代。天无日月同时并明之理。故贵乎代明。坎之代坤。正以能秉坤代终之志。而代明者非自明。天以日明。乃自明也。地以月明。则皆代明。而卦象乃取坎以象之。谓坎中之阳。即所以承日而代明。明必以光。光必以阳。阳虽入阴。正如日光之照于地与月。其光所至。即阳也。而又反为阴之光明。是坎虽代坤。不得如坤之纯阴矣。上下二阳。合则为明。分则为热。虽水月外寒。中自热也。与地体亦同。阳藏于中。则内不冷寂。而外不荒凉。而后生化之功见焉。是天地生化妙用。不仅依日之光热。而在地面言。则赖日耳。地中之热。非日比。必待日之光热不足。而后见其功用。如天寒地而冰冻。物不能生。而后地中之热力始显。为以煦育物根。使不尽枯萎也。水中之热亦然。井泉之温。足胜地面之寒。是其内藏之阳。至此昭其功用。仍不异于坤道代终之数。谓天穷。地必济之。阳尽。阴必继之。是坎之代坤。不独代其位已也。实已代其德用。代坤之顺承代终也。先天五行。首判水火。为足代阴阳二者之用。而水又居先。为先天本纯阳。一动为阴。阳存阴中。是阴出于阳。而阳合于阴。则水之象成矣。阳虽少仍不失其用。故大地皆水。而物仍滋生。不因其淹没。而绝其生机。此生机所寄。即水中之阳。亦即坎中之一阳也。在五行俱备之后。万物已繁之时。其象仍未变。则已入后天。主生化之枢纽。是即已代坤之位。而共离火成生成之源。此后天万物。不得复离水火。即周易全卦之用。不得有乖坎离之道。并可于人身中验之也。人身中坎当五藏之肾。与心相对。心为离。亦如卦象。阳含阴。以气血为阴阳二物。血阴而统于心。气阳而出于肾。是即坎离相对。以成生化之象。坎属水。肾乃水藏。而水中有阳。故水可蒸为气。上为津液。犹日之照水而蒸为云雾也。心之阳下交于肾。肾乃承之。以为生化之源。是即月承日光以代明之象。坎非离不克竟其用。肾非心不克见其功。以阴者用必阳。柔者用必刚。肾中藏精。阳也。动而为热。行而为力。化而为呼吸之气。蓄而为脑骨之髓。存于身。则保命强身。益智充慧。泻于阴。则生殖之功。泄于外。则损败之害。养于窍。则成丹结采。化佛登仙。是皆坎之一阳。为人命之根源。生死之枢纽。而必藉夫心以育之发之。和之益之。充实之。大化之。而后生尽其年。成登乎天。魂神系焉。体魄托焉。幼者以壮。愚者以贤。弱者以强。偏者以全。是皆生生之本。化育之源。而莫不归于后天之坎。先天之乾。盖人生有身。身必有养。人心有神。神必有育。智慧在内。精力在外。上接于脑。周行全体。为思虑之主。为运动之宰。为藏畜之府。为供亿之库。为因应之官。为推播之纽。是皆肾之职掌。而本于坎之功用也。在昔以身之主唯心。实则心共肾也。心犹其华。肾则根本。心犹其表。肾则中极之境。如世界天虽在上。人物必凭于地。日月在空。光明必照于下。以虚者必藉夫实。宾者必依乎主。心也脑也。虚灵之处。而溯其原。唯肾是祖。在先天本天一生水之义。在后天为万物凭依之主。故水可以济火。可以沃土。可以相金。可以溉木。乃后天生化不可须臾离者。亦本卦象之坎。而足代坤地之德用也。夫坎义如坑。音亦从之转。而字旁有土。明其用之所在。以水之用必赖土。非土无以竟其功能。如泛滥无堤防。则反利为害。汪洋无崖岸。则反生为败。是水之用以土显。而人身之肾。亦与脾胃相制相成也。人身心肾为生命之源。不知者以为一藏之用而已。实则肾有身中。上通于脑。中应于心。而外合脾胃。以为制承。内孚肝肺。以同生化。是如木之本。水之源。其重要已可见。而其最有关者。则与心相连。为一体二用。盖即卦象坎与离。分之为两。合之则一。坎四阴二阳。离四阳二阴。合而复分。则为一乾一坤。坎得乾之用。离得坤之功。上下流行。周乎无垠。正如日月代明。地天承平。故心不得离肾。肾不得违心。一本一末。两者原一。如人有所作为。心主其思谋。肾决其志力。心定于上。肾动于下。下以奉上。则精气上行。上以润下。则神息下纳。此全体生活。皆在乎心肾之息息相关。心火不浮。则肾中之气永固。肾水不沈。则心中之血永和。是肾体静而主动。心体动而主定。一行一止。一动一静。二者合。而后皆如其分。若一不孚。心火自炎。则阳亢而成灾。肾水独潜。则阴盛而致病。盖肾水无心火。不能自化。心火无肾水。不能独明。如灯之资于油。则心赖乎肾也。如烹之待于火。则肾赖乎心也。此阴阳交用之道。亦卦象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之定数也。唯以互用之功。故相需必殷。唯以独生之难。故相成必大。此心与肾。在平时即不可偏废。而在修养之士。尤为最宜兼顾。且宜由主及宾。因体达用。先明其本。更培其枝。先浚其源。更导其流。是以在肾之用。必推于心。养肾之方。必及于心。心壮肾亦强。心舒肾亦畅。此理数一致。实本乎天地生成之序。日月光照之规。而见夫易卦坎离调剂之象也。圣人恐后世有未达。于坎卦彖辞特着其义。曰有孚维心亨。一语以明坎之用。亦即示身中之肾。必孚于心之亨通也。此心字。指坎之用。俟后详解。要知此语。不独关乎生活之源。并为指示修道之本。诚以修道必依离坎之象。推溯坤乾之门。而尤必先习于坎。次及于离。明坎与离互易成用之序。始明坤与乾同化。以还于太极之功。坎离乃卦象。不可得。而求之必于己身中之心肾。肾与心互用。以成其生。则由此进而推溯其同出之源。更因之求其同化之道。则后天之坎离。返夫先天乾坤。以迄太极者。正可因后天之心肾。化其气血。合其阴阳。以复于先天之太一。而还于有生之初。此工夫始终一以贯之。即本易卦坎离代坤乾而来。乾坤固自太极出。而坎离复自乾坤化。今溯而上之。则化者返诸未化。出者归诸不出。则万归于一。一归于虚。乃返本复始工夫。亦即由卦一阳来复之所推也。复自坤出震。坎亦自坤出。而复代坤。是皆一阳之升进推发者。坎一阳在中。系由震进一步。故复为习道始功。而坎则修道本则。修习必假于形。必取于身。是以坎离合人身心肾。而为修习者根本。且坎较离为先。即肾较心为重。肾治心已在其中。此彖辞有维心亨之句也。维心亨。可见亨由于肾。吾人少壮之年。心神最旺。精力最强。智谋最足者。以肾之方长育也。既老及衰。肾已先败。心亦随之。故心亨者。肾之力也。坎之用也。明乎此。不独养生之要。亦即成道之阶。读者务就卦爻之象。辞句之旨。细玩味之。传曰离上而坎下也。此语后人多未明义。以为系指后天八卦方位而言。离在上。坎在下耳。实则文王卦位。与伏羲异。伏羲卦位。乾坤分上下。乃天地定位之象。故有上下之分。若文王八卦。乃为八方。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乃四方之位。不得以离为上。而坎为下也。且以地势与天体言。北方在上。坎居北位。高于离。更不得称离为上坎为下也。而传文此语。