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习

大英百科全书说:“每一个文化都有一些关于人性的理论。”可以说对人性特质的不同认识决定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所以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看待人性的。

荀子,名况,又被人尊称为“卿”。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却又吸收百家所长,自成一派,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著有《荀子》,这部著作是荀子在批判和总结儒家、墨家以及黄老等先秦主流思想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对研究先秦百家思想有重要价值,《史记》评价这部书道:“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

荀子的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就是“性恶论”,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就说,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些善良的人都是在伪装。这个观点很有冲击力,历代争议不断,对中国文化中人性的内涵产生了极大影响。

所以接下让我们仔细探索下荀子的性恶论。

在分析荀子为什么说“人之性恶”之先,应该先看看荀子是怎样认识“性”的。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

这一段出自《荀子》的“正名”篇。名者,称呼也,正名,即是对事物、对概念的规范称呼。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果大家对事物、概念都没有统一规范的称呼,那互相沟通都非常艰难,是无法办成事。

所以《正名》这一篇,记述了荀子对“性”这一概念内涵的认识,我对荀子“性恶论”的探索也这里开始。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生,指生命活动现象。
所以然,形成这种情况的凭借,指事物的原理原因。
这句话是说,所有生命活动现象的原因,被称为性。
因为性的存在,人表现出了现在的生命活动现象。

性之所生。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历来翻译分歧较多。
有的人翻译为:性,是阴阳冲和之气所生。
这个翻译有老子的思想特色。
还有的人翻译为:人生有成长之力,有知能之具,两者相合所生。
这个翻译我看了更蒙了,感觉带了很多私货。

我觉得这句是承接上一句话。
和,在这里读第四声,是应和的意思,如宋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所生,即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

所以这句话的翻译是:
人所有生命活动现象的原因被称为性,所以人的性是与他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相符合的。

这句话,非常重要,它这是荀子性恶论的重要基础。
荀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是恶的,因为他认为作为生命活动根源的性,是一定和人所表现的生命活动相符合的。

而荀子所在的战国时期,天下礼崩乐坏久已,各国征伐频频,社会动荡不安,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诸侯间争夺疆土,士大夫间争夺名利,百姓争夺生活物资,个个不择手段,甚至不顾尊严,好人在那个时代很难生存,是“稀有动物”。纵然有人一时想行善,但在那个社会环境浸泡下,往往也会因生存所迫而变恶。

请转发惯了当时世人的生命活动尽是行恶争夺后,荀子理所当然地提出了“人之性恶”。

从这里看,性恶论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却也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待续~~

易经全文完整版&易经64卦之易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浅探荀子的性恶论(一)发布于2024-02-13 1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