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天地#八字基本功
01:《说文解字》说“天干地支”
作者:广老师讲国学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甲
这一讲,主要有两个话题: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说文解字》这本书。详细解读“十天干”的第一位:甲
第一个话题: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说文解字》这本书。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汉代经学的产物,是为研究汉代的“六经”而编著的。
哪六经呢?《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乐经》。到了西汉,汉武帝“罢黩百家,表章六经”,恢复了六经的官学地位。此时《乐经》已经失传,故设“五经博士”。
要想“通经”,得先“解经”,要“解经”就离不开这部《说文解字》,为什么呢?因为它使用的是秦汉之间通用的篆字,包括了大篆和小篆,还收集了逐渐消亡的六国的文字和逐渐滋生的民间的文字。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读懂和破解一部分甲骨文和金文,如果没有它作为中介,那是很难办到的。
《说文》收录的文字并不多,一共是9353个,这些字,按照部首分成了540部。《说文》就是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建立了中国字典的基本框架。可以说,后世所有的字典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这样来看,《说文解字》就奠定了中国文字学、字典学的基础。
汉字有三大要素:字形、字音、字意。所以汉字的解释也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说文解字》它偏重在“字形”来解释字,许慎的解说根据就是“六书说”。
什么叫“六书”呢?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是对每个字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偏旁、部首。用一个很江湖的词来表达,叫“拆字”。有人不以为然,以为太江湖了,实际上就是根据许慎这个“六书说”来的。
第二个话题:详细解读“十天干”的第一位:甲
“甲”字的拆法,第一种拆法就是“田”字下面出头。有什么根据这么拆字呢?因为在《康熙字典》里边“甲”字就排在“田”部。“田”字下面出了一个尾巴,就叫“甲”。说明什么呢?
“天的生命之气下潜,但还没有来得及申张,没有获得自由。”
没有自由就从下边出来了,所以在上面就形成了“甲”。
《说文解字》里说:“东方之孟,易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就是说种子破土冒出了地面,但还没有脱出硬壳儿,脑袋上顶着一个硬壳儿,这样的形象就叫做“甲”。
想象一下“发豆芽”的过程,豆子下面长出了尾巴,上面还顶着个豆壳,这就是“甲”字的象形图像。
“甲”字第二种拆法,就是一个“十”字,外边画一个圈儿,把它圈住,看起来像个“田”字,但是下边没有尾巴。甲骨文、金文,都是这个字形,什么意思呢?
“甲者,皮开裂也,实象其裂纹也。”
他说这个“甲”,就是果实的外皮开裂,出现了一个“十”字形的纹,表示生命萌动就要破甲而出了。因此 ,“甲”字的根本的意思就是 “生命的萌动与出生”,有“开始、出端、起点”的意思。
比如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是从“开始、开端、第一”衍生过来的。古代头号的世家望族叫“甲族”、最显贵的豪宅叫“甲第”、科举考试第一就是中了“甲科” ……
由于“甲”是生命的初态,尚未脱开硬壳,所以“甲”又指古代战士穿的防护衣,比如说“甲胄”、“盔甲”、“ 铠甲”、“马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再由此引申出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比如说“龟甲”、“ 甲鱼”“ 甲虫”、“穿山甲”、“ 动物的爪甲”、“ 人的指甲”等等。
我们说有“汉字同音大体同意”的说法,所以甲和夹、荚同音同义。意思都是“天的生气下潜,被困在下面不得完全伸展之象”。
《礼记 月令》篇里说:“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但元气尚未脱甲。”
被夹在了硬壳的下面,所以得了一个“甲”的象,等待元气上升就成为“由”字。
因此“由”字,它有“由来”、“根源”、“ 自由”的意思,等到元气贯通,上下都出头啦,又变成了一个“申”字,表示:“元气伸张,大有作为。”
所以“甲、由、申”这三个字,同属“田”部,它是“一气通三字”。所以他们实际上是一个字,都表示“生命之气的贯通”,生命之气贯通下来,就变成了“乙”字,我们第二讲就会接着讲“乙”字。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乙
汉字的本质是象形,世界上各民族最早使用的也都是象形字。
比如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玛雅文字等等。但这些民族都先后放弃了“象形文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因为拼音文字书写简单,易于推广、学习。像英语,就只有26个字母,怎么变也只是这些字母的组合变化。它的构词变化只是外部的变化,汉字就复杂太多了。
楔形文字玛雅文字
圣书字
汉字的字形至少有两级的变化,第一级是偏旁部首,这是认字的基础;第二级是笔画笔顺,这是写字的基础。这些都是内部结构的变化,反映出我们中国人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与西方人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在建筑学上要把两个构件结合在一起,我们用“榫卯结构”,西方人用“钉子、钩子”。榫卯是要造一个内部结构,把两个东西结合为一个整体,除非你破坏这个内部结构,否则你就很难拆解它。
外部的组合变化,让英语单词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达到了60万到100万个。汉字就不一样,古汉字一字多用,现代汉语的构词法也是在古字的后面加上一个、顶多两个字,一个新的词汇就诞生了。
像电灯,电话,电影,电报,电脑,电冰箱,电动车,不管什么新玩意儿,只要是电力驱动的它就通吃。另外,国家语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字表一共才3500个字,但它能够覆盖99%的书面文字资料。
我们今天解的是十天干中甲乙相贯的“乙”字,它是个象形字。
乙,在十天干中排第二位。
为什么他排第二位呢?因为“甲”字是下面出头,生命才刚开始萌发出来(所以“甲”排天干的第一位,表示生命开始萌生之意),向下扎根,这个下潜的生命力就是“乙”。
乙气下潜,穿破甲壳,伸出头来就是“乙”。(所以“乙”排天干第二位)
《说文解字》上解释说:
“乙,象春草木盘旋而出,阴气尚僵(强),难出之象也。”
为什么难出?因为刚柔始交,阴胜阳弱,生命处在挣扎之中(还未完全脱离母体),《易经》中的卦象叫做“屯(zhūn)”。
屯卦
屯卦的解释大致如下:“屯,囤聚。”屯卦的主卦是震卦,客卦是坎卦 。震卦的卦象是雷,"春雷一声惊万物",震卦代表新生。坎卦的卦象是水,水总是往下流。
"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
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
《说文》上又说:
“乙承甲,象人胫。”
意思是说:“甲”,象人的脑袋;“乙”,象人的脖子,仔细想一想还真是。
“乙”字,是个竖着写的“一”。
一,是静态的乙。乙,那就是动态的一。
所以说“一动成乙”,元气的运动变化就是“乙”这个字。(这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物质层面的,元气之气,本不是这个“气”,应该是这个“炁”(读音同"气"),这个字代表的是“先天之气”,是代表哲学意义上的 “气”。)
乙,在字典里是个部首,凡是带有竖弯钩的字都收在这一部,比如空气的气、乞讨的乞、之乎者也的也、七八九的九、霍乱的乱、乳汁的乳等等,都在“乙”部。
中国最早有一部“训诂学”的专著叫《尔雅》,《尔雅》里边说:
“鱼肠之谓乙。”
乙字,弯弯曲曲的象鱼肠,但这种说法汉朝以后就已经不用了!
此外,“乙”字还是古代读书的一种符号。古时候读书,是从上面往下读下来,在停止的地方,常常用“乙”字做符号。现在的编辑修改文稿,在要加字的地方还是用这个符号,术语叫做“图乙”。
讲了这么多,只要我们记住,“乙”是元气的流动变化,“一动成乙”,是生命之气生出之后的挣扎状态就可以了!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丙
古代的科举考试,除了考学问之外,还要看你的书法(以书取仕)。
所以在古代凡涉及文字的东西,如皇帝的圣旨、大臣的奏章、科考的卷子、民间的书信契约、甚至药方子,用今天的审美观点来看,那都是书法作品。
书法是读书人的基本功,读过“大书”的人基本上都能写一手好字。
古医书
药房
字写的好不好,首先要看结构。字架子没搭好,笔画不成比例,字当然就难看。
所以在过去,学写字先要描红;学打拳的先要扎马步桩。拳架子没摆好就开始学套路、字架子没搭好就开始写行书,结果一定是歪歪扭扭、不成体统。
我们经常说“字如其人”。西方有“笔迹学”,专门为法庭判案提供证据。
汉字每一笔一划都有意义,只要你一下笔,每个笔画就都带有你的信息。如果你能解读这些信息,感应到对方潜意识的层次,那么对方所具备的信息就能够被你解读出来。
进入正题,我们今天讲十天干第三个字:“丙”。
“丙”字甲骨文
“丙”字 邓石如 篆书写法
“丙”字是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面,“丙”的字型是个有两只脚的青铜器,里边可以点灯。
所以这个“丙”字,又有炳然通明的意思,和带火字边的“炳”字是同样的一个意思。
但是在后来的字典里边,“丙”字都按照会意字来解。
比如在《康熙字典》里边,把“丙”归在“一”部,它“从一入冂”,也就是把“丙”字拆成一个“一”字,下边一个入字和一个冂(冂读音jiōng,字意:远界也。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字。
入和冂又组成了“内”字。(注意:“内”字的解释本来就是: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
“一”是什么意思呢?“一”是道体,称为“元”,我在之前《说文解字》的文章里解释过“元”(“元”的说文解字)。
“一”可以横着写,也可能竖着写。
“一画分阴阳”是横着写的“一”,它可以分割出不同维度的空间。古代有传说,伏羲“一画开天”,就是说“一”画分天地,也就像把空间分割出了不同的维度。(盘古一斧天开劈地,斧子的轨迹也是个“一”嘛。)
纵向垂天地,是竖着写的“一”,它是生命之气的流动。我们讲的“元气”,上一讲的“太乙”都是纵向的“一”,是生命之气的流动(“乙” 说文解字)。
下面的“内”,又读作“纳”,是真一之气流入体内,赋予生命以动力,成为生命之火。
所以“丙”在五行里边又称为“丙火”。
《说文解字》里说:
“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有文明之象(人类文明的象征就是会使用火)。”
“丙”在十个天干中排第三位,居南方,属火,所以在汉语里“付之丙丁”就是把东西烧掉的意思。(丁,也是居南方,属火。丙属阳火,丁属阴火。一阴一阳。)
此外“丙”这个读音通“病”,阳气不足就是病的开始。
我们看“病”这个字,从疒从丙。“疒”读音nè,表示倚靠(象形),人有疾病,像靠着、挨着的样子。《说文解字》里说“丙”的象是
“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体内一阴生,阳始亏,病初起”。
所以“丙”音通“病”。后世把“疾病”两个字组合连用了,其实,病是指内伤、疾是指外伤。
我们看“疾”这个字,从疒从矢,矢就是箭,就是被人射中一箭的意思。所以说“疾”是指外伤。
古书《尔雅·释鱼》曰:‘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但是汉朝以后就不用这个意思了!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丁
上次我们讲到汉字的字形是二级结构,有偏旁部首、有笔画,这些都是根据《易经》卦爻(yáo)的“象”移植过来的,所以说汉字通《易经》。在《易经》的卦象里面,后天八卦每卦的卦象是有六爻,六爻就是将所占卜之事分为六个部分,也指变化的六个阶段。所以解卦除了要看整体的卦象以外,还要分拆到每一爻,看每一爻所处的位置以及与上下爻互相之间的呼应关系。
卦象 天、地、人 三位示意图
《易经》每卦的六爻,都分“天、地、人”三位,从下往上数,第一、二爻是“地位”;第三、四爻是“人位”;第五、六爻就是“天位”。(一个卦中包括了 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一个人如果他不在“人位”上,活得不像个正常人的样子,我们就会说这个人“不三不四”,因为他没有在第三第四爻的位置上。(低三下四、颠三倒四,这两个词语大家自己可以自行理解一下。)同样一个人如果超越自己的本分,本来自己没在上位,还要对别人指手画脚的,我们管这个人叫“吆五喝六”、“人五人六”的,因为他没在五爻和六爻的位置上。
《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 亦有此语。这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注:此种处世方式并非是消极的态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
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能“吆五喝六”的);
《中庸》 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
这些名句,都是在讲一个“位”,讲一个“合理”。合理就是“合道”,就是德配其位。德不配位与位不配德都不是“中道”,过犹不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儒家讲“执两而用中”,这是一门生活哲学,不偏不倚,圣人也很难做到。我们要做的就是执一颗赤子之心,坦荡行事、问心无愧即好。
由卦爻的分拆,到笔画的分拆,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在“文字学”里面已经列为部首的字(严格来说,叫“文”),就不能再拆了(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比如说田地的“田”、男人的男、我们上次讲解的“甲、由、申”,像这样的字我们就不能再分拆。但是像“田”字,它在部首层面我们不能再拆,在笔画的层面还是可以再拆的,因为如果不把一个字拆到每一笔一划,不能再拆为止,那么它里面笔画之间的关系我们就看不出来,这样,将来在解字或者玩猜字谜这样游戏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看了。在笔画的层次我们要拆笔画,而且要看不同的笔画,他们能够组合成哪些新字,这个是很有意思的。
中国的字谜是很好玩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关于拆字的专著一共有三部,都是清朝的:一部叫《测字秘牒》,一部叫《字触》,还有一部是《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拆字部汇考”。其中以《字触》最有意思,因为它里边讲的都是测字的案例,像故事一样非常的好看。
回到天干解字上来,我们今天这一讲要解的是甲乙丙丁的“丁”字。“丁” 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的“丁”字就是个圆点和方点。(如下图)
“丁”字甲骨文
“丁”字甲骨文
这个“圆点”和“方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俯视的钉子帽形状,所以这个“丁”字实际上就是古代钉子的一个象形。再比如像金文、小篆,它们都是钉子的一个侧视图象形,有点像“个”字儿。(如下图)
“丁”字小篆体写法