乃指二卦之体用。及其升降往来之道。盖坎为阳。阳主升。离为阴。阴主降。而体阳者用阴。体阴者用阳。即以二卦所属象言。坎为水。离为火。火性炎上。水性润下。不问在何地也。高山之泉。必流于海。积薪之火。必扬于空。此不问所居。而其升降之道必然也。离虽阴体。其用反阳。故象日与火。坎离虽阳卦。其德反阴。故象月与水。此传文为明其用。及所自至也。坎自上而下。离自下而上。乃理数自然。而揆诸二卦所出。亦与是相合。坎出于乾。而下履坤位。以代地之德用。离出于坤。而上居乾位。以代天之生成。是以坎称中男。而代母职。离称中女。而代父功。斯皆离上坎下之所分也。水火者。阴阳之标准。寒暑者。刚柔之形表。一来一往。以成其道。一升一沈。以达其德。此二卦一上一下。互济其用。而后万物生焉。百化着焉。则离坎上下之大功用。足与乾坤相表里者也。有坎之下。必有离之上。左右升降。以回圈不息。先后往来。以配偶相当。故曰离上而坎下也。换言之。则犹离升而坎降也。离往而坎来也。譬之于日月。朝日东升。则夜月西沈。譬之于寒暑。夏暑则前消。则冬寒后长。此二者上下之例。不得视为位之高卑。方之上下也。是二卦主后天生化。为万有根源。即在此一上一下之间。而发育滋长于无形也。不然。离固日也。而夜行于地下。坎固月也。而时丽于天中。则岂又离下坎上之徵乎。离火也。坎水也。其德用固有上下之别。而日光照临于地。是又下也。云气蒸腾于天。是又上也。地中有火。是离亦可下居。天空有霓。是坎原能上住。则谓为二卦之位者。将益不可通矣。故拟之先天乾坤定位。本已不同。即传序后天八卦。只曰帝出乎震云云。亦不似天地定位一章。明指其位次也。苟就后天八卦次序言。则先后之分有之。而上下之序未有也。放之自成圆形。合之乃为同列。离与坎犹兄弟夫妻相配相得而已民。坎卦用分宾主。而以坎重在险。则主用在设险以陷入。而宾则在出。险以避祸。此二者志不同也。盖卦象四阴二阳。其志各异。阳陷于阴。则志求解脱。阴包于阳。则志在俘获。是主宾钩心斗角之象。故重智而在善藏。用险者不以险示人。履险者不为险所困。总赖有其智耳。如设陷阱待兽。人之智也。兽越阱而不陷。入而能出。则兽之智也。所谓不智。则中庸驱而纳诸罟擭陷阱。而不知避之谓也。故设险之智易。脱险之智难。而其履险如夷之智尤难。君子知智不可过用。险不可轻试。则唯早知其陷而预避之。先测其阱而远离之。是重在明哲保身。不乖常道。此中庸以知避为智也。中庸所称。重在能中庸。举此以喻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者。可见不智之甚矣。然坎卦之智。正与中庸所语同。君子因坎以常德行。即择中庸而能守之至意。常德行。即包含中庸之士久守不失之道。为险临于前。而避之必早。阱设于道。而行之必经。唯有预求防闲于自己。以立于不倾不陷之地。更能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以保其中立不倚之强。盖时有治乱。国有兴衰。君子处之。不悖于天。不乖于人。天时有命。人事有德。德行恒久。则无一朝之患。性命不渝。则宁怀终身之忧。在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而中庸绍述其教。以戒慎恐惧于不视不闻之时。正为行不遇险。必有功而已。故坎承乾。而示人以险。代坤而反其道。以陷窞替夫安厚之德。以坎坷替夫静平之用。其义固有在矣。坤以厚德载物。承天时行。而坎反其道。示人以多忧多危。易陷易沈。无非明后天之道。有非先天之纯一明允也。然君子知几。必有所自保之方。虽险在前。而不为害。虽陷或易。而能自出。乃克达坎之用。与离相济。以还于坤乾。此中动止。一言蔽之。本乎中庸而已。中则不偏。而无倾陷。庸则不改。而永平安。此君子用坎必有所习也。故辞特揭出习坎二字。在坤厚而安行。故曰不习无不利。此先天之性也。在坎陷而多险。故曰习坎。此后天之情也。性至净。则无恶。情多欲。则易陷。此险之发于己心。而后见于事物也。故曰唯心亨。心之所亨。行靡不通。心既平和。事物亦无坎坷。行止亦无险陷矣。故习坎者。先返求诸心。此坎卦彖辞。明坎之大用也。坤卦云不习无不利。而坎则称习坎。明其与坤同体异用。先后天之有殊也。坤乃先天。一而静。纯而净。主阴仪而承天代行。本地道而为母有终。其用不用而成。不动而行。不始而终。以有乾在上也。故不习。言其纯乎自然。本乎天道。法乎性命。不待习而自知自能。不因习而有为有守。不以习而可大可久。此地道之大。异于他物也。坎则不然。秉乾之刚。而加于柔。因阳之降。而入于阴。既推乾之大生。复代坤之克承。既绍坤之有终。复明乾之中正元亨。是其道非纯一。其德非静净。其体已调协阴阳。其用乃翕辟柔刚。此所以贵夫习也。夫习者求其熟也。期其知且能也。重其和也。要其练达而敏明也。故小鸟学飞谓之习。而儿童有所学效。必时时练习。士子志于学业。必一一温习。且相熟识谓之习。常经历谓之习。习见习闻。习俗习惯。皆言其非乍也。必久谙常遇。而非生疏者也。坤之不习。生而知之。生而能之。此先天也。性也。坎乃后天也。情也。既非生知良能。则必待夫习。且有阴与阳之合辟。多寡已分。强弱已辨。既非一体原质。则必赖乎习。习而后相安不乱。习而后可亲不疏。习而后有历练。而无扞格之嫌。习而后有条理。而免悖戾之咎。故重在习。坎而称习。谓坎在后天代坤位。人或疑其与坤同。乃加一习字。示其正与坤异也。坤不习。坎则必习焉。他卦凡在后天物事均宜习。而以坎位代坤。特揭出之。足见先后天卦位同。而卦用不同也。卦以象物。坎固地上之水。水非地之全体。水中有阳。非如坤之纯阴。故坎以习而后有孚。孚者合也。阴与阳相合也。且本中孚之义。为坎习矣。二者安矣。其用已大。其功可弘。是其孚也。言如鸟之孵雏。可见其生成之力也。坎代坤以承天。而生成万物。则其有孚之功也。人知坎为水。上下重坎皆水也。而不知坎中互艮与震。二者皆阳。合之则三阳俱备。山雷颐养也。养必以孚。反之为雷山小过。小过与中孚。一正一反。穷则必变。是有孚乃取卦象也。坎与离合用。一上一下。天一生水之功。先见于坎。然必孚于离。而后致其生成之功。苟未孚。水火背行。则反既济为未济。生成乃息。功用乃灭。故必有孚。而后能竟其代坤之道。完其有终之德。此取卦用也。维心亨。以卦上下中位皆阳。中心相通故也。且坎为水。以阳而见其大用。如日照海而为云雨。是其功在得阳也。日在中天。即离照坎之象。亦犹心也。在人心肾相生。心之所育。肾以强壮。肾之所养。心以灵明。此体用互相生成也。是以离坎二卦用不可离。阳与阴必相合。水与火必相济。故曰维心亨。维亦有维系之义。心通于肾。肾乃竟其功用也。