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天地

第一节  干支起源


一、八字算命基础知识

   “八字”也叫四柱 (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每柱两个字,上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正好八个字,所以称为“八字”,因其原理基于与阴阳五行所以和“紫微斗数”等统称“五行术”。八字算命是以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基点,按照我国传统的天干地支进行计数的方法排出当时的天干与地支就构成了一个八字组合。也称生辰八字。

   八字算命术,是在唐代著名学者李虚中先生的三柱算命之基础上增加时柱算命而演变成的八字四柱的完整算命体系。八字算命术又叫“子平术”。这是因为徐子平对前人的算命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写出了第一本八字的专著——《渊海子平》(《渊海》和《渊源》的合集),使得八字得以快速的发展,所以后人又称八字算命术为“子平术”。

   八字算命术的主要概念是命,或称命局。简而言之,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的排列组合(即八字)就是命。不过仅凭干干巴巴的八个干支,没法推算贵贱吉凶。于是和阴阳五行纳配,使天干地支具有了阴阳五行的属性,具备了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且衍生出刑、冲、害、合等多种关系。此外还与四时五方、昼夜阴晴等因素相结合,拼凑成一个算命体系。生克关系又代称为正印、偏印,伤官、食神,正官、偏官,正财、偏财,比肩、劫财十种,统称“十神”。

   八字算命术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运。命侧重于论贫富贵贱之类相对稳定的人生内容,运则侧重于讲吉凶福祸之类动态的人生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命运。

运包括大运、小运和流年。运一般从生日算起,按阳年阴年生男生女,结合节气、月份排算。流年又称太岁,按人出生后所经历的每一个年份的干支排算。除了命、运,还有神煞、纳音五行、胎元、命宫等概念。

   所谓神煞,是把一些干支间的特定组合固定为格式,一旦这些格式在人的八字中出现,就称作某神某煞。神为吉星标志,煞为凶星标志。比如吉神“文昌贵人”主聪明过人,气质雅秀;凶煞“阴阳差错”主婚姻不顺。由于一些神煞名称听起来玄虚神秘,所以常被江湖骗子用来蒙人吓人以骗财。

   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阐述天地人。从文献记载来看,太古时代就已有天干地支,其中十二地支分别代表着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

   早期命理只用干支五行,纳音是后来才引进的古代音律学系统,基础也是五行生克。胎元指人受胎的月份,命宫指命的安身之所。八字算命术就是依据上述概念,以日主与四柱干支的生克关系为主,结合与大运、流年干支间的生克制化,同时参考小运、神煞、纳音、胎元、命宫的情况,来推断人生的种种境遇。

   八字算命预测准确,范围很广。上能算祖上与父母,下能算儿孙与晚辈。中能算兄弟姊妹,并重点测算本人与其夫妻感情姻缘吉凶等几乎无所不能。但八字算命技术复杂高深,精华部分多掌握在民间术士手中。他们秘而不宣,历来单线相传,而且持此技者多为盲人。八字算命技术之神奇非一般术士所能及。最精华部分乃金口铁断部分,此技术历来单传,精者代有其人。


二、论天地干支所出

   干支诞生的年代已经相当久远了,具体不详,但可以确定,在商之前一定已经存在了,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商朝的帝王们都喜欢取一些与干支有关的名字,比如太甲,天乙等等。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这套干支术语后来发展中简化为一个字。在《史记》《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不过《史记》与《尔雅》的版本不一样。相传在公元前2697年,于黄帝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一些学者从中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中国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关于天干的由来传说是上古黄帝时期的大挠氏所创。《山海经大荒南经》当中就曾经讲过:“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讲的就是帝俊和妻子羲和生了孩子,不是一般的孩子,生出了十个太阳。这十个太阳同住在一棵大树上,每天轮流值班,九个待在下面的树枝上,值班的那一个就待在上面的树枝上。这十个太阳轮流值班一次就过了十天,这叫一旬,所以直到现在,每个月仍分上旬、中旬、下旬。十个太阳为了彼此有所分别,所以各自取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就这样,“十天干”在神话中出现了。

   《史记律书》当中说到:“岁阳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中国传统的“十天干”。“十天干”其实就是取之于太阳运行和计数的一种天文历法。日出日落谓之一日,也就是一天。在中国早期,劳动人民记日是以十天为一个周期,这就是“十天干”最早的由来。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也有一些记载。

