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等;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与易经】

“清明节”对应《易经》十二消息卦的“泽天夬卦”。《夬卦》上兑而下乾,代表阳气即将强盛,而阴气仅存一丝。《夬卦》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三卦。“乾为天”为健,“兑为泽”为悦。泽气上升,决注成雨,雨施大地,滋润万物。

《夬卦》象义在于“果决”。初九壮于乾刚,却“往不胜”;九二失位无应而“惕号”“有戎”;九三“夬夬独行”而“有凶”;四失位于兑而受刑;九五“中行”君位,仅得“无咎”而已;上六当位而应下,虽侥幸“无号”却“终有凶”。

《夬卦》象征着决断:在王庭上发挥阳刚之德与小人决断,怀着诚信号令众人戒备危险,从城声号令告知即可,不利于发兵作战,有利于有所前往。

《夬卦》启示大家:君子行事必要坚定果断,勇往直前,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如独自前行的人遇上大雨,衣服被淋湿了,虽然会有些不悦,但仍然一往无前。人生本就是不完美的,正因为有各种的不完美和缺撼,人生才有奋斗与前行的动力。

【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祭祀节日之一,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例如磕头、作揖、说些吉利话,或者给去世的长辈汇报这一年来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又是如何妥善料理以及不要挂念等,以表示对去世者的关心和怀念。

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

清明祭祀的时间,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古时候,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大多数地区在清明日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等,在寒食节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

清明扫墓不光纪念自己的祖先和去世的亲人,也纪念在历史上为民建功立业、做过善事的人物。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纪念碑,早已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清明宜忌】

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刮风。民间传说,“清明不明”是荒年之凶兆。清明有风,夏天会闹大旱。清明夜落雨,对麦子极为不利。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可见,一年四季下多少雨水对麦子的伤害,都没有清明节一天下雨对麦子的损害大。

民间有清明节戴柳、插柳的习俗。不戴柳、不插柳已成为禁忌。关于这方面的传说民谣较多,“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等等。从柳树在民间信仰中具有驱邪的法力效用来看,戴柳、插柳,以防不测,是为了驱邪、避煞、消灾和解祸;由此可见,清明节民间假若有不戴柳、不插柳的人被百姓发现,就会被视为异端,认为是伤风败俗。

传说清明节也是百鬼出没讨索的时间,人们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戴柳、插柳辟邪。人们受佛教影响,认为柳可以驱鬼,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普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提到:“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节是鬼节,又恰逢柳条发芽时令,人们祈盼吉祥,便插柳、戴柳辟邪。

清明节当天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再者,清明节也不宜嫁娶,嫁娶是人生大事,最好避开“清明”,另选时间嫁娶。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国学易经|“清明”与《易经》的关联及宜忌发布于2024-02-07 12: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