行有尚者。以坎象水。水利于行。而功用甚大。利济诸物。必赖于水。尚者上也。加也。高也。大也。以坎之用。足称高大。而重在能上也。水上于火。乃为既济。云腾致雨。乃成润泽。是皆有尚之义。不独意志嘉尚。利济有功已也。习坎之德。重在以坎交离。为其孤行不达。必与离合而后亨。此维心二句之微意。亦即人身生存之妙理。道家修炼玄功。不外以坎交离。由后天返乎先天耳。故象辞次第引申其旨。读者当细味之。又有孚乃指坎卦阳与阴协。虽陷不害。故称有孚。即前所谓如鸟孵雏。必阴阳之和也。孚和二字。音转义通。中孚即中和。今南方读和音。仍近孚。可资证也。孚必和。和必协。凡称孚者。必因其阴与阳克谐协也。雌之孵雏。必先得雄之谐协。未有独生育者。后天生化之例然也。坎代坤母。而得离之谐协。以生育万物。是孚者不独指爻中之阴阳。亦兼及与离一阴一阳相合而有得也。故下句维心亨。即指明坎之用在与离通。离为心。亨通也。维心亨。即合离以通达其用。而互成其德也。因不能独生。必有所合。因不能独成。必有所孚。此坎与离在后天必时相通。而后各致其功也。行有尚之义。亦如上句。以坎之志在离。尚犹慕其上之离耳。故曰行有尚。苟不行则已。行必尚乎离。如人之肾。不用则已。用则通乎心。以心肾不能分离独生存也。彖辞全义。在明坎卦全体大用。而其所指。实在明坎之用也。即离之用。离上坎下。合而为一。如日之与夜。以成一日。冬之与夏。以成一岁。缺一不可。人身心与肾。天地间水与火。皆如是。苟致其用。必求其所孚。此即志之所尚也。坎志尚离。而与离通用。此习坎有同于坤之顺承乾而代终也。坎体阳也。而用阴。阳在内而阴居外。亦可比乎心。谓凡物之心。能主持一切也。故肾亦称小心。内经云七节之上。中有小心。即肾窍也。在两肾之间。为元阳所存。元炁所根。原名丹田。或称气海。与血海为表里。人息所出。呼吸之原。即此小心也。心为血统。故血出入其中。小心为气街。故气呼吸其内。人知血之总枢在心。而不知气之总府在小心。以血有质。气无形。生可验之。解剖后则无有矣。唯静坐时可以候之。此坎亦可称心也。维心亨在人言。即心肾相交。气血相调之名象。固凡健壮无病之常态。亦天地自然之现象。水火既济。地天同泰。皆为此象。读者宜会通之。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此申释全卦彖辞之义。明坎之大用也。坎为险陷。已详前讲中。习坎重险句。乃申明六爻之坎。为三爻之重。故曰重险。亦含有重视之意。谓习坎乃重视险陷之用。凡学一业。而习之不舍者。必所重之学也。交一友。而习见之不轻疏远者。必所重之人也。坎而曰习。正重之也。以险固可畏。而足以为卫。固近害。而足以避祸。固多忧虞。而足以保平安。固涉艰阻。而足以资固守。此乃害中有利。祸中有福。乃可以借重。而竟其长。略其短。故曰重险。然易辞向包多义。而必有主义。以文言。则主义乃重复。非重轻。为六爻重三爻也。三爻之坎已为险。今重之为六爻卦。是重险也。所谓习坎。亦含有重复之意。书读之又读曰习。友见之又见曰习。事物经历至三曰习。风俗传摹已长久曰习。为其非乍也。非偶尔也。必重叠有加。重复所至。始谓之习。故卦为重。而名则称习也。然他卦固皆重矣。而不称习。重坤且曰不习。抑又何也。盖易辞取义。必因于象。唯坎为重险。以卦上下同为险陷之象。如离上下同为离明之象。故在坎曰习坎。在离曰明两作离。以其上下相同而成双也。双则非一。非一则重。重则可称习。坤之不习。为纯阴也。与乾同。相习者必有两方。如人与人。物与物。今与昨。近与远之类。坎以阳入阴中。而志尚乎离。心有所通。行有所近。则必其习也。不习不能通矣。不能近矣。故曰习坎。且坎险也。人之所畏。谁乐近之。事之所艰。谁好共之。而德用却有适于人。有宜于事。又不得不近不共焉。则必贵夫习。如畜狮以卖戏者。为其利而不避其害。狮非不噬人。以其习也。如弄蛇以售其技者。为其利而试其毒。蛇非无毒。以其习也。是坎之用在险。必习而后能用之。不习则将先受其害。此坎曰习坎。有异于他卦者矣。因害而为利。皆习坎之象。易以习坎明其义。故曰行有尚。明其志有在也。志在因祸得福。因败得功。处险不险。反以成其安全之备。已陷不陷。反以获其进取之基。此习坎妙用。正在重险也。夫数极则变。气偶则反。药之毒者。遇毒则解。物之坚者。遇坚则破。以重则相消也。坎险矣。因其重而反不险。则天地间数理自然者也。苟明乎此。又何忧乎险。何畏乎陷哉。此坎在后天。以重险而代厚载安平之坤。成其生化无疆之用。其义已可知矣。水流于川。足以为利。若泛于陆地。则害也。雨润以时。足以为生。若淋为淫霖。则败也。此害反利。祸反福。生反杀。成反败之道也。而坎离首见其例焉。故水火足以杀人。亦足生人。足以败物。亦足成物。视其用如何耳。重险不险。即水流于川。而不使泛滥之意。故曰水流而不盈。行险不失其信者。谓坎象水。水之行也。即险之所在。人之涉水也。即行险之事。然水险矣。有堤防之。则不泛。有洼地蓄之。则不泻。有舟筏渡之。则不沈。有沟浍引之。则不留。其性就下。无地方之异。其德润物。无时日之殊。经日光蒸而为云。则能致雨。因风冷凝而为冰。则可渡人。皆其信也。故涉水深必以舟。浅则自揭。取水多必以器。少则自掬。过冬则解冻。而不可试险。行路则设桥。而不致中阻。此人依其信。可免其害。以收其利也。推之运输运近。灌溉南亩。假其力以为工。因其润以作饮。何一非水之有信。足为人物之利哉。是水火之险。乃成其用。实由其有信也。心亨者。一阳在中得正位。故曰乃以刚中。乃以二字指其用也。言坎之主用。因其刚中。水之力能负重。能溃坚。皆刚中之所见。外固柔弱若无能者。而力不可量。非以其刚中而何。刚者乾也。天一生水。坎之刚中。乃天地之定数。而称夫心亨焉。前所讲维心亨。因肾与心通一义。心犹乾也。心之精入肾中。肾乃得刚阳居其内。此生气所自。生机所存也。设无此刚中。坎不克致其用矣。故维心亨。实刚中之所见也。推之蒸云化雨。被冷成冰。亦刚中之德。见于外者焉。行有尚往有功句。明坎之志有所为。而其行有所成。坤之代承。即此有尚也。故水不动则已。动必有用。无大小一也。因功为害。是用之者过也。非水之咎。水固大险所在。而大利乃存焉。天险不可升也。明水之险不及天。天险不可升。以其高也。水险不可沈。以其深也。地之有险。山川丘陵。水亦属焉。是险在地。必因山川丘陵。必凭乎水。坎固水也。而山川丘陵。凡地上不平者。皆坎也。无低不见其高。无平不见其陷。是坎之为险。推而至于山川丘陵。为物不同。为险则一。以其皆关夫坎也。皆有所险陷也。而天地之险。乃天地自成。天地既有其险。人安得不有险以致其用哉。故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谓王公因天地之险。