   黄帝时有嗤尤神药扰乱,当是之时,黄帝甚忧民之苦,遂战嗤尤于逐鹿之野。血流百里,不能治之(时帝始制干戈刀剑之器),黄帝与实斋诫筑坛祭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 丁 戊 己 庚 辛壬 癸),十二支(即: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戌 亥)。帝乃讲十天干园布,象天形;十二地支方布,象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合光仰职门放之,然后乃能治也(此十天干十二地支所出也)。自后有大饶氏,为后人忧之曰:黄帝乃圣人,尚不能治其恶杀,万一后世见在被苦,将奈何乎,遂将十干,十二支分配成六十花甲子。以上是摘自《渊海子平》论天干地支所出一节。


三、天干起源

   咱们术数预测虽然属于大玄学领域,弄些神秘色彩的东西来说一下干支,对于从业有好处,但咱们的易学毕竟不是神话,而是需要真本事和真知识去研究和从业的学科。占卜预测讲的是天时地利,所以大部分占卜是与历法相关的。干支起源也不例外。

   天干地支是一切易学术数进行预测的基础,关于干支的起源的说法很多,目前在市面上流行的大都与神话相关。下面是一个比较流行的干支由来的传说。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在我国古代,有两大部落,一个就是两河流域的炎黄部落,一个就是西南地区的九黎部落。神农氏发明了农业以后,两河流域的炎黄子孙们就从采摘为主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农耕。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一部可靠的历法非常重要。而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根据太阳光照的变化而确立的历法,产生是必然的。

   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让你把一年等分,用每一份来表示太阳变化的强弱,你会分成几份?答案显然是五或者十。一开始一定是五份。因为我们有五个手指头。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大致的把一年分成五份。

   第一份是万物生长的时候,第二份就是炎热耕作的时候,第三份是谷物结实,祭拜大地准备收割的时候,第四份是丰收以后各部落开始战争争夺生产资料的时候,而第五份就是万籁俱寂的严冬。

   因此就有了五季。但是这个气候变化是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所以五个季节很难表示一个往复的过程。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十。把一年分成了十份。方法很简单,在地上设立一个很高的杆子,然后每一天记录影子的长度,可以知道一年当中影子最短的地方和一年当中影子最长的地方,再均分,就得到了十份,也就是十个月(这个时候未必叫月)。

   这个是有考古证实的。山西的陶唐氏遗址是大尧的都城,那里的观星台遗址是由十二根柱子组成的,其中两根柱子是门,其他的是根柱子围城一圈。十根柱子围成一圈,就有十个缝隙,太阳出现在对应的缝隙之中,就代表着这个月的开始。这个已经得到了证实。而且黄帝文化又叫羲和文化,羲和是太阳神,也是古代观察太阳的官员的职位名称,也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如何称呼这十个月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古人文化水平很低的,甲骨文当中,用来表示数量多少的数字只有一二三四五,从六开始就是虚数了。六在甲骨文当中是一个房子的样子,表示一间屋子有六个面(前后左右上下),对古人来讲,十是很大的数字了,他们没办法想象,换句话说,他们还没办法做十以上的加减法。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不需要知道十有多少,因为他们只需要有一个序数,来表示次序就可以了。因此人们就用生活中常用字来表示这个顺序。甲在甲骨文里面就是一个龟甲的样子,而乙就是一个根绳子。丙是一个门的样子,丁是个钉子的头等等。天干,就这么被发明出来了。如果说甲乙丙丁真的有什么意义,那么它的意义就代表着太阳光的强弱变化。


四、地支起源

   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说炎黄子孙的事情,刚才说了,有两大部落。还有一个西南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呢?对于生活在山林之中的黎民百姓,他们是以狩猎为主,社会生活要求他们也要有历法。但是他们不会像炎黄子孙一样用太阳开确立时间,原因有三点。第一点, 他们是游猎民族,居无定所,所以不可能像炎黄部落一样,在固定的地点设立观测太阳的机构来确立时间。第二点, 他们狩猎为主,也不需要像农耕民族一样,要求历法相对准确。第三点, 他们狩猎通常发生在晚上容易伪装潜伏的时候,观察太阳也不方便。因此,他们发明了另外的一套历法体系,就是月历。他们发现一年轮回当中,这个月亮会实现圆缺变化十二到十三次左右,因此只需要记住天上的月亮是第几次圆缺变化,就能够大致的知道时间。因此他们基于月亮的变化发明了十二月历。和炎黄部落的做法差不多,他们随机的选择了十二和生活有关的字来代表这个月。比如子,甲骨文就是个孩子的形象,而丑,就是扭字的变形,寅也是盔甲等等。