“丁”的象形字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在商朝用甲骨文的时候,还没有铁。铁是战国时代才发明出来的,所以在那个时候用青铜做的钉子往往比较大,所以在那个时代,除了青铜的钉子以外,古人还多用“木钉”、“竹钉”。所以这个“丁”字就取“坚硬、精壮、强劲”之意。
《说文解字》里解释“丁”说:“夏时万物皆丁实”
(丙丁月,一般差不多是七八月份,所以万物都是正壮实的季节),意思是:夏天庄稼长高了,长得很壮实。后来引申到到人的身体上,身体强壮之人称“丁壮”、把成年的男子称“男丁”“壮丁”。
中国上古时代有个大力士叫五丁,他曾经拖着块大石头开路,所以有“五丁开山”的典故。还有六丁,六丁就是天上的天神。比如说“六丁六甲”,他们都是玉皇大帝的值日官。我们在《西游记》里看到的,他们跟孙悟空的关系还不错。
六丁六甲
周代的人“尚白”,认为白色吉利,所以他们喜欢穿白衣服戴白帽子,那个时候的人把在田间穿白衣服干活的男子叫“白丁”(就是农民),把什么都不懂的外行叫“白帽子”。
还有,因为“丁”字最简单,只有两三个笔画,所以称连这个字都不认识的文盲就叫“目不识丁”。
“丁”字,在十天干里边排第四位,位居南方,属火。南方丙丁火,这两个火有什么区别呢?“丙”也是火,但“丙”是人体的真一之气,是生命之火,称为“阳火”。丁,像钉子一样楔进来的,它是外阳入内,是邪火,所以它称为“阴火”。所以疒字头里边儿加个“丁”就是疔疮的疔,是体内毒火至盛的表现。
再根据“丁”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就是个小的四方块(俯视的钉子帽),所以就把切成小块的东西叫做“丁”,比如说:肉丁、鸡丁、土豆丁、一丁点、打补丁等等,都是“小”的意思。
最后,我们记住“丁”的本意就是“钉子”,有坚强、精壮的意思。在人,多指成年的男子,他主要就是这两个意思,其他的意思都是引申义和假借的用法。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戊
古人读书应试,并不完全是单纯的个人行为,一个读书人肩负着的往往是他整个家族的共同愿望,背后是他整个家族的财力与物力的支持。这种情况下,动力和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读书之人大都有其精神上的信仰作支撑。这种信仰,大抵有两个:一个叫做文神信仰,一个叫做文字信仰。
古人认为文字是很神圣的,是由仓颉公创造,由天上的文神主管。最著名的文神就是“文昌帝君”,民间称之为“文曲星”或“文昌公”。凡是读书之风盛行的地方一般都建有“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以及他的两个侍从:“天聋地哑”。
有人觉得奇怪,那么大的神仙怎么用两个聋哑人来做侍从呢?为什么呢?估计为了保密呀吧!文昌公掌管着天下读书人的命运,这是天机,天机不可泄露。可是有多少人都削尖了脑袋想打探天机,所以就给文昌公配备了两个不会泄密的侍从(纯属臆测,哈哈)。
每年的二月初三是文昌公的诞辰日,读书人在这一天都要去祭拜,称为“文昌会”。清代把这一天纳入了政府的“祀典”,作为国家级的祭祀礼仪,凡是与文字、书籍、出版有关的行业都要拜文昌公为祖师爷。比如说书局、书坊、刻字的、测字的、写字的、说书的、教书的,都要拜文昌公这位祖师爷。这就是“文神信仰”。外还此有“文字崇拜”,又叫做“文字信仰”。古人尊重文字,敬惜字纸,废弃的字纸是不能乱丢的,要集中起来放入“惜字塔”焚化,(字库塔,也称字库、惜字塔、焚字炉、敬字亭等等,顾名思义,是古时焚烧字纸的塔形建筑。古人认为文字神圣而崇高,写有文字的纸张不应随意丢弃,哪怕废纸也需焚化。焚烧字纸时非常郑重,不但有专人,还有专门的礼仪。)
然后把烧的纸灰都要保存起来,不能随便丢。但是存了那么多的纸灰最后怎么处理呢?就是倒入到能够和大海相通的河里,比如黄河能够入海。因为古人相信大海的尽头是与天相通的,文字可以从这里到达天上,又回到仓颉公那里去(这也是因为“信仰”吧)。因此读书人的书桌旁边一般都有一个字纸篓,因为写了字的纸不能乱丢。
古代寺庙里专门有捡拾字纸的“拾字僧”。拾字僧就是以捡拾字纸,然后烧字纸保存纸灰来作为修行的一种方法。他们以此来消灾解难,这也反映出古人对文化、对文字的尊重和崇敬。这就是“文字崇拜”,也称作“信息崇拜”。
回到“十天干”解字上来,我们今天要解是天干的第五位:“戊”。
“戊”这个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是个“长棒大斧子”。
“戊”字甲骨文1
“戊”字甲骨文2
这个和“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的“钺”( yuè)字字型相似。甲骨文的“钺”字是没有“金”字旁的,只有“戉”。“戊”和“戉”非常的相似,它们的意思也都是指“斧子”。只是“戉”表示的这个斧子它不是一般的斧子,叫做“威斧”,是古时皇帝的仪仗队用的,所以古代有种说法叫做“白旄黄钺”, 比喻有关征战的事。
《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后世,“戊”作为斧子的本义消失了,它就被“假借”为天干的第五位,在五行里边属土。“中央戊己土”,在九宫当中代表中位,它是“布气四方,生养万物”的一个符号,另外它还有另一个读音,读作茂盛的“茂”,意思也是“茂盛”。后来为了把这“茂”和“戊”加以区别,就把它的上边加了一个草字头,用来表示草木茂盛。“戊”之所以五行属土、之所以能够茂盛万物,与它读作“茂”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戊”这个字还作为一个“会意字”,在《康熙字典》里把它归属在“戈”部。“戈”是一种兵器,所以在“戈”这个部位的字都与兵器和战争有关系。比如说:戊、戌、成、戍、戒、戎等等。如果是老外一看,你说的这些个字长得都一样,傻傻分不清啊!!!
那么这几个字如何来区别它呢?有一个很简单的口诀,叫做:“有一为戌(xū ),空为戊(wù),丁壮男子卫边戍(shù )。”
“戌”字里面的“一”,就代表被兵器攻击的部位。它的本意是“消灭”、“万物尽灭”。里面有一点儿的“戍”,有保卫、防卫的意思,这个“一点”和左边的“丿”组成了“人”字,在篆书写法里看得很清楚,就表示保卫边防的那个“人”。
“戍”字篆书写法
我们再看“戎”字,这也是战士的意思。比如说战士穿的盔甲也叫做“戎衣”。为什么要叫“戎”?因为“戎”下面的“十”字,就代表盔甲上的十字拼缝。还有“成”,“成”是由“戊”下面加一个“丁”字,“丁”字我们在上一讲就讲过,它也可以是代表声音的一个拟声词(叮),“叮”的一声,就表示击中敌人,就代表成功的意思。所以“成”字也是在“戈”部。
“成”字篆书写法
还有一个字儿就是“戒”,看它的篆书写法,“戒”字底下是“两只手”,表示“两手举戈”。两只手举着一个兵器,就有“警戒、防备”的意思,如临大敌一样,随时可能战斗。
“戒”字篆书写法
综上所述,我们看这个“戊”:作为象形字,它的本意是指“斧子”,还有一个读音念“茂”,表示茂盛的意思;另外作为“会意字”,它是跟表示兵器的“戈”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末年有“戊戌变法”,事实上“戊戌”就代表的是一个年号。“戊”是天干,“戌”是地支,这种纪年法就叫做“天干地支纪年法”。从这来看, “戊戌”的年份肯定好不了,一个生一个灭,个中深意,待我们后面讲到地支的“戌”再讲。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己
这一讲,主要讲的两个话题:
“笔”与“书”之间的关系。详细解读“十天干”的第六位:己
第一个话题:“笔”与“书”之间的关系。
要写字,就离不开书写的工具。
我们先看看书写工具发展的历史:人类早期是用“刀子”刻字,我们中国人刻石头、刻青铜器、刻竹简、刻龟甲、刻牛骨头。
中国人为什么能篆刻?能发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都跟喜爱刻字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发明了笔,开始是“硬笔”,后来发展到毛笔,再后来就是我们现在的硬笔。
可不要小看毛笔的出现,它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叫做“书法”的艺术。
从《说文解字》对毛笔的描述来看,先秦以前,笔的名称还没有统一,六国各有各的称呼。
比如楚国人把笔叫“聿”。从篆书的写法上来观察,“聿”字就是“用手抓着一只笔”的象形表达。“聿”下边加个“曰”字,就是“书”的繁体字(書),意思是“用笔把人说的话书写下来”。这个“书”开始是当作动词“书写”,后来才成了名词“书籍”。
“聿”字
“书”字
燕国人把笔叫做“拂”,也就是老道士手里常拿着的那个拂尘。拂尘一般用的是牦牛尾制作,也有用鹿尾或者马尾制作。
这个“笔”字是秦国人的称谓,秦有“蒙恬造笔”的故事。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将军,曾领兵戍边,督造修筑万里长城。
但是毛笔在他之前就有了。最新的考古证据显示,陕西临潼姜寨的五千年前的古葬墓里就发现了毛笔。不但有毛笔,还有砚台,还有矿物质的颜料。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墨水”。除了颜料以外,还有把颜料磨成粉末的工具。这一发现,一下子就把“造笔”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2700年。
因此,说“蒙恬发明毛笔”有些欠妥,应该说,是蒙恬改进了毛笔。蒙恬常年在塞北抗击匈奴,打狼捕猎是常有的事,很可能是他发现将狼毫与羊毫结合在一起,既柔软又挺直,更适宜书写,于是发明了狼毫的“秦笔”。
第二个话题:详细解读“十天干”的第六位: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个“己”字,在甲骨文、金文、篆书里边,都是象形字。
我们先来认识两个人:清朝的罗振玉和王国维。
罗振玉先生
王国维先生
罗振玉是民国时期中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甲骨文研究的权威,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
他和王国维是儿女亲家,罗振玉研究甲骨文的字形字义,王国维是通过甲骨文来考证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两个人共同完成了一部巨著叫《殷墟书契考释》,为后世的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被称为“罗王之学”。所以我们今天讲甲骨文,有很多是用了罗振玉的研究成果。
王国维先生,相信大家都不太陌生,他也有一部巨著叫《人间词话》,很值得一读。书中的“三境说”广为流传: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希望大家能好好感悟一下。
罗振玉先生就认为,自己的“己”这个字,是拴在箭上用来射飞鸟的弯曲状的丝绳,应该是“弋”的本字。
它的意思是:用拴着丝绳的箭射鸟,鸟和箭都射出去,鸟被射下来,射出去的箭因为有绳拴着也跑不了,所以二者都能归我,所以用“己”字就代表“自己”、“ 自我”的意思。
《论语》里边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现代学者认为“己”字是从“乙”字变形过来的。
“乙气,潜乙而下”。我们在十天干第二讲的“乙”字里讲过,“乙”是代表了一种生命之气,也可以把“乙”理解成脖子,顺着脖子再往下走就是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自身。自身就是“己”,就是自己的意思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己”都有自己的意思,这是第一个意思。
另外这个“己”字还被借用为天干的第六位。
《说文解字》里说:“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
这里的“诎”是弯曲的意思。
释意为:己,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弯弯曲曲的形状。己承戊,字形像人腹。
戊和己,在五行里面属土,为中宫。引申的意思就是印记、痕迹等等可以追记的东西,所以在左边加一个“讠”字边,变成了“记载、记忆”的“记”了。
儒家主张做人要“三立”:立功,立德,立言。要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印记,有“记”则有“己”。
老子叫做“死而不亡者寿”,人生一世,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让后人“追记”的,那么“己”在死后也就什么都不存在了……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庚
在上一讲的“己”字里“己”字说文,我们说到“毛笔”的出现,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还产生了书法艺术。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象思维”(象形文字),是一种“太极思维”。世界各民族的文字,都以“象形文字”开端,但是在后来文字“符号化”的过程当中,先后丢掉了“象形”,走上了“拼音”之路。(是为了简化、方便)
汉字虽然也在符号化,但字形字体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因此中国人“象思维”这个本质也就没有改变。(新中国之初,曾经有人主张将汉字废除,推广拼音。)
“象思维”包括具象和抽象。
具象,大家都知道,照模画样子。
抽象是把形象符号化,把它抽离出来变成一种符号,这样大脑才能记忆。但是在思考的时候,这个抽象的符号又要能还原成具体的形象。
象形字,对直接思维的影响,可以从汉字的结构上立体的表现出来。这一点,拼音文字就做不到。
为了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方案,组委会曾广泛征求外部人的意见:“你认为什么形式能代表中国?”结果70%以上的回答是“汉字书法”。
拼音文字写得再漂亮也是沿着一条直线书写,它可以有起伏,但不能离开这条线。中国的书法就不是这样,他讲究谋篇布局、动静相间。
太极拳走的都“圆”的路线,有无数个“圈”,哪个方向都有,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也是圆的。
我们这一讲要解的字是“十天干”的第七个字:“庚”。
它本来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是一个有着“长把、左右还有两个耳朵、可以摇动”的乐器。郭沫若认为,“庚”字是的“钲”字的初始字,它是一种铜做的乐器,形状像钟,又像铃铛,口向上。
《说文解字》里说:
庚,在天干中代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方位,像秋天万物坚硬有果实的样子。在天干中,“庚”位于“己”之后,字形像人的肚脐。(我们在上一讲中,讲到“己”是代表“身体”。)
这种说法,在后世有争议,也是因为在东汉许慎那个年代,他没有见过甲骨文,所以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的解释说:
“庚”的本意是一种金属的乐器,在它被假借为天干第七位时,就不得不造出一个新的形声字“钲”字来代表这个乐器。
古代用“天干”配“地支”表示“年号”、“时间”。因此,“庚”字也代表年龄(也或许是因为“庚”字代表果实成熟,一个生长过程结束),比如问对方多大年纪了就问“贵庚”。
“庚”为金。在天文学中,金星又称“长庚星”。
古代,说一个人有“庚才”,就是说这个人会赚钱。
汉字同音往往可以“通假”。所以“庚”也通“更”,有更新、更替的意思(还是跟果实成熟有关)。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辛
本课主要讲两个知识点:
第一:详解“文”和“字”,了解古代男子女子的“成人礼”。
第二:详解“十天干”之“辛”字。
第一知识点:详解“文”和“字”,了解古代男子女子的“成人礼”。
如果要问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很多人都会说是“甲骨文”,难道甲骨文就是文字的源头了吗?
甲骨文,是殷商中晚期使用的文字,距今天已经有3300多年,我们现请转发到的,主要是用作记录占卜的内容。
从目前已经被识别的1500多个甲骨文单字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造字法”的所有方法,可以说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但是,在此之前,这个文字系统一定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那么甲骨文的源头在哪里呢?