而推其用为守国之谋。则山川丘陵自然之险。固可资也。而城池关塞人为之险。亦必重焉。此假险以保其平安。正善用夫坎者矣。物以险而远害。人以险而远祸。守国者其大矣。下至一乡一村。一家一室之安。亦必有赖乎险以为守。是可见坎之大用也。坎以险用。故赞之曰险之时用大矣哉。此时用二字最要。为险之必因时地而致其用也。舟车未通。偏地皆险。及其通也。则非险矣。草茅不翦。行路多险。及其翦矣。则非险也。国疆有蹙广之异。江河有深浅之殊。是皆因时而见其险。故曰时用。推之兵器军谋。交际起居。莫非以时为险。而致其用。时之不当。险用以失。此善用险者所必知也。今古异时。远近异地。则设险者。或反以自陷。如猎人设阱。必于人迹不到之处。若在通衢。将何用为。此设险为守。必先审夫时地也。坎之大用如此。而用坎者。亦必先明夫时宜。无徒以坎险为长可恃也。此坎卦象辞。明释坎卦大用。及人道之所先也。洊犹浸也。浸润渐及之意。或作寖。或作渐。其音皆相近。以水之流泛。除天降霖雨。山泉瀑布。自上倒泻。如倾盆外。虽长江大河。亦必连续漫溢而流。以其性然也。洊至者。浸淫渐渍。前后贯注也。乃长流不断之象。以上下卦皆坎。有是象耳。水流不盈。则成其用。得其利。水泻不断。则溥其德。大其功。则水之洊至。正坎之功用所见也。夫沟浍之水。非不流也。一泻即涸。池沼之水。非不积也。一决即干。为其源不远。而来不永也。唯河江之水。万古不竭。海洋之水。大地同润。以其有源有蓄。不断不绝也。坎乃象之。而见其永久不败之道。永字从水。即缘其能久也。唯久能大。唯恒能明。水以洊至而常流。成其永久利物之功。坎以习坎而时用。达其永久生物之德。故在后天河图天一生水。为生化之始。而世间无物不资水以生。此坎之德用。实天地生成之所见也。天地资坎以生成万物。人则资坎以育成人物。育成者亦生成也。必赖乎备教。德为本。教为用。德为内。教为外。二者同出异名。盖由己言为德。由人言为教。养之于身。德乃日明。施之于众。教乃日大。此君子之道。与天地同不息也。而莫非法诸水之洊至。源远流长。以成其利物之用。生物之功。老氏上善若水。亦此谓也。水之利溥而用大。取之至易。君子之德教亦如之。为其所蓄者厚。所育者久。所备者多。所行者平易。所制者久远也。故象辞述坎之大用。而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焉。可见圣人用坎。不以其险。而以其易。不以其陷。而以其行。德行之常。期其易也。教事之习。期其行也。一人之德。足为万人之教。一人之行。足为天下之师。此师资所由出也。此师卦取坤坎之合。以先后天同德。而水能代地以范万类也。唯其有常而能习。故德行不息。教事无疆。皆因坎之道。以追坤之德也。洊至与前习坎重险。及下常习二字。均一意。为其德用必恒久。功行必绵远。方能大也。所谓重险。以险之用。由重而达于保安。非一时一地之力也。所谓洊至。以水之用。由浸淫渐渍。而达于长流不竭。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则常德行。必如日月之明。亘古常新。习教事。必如春风之暖。随地同和。以其无垠。乃成其大。以其不息。乃成其久。久大者。德业之所期。而坎离肇其德。水火昭其功。故坎离水火。天地间无地可阙。无时可少者也。人生日用至易得者。莫如水火。而其功用较何物为大。可以见君子之德教。亦必发于平易。而贵于一切。称为高明。而习之至便。此德教于人。亦不可一时离也。正如坎曰习坎。言其非生疏也。明其至和易也。且浸渍已久。则化行益便。薰陶已熟。则实践无迕。此德行宜常。而教事贵习也。德行不常。则如法之刑人。徒为一时治罪而已。不足以防患于无形。教事不习。则如味之适口。徒为一旦解馋而已。不足以养生于平日。君子计其远。不务其近。求其易。不驰于难。因势而利导之。则若引江湖以灌田亩。虽墝地亦可有秋。犯难而故为之。则若迫孺子以没深渊。虽智者亦难免祸。故险可用。而必用于当用之时。水有功。而必在于得利之际。此皆贵乎常习也。坤以先天不用。故不习无不利。坎则必赖于习。唯习始能。天下事皆然。虽生知之圣。或不习而谙而能。然未常觏也。坎以后天教人以习。亦足见圣人教民必有度矣。至远自迩。至高自卑。正以习之可尚。如涉水必自浅滨。渡河必经斜阪。然后可安达彼岸。不虞灭顶。人情易溺。物欲易陷。其险也。不下于水。而圣人教民。先常德行习教事。正取象于坎。而求习于涉水之道焉。故涉世亦犹涉水。习教事亦犹习泳游。观于坎之象辞。当知易教之微义也。坎象水而卦用为险。故彖辞称为重险。而象称水洊至。所谓重洊者。乃以六画卦乃三画之重。亦犹习坎。以非一度也。六画卦合为两截。上卦下卦皆坎也。故曰重险。曰洊至。明其势相积。其用相连。非如三画之坎。势单而用孤也。后天坎卦有异先天。先天只云象水。而不曰洊至。只云险陷。而不曰重险。此由辞可推见其义矣。然卦虽异先天。其用仍本先天而来。故象辞仍称水也。上下皆水。犹曰前后皆水。洊至者。滔滔不已。犹曰后浪推前浪耳。水流不断。故曰流而不盈。虽滔滔下流。而不旁溢。是其有德在不失其信也。则洊至非灾也。以得其利。避其害。则如江河日夜流。不独无患。且大用存焉。此坎卦之德用如水也。而人之用坎者。亦当师水之德用。务远其害。而取其利。则其功莫大矣。又曰坎卦包罗其广。而其用在因险得安。因倾得平。即不外因害为利。因祸成福之意。卦用如此。而易教则重在德教二者。象辞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其言深切着明。盖以坎称习坎。必有所必习。必由于未习。必习者。谓人生不可少之行也。未习者。谓非生知良能之事。故以常德行习教事六字。指出人道大则于坎卦大用所必先也。夫德行曰常。以必有不常者在。教事曰习。以必有不习者在。坎后天卦也。其代坤非所常习。故必常习而后知之能之。坎险陷也。非平凡之规。久惯之举。因险为安。必有其道。因陷为夷。必有其方。此圣人于致用之前。特示以常德行习教事。为坎之险。无德行不足以展其长。为坎之陷。无教事不足以跻于平。是用坎必有备也。而圣人立教。亦必因夫卦象焉。坎以阳入阴中。得其正位。即有威可畏。有仪可象之象。威仪者。存于德行。发于教事。已有其德。以立其教。人习其教。以明其德。是君子成己成人之功也。坎代坤以生成万物。人用坎以育成天下。其道一也。坎之险陷。如堤之防水。使无泛流。而成其利。人之德教。亦如是也。礼义为堤防。则情欲不至横决。而后生息无碍。心身和平。此取坎以立教。而必先德行与教事也。夫坎水也。流于川。注于海。不厌其多。溃其防。