第二节  五行合配与星象运轨迹


五、干支相合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事件九黎乱德,就是皇帝和蚩尤打仗。其实一开始是炎帝大蚩尤,打不过然后喊了黄帝一起打。所以这期间就发生了九黎部落和炎黄部落间的政权交替。那么就形成了这两种历法的交替使用。由于基础不同,所以两种历法的交替使用,就导致了农业的减产和绝收。这对于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古代社会打击是致命的。因此在黄帝战胜蚩尤实现了部落统一之后,就开始制定历法。他废除了十月历,而开始推行了阴阳合历的十二月历。这其中的原因和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一年分成十二月,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就可以大致掌握,这对于疆域越来越大的原始部落来说,更加容易掌握,而且也比较适合迁移。因为原始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所以经常要搬迁,那么需要繁琐设备的太阳历法显然不适合。

   其次,改良十月历,沿用观察太阳定历法的方法,只是把一年改分为十二月。因为通过对太阳的观察来确定月份是很科学的,因为季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太阳光强度的变化。那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方法,就是每年冬至的时候,大家聚会,通过观星台确定历元,就是这一年的开始,然后大家各奔东西,等差不多十二个月之后,大家从新聚集到一起,从新开始下一年的历元确立。这就形成了我们阴阳合历的雏形。

   这个废除十月历而改推十二月历的事件,就被人们神话成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后裔废了太阳,嫦娥去了月亮。我们现在不也是么?种地的农民根据节气播种,这个就是阳历。而其他行业的人,尤其放牧打鱼的,就只需要知道现在是农历几月份就行了,这个就是月历。可以说,天干和地支,其实就是古代人们针对于两套历法而发明的套序数而已。可是为什么叫做天干和地支呢?

   因为天干是太阳的强度,它只是代表太阳强度的变化。而十二地支更加准确的表示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可以说地支其实代表的太阳光作用于地球后所产生的的季节。因此天干是季节产生的本源,阳光强度,这是干,而地支则是表示的是阳光变化带来的结果,是支。由于干所产生的结果。当然干支理论当然是春秋时期文明进一步发展以后提出来的理论。


六、天干地支与星象

  天干地支,也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天干”顾名思义天上的物体,现代有人理解为天上十大行星 。天体影响人类及自然界最大的物体当属太阳了,没有太阳这个天体的温度地球就只有黑暗更不会养育万物,更不会有人类!所以十天干实际上就是大天体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运行轨迹,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的阴阳变化。古人把这种不同时空点阴阳变化用十个天干来表述!

   地球依著黄道运行,除了有所谓阴阳的变化之外,在每一个季节过程中亦可分为三个阶段。这就好比一件事情,一定会有开始,过程及结束三个阶段。地球和其余五星都是在围绕太阳公转,由于轨道和运转速度的不同,造成了行星运行之间相对位置的靠近和远离,也就是天文观测中的“行星逆行”,逆行在西方占星学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传统占星师认为逆行使得行星发挥弱势的影响力。但在中国古代阴阳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五星相对于地球位置靠近和远离的这两种形式,把五星所代表的能量分为阴和阳,又根据五星影响地球的能量大小依次排序形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古时人民为了方便于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运转,便将黄、赤道附近的星座选出二十八个做为标志,合称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

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最核心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符号。地支来源古代二十八星宿另一种一年的表达方式。地支创建的方法是采用二十八星宿部分星象符号。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太阳、太阴、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

   天文上把黄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以日躔chán过宫划分十二个月。所以古代把黄道十二宫以地支命名,十二宫又与二十八宿相对应,即子宫有女、虚、危三宿;丑宫有斗、牛二宿;寅宫有尾、箕二宿;卯宫有氐、房、心三宿;辰宫有角、亢二宿;巳宫有翼、轸二宿;午宫有柳、星、张三宿;未宫有井、鬼二宿;申宫有觜、参二宿;酉宫有胃、昴、毕三宿;戌宫有奎、娄二宿;亥宫有室、壁二宿。所以,二十八宿的天文象意是干支学中地支取象的象意来源,十二地支中有藏有二十八星宿,其意义也是来源于此。