1987年在河南贾湖的葬墓遗址中(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 ),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批龟甲,这批龟甲上刻有很明显的人工符号,有些符号与后来发现的甲骨文还十分的相近,但是在时间上它比甲骨文早了4000多年。所以它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的“文”这个字,字形是一个人,这个人在很夸张的突出他的胸部,显现出他美丽的“纹胸”的图案。所以,“文”就有“纹饰、装饰”的意思,也指外在的、人们能看到的“纹理”。古“文”通“纹”。
我们再看一下“字”这个字,甲骨文中没有这个“字”。
我们从金文和篆书的字型上,可以看出,“字”的上边是一个象征“房子”的宝盖头,里边是一个儿子的“子”,有一种解释,把这个字解释为“女人在房子里生孩子”。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字,乳也。“子”在“宀”下,表示“生育”的意思。
哺乳动物生育,称为“乳”。乳养即表示生育。
植物类的繁衍称为“孳”,孳生。
另外一种解释,表示古代男子或女子的成人礼。
【礼·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
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和“号”,这我们大家都知道。男子二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行“冠字礼”,也就是成人礼了。这时,由长辈给取一个“字”,表示该男子已经成年,可以娶妻生子。而“号”则是由自己起,可以有很多“号”。比如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画家“八大山人”,他的姓名叫“朱耷”,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
【仪礼 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男子成人之后,有了“字”。在君父面前用“名”自称,在其他人面前则可以“字”自称。
通过这些解释,我们可以仔细理解一下我们现代汉语中“姓名”和“名字”两个词的区别。
第三种解释说:“女子许嫁筓而字。”
这是女子的成人礼,称“筓(jī)礼”,和男子的“冠礼”是一样的性质。
筓礼,是古代女子在许嫁之后举行的礼仪,并取表字。我们现在常常用的一个词:“待字闺中”,就是说这个女孩还在自己家里,等待嫁人生育(等待着长辈给她取“字”行筓礼)。这个意思就非常明了透彻了吧?
我希望在如今这个社会,每个孩子在18岁的时候,也都能接受这样一个庄严的成年礼,请老师给取一个“字”(字和名必须是要有关联的,不是随便乱起的),这可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
美丽的纹身图案、郑重庄严的冠字仪式是“文、字”的最初的含义,我们先记住这些就可以了。
第二知识点:详解“十天干”第八位之“辛”字。
辛,本也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它就是一把“平头刀”的象形。上半部分是刀头,下半部分是刀柄,主要是用来铲东西或者割东西的。
用“辛”这样的平头刀干活,估计很费劲,所以才有“辛苦,辛劳,艰辛,辛勤”等等的词。
“辛”是金属的刀,在五行里就是“金”属性。于是它就代表:“西方、秋天、辣味”,也代表“人的肺脏”等等。
《说文解字》的解释说:
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在四时中,辛代表秋天,入秋万物长成而熟落(收割也比较辛劳吧);
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刚硬;
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会流泪(就是吃辣的被辣出眼泪来了)。
此外,“辛”也是一个会意字。
会意字,就是我们可以按照部首、笔画将字进行拆解。
“辛”的一种拆法就是:上边“立”,“下边十”。
它表示一个生命体,要经历第一年的冬至到第二年的秋分“十”个月的千辛万苦,才能完成一个生命周期(立)。十月怀胎也是比较辛苦的。
“辛”又通“新”。
【史记·律书】中:“言万物之辛生也。”
十月怀胎的辛苦,换来的就是新生。
“辛”字用作十天干的第八位,还是“假借”。表示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上一讲“庚”即表示“更”)
此外“辛”字也是个部首,凡与“辛”相关的字都在这一部,比如:莘、宰、辞、辟、辜等。
理解了“辛”的本意,我们就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这些组合字。
比如我们可以看“莘”:莘莘学子。孩子们就像一棵棵小草经历千辛万苦,希望能出人头地。
再看“宰”,宰相日理万机,是整个屋子里最辛苦的人。
……
总之,“辛”本意是指金属做的平头刀,所以它有艰苦、艰辛的意思,它又通“新”。
理解了这些,基本上也就算懂了“辛”了。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壬
今天这一讲,我们依然讲两个话题:
第一个:每个人该如何取名、字、号;
第二个:解读十天干的第九位:壬
第一个话题:每个人该如何取名、字、号
古人是如何取名、字、号的呢?
我们在上一讲中提到了“字”。
男孩子二十岁要行“成人礼”,也称“冠字礼”;女孩子未出嫁的时候叫“待字闺中”, 待到许嫁之后,要行“筓(jī)礼”,性质同男子的“冠字礼”。
那么,到底每一个人的名、字、号是怎么起的呢?这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联的内涵呢?
我们一一来看:
名,是一个人出生时,长辈按家族辈份、排行给起的,一般有文化底蕴的家庭,给孩子起的“名”都有出处,都包含了美好的希望或祝愿。字,就是在孩子长大到18岁举行成人礼的时候,长辈给起的,是对“名”的补充,其内涵意义和“名”是互通关联的。号,是自己成年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优缺点、或者偶然兴致所至而起的,相对比较随意,一般都能突显个性,或者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怀。古代文人,在不同时期会使用不同的号,后人根据他作品上署的“名号”,就能推测出创作时期。我们现代人也不妨给自己起个“号”,就像现代起的“网名”一样。此外,还要再提一下几个关键字:孟(伯)、仲、叔、季。这几个字,在古代是代表排行,分别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有个词语叫“伯仲之间”,比喻两人差不多,难分高下。
比如:孟子,在家排行肯定是老大;孔子,名仲尼,排行老二;
再比如: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两兄弟,伯夷肯定是大哥,叔齐是三弟。
《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伯夷叔齐
再比如鲁庄公之弟季友,这个季友要么是老四,要么就是家里排行最小的那一个。季子,就表示最小的一个儿子。
下面我们列举几位历史名人的名、字、号和大家共同赏析一下。
王安石,字介甫。石与介对,安与甫对。典出《周易》:“(豫卦)六二爻,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古文做‘砎’,坚硬之意。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轼,本意指“车前”,站在古代马车的前面,是不是就有“前瞻”的意思呢?所以他的字叫“子瞻”。号“东坡”,是他当时居住的地理环境。苏辙,字子由。辙,表示车轱辘压出来的印子,也就有了“由来”的意思。再举一个例子,朱熹,字元晦。熹字本意有晨光刚出现的样子,指天微微亮。元指元气,早晨的微光;晦,有点昏暗的样子,所以元晦的感觉就跟天刚亮的时候是一样的。
这样的例子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找些古人的名、字、号去研究一下,在文章下方进行回复,一起讨论。
第二个话题:解读十天干的第九位:壬
我们先看“壬”字的甲骨文字形:
“壬”的甲骨文字型象“工”字,上下各一横,中间一竖,在古代它代表缠线用的工具,不知大家是否还能想起七八十年代以前,老妈妈纺线时绕线用的那个工具。
到了后来的金文,就在“工”字中间加了个点,就像在中间缠绕了一捆线一样。这个时候,就特别像女性怀了身孕的样子。所以,后来在“壬”字边加了“女”字旁,就表示女性怀了身孕。
【前汉·律历志】中有:“怀妊于壬。”
那任务的“任”又怎么理解呢?《律书》曰:壬之为言任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
意思说,每一个物种的出生,都是怀有任务而来的,而其中又以人为最,所以加了个“立人旁”来表示“任务、责任”。
我们再来看“壬”字的篆书写法:上面是个“人”,下面二横。
【书·臯陶谟】中有:“巧言令色孔壬”的说法。
意思大概同:巧言谄媚的奸佞之人,称之为"壬人"。
而《论语》中孔子也讲:“巧言令色鲜矣仁。”
那么这个“壬”和“仁”又是什么区别呢?为什么意思会是截然相反的呢?
我们从字型上来分析一下:“壬”字,“人”是在“二”之上的。而“仁”字,“人”是在“二”之侧的。
我曾经在某个国学群里讲过,“仁”字右边的两横,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可以代表“天、地”,“仁”字,则表示一个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人,这样的人称之为“仁人”。
而“壬”字,这个“人”将天地之道踏于脚下,或许就是“不道”之人,故称奸佞之人。
结语:
“壬”字之所以被假借为天干的第九位,是因为它五行属水,时在仲冬之月(已经正式进入冬季),那个时候,万物闭藏,不相见也。就像一个还在母亲肚子里的孩子一样。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癸
今天,我们讲的两个话题是:
第一个: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第二个:解读十天干的第十位:癸。
第一个话题:现如今人们的思维层次不高的原因;
我们可曾想过以下这些问题:
为什么先秦以前中国人的思想如此的睿智深刻,生命内在似乎充满了活力,以至于百家争鸣、诸子并出?为什么秦汉以后就少了呢?为什么到了今天就更不行了呢?
我们的思想似乎禁固住了,没有了创造性。有位老师曾经说:三代(夏、商、周)以前的学问是“淌”出来的;三代的学问是“长”出来的;汉唐的学问是“嚷”出来的;宋、明的学问是“想”出来的;清以后的学问是“仿”出来的;建国以后的学问是“装”出来的。
学问能自然流淌出来,是因为积淀深厚;能一嗓子嚷出来,是因为金戈铁马、内力强盛;冥思苦想出来的也还不错;但到了装出来这一阶段,真学问也就出不来了。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之后,对于现如今汉字的“简化”我还是有些担心的,需要认真的思考与面对。简化字固然有它便于认读、记忆、书写的优点,但会不是因为“简化”而丢了更为重要的“内涵”呢?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恰恰都保存在这些“内涵”之中。我不是提倡复古,而是讲“寻根”,寻找我们近代因为物质文明的落后,而被丢失的民族的文化之根。
汉字的字形,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真(楷)、草、隶等等的变化,其中根本性的、大的改变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秦汉时期,汉字由篆变隶,脱圆为方,变成方块字。大篆是圆体字,用的是弧形的曲线;小篆虽然趋近方形,但笔画仍是曲线。比如,大篆体的“日”字是个圆圈,中间有一点,它保留了最初造字时太阳的象形元素。隶书,则变圆为方,变成了现如今我们常见的方形的“日”。这样一来,文字原本的那种浑然天成的曲线,变成了横平竖直的直线,立体的“天圆”没有了,思维被规矩在“地方”上,但表达字意的元素都还在,这也就意味着直观思维被降低一个等级。
隶书:变化气质 陶冶性灵
第二次就是在建国以后,汉字几经简化,由繁入简,破坏了汉字的原本的整体结构。文字的“部件”被简化的残缺不全,承载的信息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也就无法一下子直接追溯到当初造字的初始状态,这也是现如今人们思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这也就意味着直观思维又被降低一个等级。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白学习《说文解字》的重要性,也能独立思考汉字的简化所带来的问题。
下面开始讲第二个话题:解读十天干的第十位:癸。
癸,是十天干的最后一位。
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个花瓣,更像一把伸出三个尖儿的长矛。
这是从小篆的字形来看的,许慎没见过甲骨文。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字体一路演变的字形来看,“癸”字的本意应该就是兵器,但是因为后来它被假借为天干的最后一位,为了避免混淆,又另造了一个会意字:“戣”,这个字念(kuí),就是指古代戟一类的兵器,而“癸”作为兵器的本意于此也就消失。
那为什么会把“癸”假借为天干之一呢?
因为它形似花瓣。更准确一点说,就像冬天的雪花
,六个瓣,与“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暗合。所以《说文解字》里许慎解释说:
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
意思是说:癸,代表冬令,这时候水土平整,可以度量。“癸”的篆文字形,像水从四面流入耕地中央的样子。在天干顺序中,“癸”跟在“壬”后面,像人的脚。
于是就有了下边儿的指代关系:癸,代表冬季、北方,五行属水,称为“癸水”。
癸水,在天,是冬天的雪花;在地,指是桂林的漓江。
古人把漓江称为“癸水”,书里曾经有这样一段话:“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癸水,在人,就是肾所藏的精气。在女子,就是专指月经。因为它是“天一之气,下而为水”,所以又叫做“天癸”。
《黄帝内经》里讲:“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阴阳交,故能有子”。癸,有冬藏之意,也就有了孕育之意,这就又衔接了接下来要讲的“地支”,地支的第一位就是“子”,大家看,这很玄妙吧?
我们常常说,汉字同音往往同意,所以癸又通“归”。宇宙万物,它是一气变化而成的(指元气、混沌之气),所以“天一生水,水变归易(易者,上日下月),万法归宗”,由癸又回归到甲(前面讲过,甲是指新生命破壳而出之形),又开始一个新的生命的循环周期。所以,甲子年,是干支记年法的第一年,也喻意新生之年,故而称“六十一甲子”,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是多么的伟大。
至此,“十天干”已经全部讲完,下一讲,我们将这“十天干”综合起来,全面进行一个总结分析,更有利于大家的理解与记忆。
十天干的总结:天道轮回的秘密
大家好,今天这一讲我们做一下“十天干”的梳理,包括原始文字笔画的梳理和其哲学内涵的梳理,尽量能让大家做到“融会贯通”。
这一讲主要分两个部分:
第一:先总结“一、丨、十”三个字的内涵关系;第二:解读总结“十天干”中所蕴含的轮回“天道”。通过这两项内容的总结,我们就能体会到老祖先造字时的“大智慧”,对于人生的悟道或许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一部分:总结“一、丨、十”三个字的内涵关系;
首先讲“一”,我为什么要先讲“一”呢?因为我想带大家更好的理解“十”。理解了“十”的内涵,便能体会到“天干”用“十”这个数字的奥妙了。
《说文解字》讲:“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这“一”是个很玄妙的数字,代表了一切事物的“新生”。就像这个世界,由混沌的初始状态,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而分出天地的过程。
这是“从0到1”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人类来说,至今是个迷。有个词,请大家记住,叫“第一因”,这也是关于宇宙诞生的秘密所在。有了“1”,再生出“2”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我们今天讲的“一”,就是将这个混沌世界划分为“天”和“地”的分界线,大家可以理解为“地平线”。我们站在空旷之地,极目远眺,地平线之上便是“天”、之下便是“地”。这个“一”,可以说它是“无形无质”,但却的的确确的存在着,这便是《道德经》里所讲的“道”。如果不懂“道学”里“一”的哲学内涵,便很难去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道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所在。
简而言之:一就是道,道即是一。
大家只要记住这一点,便可作为“方便法门”。至于“第一因”的问题,我们不去深究,我们只要先从“一”开始学起就行。
在汉字的组成中,越是简单的笔画,我们越要先弄懂它所代表的内涵,否则想学《说文解字》,想弄懂每一个汉字的意思是非常困难且非常繁累的。比如我们要讲的下一个字:“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竖”。
“丨”这个字的读音同“滚”,“上下贯通”之意。可以把它看作是“由下向上”引申,也可以将它看作“由上向下”引申,这也是具有哲学意义的。
我举个例子:“上”。
“上”在古文中,没有右边的一小横,就只有下面的“一”和上面的“丨”,其意义已经表达的相当明确。我们将“一”看作是“地平线”,由此线向上引,便代表“上”;向下引,则代表“下”。
再比如和“草字头”有关的“屮”(读音chè),“屮”表示草木初生的样子。两个“屮”就组成了我们现在用的“草字头”,懂篆书的朋友一定明白。两个“屮”就是“艸”,就是我们现在的“草”字,三个“屮”是“卉”字,四个“屮”是“茻”字,也就是“莽”字,这个是非常有意思的。
“屮”像一棵小草,刚刚从土里冒出了芽。这就是“屮”字中间的“丨”所表达的内涵。
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讲“十”:
“十”,由“一”和“丨”组合,我们可以理解成三维世界中的横向和纵向组合;也可以理解成“一”所代表的“东西”和“丨”所代表的“南北”组合。横向和纵向的两个二维叠加,便形成了“三维空间”;东西和南北相叠加,使四方具备,空间完善,其交错的地方,便是“中”。这就是我们东方“道”的思维。
老子之道,请注意他的手指。
《说文解字》中又讲:十,数之具也。
说数字到了“十”便“具全”了,于是我们便有了“十全十美”这个寓意美好的词。而我们的手指、脚指都是十之数,我们的头是“一”,手脚为“二”,有“五脏六腑”等等。
“元”字,上面一横便代表的是头,下面的“兀”代表的是“人”,所以就有了元首、状元、纪元等等这些表示“初始、第一”的词语。
这些,便是汉字的秘密所在,正所谓“得一者,得道也”,不能理解这些最基本的“道理”,想要去探秘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怎么可能穷尽的了呢?