漫其田。则少亦害矣。人心智巧。人情勇毅。若发于德。止于性。则不厌其精。苟徇乎欲。役于物。则微细亦败矣。故用坎者。以情就正于性。而必先常德行。习教事。俾不惑于物。不驰于欲。此圣人修身大法。亦即人类生生大规。而不外体坎之用。成后天生化之功而已。故中庸首章。致中和以成位育者。实本于坎之卦象。二阳得中。以和于阴。而能有守有为。以施其德教耳。读者宜细味之。此坎初六爻辞也。其意在警行险侥幸。而明坎之不易用耳。初六为全卦之始。其位在下。其势正潜。而为阴爻。阴柔用阴。又当下陷之地。则其易入难出可知。窞犹穴也。深而小。陷而曲折。义取陷阱。故字从臽。以初六居坎之下。坎固陷矣。而初六陷之又陷。故称为坎窞。既经深陷。则难求出道。乃占凶。然习坎全卦。本以险用。今初六以险为害。何也。则其情之未约。德之未昭。教之未周。信之未孚。一切初创。未明其利害。未审其重轻。骤然试险。未有不陷者矣。如薄冰未坚。而迳驰之。深渊不测。而迳涉之。是其过在冒昧孟浪。焉得而不败欤。此象辞于用坎之先。必示以常德行习教事。为必有备而后无患。有德以履尊位。则高而不危。有教以移万民。则众而不犯。此君子履险如夷。有其道也。人之情欲亦险矣。必有礼以节之。有学以明之。有德以范之。有知以辨之。而后御之有道。行之有度。此德教之效也。初六德未立。教未行。而慕乎尊荣。求其优美。安有不溺者哉。故入窞者。己之过也。无罪于物。为己失道。而不能审于事先。辨于未发耳。此申释爻辞之义也。明初六之凶。由于失道。本以习坎。而终入坎(看不清。28右起1)。犹习泅者而没于渊。习驰者而蹶于道。以习于是。而竟遭其祸焉。所谓行险以遇险者也。人善权谋。则败于权谋。有强力。则败于强力。此智勇可恃而不可恃也。明道则可恃。失道则不可恃。人之情欲可用而不可用。遵性则用。悖性则不可用。初六之凶。以失性道。而无德教为之先耳。纯阴柔而下陷。此犹殉情纵欲之行。欲其免害得乎。故入窞之凶。非关天道。乃在人事。学者当有所审焉。坎卦为险陷。又当初六入窞之数。其象乃如人入陷阱。不易出。而占为凶。以坎卦唯上下两中爻为阳。初六以阴在下。阴降阳升。与九二背驰。而不得协调。故有入窞之喻。谓阳外向。而阴下沈。地下且陷。入深且穴。是为坎窞之象。窞亦坎也。而较深小。初六本在地下。因陷而不得出。故凶。穴有所藏曰窞。如今土人掘山洞以藏物之类。不徒陷也。有深闭之意。上不见天。下不及泉。陷于土中。乃绝地也。虽习者亦不易出。况不习乎。或以为坎曰习坎。则必所习也。然初六之窞。乃出乎意外。正如涉水而骤遇深潭。非其预料。乃易沈也。心所未思。智所不达。则虽习亦不习。为其掉以轻心。而利昏其智也。故曰失道。道即路也。荒野不险。为识途也。大浸不险。为识水也。若失所从。焉得不为害乎。是初六之凶。乃由失道。失道者即陷于未习。而遭其不意耳。大哉习乎。非时时习之。尚有百密一疏之失。况不习乎。曾子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念兹在兹。斯可谓之能习。此坎九二爻辞也。九二在下卦之中。得正位而属阳。是为刚中之德。以上下皆阴。阳虽得位。不大得志。且群小包围。不能自脱。故曰有险。而尚能求小得也。二与四同功异位。以阳应阴。又得与九五正配。此所以占有小得也。小得犹小成之意。言可小成功也。凡坎之用皆在阳。以阳虽陷。而得正位。此在阳爻皆为吉。虽有险。尚可自免。即彖辞维心亨之意。以心亨则百体从令。虽四围多阻。而于中可自足。所谓得位乘时之士。虽犯万难。犹可小有功。不过在乎善用耳。苟知其难。而不求其大。则小得。若昧于时势。忘其艰险。以求大获。则终必败。此爻辞决其有险也。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二得中位。行中道。而可小得也。或谓未出险中。此亦爻中应有之义。然依爻辞小得句。未出中实指其未越中道。出犹越也。言九二本刚中之德。行中和之道。虽在坎陷之中。仍能保其中行。以求小得耳。全卦用阴。而以险成功。如九二即其例也。读者识之。此坎卦六三爻辞也。六三居下卦之终。以阴乘阳。上接六四。两阴相比。下有九二。阳升阴降。而与九五同功异位。处多凶之际。又类初六在下。有易陷之情。此爻辞称入于坎窞。与初六同。来之坎坎。则以九二之升。有如人之来也。阳升而就阴。是由升复陷之象。故曰来之坎坎。言阳来而往于坎陷也。两坎字有分有合。合则明其险陷之重叠也。分则见其上下之同陷也。若连下句。则为坎险。明其属阴陷而有险也。是坎坎二字。连上连下读均可。而合之为一义。则坎坎犹乾乾之意。言坎而又坎。即陷而又陷。险而又险之意。且来之坎坎。明来者之入险。深而不觉。陷而莫拔。坎坎有逡巡下行之势。又有如由高坠下。滚滚不已之象。诗曰坎坎伐檀兮。亦言其伐而推之河下。犹转碌碡也。自上而下。辗转深入。以投于陷阱。其势既顺。挽回不易。其来既乍。阻止不能。故曰险且枕。枕犹梗也。言其坠陷必达于所极之地而后止。是其行险。而为物梗阻不通。不可以中止。如坠石也。石力至梗。不可勒之复止。乃曰枕。言象枕也。枕与垫。皆以物支物。而使有所止也。今来之坎坎。必达于坎窞而后已。是其所止在极深。而所行为极险也。故占勿用。言无功也。六三在中。上下两阳不接。以阻于阴。乃有此象。虽志求用。终无所成。在坎本乾所出。乾九三以阳而曰乾乾。言其刚而失中也。坎六三则曰坎坎。言其柔而失中也。失中则败矣。故勿用。夫入坎者。贵能出。已陷者。贵复平。今六三入于坎窞。是已无出平之道。故勿用也。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以六三入于坎窞。与初六同。虽有九二九五两阳互照。仍无所成。故曰无功。然无功究非有咎也。以六三处险不易出耳。非即受害。此爻辞勿用。释文解为无功。可见坎之大用。只在两阳。得阳则免祸。不得阳则为凶。六三虽阴柔。以得二五之映照。虽勿用。亦未见害。此可以明处阴之要。在能正大光明。不诡随。不贪功。不应诈力欺人。不以谲伪自用。则待时之复。犹可免也。若因入坎而竟自陷。履险而犹自昏。是坎坎之险且枕。决不止无功已也。易教重在以德回天。以道济时。象辞常德行习教事一语。固已尽其义矣。此坎卦六四爻辞也。六四以阴居阴。而在外卦。外柔为道行大则。此六四较六三为善也。且四与二同功。而近五之正位。其志宜下。其行宜柔。乾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明其在高宜自卑也。故当位者宜屈己以从人。有力者宜束身以利众。富则宜俭约以惜物力。丰则宜省节以保天命。报施有度。登降有格。广狭以时。