  由以上七宿组成的四个动物的形象,合称为四象、四维、四兽。古代人民用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古人面向南方看方向节气,所以才有左东方青龙、右西方白虎、后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说法。  

   甲乙木属东方(寅卯辰之位为东方青龙之象),丙丁火属南方(巳午未之位为南方朱雀之象),戊己土主中央(辰戌丑未位为勾陈腾蛇之象),庚辛金属西方(申酉戌之位为西方白虎之象),壬癸水主北方(亥子丑之位为北方玄武之象)。

   是时大挠氏虽以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又以支元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其理何义?或曰:东方有神太昊,乘震执规司春,生仁风和气,万物发生,所以木居之故,甲乙寅卯同也南方有神农帝,乘离执衡司夏,生艳阳酷气,万物至此咸齐,所以火居之故,丙丁巳午同也。(夏天主长育万物,草木茂盛,咸赖火德之功也。西方有神少昊,乘兑执矩司秋,生肃杀静气,万物到此收敛,所以金居之故,庚辛申酉同也。(秋气谓金如刀,英气肃杀,草木凋零,成熟收气之时。北方有神颛帝,乘坎执权司冬,生凝结严气,万物到此藏伏,所以水居之故,壬癸亥子同也

中央有神黄帝,乘坤执绳司中土,况木火金水皆不可无土,故将戊己居中央,辰戌丑未散四维,各得所占。(四维,春三月,夏六月,秋九月,冬十二月。)

  根据现代天文学知识,可以知道周天二十八星宿是由恒星组成,天文学上恒星十分稳定,相对位置几千几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保持不变,对地的影响也是相对稳定的,而地球及其他太阳系的行星不断的围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则是相对于北极星(即紫微星)位置不变的在银河系中做螺旋运转,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运行而造成天星之间位置关系的改变,进而改变了特定星宿对地球及地上万事万物的影响,所以古人通过夜观天象来预测吉凶。 

   每个星球都有特定的磁场存在,这些磁场如果都加在地球的磁场上,必然也会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和产生影响。比如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在不同的角度,还有日月星发射的波辐射到达地面,和地球共同作用于人体,这个场在道家就被称为气,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天为日月星,在地为水火风,在人为精气神。所以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也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着五行,人生病就是五行不平衡,中药就是从五行等角度来平衡人体的。人体五行平衡了,病也就好了。


七、六十甲子

   殷商时期出现了甲乙丙丁等十个计算和记载数目的文字,称为天干,并与地支结合运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纪年、月、日、时。从发现的商代甲骨文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内容都是与占卜相关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卜辞”,但是卜辞并不是甲骨文内容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不多但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他种类的与占卜无关的刻辞。比如其中的“干支表”刻辞。“干支表”刻辞,是甲骨文中的一种特殊刻辞,属于表谱刻辞的一种。这种刻辞刻写的是以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学者们也称之为甲子表。

   因为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单单有个月份已经不够了,这时候人们需要更精确的时间,比如今天是一个月中的第几天。怎么办呢?就需要一套更大的序数。人们通过干支的搭配找到了一个可以标记六十个事物顺序的序列符号,就是六十甲子。这个序列一开始只使用了前三十个,毕竟一个月差不多就三十天,因此有三十个就够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早期的甲骨文里面,六十甲子都只有前三十,并没有后三十。那么又是因为什么而使六十甲子完全使用的呢?这就涉及到了历法的又一次革命。    

   当生活需要我们把时间更进一步细分的时候,比如我们约定几个月以后的某一天相见时,原有的历法体系就很难实现。因为农历三十和初一你很难准确的定义?那么怎么办呢,就需要说从现在开始的第几天以后,我们见面。问题又来了,古人数数太困难了,几十都难,你让他数到一两百更难,但是古人又是聪明的。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方法,就是利用六十甲子。既然一个月是三十天,那么连个月就是六十天。一年是六个六十天,就是三百六十天。我们约会,就说清楚在第几个甲子的某一个日子就行了。

但是实际上一年有365-366天,那多出来的几天怎么办呢?人们就回到总部唱歌跳舞过年。然后等待大酋长确定新的一年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方法在后来的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籍中就都有详细的记载了。既然有了这么可靠的方法,人们自然就不愿意观察天上的太阳月亮。因为气候的原因,观测太阳月的方法并不可靠,所以这些工作就有专人负责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星官,观测月亮的常羲,和观测太阳的羲和。那么作为普通人,如何去确定月份和季节呢?

