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讲《易经》#易经#地支#六十甲子


自从有了天干地支,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根据日月昼夜规律开始利用干支记日。干支文字记日法对比结绳记事相较,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跨越。从今天掌握的资料看,甲骨文中已经明确存在了干支记日的相关记载。实际上,直到今天人类依然没有舍弃干支传统记日法,只不过公历记日占据了日常主流,但在《易经》预测中,我们一直沿用干支记日法至今


天干共有十个,地支共有十二个。天干的第一位甲与地支的第一位子相配为甲子;天干的第二位乙与地支的第二位丑相配为乙丑;依次按顺序进行组合,直至到天干第十位时,天干用完了,就再从甲开始新一轮的顺序组合;到第十三位时地支用完了,就再从地支子开始新一轮的顺序组合.如此循环,等到天干和地支同时都相配用完了,恰好是六十之数,俗称“六十甲子”。因为以甲为首的天干参加循环了六次,又称“六十花甲子”。

用六十甲子记日,六十天就是一个大周期,大约相当于现在两个月的时间。



干支记月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人们利用“六十花甲子”成功总结出干支记日的规律后,又根据月亮的圆缺,也就是大约30天周而复始的规律,成功的利用干支搭配创造了干支记月。

干支纪月在《史记·历书》中有记载:“大余五十四,小于三百四十八”。这里的大余是一年中按干支纪日所余下的日数。全年六个大月共180天,六个小月共174天,合计354天,而干支纪日60天一个周期,五个周期是300天,恰好剩余54天。

如何推算月份的干支呢?

干支纪月的月份地支是固定不变的,即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但天干不是固定的,这就要根据该年的年干来推算。



推算月干有一首歌诀,其歌诀如下: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寅顺行流,更有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追求。

这首歌诀又叫五虎遁。遁是跑的意思。寅是正月的地支,寅为虎,从正月老虎开始依次赶着往前跑即推算。而且,正月的起点只能是甲寅或丙寅、戊寅、庚寅和壬寅这五个干支,所以叫五虎遁。

这首歌决的意思是:

凡是甲或己为年干之年,正月天干就起丙为月干,此时正月为丙寅月,二月为丁卯月,三月为戊辰月,四月为己巳月,然后阳干配阳干,阴干配阴干,以此类推。

凡是乙或庚为年干之年,正月天干就起戊为月干,此时正月为戊寅月;

凡是丙或辛为年干之年,正月天干起庚为月干;

丁或壬为年干之年,正月天干起壬为月干;

戊或癸为年干之年,正月天干起甲为月干。



比如:2009年是己丑年,年的天干是“己”。根据“甲己之年丙作首”,那么“丙”则为2009年正月的天干,再配合地支的“寅”,所以2009年正月的干支就是“丙寅”,二月为丁卯,三月为戊辰,四月为己巳,五月为庚午,六月为辛未,七月为壬申,八月为癸酉,九月为甲戌,十月为乙亥,冬月为丙子,腊月为丁丑月。

需要注意的是:月份的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气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

正月建寅,由立春时刻开始,经雨水到惊蛰时刻止。

二月建卯,由惊蛰时刻开始,经春分到清明时刻止。

三月建辰,由清明时刻开始,经谷雨到立夏时刻止。

四月建巳,由立夏时刻开始,经小满到芒种时刻止。

五月建午,由芒种时刻开始,经夏至到小暑时刻止。

六月建未,由小暑时刻开始,经大暑到立秋时刻止。

七月建申,由立秋时刻开始,经处暑到白露时刻止。

八月建酉,由白露时刻开始,经秋分到寒露时刻止。

九月建戌,由寒露时刻开始,经霜降到立冬时刻止。

十月建亥,由立冬时刻开始,经小雪到大雪时刻止。

冬月建子,由大雪时刻开始,经冬至到小寒时刻止。

腊月建丑,由小寒时刻开始,经大寒到立春时刻止。



干支纪年的衍生。

在创造出干支记月后,人们根据四季交替,寒来暑往,春耕秋收的生活体验中逐渐认识了“年”的轮回与存在,并产生了“年”的概念。所以用干支纪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华夏祖先很早就测定了回归年的近似长度。《尚书·尧典》中提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说的就是一年有366天。到秦汉时,规定这个数值为“岁”。需要注意的是年和岁的含义是不同的,“年”是以月亮运动为依据的,是阴历的时间单位,从阴历的正月初一朔日到十二月三十日,也就是354日为一年。而“岁”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即365.25日,是阳历的时间单位。2022年是寅年,俗称虎年,太岁在寅方,即东方;俗话说“太岁头上莫动土”,指的就是在当年不要在寅的方位上动工修造。

干支纪年法是按照六十甲子的顺序逐年流转的,2022年是壬寅年,那么,2023就是癸卯年,2024年就是甲辰年,然后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如此循环往复。人到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就是来源于此。

需要注意的是,命学上的年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而是以农历的节气“立春”为新旧年的交接点。



干支记时。

干支记月法确立后,人们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阴阳进退逐渐创造了干支记时法。

干支记时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具体时间。

《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日出、日中、日昳、黄昏、人定”等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了十二个时辰。



那么如何推算时辰的干支呢?

时柱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一日24小时,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即:

子时,即:夜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丑时即:凌晨一点至凌晨三点;

寅时即:凌晨三点至凌晨五点

卯时即:凌晨五点至早晨七点

辰时即:早晨七点至上午九点

巳时即:上午九点至上午十一点

午时即: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

未时即:下午一点至下午三点

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下午五点

酉时即:下午五点至夜晚七点

戌时即:夜晚七点至夜晚九点

亥时即:夜晚九点至夜晚十一点。

而天干却不同,这就要根据当日的天干来推算。推算时有一首歌诀,称为“五鼠遁”,其歌诀如下: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以丙申日一天十二个时辰的推法为例:

丙申日的天干为丙,那么根据歌诀中“丙辛从戊起”,所以丙申日的时上天干就从“戊”往下顺数,再配上地支从“子”往下顺数就是丙申日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干支。

即:丙申日的子时天干是戊,那么其子时就是戊子时;丑时的天干是己,那么就是己丑时;寅时的天干是庚,那么就是庚寅时。然后根据天干地支阴配阴、阳配阳的规律以此类推。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易经》中的六十甲子与干支记时发布于2024-02-07 12:40:49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