损益以几。斯物得其平。而事不戾于道也。六四志在求平。行在求安。以履坎陷。而求不险。以处围困。而求解脱。故爻辞如此。且言其终免于咎也。樽酒簋贰用缶。明其俭也。纳约自牖。明其困也。既待以礼。而不丰于仪。为其在险中。得免饥渴足矣。既馈以食。而不进以正。为其有所困。苟延其生已耳。此爻辞所指。明酒食不愆。行止被束。虽得甘饱。却难自由。而其人能安以处之。顺以德之。则可终占无咎耳。此辞含义最委宛。为详释之如下。需卦曰君子以饮食宴乐。困卦曰困于酒食。二卦皆由坎合成。需为坎乾。坎在上。故饮食得所宜。困为兑坎。坎在下。故酒食成困。此其不同也。今坎六四。本有酒食。而以在外为阳所迫。在内为阴所图。象有类于困。虽得酒食。不快意。故爻辞称樽酒簋贰。明其无多也。用缶明粗器也。纳约自牖。明其俭约。而不由门户也。盖六四以重阴近九五之阳。其势迫。其行促。虽不便愆于饮食之仪。而未能致其尊敬之礼。如贵人率临草野。乡人所供。不过免于饥渴而已。不可以责其礼节。命其丰备也。且六四虽有酒食。非所愿供。虽已进纳。非出正道。此君子处困之时。不得不随和以免咎。如晋文公之受块。犹当嘉野人之诚。村叟之献曝。犹可鉴爱上之意。是樽酒簋贰。不为刻薄。缶土之具。不为野蛮。自牖纳送。不为简亵。以其势迫而礼数难寻。时非而情意莫厚。故爻辞揭此为喻。以明用坎至此。必知自反而先尽诸己。自厚而薄责于人。方可咎坎险之灾。出坎窞之难。以天道大平。高而不危。满而不盈。必先有持盈保泰之道。调盈济虚之方。此丰俭异于今昔。荣辱殊于主宾也。以往昭来。以下比上。虽不同其分。而恰得其平。此哲士重知因果。而不为已甚于前也。爻象因阴阳之分明。刚柔之交替。爻辞乃取宾主之互易。饮食之节减。以喻回圈报复之理。而见险道之不易行也。然以施受之如其分。情性不乱。随遇而安。刚柔以齐。苟免为志。则虽辱不为咎。而非礼不为过也。故曰终无咎。此申释爻辞之义也。六四之象。以在中爻。为坎陷之中。且当上卦之始。亦犹初爻也。故用缶与酒簋互比。自牖与进食相对。皆有一刚一柔之象。酒食水也。缶则土也。牖亦土也。水与土比而成用。进食礼也。节其物。粗其具。纳不以正。则非礼也。礼与非礼对而成行。此皆刚柔各半之喻。坎已在中。是入土已深。土中之固有者。非土即水。则用缶自牖。犹其原物。既居坎穴。自不得由正道出入。而不可以求全于仪节。此野俗与礼文有并行不悖之意。既由穴入。刚柔相交。出入所会。一文一质。一敬一慢。原无足奇。而以数言之。樽酒奇也。簋贰偶也。纳约主也。自牖宾也。一主一宾。一奇一偶。亦可见刚柔之交。阴阳之际。互相配也。故释文称为刚柔际也。际交也。两者之交曰际。以六四虽求平。而犹未得平。其志在平也。故称为际。言既在其交。自有致平之望。若至九五。则已平矣。故九五爻曰只既平。此可见易道重在平。而坎用尤贵能平。平则无陷矣。读者当会通各爻辞以释之。六四以在刚柔之交。具有和平之象。虽若陷于囚狱。而得宾主之和协。虽接待不能致敬尽礼。而见樽簋之情。是前虽有仇敌之心。而今乃复成朋党之势。故虽入险。终得脱险。且不独彼陷者无咎。而为陷者。亦将偕以俱出。此爻辞簋称贰。明其有宾主共食也。共食乃偕议之意。非限于食而已。既有偕同之象。自无仇怨之寻。则被陷者与为陷者。皆可占无咎也。以六四与九五接。一刚一柔。志在于孚。利在于合。既相害于前。而不得不相偕于后。所谓一往一复。一平一陂。自为回圈。数不容错。行不容乱。故释文曰刚柔际也。与泰卦九三释文天地际也正相类。泰九三以在乾坤之交。阴阳交至。阳升阴降。恰得其和。而致于平。此爻辞称为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与坎六四之因陷得出。因险得安。正是一义。故释文皆以一际字明其用。盖谓交和也。如两国媾和。必先争妬。而势不相下。终至于讲和。此际之所谓也。一阴一阳。一高一下。因其际而底于平和。乃皆占无咎。观九五爻辞只既平之语。则可见六四之终得平矣。又曰坎卦六爻。以二五两阳得正位为用。亦为吉爻。而他四阴爻。虽若包围。实如拱卫。以人事言。则犹宾主君臣。相对相环。以成其用。故四阴视两阳若主人。而两阳视四阴若徒仆。虽主陷于群阴构难之中。而以得守正位。仍可因应委蛇。以图自全。此在各爻辞。吉凶利害皆不同也。在下卦阳主中。犹多受协。在上卦阳向外。已可自存。故下之两阴。不及六四为近信也。六四如亲君之臣。侍主之仆。日久情通。相习有素。分定势易。相交有礼。爻辞酒簋纳牖。言如进膳宴主。又如治觞待客。虽俭约。不阙其供亿。虽恭敬。不足于礼仪。为其因近而狎。因亲而亵也。又如拘囚之给食。卒伍之得犒。虽曰示恩。不过见意而已。此其处分不同。行权有别。阴虽贱而行势。阳虽尊而失时。故虽受供奉。不足以快意也。而以尊卑早定。权力攸分。亦使阴不得不暂致敬尽礼。以图不陷于相违之嫌。相害之意。则释文所称刚柔际也。际指分际。亦含交际之义。以六四九五分际固定。交际必行。此如客已在门。不得不接以礼。士以被系。不得不惠以恩。此为坎险之用。而达于德教之源。可以由六四爻辞证其微意也。此坎卦九五爻辞也。坎卦以阳入阴中。而阳为贵。卦以二五为中位。而九五为主。以得位乘时也。坎之九五。与下九二对。一阳一阴。虽若不配。实则内卦为阴。犹有刚柔之别。如甲乙丙丁是。九五属刚。九二属柔。以五为阳位。二为阴位也。是两阳亦得相配。下陷而上平。下绌而上盈。亦成往复平陂之象。故九二虽阳得中位。其道虚。其势卑。其德不及。而九五则与之反。虚者应盈。卑者应升。不及者应达乎中庸。此九五爻辞有既平之语也。然坎本柔。后天代坤。乃始终不足之象。故仍不盈。言不可盈也。唯不可盈。乃称曰坎。以其本陷也。纵反而不陷。亦不过平而已。盈则过矣。有余曰盈。今坎九五虽得位乘时。可免于陷。而求其平。却不能从而培之。以高出大地如山也。坎乃水。水本在下。不得与山比。若盈则为山矣。水而如山。是谓变乱之象。况原不得乎。则不盈。正其得位乘时。能反险为夷。反陷为安。虽不盈。非过也。适乎中行。而成坎之德用。只志于平矣。因六四之得合。而九五固已平矣。所求既遂。所志既达。故曰只既平。言但求平。而既求矣。以其平。故不盈。若盈又非平矣。是不盈与既平。其义一也。由上言为不盈。由下言为既平。此固水之本性也。水无不平。而不可堆积以高于物。故不可盈。盈则溢。溢则害。害与陷皆失中。唯平得中。此九五无咎。在克平也。前数爻之占无咎。亦由九五之平而来。苟无九五。则永陷矣。奚望其无咎哉。然九五不盈。固水之性。即坎之情。坎以下陷为用。志不过于平。以其不得再大也。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九五虽得正位。