   首先月份,三十天一个月,十五天一个节气。一年到头从新定。而作为季节,一开始五个季节。是这样划分的。冬至日开始是甲子日,然后直到第二个甲子轮回中的第一个丙子日之前,都是春季。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木。甲子和木有联系,所以甲就被赋予了木的含义。从第二个甲子轮回的丙子日开始,直到第三个甲子轮回的戊子日前,都是夏季,用火来表示,丙就被赋予了火的含义。第三个戊子日开始到第四个庚子日前,是长夏,准备丰收的人们开始祭祀土地之神,祈祷好的收成,所以戊被赋予了土的含义。第四个庚子日开始到第五个壬子日之前,丰收以后的部落开始战争,抢夺生产资料,因此庚被赋予了肃杀的金含义。第五个个壬子日到下一个轮回的甲子日之前,万物萧瑟开始过冬,因此壬被赋予水的含义。至此,天干便被赋予了五行的含义。

   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活动的范围开始越来越大,每年返回部落中心变成了几年的一次。那么为了维持历法的同步,人们开始假设一年有366天,经过三四年以后修订一次,把每年多家出来的天数减下去,这就是古代历法中的减差法,这种方法直到西汉初年的太初历颁布才被加差法代替。


八、五行所生之始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黄老、道家学说中,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风四元素学说类似,是集哲学、占卜算命、历法、中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于一身的理论。

   五行的由来,天地未分之时呈现混沌状态,天地乾坤混在一起,还没有日月星辰的生成,没有白天黑天之分,没有春夏秋冬四季,没有风雨雷电,没有草木山川,没有人禽虫兽,总之什么都没有。这时一股灵气在里面盘结运行,于是从太易之中生出水,从太初之中生出火,从太始之中生出木,从太素之中生出金,从太极之中生出土。金、木、水、火、土就是这样生将出来,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五行。

   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曾说:“万物莫不得五行而载天覆地(负阴抱阳之意)” ,人作为大自然的衍生物,更是“人生在世,莫逃五行”。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都离不开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的作用和影响。宋代理学家认为,世界之初,天地混沌,一片模糊,是为太极(太极就是太初,为开始之意,万物开始创造化育就是太极),太极一分为二,轻清上升之气为天为阳,重浊下降之气为地为阴,阴极者阳生,阳极者阴生,这便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为天地之精华。由两仪生出四象,对应于空间为东南西北四方,对应于时间为春夏秋冬四季,对应的五行为木火金水。土是太极直接下降而成,方位上居于中央,时间上对应于四季末,这样就产生了五行。五行学说的创立,是对自然界状态的准确模拟,它认为事物的阴阳两面互相依存,交替推移,绝对无法孤阴孤阳独立存在,不过有时互为消长盛衰,如白天为阳盛阴衰,黑夜为阴盛而阳衰,世界万物的产生、运动、变化、发展,都离不开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物质世界看似纷繁复杂,呈无序竞争状态,实质它们的排列组合是有规律可循的,五行的排序就是如此。后天五行的顺序是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从万物生成的顺序和阴阳极至看:万物皆由水生,水极阴,阴极则阳生,所以冬季为阳之始,其月为子(水),数一;阳极则阴生,所以夏季为阴之始,其月为午(火),数二;日出东方,昼为阳,东方属木,数三;日落西方,夜为阴,西方属金,数四;土居中央,包含万物,数五。



第三节  干支隐藏的最大奥秘(五运六气和胎长旺衰绝)


九、五运六气

   六十“甲子”的原本意义也不是用来记载时间,而是用来记载在特定时间内天上五行之气的状态与地上五行之气状态的,比如六十年的天干地支,它记载的是每一年当中,主宰天上的五行之气的性质是什么,地上五行之气的性质是什么?同样,每月,每天,每时的干支,也是记载着当时的天气性质和地气性质。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亦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统称。运者,轮转运动,循环不已之谓。故曰:“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五运又有大运(中运)、主运、客运之分,它们的变化都是以当年纪年的天干及其阴阳属性为准则的。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六气,即风、热(暑)、火、湿、燥、寒的简称。亦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这六种气候变化要素,也就是在天的阴阳之气。故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素问·天元纪大论》)。三阴三阳是阴阳之气多少的不同称谓。“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天元纪大论》)。三阴为厥阴、少阴、太阴;三阳为少阳、阳明、太阳。