《庄子》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讲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十”这个数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十全十美”的是它的内核所在。由此,我们便也明白了为何“天干”会是“十之数”。天道刚健,十全十美,这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完美规则。
所以,我们可以用“十天干”来代入很多事物当中,比如阴阳、五行、地理方位、五脏六腑、人体结构、事物的生灭过程等等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复述,在我之前的课件当中都已详细讲过。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之后,详细学习。
第二部分:通过草木生长过程来解读“十天干”中蕴含的完美“天道轮回”。
甲, 象春天草木种子刚刚破壳萌芽,冒出了一点点的芽尖准备向下扎根的样子。“甲”字中间的“丨”,便是我们上面讲的“由上而下”的样子。
乙, 象草木的根已经长出了些许,但是还在地下,不见光明,盘曲之形。
丙, 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此处指草木之芽已经长出地面见到光明。
丁, 壮也,夏天草木茁壮成长。
戊, 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充满了勃勃生机。
己, 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此处我们可以看作是草木经过丁壮、茂盛,现已“成形”,也可以说是到了鼎盛时期。
庚, 更也,秋收而待来春。此时“瓜熟蒂落”、“繁花尽落”是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意味着生命至此为一个循环的终点。
辛, 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这是什么意思呢?新的种子已经出现了,寓意新生命即将出现。
壬, 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种子落地,阴阳相交,新生命已经孕育。
癸, 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这时,便是冬季生命潜伏、孕育的过程,等待来年春天破甲而出。(又回归到“甲”)
至此,生命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循环,生生不息。这便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绝顶智慧,也是我们这个文明能绵延不绝五千余年的原因所在。
因为,我们的这个文明合于“天道”。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第一讲:子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今天,我们依然讲两个话题:
第一个:隐藏千年,直到清朝才发现“甲骨文”的趣闻过程;
第二个: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子。
第一个话题:隐藏千年,直到清朝才发现“甲骨文”的趣闻过程;
我非常喜欢逛博物馆,每到一个地方城市,有机会总是会去当地的博物馆欣赏观摩一番,现在各地国家级的博物馆基本上都是免费开放的,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也去参观参观,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很值得一看。安阳小屯的“殷墟遗址”是甲骨文的发现地,那里埋藏着 “青春期”的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楔形文字、圣书文、甲骨文,其中只有甲骨文经过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清末光绪25年,也就是1899年的秋天,在北京国子监任“祭酒”、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院长的王懿荣得了疟疾。于是他派人到玄武门外菜市口的中药店买回来一包中药,在煎药的时候,王懿荣无意中发现其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有线条和刻画的符号。
龙骨,不是指传说中龙的骨头,而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古代动物的骨骼化石,埋藏的时间越久效果越好。龙骨这味药,它可以潜阳、安神,可以把浮上来的虚火潜镇回去,《伤寒论》里边就有“桂枝龙骨牡蛎汤”。
这位王懿荣院长,他对“古文字学”素有研究,他就想:几千年以前的骨头上怎么会有这些刻画的符号呢?于是就仔细的端详起来。
他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是一种“古文字”(果然是“机缘”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啊,如果他不是搞文字学的,大概就不会有这样的探究了吧),但它既不是大篆,又不是小篆。于是,他就又派人赶到了那个药店,以每片二两银子的价格把所有带刻痕的“龙骨”全部买断。然后他又约了几个古董商,把北京城所有药店的“龙骨”全部进行了收购,总共收集到了1500多片“龙骨”。
多少年以来,一直被我们中国人当成中药熬汤喝的“龙骨”,原来是4000多年以前的龟甲和兽骨,刻画在上面的符号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刻画的内容基本上是古代占卜的信息记录。
目前发现的古甲骨大概有15万片,经过整理以后发现了大概有5000余个甲骨文字。目前能够识别的已经达到了1500个字左右了。就是这1500个甲骨文字,证实了那个时期汉字的存在。那个时期的汉字在现请转发来,虽然显得还不怎么“成熟”,但是充满了“生气”,所以说,它是中国汉字的“青春期”。同时呢,也证实了我们中文汉字系统传承的一个历史,一直传承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楷书。
第二个话题: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子。
关于“天干地支”系列的讲解,我们前面已经讲完了“十天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向上翻阅查看广老师的文章。从今天开始,我们解读“地支”的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我们在“天干”的第十讲 “癸”字中,讲到了数字“十”,理解了“一”和“丨”两个字组合成“十”的哲学内涵。(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癸”)
今天,我们再将“天干”和“地支”看成是一个“十”。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我们将“天干”看成是宇宙能量的纵向分布;地支看成是宇宙能量的横向分布。“天干”是竖着写的“一”(就是“丨”),“ 地支”就是横着写的“一”(关于“一”的写法,我们在之前讲“乙”字的时候就已经讲过,大家可以翻看复习)。
之所以称为“地支”,是因为它所代表的事物、道理仅限于以地球为代表的三维空间,超越三维空间以外,那就是“天干”的事(就是我们所说的“天道”与“地道”) 。所以,“地支”就与十二时辰、十二属相、山川地理、阴宅风水等等具体的事物联系了起来。“天干”,它则常常与抽象的五行、天文等等联系在一起。
“干支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里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绝对不是迷信,而是一种思维模型和说理的工具。我们今天先从第一个字“子”开始说起。
“子”,是个象形字。它甲骨文的字形是一个小孩,头上长了三根头发,类似电影里“三毛”的形象。
金文和小篆的字形是头在上、两臂伸开、两腿用小被子裹在一起,放在案几上的形状。所以,“子”的本意就是指:小孩、婴儿、新的生命、动物的幼崽儿、卵等等。植物的果实也可以称为“子”。总之,就是对“新生命”的一种称谓。
再把它引申一下:凡是修行得道的人都被尊称为“子”,因为得道之人就像获得了新的生命一样。所以,“子”这个字也可以翻译成“了一者”。“了”,就是指明了、彻悟;“一”就是道(这个我们之前也讲过)。因此,“了一者”就是指得道的人。古代有很多被称为“子”的人,比如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 连“儿子”都是指得了“孝道”的人,没有得孝道的,只能“儿”、“孩儿”。
另外,还有就是对受尊敬的人称“子”。像孔门72贤:子路、子贡、子有、子我、子张等等。“子”是尊称,后面一个是他们的“字”。我们之前说过,先秦以前的人,“字”大都用一个自用单字。
再往后,那些“自成一家”学说的人也可以称为子,比如有“诸子百家”。
夫妻之间的也互称为“子”。比如说“妻子”,或者也可以称为“内子”。丈夫可以称为“外子”,但是不能叫“夫子”,老师才叫“夫子”。丈夫可以称“先生”,而“先生”也同样可以表示“老师”,这个就很有意思了哈。总之,“子”都是有“尊重”的意思。
将“子”用作十二地支的第一个,是“假借”的用法。
因为“子”是生命的初始状态。
《说文解字》说: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
在一年里,“子”就是代表阴历的十一月。在一天里,“子”代表的是夜里的11:00-1:00点,称为“子夜”。在十二生肖里,“子”是代表老鼠,因为老鼠它出来活动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子时”,另一说是因为老鼠的生育繁衍能力超级厉害,因此和“子”相组合。
子时一阳生,是阴气耗尽、阳气始升的转折点,也是生死点。所以无论是小孩出生,还是老人故去,大多是在这个“子时”。
子的用法还有很多是脱离了“婴儿”本意的引申义用法,这里我就不再多讲,大家可以自己琢磨一下。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二讲:丑
今天,我们依然讲两个话题:
第一个:甲骨文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制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第二个: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二位:丑。
第一个话题:甲骨文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制作过程是怎么样的?
我们现在知道的工艺大概是这样的: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这个“甲骨”(主要是乌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的背面钻出一个小洞,把这叫做“钻凿”;然后放到火上去烤,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就叫“兆”。
《说文解字》解释:“兆,被灼灸的龟甲的裂痕。”
然后从事占卜的“巫师”就可以根据这个“兆”来判断吉凶。
甲骨文上刻写记录的文字叫做“卜辞”,就是占卜的结果。在这些动物的龟甲上,先用“笔”蘸上朱砂,写上那些祝愿或者祈祷的词句,然后再用刀子一类的硬物按照书写的笔画来雕刻。有少数的甲骨上,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它上面书写的文字,这些文字没有经过雕刻,只有朱砂字迹。
另外那种刻好的,在上面凿个小坑或者钻一个小孔,放在火上烤。经过火烤之后,甲骨上就出现裂纹,裂纹有长有短。(“卜”字就是这些甲骨上裂纹的象形。)然后看这些裂纹通到哪一行、哪一个字,这样的就可以根据它来判断吉凶,这大概就是“占卜”的原始再现了吧!
曾经有这样的一块甲骨,上面有二十几条关于“雨”的“卜辞”,那么可以肯定,这块甲骨就是在当时用来占卜天什么时候下雨的。通过这块甲骨上面的图案和文字,我们就可以想象到这样一个场景:干旱的大地上,有一群盼望着要下雨的人群,在虔诚的举行着占卜的仪式。
所以欣赏甲骨文,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能够到“中国汉字博物馆”去看一看。
我们接下来讲今天的第二个话题,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二位:丑。
“丑”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伸出的手,这个手有三根手指头,而且还留着长指甲,它和“爪”字非常的相似。郭沫若先生就认为,“丑”字实际上就是一个“爪”的形象。
《说文解字》里也说:丑字象手之形。就好像一个新生的小孩,伸出他的小手一样。
在古籍里边,与“手”组成的词很多,而且它和现代的意思还不太一样。
比如说“手刺”这个词。什么叫“手刺”呢?,他不是手上扎一个刺,而是古代拜见高官、尊者时用于介绍自己的“名帖”,就像我们今天的 “名片”。
再比如:“手谈”,指的是下围棋;
“手笔”,不是指自己亲手书写的文字,而是指“排场”、“场面”。
那么“丑”字这只伸出的手是干什么的呢?
《说文解字》的许慎说:丑,纽也。
是指缠绕并结成一束的意思。他表示有一只伸出去的手,又想弯回来的样子,有“欲作又止”的意思。
“丑”代表什么呢啊?
古人主要用它来代表地支的十二月,因为十二月天气寒冷,人的手也是想伸也伸不出来,不容易有所作为的状态。
丑,在一天的十二时辰里,它代表“丑时”,就是夜里的1:00-3:00,因为这个时候正是人体安眠的时候。或许你在梦里正唱歌跳舞,但是身体却动弹不得呢!
我们上一讲谈到“子时一阳生”,那么“丑时”就是“阳气开始生长”的时候,也算是“阴阳交替”的一个枢纽。
再看12月,虽然阴气固结,但是阳气已经开始生发,这种从“固结”到“解开”的状态,所以“枢纽”一样(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现如今高速公路的出入口、或者交汇处的样子),既交织在一起,又有序的发散开来,所以“丑”就解释为“纽”。另外,在汉字的古音韵里,“丑”和“纽”的韵是相同的,而不是像我们现在的这个“丑”的读音,是同“纽”的韵。
在十二生肖里,丑属牛;(纽和牛的韵又相同)
在五行里边他属土和木发生了关联。
另外,不得不再讲一下:这个“丑”字和现在我们常用的“美丑”的丑,原先不是同一个字。原先表示“美丑”“丑恶”的是这个“醜”字(读音也是“丑”)。在今天我们把它简化成同一个字了。
美丑之丑
“醜”字,我们来分解一下就知道它的本意了:左边是一个表示“酒坛”的“酉”字,右边是一个“鬼”字。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指酒鬼喝醉以后的那种丑态吧!
后来引申的意思就是指品行不好、相貌难看等等的那些与“美”相反的形态。
结语:
丑,本来是指的一只伸出来的弯曲的手,他代表“欲作又止”的那种弯弯曲曲的状态。许慎解释成“纽”,既交织在一起,又循序渐开的样子。(想像一下城市交通枢纽处的样子)
“丑”与“醜”本意不同,注意区别。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三讲:寅
今天,我们依然讲两个话题:
第一个:研究“小学”的大师黄侃。
第二个: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三位:寅。
第一个话题:“小学”大师黄侃,以及他与胡适之间的趣事。
传统的国学文化,分“小学” 和“大学”两大类。“小学”的内容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小学”的内容,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所以我们应当将这些内容重新捡拾起来,加以弘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文化领域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近代研究“小学”最有名的人士是黄侃先生,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
黄侃先生在经学、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都造诣颇深,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
人们将他与章太炎、刘师培并称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是"乾嘉(指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解字》和《广韵》 两书为基础,他特别重视“小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广老师自己也很赞同黄侃先生的这个理念,并处于实践当中。
他曾发愿50岁以后再写书,可惜的是在他50岁生日刚到的时候就不幸早死。
他在北大讲课的时候,经常在讲到一个最要紧的地方时就说:“这里有个秘密,专靠北大的这点薪水,我还不能讲给你们听,你们要想我讲,就得另外请我吃饭。”这也是一种调侃吧!
他与辜鸿铭、刘师培并称为“北大三怪杰”。
可惜的是,黄凯先生没留下自己的专著,他只批注了《十三经》、《文心雕龙》等文献,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讲述提纲,还有随笔整理了一些他的论述。
第二个话题: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三位:寅。
“寅”,本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就像一支箭。箭在古代念作“矢”。演变到了“金文”的字形时,左右就多了两只手,表示用双手捧着箭,叫做“奉矢”,表示恭敬的意思。
到了小篆,这个“箭头”就变成了一个“宝盖儿”,变成了一个房子,这就完全失去了原来“双手奉矢”表示尊敬的这个意思。
那么如果我们根据小篆的字形来解字,它的意思可能就跑偏了,离造字的本意就远了。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
“髌也。正月,阳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彊,象宀不达。”
这很费解,我们暂不作多解释,因为这里有时代的原因,许慎也是被误导了的。
段玉裁注:“髌,字之误也,当作濥。”意思是说,许慎注解中的这个“髌”字是个错别字,应当写成“濥”。
总而言之,我们只要记住:“寅”字是象形字,据甲骨文考证为矢形,小篆讹变,本义表示恭敬就可以啦。既然“寅”字的本意是指双手捧着箭,箭的方向一定要向前射出,箭要射出去才有意义,所以它就有“射进”、“前进”、“演进”的意思,
比如这个“演”字,它就是一个“寅”加上“三点水”就是指水向前进的意思。比如“演绎”,就是指表达出来,像箭一样射出去了。
《尔雅》里讲:寅,敬也。这就和前面讲的甲骨文的原意“恭敬”对应上了。
另外我们经常看到“寅吃卯粮”这个词,是因为农历以“干支”纪年, “寅”是地支的第三位,“卯”是地支的第四位“寅年”就吃了“卯年”的粮,用来比喻入不敷出,青黄不接的意思。
“寅”字被用于地支的专用字,这是“假借”的一种用法,怎么样假借的呢?