而困于群阴之中。虽已得平。而犹有坎陷之虑。故释文称为未大。以坎之大用在险陷。若弃其险陷。是失其用。且九五虽得平。而因限于坎之本德。不能求盈。如人之用时。虽免于困厄。而不克大用。为其有所制也。又不盈即未大之义。大犹达也。以既不盈。则用不达。只在中原之间。而不能达于至极之地。因坎代坤。其用止于承乾代终。不得与乾之大比也。唯乾为大。乾知大始。能大生。坤虽行地无疆。而不得包诸天外。故坤利牝马之贞。西南得朋。明其有所限也。坎之九五。虽出于乾。却化于坤。德用亦同坤有限。而不克称大也。不然。九五正位。应以大称。而爻辞乃指为不盈。足见其取坤也。以人言之。坎为肾而在下。必得心之下交。而后充实。坎不交离。则不能大其生化之功。即如水不照日。不能布其云雨之泽。则虽有灌溉之利。仍不能大生万物。故唯乾大生。而后天唯离代之。此离日代天之功。可称大也。九五虽得中。而犹未大。其德不盈。此天所限也。故日常圆。而月多阙。仅望日一盈。以代成之道如是也。坎代坤而象水与月。虽九五不能盈。此数所定。理所制。天道之常也。若变易则灾害至矣。是未大者。非不足于九五之用。乃明九五之用原未大耳。不当大而故大之。则不独无功。且失其平。终不免于坎险之祸。故至上六又逢凶矣。此爻为坎主用所存。亦为生化所系。顺以成用。逆以成道。苟明不盈未大之义。则立身处世。皆不违乎道矣。道本常虚。德本自小。大与盈为道德之害。虽施之于物。求其备至。而育之于我。则务去其大盈。老氏道德经。悉昭是义。而其要仍不外平陂往复之理。小者大之。大者小之。盈者虚之。虚者盈之。于物唯水与月。于卦唯坎。有此德用。读者宜深味之。此坎卦上六爻辞也。上居极地。当变之时。而为坎险已过之后。因变而反入险。已安而又逢难。则由坎用之所必至也。然在前之险。为下陷。为沈没。为不得出。而上六之险则非也。以既经九五之后。陷者已平。沈者已升。不出者已脱然自宁。原可不再遇险。而以数之所至。时之当穷。乃复撄于难。而遭夫困逆。虽非陷下。而被系于徽纆。虽非沉沦。而被寘于丛棘。是虽已出。而又遇缧絏之灾。虽得安。而又逢困辱之厄。爻辞所称。明其始终被人囚拘。不获自由。出彼入此。其害相等。则以坎之不易用。险之不可试也。系同系。徽纆皆索。而以别于铁锁。明其相待。犹以柔也。寘同置。放也。丛棘罪人所居。而以别于囹圄。明其至此非干刑也。又如居丧守礼。在苫块之中。而四围以棘。故称棘人。又如失途跋涉。行荆棘之间。而缚于草木。故称草莽。是皆明上六失乎常道。被群阴所困。举足不自如。而永在坎险之内也。三岁言其非一时。如困与丰三岁不觌一义。凡数最大者称十。以上至万。次者称三。以推至众。皆多也。如十年勿用。十年勿字之类。以其数甚大也。今云三岁不得。以其在近年中不易出也。且时已穷。位已极。不独难出。且有凶也。此上六因坎之用险。与初六习坎入坎。皆为悖道弃德。冒昧以行。逞智用谋。强勉从事。乃不得坎险之用。而反自受其灾也。故坎重在心亨。心有不亨。行必不达。重险之道。非德教不足以胜之。此象辞称其必习教事常德行也。唯德与教始孚心亨之义也。不然。纵有权位。时过则败。此上六之凶。以过九五之时也。虽不入坎。而被幽囚。其沉陷同也。故圣人因坎而先德教。因险而先心亨。知其难而守其易。见其利而思其害。始能终不败也。此申释爻辞之义也。上六以位高。而爻为阴。下逼九五。不得中道。故曰失道。且坎以阳得正位。为心亨之象。若失阳。即乖心亨之道。阳渖阳升。乃成未济。既不能济。则奚由以利涉乎。故曰失道。言如人失渡涉之道。而欲行于水。安往而不溺哉。易卦取阳以涉水。凡言利涉者。皆本夫阳。若阳失势。则不利涉矣。坎卦两阳中陷。已不利涉。况上六阴极。而不得附于阳乎。是虽不涉。尚难免咎。况已在坎卦。是已入水中。既无舟楫之资。复乏厉揭之术。则其失道。不免于凶。理数所必至也。然凶以三岁者。谓上六居穷极之地。虽变必需三岁之久。气数固如是也。由吉转凶。由凶转吉。皆非一蹴而几。一岁由寒而暑。必经春温。由暑而寒。必经秋凉。此变之数理有定也。三岁固言其期之久。亦以卦原三位。遇三必变。如坎三变则为离。是险陷变而光明。则凶亦变而吉矣。此可于八宫卦序证之。乾三变交坤。坎三变交离。其变必至三始交对宫。而卦德亦与本卦反。故凶三岁。明其必待交离。方免于凶耳。爻辞不得得字。即含变字意。言不过三岁。不得变易此数。而脱于徽纆丛棘之困也。坎以在下象水。本无徽纆丛棘之象。以上六高出水面。而至于山。乃有此喻。言出坎而受困。与初六之入坎陷窞者正相对。一高一下。一水一陆。地虽不同。而险一也。故用坎固重出坎。而尤重出险。不坎之险。无异于坎。行而失道。则无往而非坎矣。此君子先德教。求其孚于道耳。坎与离对。为后天八卦上下主位卦。以代先天乾坤。在六十四卦中。其重要不下于乾坤。以周易次序言。则尤过于乾坤。盖周易卦位。乾坤退居两隅。坎离适在正位。全体以之定其序。一切以之辨其方。不特为八卦之南北二地也。南离北坎。与先天上乾下坤。同而不同。在先天分上下。为天地定位。而后天分南北。为水火定序。以先天分上下四方。为立体。后天则分九宫八方。为圆形。此离代乾坤居上下位。其用实不同也。坎为阳而代坤位。离为女而居乾宫。阳阴异方。男女殊地。不得复执先天之数以绳后天。故先天乾坤可象天地。而后天坎离则不能自为天地。先天乾坤可称男女。而后天坎离则不能视作男女。为后天阴阳已交。生化已见。坎离在天则如日月。在地则如水火。在数则如奇偶。在德则如刚柔。一言以蔽之。为后天一阴一阳代表而已。称为后天。为其非纯阴纯阳。称为代表。为其非原物原类。故后天乾坤退处隅位。而让坎离居其首者。实由后天万物非复先天之单纯。生化变迁。莫不由水火发其源。日月主其力。譬之物类。其生也。莫不由日月光热。与水火蒸润。其化也。莫不由温游泳醖酿。与燥湿煦育。是皆坎离所主。而为一切造化功能所本也。设无坎离。即无造化。遂无人物。更无世界可言。是坎离在后天之重要。视乾坤尤明。而其功用。实足代乾坤之道。为天地之宰。在卦虽以之象水火或日月。其实为生化之源。握变化之纽。正如先天之乾坤。为一切之父母也。故在先天。坎离不过中男中女。而至后天。则已进为大父大母之象。其所关于此世界者。又岂止南北二位之主宰已耶。坎离二卦相对。其称名乃由三画卦。以二阴包一阳为坎。言阳陷阴中也。以二阳包一阴为离。言阳自离而附丽于阴也。是二卦之称名。皆本阳言。而皆本三画卦言者也。若重之为六。则名虽是。实已不然。如坎上下二阳在中位。反因陷而得蓄藏遮罩之用。离以初上及中爻四爻分合连接。反因离而得配偶消长之功。是六画卦有异于三画者也。就三画言。则六画者谓之重。坎为重险。离为重明。重则反其德用。即极则必反之理。重险者。险之极。