   六气中热(暑)与火同气,故在运气学说中不言风、热(暑)、火、湿、燥、寒,而称风、寒、湿、燥、君火、相火等六气。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本元,三阴三阳是六气的标象。标本相合,就是风化厥阴,热化少阴(君火),湿化太阴,火化少阳(相火),燥化阳明,寒化太阳。故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素问·天元纪大论》)。六气,时至而至,便是天地间的六元正气,如非其时而至,就成为邪气了。所以说:“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素问,五运行大论》)。

   六气以三阴三阳为主,结合地支,用以说明和推算每年气候的一般变化和特殊变化。每年的六气,一般分为主气、客气、客主加临三种情况。主气用以述其常,客气用以测其变。主气和客气相合,称为客主加临,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气候的复杂变化。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


十、阴阳寒热转换推动五行生克变化

   阴阳,也就是寒热,阳为热气,阴为寒气,夏天炎热为寒热失衡,寒衰热旺。冬天严寒也为寒热失衡,热衰寒旺。阴阳调和方能生育万物,阴阳就好比现代人说的温度,零下50度太寒则万物不生,摄氏50度太热则万物干枯。阴阳是种气,寒气热气,那五行是种物质,物质的存活很在意温度的适宜,五行化在世间为金木水火土物质,需要温度的适宜才能互相转化相生,生生不息,如太热则水干,木枯,土旱,金熔,火炎,五行则不能互相依存,必然枯竭而使五行转化系统停止。如太寒则水冰,木腐,土冻,金冷,火危,万物无生发之意,使五行转化系统不能延续。

   所以阴阳五行是分开来说的,阴阳是阴阳,五行是五行,阴阳代表寒热,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物质,先阴阳后五行,阴阳绝,五行则无存。太热则如火星,太寒则如水星,其星球万物无生态和生命之息,一片死寂。从以上论述可知,夏炎热,冬寒冻,唯独夏冬之月出生,方有阴阳寒热失调之时,春秋之月乃阴阳寒热温度适宜之季节。无需治理其寒暖失衡之病,观其五行衰旺即可。八字在阴阳失衡的时候必须先调节阴阳寒热平衡,如果阴阳都平衡的局,再观五行失衡,补不足损有余。“天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子支者,乃圣人究乎阴阳重轻之用也。著名以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晚,万物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运气论奥谚解》)。

   天干与地支相配,多出两个地支无天干相配,形成了旬空,也叫空亡。这是由于日月五星和地球都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搅动了原本相对静止的黄道十二宫的能量场,这就造成了地球周围能量分布的不均匀,这就相当于河流中的河水在石块下游,石块背后的地方形成的漩涡,这个漩涡的位置就是空亡。随着时间推移,日月五星位置发生了改变,漩涡的位置也随之发生改变,原来的漩涡消失,相邻的地方变成了漩涡,周而复始,循环一周,从而产生六十甲子的往复循环。

   为什么古代人要不厌其烦地记载下天地五行之气的运行规律呢?原因是天地的五行之气不但对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对地球上一切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只要把握天地五行之气的运行状态,一方面可以用来分析未来环境气候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预测环境对生命体的影响趋势,能够预测未来的环境趋势,这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即使在现代社会,对未来环境状态变化趋势的预测,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干支配五行

  天干分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癸五对,然后分别配五行以测定每年的岁运;地支也可以分别配五行,用以纪月。天干地支各有两种五行配属方法:①干支配属五行和方位:天干相配的结果是甲乙属木,应东方;丙丁属火,应南方:戊己属土,应中央;庚辛属金,应西方;壬癸属水,应北;地支相配的结果是寅卯属木,巳午属火,辰未戌丑属土,申酉属金,亥子属水。②干支化运与化气配属:天干化五运的结果是: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十二支化气的结果是:丑未主土(太阴湿土),卯酉主金(阳明燥金),辰戌主水(太阳寒水),巳亥主木(厥阴风木),子午寅申主火(君火相火)。

  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

  所谓三阴是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所谓三阳是一阳(少阳)、二阳 (阳明)、三阳(太阳)。所谓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中火与暑基本属于一类,所以便不列火与暑,而只把火分为君火和相火两种。