我们把“寅”当成一个会意字来拆解。上面是一个宝盖头,可以代表广义上的宇宙(宇宙二字,都是宝盖头);底下是一个“黄”字去掉上面的草字头。
《千字文》开篇第一句就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这一句可以换一种读法,叫:“天玄地黄,宇洪宙荒。”从这个角度来解,“寅”字是天地的结合体,把天看成一、地看成二,那么“寅”便是“三”。所以把“寅”放在了地支的第三位。
我们前面的两讲说了,子时指深夜11点-1点,丑时指深夜1点-3点,那么以此类推,寅时就是指3点-5点。在一年里边,它又指阴历的正月。因为“子”是从十一月开始计算的。
在十二生肖里,寅配虎。唐伯虎,因为他生於寅年寅月寅时,故取名“唐寅”,因为他又是长子,寅为虎,故又取字“伯虎”。(伯仲叔季,分别代表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在五行里,寅属木,在东方。《西游记》中说:“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这说明此时是黎明前最黑暗的那段时光,到了下个“卯时”太阳就从东方升起了,所以“寅”也在东方,在东方则属木了。古人还有个词叫“点卯”这个我们留在下一讲里细说。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 第四讲: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一讲,两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章太炎先生的学问与趣闻
在“十二地支”的上一讲“寅”字的话题中,我们说到近代研究“小学”学问最好的莫过于黄侃先生。他的老师就是国学泰斗章太炎先生。
章太炎,原名学乘,字枚叔(此名号是为了纪念汉代辞赋大家枚乘),后改名为炳麟,号太炎。
太炎先生是浙江余杭人,他培养出很多了不起的学生,如黄侃、鲁迅、刘文典、钱玄同等等,这些我们熟知的大咖都曾是他的学生。
“小学”是太炎先生学术的立身之本,他继承了清朝“乾嘉学派”的作风。他撰写的《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国故论衡》等著作,成为了近代语言学的奠基著作。
另外,是他创造了58个注音字母。就是36个声母,22个韵母。是中国第一套汉字注音方案,沿用了40多年,直到1958年我们新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
三排中间的那一排,就是我们之前使用的汉语拼音
太炎先生有个怪癖,就是在寒冬腊月里也手不离扇。他还爱抽烟,讲课的时候,常常是一手拿着粉笔,一手拿着烟卷,讲到兴奋处,拿手中的纸烟在黑板上猛画一气,也不看是否写上,仍旧滔滔不绝的讲着。另外一只手里的粉笔却认为是香烟,伸到嘴里猛吸几口。学员们都大笑起来,他却全然不知,仍旧神情自若的讲课,可见他对自己的学问有多么的痴迷,多么的专注。
太炎先生有四个女儿,他用古字给每个女儿起名:长女章(lǐ),二女章叕(zhuó),三女章(zhǎn),四女章(jí),全是《说文解字》里的生僻字,没有几人能念得出。可见,这个人很怪,因为他把他研究的学问,用在了给自己女儿取名字上面。
第二个话题:解读十二地支的第四字:卯。
卯,它本来是象形字。
古文字专家吴其昌先生(曾师从于王国维和梁启超),他认为“卯”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两把刀对峙的图形,就是两把刀对着放在一起。古字“卯”应该念“liú”,和“刘”同音同意。“刘”的繁体字“劉”,左上方就是一个“卯”字。
《尔雅 释沽》解释“刘”字:刘,杀也。
所以在甲骨文卜辞里面经常有记载“卯几牛、卯几羊”的说法,实际上这就是记录宰杀了多少只牛羊来祭祖、祭天的。
在这里“卯”应该读“刘”音,读成“刘几牛、刘几羊”。
古音的“卯”和“刘”是在同一个音部的,也就是说他们读音是相同的。
我们再看几个其它字来佐证一下这个说法:
大家请看“留”字,上半部分也是“卯”;“柳”字右边是也“卯”;“聊”字右边也是“卯”。
再比如凡是和“留”字组合成的字:溜 、瘤、榴、馏……
这些字,都是常用字,但我们平常在使用它们的时候都没有将它们和“卯”的读音“刘”关联起来,现在想想,追根溯源还真是那么回事。
当然,“卯”字也有组合起来之后读( mǎo ) 音的:
比如:贸、铆、峁、昴……
小篆字形的“卯”了,是武士的头盔。
所以,这个字无论是从它像两把刀相对的形状,还是武士头盔的形状,它都含有是“杀”的意思。后人在“卯”字下边加了一个“金”,右边加了一个“立刀”,这就成了我们现在姓刘的这个“劉”字。
“劉”字拆解成三个部分,就是卯、金、刀,“刘”字主杀。刘姓祖先多为驰骋疆场的将军,所以被赐姓“劉”。
《说文解字》里说: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
汉字我们之前讲过,同音往往同意,所以他说“卯,冒也”。
《晋书乐志》也说:卯,茂也。
无论是“冒”还是“茂”,都是形容万物冒出地面,茂盛生长之意。
解释说:卯,代表二月。是从十二地支开始算起的,我们之前讲地支第一位“子”的时候就讲过,“子”代表十一月,那么依次算下来,子丑寅卯,卯就是二月了。
又解释说:“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这是把“卯”的小篆字形解释为“打开的两扇门”。
我们刚才讲了,“卯”这个音它通“茂”。每年的二月,春天一到,阳气上升,大地解冻,地门打开,万物复苏。此时昆虫破甲,植物破土,都意味着新生。
后来,就是“卯”这个字的本义渐渐消失,将它假借为地支的第四位。也是十二时辰之一的“卯时”,也就是每天上午的5:00-7:00。
这个时辰,在旧时的官署,是开始办公的时间,所以上班点名也称为“点卯”,今天就叫“打卡”。
早饭一般都在这个时辰吃,所以称为“卯饭”;吃中饭,是在后面辰巳午未的“午时”,故而又称之为“午饭”。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五讲:辰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系列 第五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本讲的两个话题是:
第一个话题:读故事,理解贫和穷的区别;
第二个话题: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五字:辰。
第一个话题:读故事,理解贫和穷的区别
黄侃先生在《文字学笔记.小学》这一章里提出了三个对文字“正当明确”的要求:对一个字应当有正当明确的解释、正当明确的由来、正当明确的使用。这三个“正当明确”就是要人们明白字义、明白字形的演变、还要会使用,这是最基本的“小学”功夫。
黄侃的老师是章太炎先生,他在成都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向他“叙述己贫”,就是说他自己现在没有饭吃,想请章太炎向四川当局推荐一下,给他找个差事混饭吃。章太炎听了勃然大怒,说:“你一贫已至此,若至穷时又将如何呢?”意思是说:你现在贫的时候就想请我给你走后门,如果再是穷的时候又会怎样呢?
同时在坐的还有个赵姓朋友,他觉得既然那个客人是章太炎的朋友,也不好让他下不来台,于是他就打圆场问到:“贫与穷亦有异乎?”“贫”和“穷”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
章太炎说:“异甚(太不一样了),所谓贫者,以其贝分之于人,而己身尚不至一无所有。”
章太炎说:贫,就是把钱分给别人而已,因为“贫”字上边是一个“分”,底下是一个“贝”。“贝”在古代是作为货币来使用的,所以他说“以其贝分之于人”,但自己却不至于一无所有。“若穷,则弃家而无有,孑然一身藏于穴内,安能与贫并论乎?”有个词叫“人穷志短”,因为你看这个“窮”(穷的繁体字)字,上边一个“穴宝盖”底下一个“躬”。
“穷”是什么意思呢?穷,是完全失去了方向,没有路走,然后把身子缩起来,藏在一个洞穴里边。因此章太炎才说贫和穷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
广老师总结:“贫”只是物质上的匮乏,而“穷”则包括精神上的迷失。我们来举几个例词验证一下:人穷志短、穷凶极恶、理屈词穷、贫病交加;劫富济贫、嫌贫爱富、一贫如洗、穷困潦倒。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贫”与“穷”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把“贫”和“穷”两个字置换一下,明显就感觉出问题来了。
后来,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个赵姓朋友就对别人说:“我读书数十年,今日方才懂得贫穷二字之字意。”
《说文解字》一般都是从甲骨文字形开始,目的是能让我们回到这个字初始的生命状态。明白它的本意、它的引申意、它的演绎过程以及如何拆字、解字,然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举了。希望大家也能够学会这种方法来好好学习汉字。
曾经有位读者在我文章评论区问我“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我明白他的意思。如果能让更多的读者学习到知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汉字的内涵、体会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觉得做一个新时代的孔乙己又有何妨呢?
第二个话题: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五字:辰
我们今天要解的字是十二地支的第五个:辰。
辰,本为象形字。
甲骨文的字形,略像蚌壳;金文的字形极像蚌壳。在上古时代,以大蚌壳当农具,因为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发明金属的锄头,只能拿大贝壳来锄地。这样解释或许有读者不太相信,那么我们来看几个和“辰”有关的字,便能打消疑虑了。
首先我们看农民的“农”繁体字(農),底下就是个“辰”。古文“農”写作“辳”。
还有“耨”(nòu)这个字,表示古代锄草用的农具。左边“耒”(lěi),右边“辰”加“寸”字。“寸”在字形上就是一只手的样子,表示用手拿着贝壳来锄地。而“耒”字则表示以前耕田时所用犁的那根曲木,“耕”字的左边也同样是这个“耒”。
还有“赈”字,在这里“辰”就已经等同于“贝”,表示金钱的意思了。这些字,都跟“辰”有关,也就是跟古代的贝壳有关。当“辰”字被假借为地支的第五位时,它的本意就由后造的一个字“蜃”所代替了。什么叫“蜃”?蜃就是大的蛤蜊。小的叫“蛤”,大的就叫“蜃”。汉语里还有好多个字,都跟这个“辰”字有关。比如嘴唇的“唇”字,上边儿是一个辰,下面是一个口,为什么呢?因为蛤蜊有两个能开能合的蚌壳,像人的嘴唇一样,所以辰加口为唇。
另外蛤蜊的身体能从壳中伸出来蠕动,遇到情况又能突然缩回去,所以就把突然出现的动作称为“震”或者“振”(震、振古通用字)。再有,蛤蜊趴着不动时能藏身在它的甲壳当中,就像人怀孕时一样,所以又把怀孕叫“妊娠”。我们知道华夏祖先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很少见到大海,所以上古时代就把稀有的贝壳当成了货币。凡是以“贝”为偏旁的字,都跟财富和金融有关系。比如贫、贱、贵、买(買)、卖(賣)等等,都和“贝”有关系。
后世一般多用“辰”字的假借义,就是把它用作地支的第五位。在地支当中,“辰”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指时间或者光阴。在一天十二时辰当中的“辰时”,就是指上午的七点至九点。在一年之中,辰就表示每年的阴历三月份。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边,他就把“辰”解释为“震”。他说:辰,震也。三月阳气动(春天),雷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春雷响,万物长。)第二个意思是指的日月星,把它们叫做星辰。因为第一个意思是时间,而且时间往往和日月星的运行有关系。比如《荀子 礼论》里面就说:“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天上的辰星,它专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里的水星。
北辰,则专指北极星。《论语》里边儿就有这样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关于“辰”字,广老师就讲这么多。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辰字的本意是贝壳,引申意义是光阴和时间。这样很多关于“辰”的形声字我们就可以自己来理解啦。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六讲: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本讲的两个话题:
第一个:如何系统的学习国学
第二个:解读十二地支的第六字:巳
第一个话题:如何系统的学习国学
有很多网友问,如何才能系统的学习国学呢?
什么叫“系统”呢?从童子功开始固然是好,但因为时代的原因,我们现如今大多数成年人在儿童时期并没有受到过系统的国学知识训练,成年后再想学习,会有难度吗?
我的答案是:“没有”。只要用心去学,以成年人的智力水平与人生经历,学习起来会事半功倍。
那么学习国学的步骤和条理大概是怎么的呢?现在有很多人,都是乱学、杂学,没有章法没有条理。在以前,孩子小的时候为什么要先读《三字经》、《弟子规》?
因为《三字经》告诉了我们读书基本的次第顺序和章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零散的国学知识贯穿起来,把我们积累的那一大堆常识、百科知识纳入一个清晰的框架体系之中。随时检查自己哪些东西是有用的,哪些东西是没用的,哪些东西是需要补充的。
比如说《三字经》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是告诉我们“人贵习性”,一个人的秉性是最重要的,根基要好,才能谈接下来其它的东西。
接着是讲环境的重要性:“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
“首孝悌,次见闻。”这又是讲到了学习的次序,应当以品德为先、知识第二。
后面接着讲的是一些笼统的知识结构,包括数学、天文、地理、民生、书法等等,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物,都有所涉及。
关于读书次第,《三字经》是这样安排的: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这是先读古人的“小学”内容,然后再读“四书”。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四书”读完了,再读“六经”。
“经子通,读诸史。”经、子之书通了,然后可以再读“史”。
因此,黄侃先生说:“有系统,有条理,因简驭繁,方为有学。”
大道至简,书要读越读越薄。“得意忘言”是读书的一种高境界,我们不能越搞越复杂,最后把自己都迷进去,走出不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时候读了太多的互相矛盾的内容,而自己内心里又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支撑。
所以黄侃先生认为,中国最重要的书籍大概有二十三部,分别是:《十三经》、《国语》、《大戴礼记》、《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荀子》、《庄子》、《昭明文选》、《文心雕龙》。
其中《说文解字》和《广韵》是小学的专著,《文选》《文心雕龙》是文学的专著。
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都要读几部能够被称为“经典”的书。
什么叫经典?两个定义:第一,永不过时;第二永不时髦。
如果说读几部有难度,那至少应该读一部,人这一辈子如果能有一部书“垫底”,这辈子就没算白活,走到哪里都能将腰杆挺的笔直。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那就是你的“底蕴”,你的自信源自于你意识深层的认知。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概论”之类的教科书不能算“书”,“小说”也不能算“书”。
《黄河文学》主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郭文斌老师他曾经说过:“读书要以五百年为界,五百年至今的书不读。”虽然他的这个观点有点主观,我并不是很赞同,但我也建议大家多读一些古人的书籍,明、清时期也有很多著作值得认真阅读的。
当代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书读完了》,里面记载一则关于他和陈寅恪先生的故事。他说在陈寅恪先生年轻的时候去见一位很有名的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那位老人家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啊!我只能读中国的书。可是中国的书都让我读完了,我没得读了。”陈先生当时就很惊讶,书怎么可能被读完了呢?仅仅《四库全书》就多大的量啊?
