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说,假如我能提前几年,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学《易》,就可以避免大的过失了。


这里提到的“大过”是有特指的。孔子47岁出仕,50岁担任中都宰,52岁任鲁大司寇,摄相事,达到事业的顶峰。53岁时因急于削弱三桓引发高层矛盾,54岁被迫辞官离鲁,55岁起周游列国14载,其间历经苦厄。草率打击“三桓”当属孔子事业方面最大的过失,这个事件直接影响了孔子后来的政治生涯,可谓孔子人生中最大的失误。


孔子在七十岁之前只是视《易》为单纯地卜筮用书,之所以后来忽然大换角度,是因为当时的一系列打击使他受到了触动。


他66岁流离在卫国时夫人去世,68岁回鲁后独子孔鲤去世,70岁时最心爱的弟子颜回也去世了。《论语·先进》:“颜渊死,子曰:噎!天丧予!天丧予!”


连续三重打击,再加上71岁那年春听说鲁哀公西狩获麟,使孔子对社会人生产生迷茫,子曰:“吾道穷矣!”乃至连编撰《春秋》的工作都停止了。这种心境下,很自然的,他把目光投向了神道卜筮的《易》,试图探索天意。


夫子惊喜于这个大宝藏,一种喜获千古知音的感觉油然而生,帛书《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力争朝夕,时不我待也。所以孔子晚年学易有得是在71-73岁,“加我数年”这句感慨之言也应在这个时间段,具体可能是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当时孔子72岁。


走向迷信还是走向理性,只是一念之差。我们知道,最终孔子是从《易》中发掘了与其道德思想相通的义理。对于在70多岁高龄研究《易》的孔子,他的精力集中在《易》对儒学的启发上,从而为儒学体系做最后的建构和完善。所以孔子的易学观点虽然很精彩,但并非本义之花,只是一种嫁接性质的断章己用、发挥解读。


帛书《要》:“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这明显是晚年考量身后事的语气。当时的易学主流是史巫占卜之《易》,孔子的易学观点纯属另类,所以会有这个顾虑。这句话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孔子在晚年才开始读《易》。


孔易直到汉代独尊儒术时才被官方重视,树立为《易》学正宗思想,来给传统易学导航。但明显的,从孔子研《易》的初衷以及所剩的时间精力,都使他只能接触到《易》的皮毛而无法深入其里。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孔子学《易》——加我数年发布于2024-02-18 13: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