反则为安固之用。重明者。明之极。反则为下照之用。以其重而用乃殊。故周易因之以坎代坤。取其有坤土厚载之德。以离代乾。取其有乾元大生之功。是以坎阳也。而代阴。离阴也。而代阳。中男也。而代母。中女也。而代父。其体原异。其用则同。盖后天阴阳既交。阳以阴用。阴以阳用。理数固如是也。此义人多忽之。遂不明文王卦位之奥妙。而后天卦用。亦因之不通。今讲及坎离二卦用。揭出其义。以为读者告耳。坎离二卦。在天为日月。在物为水火。在时为寒暑。在人身为心肾。实则后天阴阳之代表。称后天者。以非先天之纯阳纯阴。乃阴已交阳。阳已合阴。如日月寒暑之类。非纯也。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虽名阳而异乎纯阳。虽名阴而异乎纯阴。则所谓阳者。不过阳得势耳。所谓阴者。不过阴得时耳。后天生化之原。本在交合之后。坎乃阳得位以主阴。离则阴得中以主阳。两者互配以成其用。如人身心与肾是也。心合乎离。为阳之长。肾合乎坎。为阴之帅。而心非纯阳。故血统于心。肾非纯阴。故气原于肾。气阳物。血阴物。阴阳对行。而自分主客。故肾之精。心能发之。心之神。肾能育之。发育之机。非一藏所主。而心肾实共司之。此卫生者所最重视也。亦凡修道者所必先知。道书所称取坎填离。炼精化气。莫不以心肾为本。心有离之光明。肾有坎之润泽。二者合则长生久视。分则病衰老死。此即天地生化之机。亦全易消长之数。今讲坎卦。有关道要及人生寿夭健病之处。实最重要。望读者细玩味之。坎卦字象及字音。均与坑近似。在俗呼坑。在文为坎。而后世不知坎即坑也。坎陷即坑陷也。俗呼设计害人为坑陷。即设阱陷兽之意。阱亦坑也。为掘土成井。上盖以草棘之类。使兽不觉。而落入其中。故称阱。明其为土井。中无水也。一作穽。明其为穴也。阱陷即坎窞之义。坎窞者。土深下陷。入不易出。入坎窞者。犹坠于深穴。因不知而坠焉。是在设者为不仁。而坠者为不智。此坎之用近乎忍。而用坎者。则利其忍也。故用坎谓之智。言以智侮不智也。智在深藏。若露于外。则非智。如以力挟人投井。乃暴也。武力以胁人。非智者所为。盖用智则耻用力。坎之用险。即以智代力。明示人以不虞。而使之自陷于窞。非智过人而何。此坎虽险。而用称智。中庸曰人皆曰予智。驱而纳之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也。可见陷于窞者。乃智不逮。非力不足也。然智有大小。小智犹不智。大智若愚。唯其善藏。乃若愚。虽以险利人之陷。而必先使之不觉。而后可致其功。此善藏者也。苟明示有险。人将避之唯恐不及。尚敢以身试之哉。故大智必愚。至刚必柔。至勇必下。坎以柔成其刚。下成其高。而达夫愚成其智之用。故坎坑也。坑乃土亢二字。亢言其过高过刚。而其实则至柔至下。此坎之用有异乎他卦者也。人但知其险陷。而不明其高明。则未得圣人制卦之义。岂能致夫易用。而达于大道乎。坎卦取象于水。而字从欠土。明其为地之低洼处。土所不足。水乃注焉。海洋湖沼江河沟井。无一非低洼之地。卑深之处。故土多而隆起者为山。土少而洼下者为水。此地面两大异形也。在卦艮为山。一阳在上。明其高出地面。其下二阴。即坤也。而坎乃象水。一阳居中。明其深注地中。其上下二阴。亦坤也。不居下爻者。以水原在地中。非地下也。即海洋江河之水。似在地面。若合高岸山阜平均言之。仍居其中。此一阳在中。明水亦阳也。虽五行火阳水阴。而气实互根于阴。水根于阳。后天体用如是耳。以坎为水。故凡卦言济涉者。皆关乎坎。如既未济。其明证也。即除二卦之外。他卦中所称利涉不利涉者。亦指坎言。如需讼之类。以皆有坎也。其无坎者。则或因互。或因对。或因变。或因用。有关乎坎。故亦称涉。而大过上六则称过涉。则以大过之后即坎。因过而涉。因极而变。明已由大过变而交于坎矣。非坎本卦之用。且系大过之余。乃占为凶。以别乎前五爻也。大过本非坎。而类坎之大象。亦称疉象。以中孚本离大象。或疉象。大过与之反。或有类坎。然非真坎也。唯上六已极。由变而交坎。遂有过涉之凶。谓其涉夫坎险也。坎以险称。而象于水。是凡水皆险。而险亦多资于水。如江河海洋。实大险所在。古之舟楫无论矣。即今轮舶汽机。似可履险如夷。而一遇天变。亦不免有倾覆之虑。以其本为险地也。坎虽不仅以水致其险。而水之险。实首屈一指。故言坎之用。辄借水为喻。而凡类乎水者亦同。为其能倾陷也。如俗所称祸水流言之类。其险正不减于江海也。人身中肾属水。智慧所出。神光所生。人之目珠如水。即肾之精也。肾衰则目不明。思不敏。在体质。小为酸为饮为湿。大为肿为喘为汗脱。皆病之所成。亦水之为害。此即坎之见于人身中者。利害各异。祸福不同。是在善致其用。而后可收其功。故易辞心亨云云。实以坎之利在心亨也。亨通也。通则不窒。水之用在流。而害在蓄而不泻。水之功在润。而病在泛而无涯。皆由不能亨也。不能亨。非水之罪。乃心之咎。故曰维心亨。言其用重在心也。坎以九五最得中道。前已言之矣。至上六。则又入于险陷之中。与初六相似。以极则变。变则反始。理数固如是。而全坎各爻。与困卦极相类。因困为兑合坎。兑为泽。亦水也。且泽为水归宿处。水聚成泽。有泽即无水。故困称泽无水困。以泽即水也。故困与坎相类。困各爻所占。与坎亦相近。如困初六。困于株木。三岁不觌。上六困于葛藟。六三困于石。入于蒺藜等语。皆与坎上六辞义近似。又如坎初六入于坎窞。亦同困之困于株木之意。而坎六四所称。又同困之困于酒食。苟取二卦相勘。则可知坎之与困。固大同小异也。盖坎为水而下陷。水为大险所在。困亦因水成象。其险陷如坎也。不过坎包其众。困举其一。坎概其大。困指其细。微有别耳。以坎言。本险为用。则无在非险。而困则因险有限制。苟离泽可免于险。是坎之险无量。而困之险有限也。坎六爻本皆险。以二五得中乃自免。三四得协于二五。亦足自保。唯初上既乖于二五。复为阴之所始终。乃占凶。读者所宜知也。坎之用以险。而险道不易行也。全卦各爻。多凶少吉。即此义耳。如知险而行安则吉。知险而行险则凶。君子行必有中以为准的。故见其险。乃求其安。因其陷。乃志于平。因其下。乃志于升。以底于至中。而后险可用。而道不困。为天下之不可无险也。故设险以为衢。为人情之不可试险也。故指险以为戒。无过不及。始致中和。此用坎之大要。而重在能合乎离。离为光明。为升平。为高尚。为宽大。皆与坎相反相应。得其合。则为道用。此即一阴一阳之谓也。知雄守雌。知黑守白。道之微妙。不外一中字。若徒偏于一。未有不违道而害生者。故圣人序卦以离继坎。明二者之不可离也。离则不祥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