后来陈先生说:“等我老的时候,才知道那句‘书读完了’说的相当有道理,因为中国古书有价值的也不过就是那几十种而已,而且年代越往前,可读的书就越少,所以中国的书是能读完的。”
黄侃先生他说:“凡治小学,必具常识;欲有常识,必经专门之研究始可得之。故由专门而得之常识,其识也精;由浏览而得之常识,其识也迷。盖专门之小学,持之若网在纲,挥之若臂使指;而浏览之学,则雾中之花,始终模糊尔。”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使我们要积累常识,也得是经过“专门研究的”,而不是道听途说来的“浏览之学”。
第二个话题:解读十二地支的第六字:巳
“巳”这个字是象形字。
在甲骨文、金文里的字形都是“子”。有着大脑袋、有胳膊和腿的这个“子”。
所以郭沫若先生认为:“巳,实象人形。”像一个人的形状,有专家考证,在古文里边“已”和“巳”是同一个字。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只是一个半封口、一个全封口而已。
古代拿刀在竹板上刻字,可能稍不注意就写连笔了或者刻串了。所以这两个字在上古的时候可能真是一个字,都是“人”的形状。后来的这两个字分开了,意思也就不一样了。
小篆里边,“巳”的写法就发生了明显的“讹变”,讹变就是错误的变化。因为你从小篆字形看不出有“子”的含义了,反而更像一个盘着尾巴的蛇。
所以在《说文》里说“巳为蛇之象。”在这句话的原文里,“蛇”字写的是“它”,即“巳为它,象形。”“它”在古文里面就是蛇的象形,就表示蛇,只是后来被假借为你我它的“它”,并且另造一个“虫字旁加它”的“蛇”字,表示蛇。
其实,已和巳的本义都是人。比如说祭祀的祀字,左边是一个部首“礻”,右边是“巳”字。他表示什么呢?他就表示一个人跪在供桌祭台前边祈祷的样子。“礻”就是“示”字,它就是一个供桌的形状,表示祭拜天地祖先的意思。
巳,被假借为地支的第六位之后,作为“人”、“子”的本意就消失了。
“巳时”在十二时辰中,指的是上午的九点到十一点。所以身体不好的人、需要养病的人,要注意巳时养生。在巳时睡觉,是一天里边最补的时候。对身体不好的人来讲,这个时间是相当相当好。
另外,“巳”这个字的音通“四”。我们之前讲过,汉语中同音往往同义,那么它也就代指每年的阴历四月,所以《说文解字》里说:“巳,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在这里,“巳”表示已经。
蛇表示阳气出来阴气掉头回复的象,所以在十二生肖里边巳属蛇。
我们前面说过,巳与已、己的字形非常像。但是字音字义都不同。
自己的己,这个字我们讲过,它是用栓着丝绳的箭射鸟,鸟和射出去的箭都能够拉回来归自己。所以他代表自己的意思!
已经的已和巳我们讲过了它的本义是人。
已,它是半封口。它代表什么呢?代表尽也。有止,有毕,有成的意思。有停止完毕,有完成的意思。比如《诗经》里面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个已就是停止完毕的意思!我们经常说的“这件事儿我不得已”,那就是不由自主停止不了的意思啊!古文里也有“已矣乎”,意思是完了,都结束了!所以我们要注意的三个字的使用区别。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七讲:午
本讲的两个话题:
第一个:解读十二地支的第七字:午
第二个:《康熙字典》的故事以及它的意义
解读“十二地支”第七字:午
“午”字,排在十二地支的第七位,午字的本意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杵”(chǔ)。
它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就是两头圆粗、中间有细腰这样的一个“杵”形,在古代,这个“午”是用来舂米的工具(它的原始意义)。
“午”字的金文字形,他把上端左右加了两个把手,可以让两个人共同抬着,舂多一点、重一点的东西。后来到了小篆的形体,这个午字就不像“杵”了,楷书就更不像了。小篆字形中,将原本中间的“点”演变成了“横”。
既然“午”的本义就是“杵”,那么以杵捣臼才能舂米。我们想像一下,舂米,就是上下来回相对的动作,所以“午”就有抵触违背的意思。后人就把“午”加了一个“竖心旁”,形成了忤逆的忤,表示叛逆,不顺从;或者加一个“走之底”就是迕,迕是指背道而行的意思,也有“不顺从、来回折腾”的意思。
《庄子》里边就说:“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古代有大不敬、十恶不赦的罪,其中就有“忤逆”。忤逆就是不孝养父母、甚至杀父杀母。忤逆也就是跟父母的意志相违背,跟国家的法律相违背。
忤逆,代表不顺从,由不顺从又可以引申出纵横交错的意思。所以“午”这个字,还有纵横交错的意思。比如说,在《礼记》里边讲用食物来祭祀的时候,经常用一个词叫“午割”。“午割”可不是中午的时候割肉,而是一横一竖纵横交错的割!
当“午”字被假借为地支第七位,它自己的本意就消失了,所以才造了这个“杵”。午和杵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午”就专门用于地支里边的一个符号!
在我们都会背的这句“锄禾日当午”里,这个“午”当然是指的是一天当中的中午,这就是用地支来计时。所谓夜半子时、正晌午时,“午时”指的是中午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的这个时间段!子时则是指半夜的十一点到凌晨的一点钟。
我们还可以这么理解,将“午”字排在十二天干的第七位,也正是“过半数”的时候,十二的一半是六,而七则是刚刚过了“半”。这就和一天当中“中午”的午时相适应了。从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六个字中,可以总结得知,“天干地支”的任何一个字排序都是有讲究的,绝非胡乱排列,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所在。
“午”还是个部首字。在《康熙字典》里边,凡是由“午”组成的字大都与违背或抵触有关系。
另外“午”与“五”同音相通,所以,在一年之中,午又指每年的五月份。
所以《说文解字》里边说“午,五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也。” 意思是说五月阳极而阴生,这个意思正好又类同于“逆转”。就像以杵捣臼时,来回交替的样子。
“午”这个音还通跳舞的舞。天地交午,即指的是天地氤氲之气,交午于午时。午时一阴生,子时一阳生。在午时的时候阳气发展到了极致,阴气开始上升了。阴阳二气,氤氲交感,他们交舞于午时,好像在空中舞蹈一样。所以,午时是阳气旺盛到极致的时候!
以上所讲,就是“午”字的一个演变与发展过程,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一定各有所得。
《康熙字典》的故事以及它的意义
上面我们提到了《康熙字典》,那么我们就再来具体谈谈《康熙字典》。
有一句古话是这么讲的:何为国学?五经文言何以复兴?《康熙字典》。
据说清朝顺治皇帝出家离宫之前给他的儿子玄烨留了一封信(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这封信最后没有署名,它只写了两个符号或者说就两个字,两个什么字呢?“八叉”。
玄烨不知道什么叫“八叉”,问了好几个大臣,有个大臣后来跟他说,把八叉合起来念“父”字。这封信可能是你爹给你的遗言吧!玄烨才知道这个是父亲留给他的信,于是乎他就立了一个志愿,要把天下所有的字通通攒在一起,让大家能有一个地方查找这样的字。后来在他主持下编的这本大字典就叫《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在康熙年间,由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的学者奉旨编纂的一部大型的辞书。那么它的基础是什么呢?是明朝的两部字典《字汇》和《正字通》。在这两部辞书字典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所以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也就是政府出钱来修的字典。
《康熙字典》采用的是部首分类的方法,他是按笔画排列单字。如果我们不熟悉部首和笔画的话查字很难。它按照部首分类,按笔画排列单字,按照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分成上、中、下三卷。
按照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的分类,然后排列韵母表对应汉字。这样收录了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汉字。它是我国辞书编撰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以后的二百多年时间里,它一直是一部影响最巨大的、使用最广泛的字典。以后出品的很多的字典,几乎都是在他的基础上增删而成的,而且以后没有任何一部字典,收字能够超过它的。它不但把古代字书里所有的字几乎全部收录进去了,就连一般见不到的生僻字,在这里面也可以查到了。所以《康熙字典》是一部很重要的辞书。
《康熙字典》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音义收集得特别的详细,而且条理特别清晰。所以在今天如果你是做古文字学的或者是我们学国学的,这本书还真是离不开呢!
最后,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转发、**与收藏。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八讲:午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的,是十二地支的第八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的未,是个象形字,他的甲骨文字形像个麦穗。郭沫若先生认为,未就是麦穗的穗的本字。后来因为未字被假借为地支的第八位用了,所以又再造了一个麦穗的穗来代替原来的那个字的意思。
阴历六月就是我们阳历的大概七月左右,金、木、水、火、土五行中,木在未月老成。说文解字里面说,“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于未,象木种枝叶之形也。”就是说,六月份的时候,就是未月,各种各样的水果甜酸苦辣咸的滋味都已经具备了。在五行里边,这个木已经变成老木啦,就是那个植物的枝叶已经长到极致了,不可能在往上长枝叶了。
在《释名》这部书里边说了“未,昧也。”为什么呢?他说日中则昃,就是太阳过了午时,就该往西边走了,日西斜叫昃。没有那么亮了,慢慢幽昧了,所以过了午时就是未时,就是下午一点到三点了,阳光越来越昏暗不明了。
“未”的本义是繁茂。枝叶繁茂就会遮蔽光线而显得昏暗,因而用作否定词,表示“没有,不曾”的意思。比如《荀子天论》里面说:“故水旱未至而饥。”水灾旱灾还没有来呢,人们就挨饿了;如成语“未卜先知”。一般说来,“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如“未能免俗”。
未字放在句末,有的时候还可以当疑问词来使用。如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如《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可以言未?”可以说了吗?
未土所对应的类象:为燥土、木库,引申为花园、庭院、墙堰、干井、新建的宅兆、加工木具之所、林场、木材厂、菜园、果园、为酒食店等。花园为什么要属未而不属卯呢?因卯木旺盛,自成茂林:未是木的墓库,比如墙亘里的花木,并且从杂而生,所以未叫做“花园”。
未土所对应的身体部位:胃、腕、皮肤、肌肉、脾及消化系统等。
未所对应的数:0、2、5、6、8、10。
未象:温土、田园、公园、庭院、墙堰、林场、休闲、陶冶、情趣、饰物、酒店、酒食、土产、建筑物、营造、医药、化工、热毒;于人体为脾胃、腕、腹、口腔、肌肤、脊梁;动物为犴、羊、鹰。
未为风伯,属西南,分野为广西西部、贵州。另辰、戌、丑、未四支虽各有分野,但土属中心,所以其分野均兼河南、湖北中原之地。
人品:未为师巫、寡妇。
总类:未为土,为井圈、坟田、垣墙、酒肆、茶坊、神堂、佛殿、过院,为老妪、白头翁、牧羊人、父母,为宴会、酒食,为印信,为腕膈、脊梁、胃门,为衣服、药饵、酒器、乐器、幡帘,为桑、柘、麻,为羊、鹰、雁、鸽、鹊。意译与解说:未土旺相为墙垣、为酒肆、为茶坊、为佛殿、为神堂。未土死囚为宅兆、为井、为过院。未乘天空为井泉(按:未中有井宿),加辰为田园,加卯为林木。未日乘白虎为宅兆或赛场,陶冶等。未土在人,旺相为父母、为妹、为嫂、为牧羊人、为宾客;死囚为寡妇、羽士、酒匠、帽匠、老妪、白头翁。未加亥为继父,未加酉为继母,未乘太阴为姨或小姑,乘天后为舅姑。未加未为醉人,未加寅为婿,未乘天后加日辰上为公婆,未乘六合为僧,未加酉丑为老人。未土在物,旺相为冠裳、为印信、为酒食、为木棉;休囚为桑叶、为笙歌、为医药、为帘。未乘龙后加寅卯为麻,未加子为酱,为贺宴。
未土在姓为朱、秦、高、章、张、羊、杜、井、魏、杨。凡土旁、羊旁类皆是。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九讲:申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天干”所代表的是天道,“地支”所代表的是地道,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就是“天地大道”,也是古人认为的“宇宙之道”,故而古人曾说:“圣人动效天道,静法地道,行由人道”。一动一静,一阳一阴,万物万理皆包含其中,而“人”是集“阴阳”于一体的“最灵性”的生命存在,所行之道,当然也就集天地之道于一体了。
在《周易.乾.文言》中也有这么一句经典名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里的“大人”,并非指那些位高权重的人,而是指明“道”理的人。这样的人物才能与天地合德,做到自强不息,厚载万物;他们的人格魅力就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泽被苍生;他们布政行事,会遵从四时运行的规律而井然有序;他们会对鬼神心存敬畏,无论吉凶祸福,都能泰然处之。
这些章句,都能很明确地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最顶端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无上智慧。
在今天讲“申”字之前,广老师先带大家来复习一下前面所讲过的八个地支所代表的含义,看看他们之间是如何形成关联的:
1,子:代表草木的种子,吸取泥土中的水气,准备萌芽生长;代表农历的十一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夜里的11:00-01:00。
2,丑:古意同“纽”,代表种子发芽后,弯曲的芽儿即将冒出地面;代表农历的十二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夜里的23:00-03:00。
3,寅:即“引”,芽儿引而向上;也有“演”的意思,种子遇水则“演变”,迎着春天的阳光伸展身体。代表农历的一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凌晨的03:00-05:00。
4,卯:即“茂”,很多汉字同音即同意,表达已经“引”伸到地面上的芽儿茂盛生长。代表农历的二月,天气也暖和了,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早晨的05:00-07:00。古人上班要“点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上班打卡,由此可见,古人上班是要在早上7点以前到岗的,当官也不容易啊,4、5点就得起床准备了。
5,辰:即“震、伸”,此时阳气已经生发过半,万物苏醒,震起而生。代表农历的三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上午的07:00-09:00。(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无论是在一年当中,还是在一天当中,地支所代表的内涵都是和天地大道非常契合的。)
6,巳:即“起”,万物生长而起,此时阴气消除殆尽,纯阳无阴。“巳”为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在创造这个字的时候画的就是一条蛇的样子,它是象形字,请看下图。
商 · 殷墟甲骨文
周 · 大盂鼎铭文
像一条尾部盘起,头部高昂的眼睛蛇。这或许也是它为什么表示“起”的意思来源吧!它代表农历的四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上午的09:00-11:00,这个时候黑夜的阴气已经完全散尽,阳气充沛。
7,午:即“仵”,有“逆反”之意。此时阳气充盛到极致,阴气开始萌生(阳极而阴)。万物也是丰满生长,即将结果。它代表农历的五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中午的11:00-13:00,这个时候也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同时也是由热转凉的时候。
8,未:即“味”,果实即将成熟,有了香味,同时也代表万物皆成长到有滋味的阶段。它代表农历的六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下午的13:00-15:00,品味下午茶的时候到了。
由以上八个地支综合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无上智慧,将复杂的天地之道用最简单的字来描述出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地支的第九位:“申”
申,即“身”,指果实都已经长成,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它代表农历的七月,在一天的时辰中代表下午的15:00-17:00。
《说文解字》中许慎解“申”字说:
申,神也。七月时,天上阴气形成,它的体态任自伸展、收束。
“申”字有“伸展”之意我们能理解,为何还有“收束”之意呢?这就要从“申”字的甲骨文和篆书演变上来寻找答案了。
“申”字金文
“申”字篆书
我们从“申”字的篆书上寻找到了答案:
篆书“申”字,由左右两只“手”加上中间的“丨”组成,左右两只“手”组成现代的字就是“臼”,有约束自持之意,而中间的“丨”(读音同“滚”),之前广老师也讲过,是有贯通之意,可以自下而上(比如“上”字中的“丨”就是自下而上,引而上行,所以表示“向上”的意思),也可以自上而下(比如“下”字中的“丨”就是自上而下,引而下行,所以表示“向下”的意思)。
而“丨”字在“申”字中,是指上下贯通之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左右两只手想要约束住它,而它又在中间努力的上下贯通,这样创造出来的“申”字是不是很有内涵呢?
所以“申”字既有约束又有伸展之意。
举例说明一下:
第一,表示舒展、伸直之意。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在《北征赋》中有这么一个词:“行止屈申。”这里的“申”就同我们现在用的“伸”是一个意思。
第二,表示约束、告诫之意。我们现在有个常用词“三令五申”,这里的“申”就是指约束、告诫。
接下来,我们再看几个跟“申”有关的衍生字:
1,伸:加了单人旁,表示伸展更加形象;
2,呻:加了口字旁,本意表示诵读;在古文《礼记》中有“今之教者,呻其佔毕”,“佔毕”就是指现代的书本。
3,绅:加了绞丝旁,表示绅士的绅。为什么加了绞丝旁就表示绅士了呢?因为在我们华夏古代,士大夫都系一根大带子,这个带子或许就是用丝绸制作的,而“绅”的本意就是指这根大带子,这下明白了吧?
4,神:加了“示”字旁,我们之前也讲过,凡是跟“鬼神”有关的字都是加“示”字旁,比如“社、祀、祖、祝、祈、福、祠”等等等等。
5,审:加了宝盖头,宀读音同“棉”,它的本意是指房屋,引申为覆盖之意,所有“审”字就是表达在屋子里弄清楚是非曲直。
在十二生肖中,“申”代表的是猴子,至于为什么如此安排,大约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下午三至五点时,猴子变得异常的活跃,不断地伸展它的四肢啼叫;
另一种说法是最初的“申”字字形像猴子的脸,好像也有那么点道理。
“申”字甲骨文
最后再稍带着普及一个小知识:上海为什么称为“申城”?
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江浙沪”中的沪是指上海,那么上海又为什么称为“申”呢?其实很简单,是因为在战国时期,上海这个地方是春申君的封邑,那时只是个小渔村而已,故而别称为“申”。后来在晋朝时,因渔民用来捕鱼的工具称为“扈”,后又改成了“沪”,故而现在又简称“沪”了。上海著名的黄浦江,又称“春申江”、“申江”。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十讲:酉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酉”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形状都画得像一个酒坛子。
酉 字甲骨文
这个字的本意,就是指“酒”,古代没有“酒”这个字之前,酉和酒是通用的。
我觉得它应该算是个会意字,不能算象形字,这个观点不知大家是否能认同?因为它画的虽然是酒坛子的形状,但它表示的是里面的酒。
“酉”字的甲骨文图案中,下面两条横线,代表的应该是酒坛子底部的图案线条,最上面的一横代表的酒坛的盖子。
在现代,和“酉”字组合的字,都和“酒”有关,比如:酝酿、酩酊大醉、酗酒、小酌一杯、酱酒、祭奠……
如此,我们便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酉”字的解释了。他说,酉表示八月,高粱、谷子都已经成熟,可以酿酒,有所成就。
丣,是古文“酉”字写法。
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个古文的写法呢?因为它从另外一个方面描绘出“秋高气爽”的八月。“丣”字下面部分,是我们现今认识的“卯”字,而“卯”字,在我之前写过的十二地支文章中就已经介绍过了,它表示二月。
二月,春天刚来临的季节,贺知章的《咏柳》中有一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最好的佐证。所以,“卯”字表示春门已经打开,万物开始生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么我们再看“丣”字,它在“卯”字头上画了一根横线,表示到了八月的秋季,春天打开的这扇春门关闭了,这时的门就变成了“秋门”。我又想起了一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证:“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古人用这样的创意来创造文字是不是太伟大了呢?这样的智慧简直是妙不可言的。
我们再仔细想想,在上一篇“申”字的讲解中,我提到了“申”表示七月,万物的身体都已经有所成就,到了八月,谷物自然都已经完全成熟,当然也就表示有 了“成就”啊!所以许慎在解释“酉”字的时候,就很简单地说:酉,就也。这也是一种大智慧啊!
我们中华文明流传5000年而不衰,为什么?
就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是完整的、系统的、圆满的,而且是经过实践的,符合大自然运转之道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法自然”。
“酉”字在十二地支中排名第十位。当它被借到天干地支之后,它的本意渐渐地就被忽略了,然后就在它的旁边添加了各种偏旁部首来表达各种引申意思。酒是液体,自然就在旁边加上三点水旁,表示“酒”了。
以上就是“酉”字的初始本意分析。
“酉”字在地支中为什么与“鸡”搭配呢?
为什么它不与猪、狗、猴等搭配呢?
在十二地支当中,只有“申猴”和“酉鸡”五行属性是“金”,所以我们就有了“金猴”和“金鸡”一说,至于其它的都不正宗。
而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方位上它们有各自的地盘,这个很多人都有大致了解: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
写到这里,我突然联想到一个我们常用的词语:东西。
这个词很有中国特色!
比如说你手里拿了个盒子,对面来了位你的朋友,他很好奇,就问:“你盒子里装着什么东西啊?”
再比如有人骂人:“你算个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用“东”和“西”两个方位词来表达这些意思呢?为什么不用“南北”呢?
这或许就要从它们所代表的五行属性上来解释了。
因为“东”所代表的“木”、“西”所代表的“金”都是可以被人们拿起来的物体,而“南”所代表的“火”和“北”所代表的“水”一般都不易被人拿在手里。而用作骂人的“算个什么东西”则有可能表示侮辱性的,“你不算是个实体”、“不是个人物”。(这一观点仅供大家娱乐)
好像有点扯远了,我们回到“酉”字上来。
现代“酉”字,我们可以将之拆分为“西+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西 篆书写法
首先看“西”字的古文字写法,是用一只鸟儿归巢的图形来表示的。一天中,当太阳西下,即将落山时,鸟儿都会飞回到自己的巢穴当中,所以用这样的图案来表示“西”。古代的“西”也就是“栖”,这样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明白“栖”字的由来了。
而每当太阳落山,天将要黑的时候,就是鸡进圈休息的时间。它一天的工作完成了,蛋也下完了,也就有了“成就”。太阳西下,落入地平线之下天也就黑了,“酉”字下面的一横,我们就可以将它理解成“地平线”了。所以在地支当中,就选择了鸡,作为“酉”的搭档了。
将横线理解成地平线,并不是随便一说,而是确有根据的,比如说:旦、亘、上、下。
这些字都是如此:早晨的太阳刚刚升上地平线,所以我们称之为“旦”;如果太阳一直在天地之间,那么就表示永恒的“亘”;小草刚刚发芽,露出地平线向上生长,就是“上”,古文“上”字就是“丄”。
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自然理念。
最后我再简单讲一下“酉”字在古代医学中的运用。
古代“医”字有两种写法:醫、毉。
第一个“醫”,我们可能理解成现代正常开药治病的医生,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医生可以用“酒”治病,应该就是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
第二个“毉”,我们可以理解成当时的“巫医”,他们是不用汤药给人治病的,说好听点叫做“心理医生”,说不好听的就是“跳大神”的。
那这个巫医治病到底有没有效果呢?这个我们不作深入讨论。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完备、符合自然之道、宇宙之道,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本,是中华民族的珍宝,我们一定要重视它、守护它、传承它,不要因曾经一时的落后就诋毁它、放弃它。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十一讲:戌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很多读者对于“戊、戌、戍”这三个字的读音和字意容易混淆,跟这三个字相关的还有“戈、戎、戒、成”。
没有仔细研究过汉字的读者,可能对这几个字之前并未产生过“关联”的想法,今天广老师简单地给大家理一下它们之间的“亲戚关系”。
1,戈:指平头的戟类兵器(以下各字皆包含“戈”部,所以都跟兵器有关);
2,戎:指兵器;有个常用成语叫“兵戎相见”,就是指以武力相见,用战争解决问题。“兵”字的本意是指“军械”,后来也代指拿军械之人,也就是士兵。“戎”字从造字结构上来看,为什么会指兵器呢?原来古汉字的“戎”是由“戈+甲”组合而成的,这样就很好理解了。(请看下图“戎”字的篆书写法)
3,戒:保持警惕,做好战斗准备。它的字型是由“戈+廾”组合而成的,“廾”表示向上托举的两只手,请大家看一下它的篆书写法就一清二楚了,像极了两只手举着兵器的样子。
4,戊wù:中宫。在五行当中它代表“土”,方位居中(具体解释可参考广老师之前发表的“天干系列”中“戊”字专讲)。在古代,“戊”的读音同“茂”,表示的意思也指植物茂盛,所以后来在“戊”字上面加了草字头,专门表示“茂盛”,而“戊”字则被假借到了天干中专用了。
5,成:就也,指实现、完成。在古汉字当中,“成”字中间的“横折钩”部分是写成“午”的(见下图),所以它是由“戊+午”组合而成。“午”字在十二地支中排列在第七位,属于居中的,所以我们常说“中午”。“午”也代表了事物发展到了巅峰,正处于转变的时候,所以它和代表茂盛的“戊”字组合,就代表了完成、成就。
6,戍shù:戍守边境。它是由“戈+人”组合而成(见下图),就像一个手里拿着兵器的士兵站在边境线上保家卫国,无惧风雨冰雪。
7,戌xū:消灭、消失的意思。在十二地支中,它排在第十一位,代表农历九月。此时,夏季的炎热已然消退,天地间的阳气变得很微弱,大地上各种农作物都已经成熟收获,阳气下行转入地层。所以我们将“戌”字拆解成“戊+一”,“戊”代表土,“一”代表那一丝阳气,它深藏于土中。
五行中讲:“土生于戊,盛于戌。”《毛诗传》又讲:“火死于戌。”
所以“灭”字就由“戌+火”组合而成。后来又另加了“三点水”旁,这个含义就表达得很清楚了。(见下图)
戌,在一天的时辰当中,代表晚上的7点-9点。它在十二生肖中又和“狗”搭配,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是因为在一天的这个时辰当中,人们都已经开始休息,进入梦乡,狗狗这时候担负着看家护院的责任,它在夜晚的时候,视觉和听觉都特别敏锐,所以才选择它与“戌”搭配。
《说文解字》之十二地支第十二讲:亥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当我看到“亥”这个字的时候,总会想起我在《说文解字》这本书中第一次读到它注解的时候的心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非常震撼的。对于《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的敬佩之情,那真的是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因为在我读完了他对于“亥”字的解释之后,更加明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之所以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那都是因为古代华夏大地上的先哲们,用他们的大智慧为我们后人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完美无缺的文化道统。我们只要遵循着这个道统,就可以繁衍生息、延绵不绝。
许慎这样解释“亥”字:
亥,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怀子咳咳之形。亥而生子,复从一起。
亥 篆书写法
我们在讲十二地支“亥”字之前的“戌”字的时候就说到,“戌”时深秋,瓜熟蒂落,万物皆已成熟,种子落地,之前盛夏的酷热已经基本消散,天地间一缕阳气也沉入地下。此时就到了阴气极盛之时,所以到了“亥”时,就有一丝阳气重新产生,寓意着新的生命开始孕育,一个新的生命循环即将开始。
这就是许慎说的“微阳起,接盛阴”。
我们从上面“亥”字的篆书写法上能看出,上部是“二”字,下部是两个“人”字,在左下部还有一个弯勾,这些符号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我们在上一章“戌”就谈到,“一”代表了“阳”,“二”代表“阴”。在这里,“二”也代表“一阴一阳”,也可以理解成“一男一女”。在“二”的下面就是两个“人”字,右边的代表“男人”,左边的“人”加上那一笔“弯勾”代表了一个怀孕的女人,是不是很形象呢?
天地间的那一缕阳气沉入地下,就表示“阴阳相交”,种子落入大地,所以就能孕育出新的生命。这就是自然法则。
“亥而生子,复从一起”
既然“亥”已经孕育出了新的生命,接下来就是“子”的出生,就又回到了我们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子丑寅卯”的“子”了。至此,一个生命新的循环又开始了,这就是“生生不息”啊!
如果有读者看过《说文解字》这本书,就一定会发现,这本华夏最早的字典,第一个字就是“一”,最后一个字就是“亥”,这其中的内涵就不言而喻了。
老子的《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天地之初,“一”是最早出现的,所以许慎将它排第一位,而最后一个“亥”字既代表了结束,同时也孕育着新生,这就叫“始一终亥,亥终而复始一也。”
“亥”和十二生肖中的猪为什么会产生关联呢?
这还得从“亥”字的甲骨文说起。
豕 亥 甲骨文字形
根据史料记载,“亥”和“豕”字,在甲骨文中是同一个字。而“豕”就是“猪”的意思,有个成语叫“狼奔豕突”,就是说像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冲撞。
讲到这里,我的“十天干、十二地支”系列就已经全部讲完了,遍读下来,内心真的是感慨万千。
古圣先哲给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留下的大智慧,就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不可攀,我辈唯有仰望、膜拜。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这条道路上,虚心求教,仔细探索,切磋琢磨,只有如此,才能不负圣贤,不负时代,不负子孙。
02:关于“午”、“亥”地支藏干之我见
当代八字学者,都是沿袭古人的理论,即“午藏丁己土”、“亥中壬甲木”,认为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然而,笔者从几十年的批命成功及失败的命例中,发现了一条规律,那就是“午藏独丁火”、“亥藏壬甲戊”,也就是说,“午”中只藏丁火,“亥”中还藏戊土。子午卯酉四正星中各只有一个藏干五行。而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即寅申巳亥月(孟春、孟秋、孟夏和孟冬),由于孟月的上一个月为四季土月,即辰戌丑未月(季春、季秋、季夏和夏冬月),因此孟月是从季月演变而来,均藏有季月土的余气。而古人只承认寅、申、巳三孟月藏有孟月土的中余气,而不承认亥孟月藏有土的余气,这是欠妥的。
乾造:癸酉 乙卯 己卯 庚午 大运壬子,流年庚午。此造杀旺身弱,用神为印比火土,忌水木财官。早在1960年孟春,命主的妻子登门求测,问丈夫生病的事。当时笔者按古人理论批命,即“午藏丁己土”,认为午中有7分丁火,3分己土。日主虽弱,但有3分己土中气根,只要午中这己土中气根不受伤,日主则不会有凶灾。壬子运、庚子年,尽管岁运均为忌神,且二子冲午,午中丁火印星受伤,丁火为喜用,凡用神被伤,日主有灾,但子午冲,子水并不会伤害午中己土,只要日主这个独根——己土未受伤,日主虽生病,但不会有要命的事。于是笔者告知求测人,不用担心,过了仲春月(乙卯月)其病即愈。哪知进入仲春乙卯月不久,命主便驾鹤西去。类似这样的命局,笔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错断不下20余例,且百思不得其解。如果用“午藏独丁火”理论来批这个命局,就一目了然,日主己土无根,全靠时支午中丁火印绶作“靠山”生存,一旦“靠山”失去,日主则九死一生。
坤造:乙酉 乙酉 癸卯 癸亥 大运戊子,流年丁未。1967年仲春,命主的母亲登门求测,笔者一见八字,日主身旺食伤旺,应取财官火土为用,印比食伤为忌。笔者当年沿袭古人“亥藏壬甲木”的地支藏干理论,认为此命属“伤官伤尽”的命局(命局有食伤,而无一点官星),古人云:“伤官伤尽反为官”,再加之是日贵格(壬癸兔蛇藏,日支卯是日干癸的天乙贵人),便断命主是有一官半职的贵命。然而至今,命主已年过花甲,终生无官,也无名气,只是一普通农妇而已。还离婚三次,现为孤人一个。此造若按“亥藏壬甲戊”理论,日主在时支亥中有戊土余气官星存在,故不属“伤官伤尽”的命局,“伤官伤尽反为官”的断语在此命局不能用。况且,此造日主癸水虽自坐卯木天乙贵人星,但卯木食伤为日主的忌神,故此贵人难以起到贵人的作用。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笔者便使用“午中独丁火”、“亥藏壬甲戊”的理论批命。这以后,遇到有“午”、“亥”等字的命局,其批断准确率大大提高。回头又将笔者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曾错断的几十个带有“午”、“亥”的命局,改用修订后的理论,才终于找到了错断的原因。
乾造:癸亥 癸亥 戊申 癸丑 按陈规断法,认为此造一片汪洋,日主戊土坐申金,申中戊土为余气,为假根。时支丑本为日主之根,但亥丑拱水,半三会局,故日主以无根论。从财格真(也有人认为日主戊与癸合化水局成功,为化气格),从财格,财官食伤均可为用神,火土比印为忌。按此断法,与日主实际情况不符。
实际是:命主行壬戌运,小学读书成绩很好,进入初中,学业大大下滑。初中未毕业,便回家务农,至今在外打工,又无技术,打工收入极低,只能解决温饱。若按从财格,壬戌运,戌土应为忌神,怎么学业优秀?辛酉、庚申为食伤用神,怎么只是“温饱”?2008年,命主的父亲登门求测,笔者铁口直断:“您儿文化不高,初中而已,但小学阶段成绩好。进入初中成绩下滑,至今未行好运,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这四年中,八成是走南闯北,辛苦奔波,又挣不到几个钱……”求测人连连点头:“老师测得很准,可是有很多算命先生都说我儿应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现在正行好运,不是官员,也是个百万富翁老板……”此造日干戊土通根时支丑土本气根,命局四地支均有根(亥中藏戊土,申中藏戊土),四地支中的土连成一片,说明土不很弱,故日主只是偏弱,而非弱极,应取火土比印为用,财官食伤金水木为忌。
03:60甲子特殊干支组合总结
从日柱入手看命,是看命的重要角度之一。关注一些重要的日柱,单从日柱干支特定组合便能看出日主许多重要信息。
阴差阳错日:丙子 丙午 丁丑 丁未 戊寅 戊申 辛酉 辛卯 壬辰 壬戌 癸亥 癸巳
阳刃日:丙午 戊午 壬子 (丁巳 己巳 癸亥为自坐帝旺)
孤鸾日:甲寅 乙巳 丁巳 辛亥 戊申戊午 壬子
六甲正穷日:癸亥
八专日(淫欲煞):甲寅 乙卯 己未 丁未 庚申 辛酉 戊戌 癸丑
红艳日:甲午 丙寅 丁未 戊辰 庚戌 辛酉 壬子 (戊己见辰,乙癸见申)
退神日:丁丑 丁未 壬辰 壬戌
魁罡日:庚辰 庚戌 壬辰 戊戌
进神日:甲子 甲午 己卯 己酉
贵人日:丁亥 丁酉 癸卯 癸巳
仔细观察以上这些带煞的特殊日柱,会发现它们大多和“禄、旺、刃”有关系,并且有不少日子共犯多种“煞”。
下面换一个角度归类看看。
所有自坐禄日:甲寅 乙卯 庚申 辛酉
甲寅日属于八专日,属于淫欲煞。甲寅日还犯孤鸾煞。
庚申、辛酉日也属于八专日,属于淫欲煞。辛酉日还同时犯阴差阳错、九丑妨害煞、犯红艳煞。4
所有自坐刃日:丙午 戊午 壬子 丁未 己未 癸丑
丙午日犯日刃煞,同时犯差错。
戊午日犯日刃煞。同时犯孤鸾,九丑妨害煞。
壬子日犯日刃煞。同时犯孤鸾,九丑妨害煞。
丁未日阴刃,犯差错,犯八专淫欲,犯红艳煞,为退神日。
己未日阴刃,犯八专淫欲,为退神日。
癸丑日阴刃,犯八专淫欲。
所有飞刃日:丙子 戊子 壬午 丁丑 己丑 癸未
丙子日飞刃,犯差错。
戊子日飞刃,犯九丑妨害煞。
壬午日飞刃,犯九丑妨害煞。
丁丑日飞刃,犯差错。
己丑日飞刃,其他无犯。
癸未日飞刃,其他无犯。
在所有飞刃日中,癸未己丑无犯。
所有坐旺日:丁巳 己巳 癸亥
丁巳日坐旺,犯孤鸾。也认为是坐刃的。
己巳日坐旺,无犯。也认为是坐刃的。
癸亥日坐旺,犯差错,六甲正穷日。
所有戊日:戊子 戊寅 戊辰 戊午 戊申 戊戌
戊子日飞刃,犯九丑妨害煞。
戊寅日差错。
戊辰日犯红艳。
戊午日犯日刃煞。同时犯孤鸾,九丑妨害煞。
戊申日犯差错。同时犯孤鸾。
戊戌日魁罡,八专淫欲。
所有辰戌之上土、金、水日:戊辰 戊戌 庚辰 庚戌 壬辰 壬戌
戊辰日犯红艳。
戊戌日魁罡,八专淫欲。
庚辰日魁罡。
庚戌日魁罡,红艳。
壬辰日魁罡,差错、退神。
壬戌日差错,退神。
按照以上方法分类之后,大部分特殊日柱可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但仍然有辛卯 乙巳 辛亥 己酉 己卯 丙寅 丁亥 丁酉 癸卯 癸巳等10柱干支难以从规律上进行归类。如果一定要找出一定规律方便记忆的话,那就从自坐天乙贵人、进神退神等方面记忆也未尝不可。不过,如果按照60甲子分组从全盘来记忆,可能更有效果。
自编顺口溜一段:
甲子甲午号进神
甲寅八专孤鸾行
丙子丙午刃错差
丙寅丽日红艳花
戊子戊午九刃飞
戊寅申错申鸾归
戊辰红艳戌专魁
庚辰庚戌魁罡翻
戌加红艳申八专
壬辰壬戌错退神
壬午八专带飞刃
乙巳孤鸾做小妾
乙卯八九禄有得
丁丑丁未错退走
丁未加刃和八狗
丁巳坐旺孤鸾坠
丁亥丁酉天乙贵
己卯酉,进神有
己卯进神兼九丑
辛卯酉,九八九
辛亥孤鸾阴处走
癸丑八刃癸未飞
癸巳差错同卯贵
癸亥正穷错旺尾
04:地支关系6项原则
地支的关系存在刑、冲、破、害、合等关系。有三刑、自刑、六冲、六害、六破、六合以及三合局。而在一个八字中,往往地支关系更为复杂,在存在刑的同时也可能存在冲以及合等关系。当多种关系存在时,如何分辨理清是一大问题,下面逐一去分解。
地支关系复杂,面对刑与冲与合等,在解析命局时,分析出究竟是刑还是冲还是合,对于我们论断八字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针对原局而言,一般情况下判断刑冲破害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合”能解刑冲破害原则
比如八字中本身存在刑冲破害等情况,但是出现三合或者六合,即可以化解刑冲破害。如下例:
甲 庚 戊 辛
寅 午 申 酉
这就是典型的合解冲的八字。原局地支本身存在寅申相冲,但是因为寅午合局,那么就化解了寅申冲击。不过,这种命格一旦大运流年介入不理想的地支,又容易引起冲突。
2、“一对一”原则
原局中四个地支,如果四个地支都因为发生关系而产生作用,那么要坚持“ 一对一”原则,也就是说地支形成两种关系。比如子、寅、卯、 申为在原局中的四个地支,本身申子合能够化解寅申冲,怎奈加入一个卯来刑子,从而破坏申子合,进而又引起寅申冲,那么就会形成两组地支关系:即子卯刑与寅申冲。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申子成合遇到卯来刑或者寅来冲还要考量申子成合的稳固程度,进而判断地支冲刑的严重程度。如果天干透出癸水,那么就会促使申子合更加稳定,那么遇到冲击就会表现更加稳定些。如下例:
戊 辛 乙 己
子 酉 丑 卯
这个八字存在丑酉子三者的三合与六合关系,不能理解为因为子酉丑三者形成组合而化解子卯刑或者卯酉冲,相反要用“一对一原则”来论断地支关系为丑酉合、子卯刑或者子丑合与卯酉冲。
3、“一心不可二用”原则
也就是说,地支不可能存在某个地支与某个地支产生合的同时又与某个地支产生冲。因为合能解冲,比如亥、巳、酉,巳既然与酉产生合,就再难与亥产生冲,拿人理之事来说,就是巳要去打亥,但被酉拉住了,这使巳就打不到亥了。要考虑的是酉拉得巳紧不紧。若天干出现庚辛,稳固程度就会比较紧。也就是说,某个地支以冲来破坏合,要看这个“合的稳定程度”如何来看“破坏程度”。
4、地支关系“能量轻重”原则
一般而言,地支关系当中能量有轻重之别。三合者能量最重,六合与六冲其实形成的是对应关系的能量,能量级别相当,属于次重能量,三刑、破、害能量较轻,属于轻能量范畴,自刑能量则更轻,属于微能量范畴。
①一般情况下,单一的冲很难冲开三合局,因为能量级别不够。刑冲破害更难打开三合局。所以, 我们当做是三合局受到这些单一的冲刑破害的威胁。如果大运流年再加入另一刑冲破害,那么对三合局的破坏威胁加大;一旦形成三对冲刑破害,那么三合局就被破坏殆尽。当然在考虑这种三合局被破坏时还要考虑三合局的“元神”是否透出天干, 元神透出天干,尽管地支遇到两对冲击,也很难真正完全撼动三合局。也要考虑三合局是否完善,比如半三合局更容易被刑冲破害破坏。
②从某种意义上讲,六合与六冲形成对抗关系,两者体现的方式是冲能解合, 合能解冲,但是要按照“先后顺序”原则,我们先要考虑的是合解冲,后再看冲破坏合。而影响这两者的关键在于注意天干地支的关系而导致冲合的变化。也就是说地支同时存在六冲、六合时,要参考其所带何干。如寅申冲、寅亥合,甲寅与庚申两柱,寅亥的合就会被破坏。人理之事,就是对方干架太猛,拉架的也遭殃。
③对于地支六害六破与六合六冲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破害对六合形成威胁作用,如果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基本上无法破坏六合的关系,但是存在一对一关系以后,则对六合形成完全的破坏关系。如酉辰合,子破酉,就难以破坏六合,当再来个戌冲辰,那么酉辰合就会被破坏。
在考量地支关系时,要非常注意能量轻重之别,进而得出伤病轻重之具体情况,这才是真正论断干支关系的奥妙所在。比如乙木日元,酉七杀冲卯,卯是日元的根,如果这个酉构成了巳酉丑三合杀局去冲卯,则事态非常严重。
需要强调的是,一般八字总会存在刑冲破害等关系,不可能完美的要求达到化解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要客观地去看待这些地支关系。当然,我还是要重复之前说的话,合不一定是好事,冲也不一定是坏事,其它刑破均是如此。
5、“干支互动性”原则
干支互动性,指的是干支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因为干支的克与合使得地支出现刑冲破害关系,那么这种情况我们称作“引动”,同时地支冲害关系导致天干产生撞击性的冲击,我们也称作“引动”。所以,地支关系,还要结合“引动”的特点来进一步论断。如下例:
己 甲 丁 辛
卯 戌 酉 亥
这个命主步入庚午大运,庚金克甲木,容易引动地支卯酉冲击,特别是80年庚申,流年再克甲木,申亥害,遂引起卯酉冲击。这就是天干引动地支的典型案例。
庚 乙 甲 癸
戌 酉 寅 酉
2004年壬午大运甲申年。申金直接接冲击日支,本身乙庚合为稳合,但是地支冲击导致乙庚合被剥离,庚甲遂相冲在天干中。因为出现这种状况,命主此年婚姻差点崩溃。这是地支引动天干的典型案例。
6、干支直接关系
干支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生与克的关系,与正常的生克关系存在明显区别。干支之间,是种无形的推动力或者力道或者说是一种趋向趋势。这种力道趋向是连环的存在的。比如土的下一步自然是金,金的下一步自然是水,这属于力道催逼的范畴,而不是真正的生。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在论述命局用事时,往往看到八字走到火地,那么火地自然而然就会催逼土用事了。
干支之间的关系在真正运用时表现为根、气、透等关系,这是最直接的关系,其理不言自明。
↑↑↑“”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命学基本功--干支关系篇(3)发布于2024-02-05 1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