地支配三阴三阳六气的规律是: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丑未太阴湿土,卯酉阳明燥金,巳亥厥阴风木,辰戌太阳寒水

   天干地支,五六相合,构成六十年一个气候变化的大周期。前三十年,包括七百二十节气(以一年二十四节气计算),是为一纪,后三十年,亦七百二十节气,凡一千四百四十节气,共计六十年(也称六十甲子);甲子中的天干,主要是主五运的盛衰,甲子中的地支主要是司六气的变化,所以讲述五运六气,不能离开干支甲子。

      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甲乙携带着风气,丙丁携带着火气,戊己携带着湿气,庚辛携带着燥气,壬癸携带着寒气,它表明天上的五行之气在按部就班地遵照五行相生的程序运行变化。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五行性质特色中,显示出寅卯携带着风气,巳午携带火气,申酉携带燥气,亥子携带寒气,辰戌丑未携带湿气,以一种独特的程序运行,表明出地上五行之气有着另外的一种既遵循五行相生规律。天干表明是说天上的五气规律,地支表明是说地上的五气规律

      严格地说,古代人们创造天干地支,其原意既不是用来记载时间,也不是用来记载什么神奇的秘密,它的真正作用,是用来记载天上与地上风、寒、湿、燥、火这五行之气的运动变化情况,准确地忠实地记载天上和地上五行之气运行的盛衰状态和规律特点,它们蕴涵着万事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兴旺、衰退、消失的过程。这才是天干地支隐藏的最大秘密!

  历法的形成和24节气周期的重大意义(漫长的预测学发展之路)

        举个例子吧:虽然天气预报是目前最普遍而且最精确的预测,但是古人为了预测天气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各种历法、符号、经典很多都源于对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预测和掌控。预测学最初的起源其实仅仅就是想知道“这次天黑会不会亮?天亮之后多久会黑”?“明天究竟是酷暑还是严寒,是下雪还是闪电?”这样一些目前很容易被忽视的常识。就是准确的预测天亮和天黑,天冷和天热推动了整个人类智慧的极大发展,也开启了数术预测的纪元。


十一、“历法”的演变

   一年中气候有冷有热,为什么?因为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不垂直,地球赤道面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平面之间始终有一个23°26′的夹角(即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的倾角),地球是“斜着身子”在围绕太阳运转,同时又在自转。因此,当地球处在环绕太阳运行轨道上不同的位相点,地球上某一地区接受到的太阳幅射热就不一样多(阳光相对地面的入射角变了),于是周而复始,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例如现在北半球进入了秋天,在向冬天撤退,南半球就进入了春天,在向夏天进军。这个常识,今天人人皆知。

   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任何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所处环境中一年里相应的光照与热量条件。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以后,制定出各种各样的历法来,除了用于纪年纪事,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把握一年四季冷热变化的规律,以便指导农耕业去努力争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大家才能有饭吃。那么,除了“日”以外,如何去客观描述更长的时段呢?这就涉及了“月”和“年”,不同的制定方法就形成不同的历法。我们用什么样的历法来指导农事活动,才能最科学、最准确的提供本地光热条件变化的信息以便适时的利用?这就必需要先来客观比较一下不同历法的特点。


十二、公历、农历、二十四节气

   1.公历(阳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1582年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宣布、在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基础上再作适当修改制定的,又称格列历。它为西方各国通用,故又名西历”。中国从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后建立中华民国起,国父孙中山就决定“与国际接轨”,自民国元年开始采用阳历,即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公元纪年,故又名“国历”。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它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一年十二个月,全年365天。

   但地球绕行太阳一周(按一个回归年)实际时间是365天零5小时48分45.5秒,即365.2422日,剩下的5小时48分45.5秒怎么办?那就置闰年,每400年里增加97个闰年,这样误差最小。平常每四年一闰、在二月加一天,逄一百整年、二百整年、三百整年都不闰,逄四百整年再闰,正好。

   公历对反映一年中不同月份里接受太阳光热条件变化的信息规律性很强,它描述地球在不同月份里与太阳的相对位相准确性很高,四年的累加误差才一天并以闰一日及时纠正,季节与月份的叠合性自然就很强。

   2.农历(阴历)

   我们现在说的“农历”,几十年前称为“阴历”,以示与公元纪年的“阳历”区别。四十多年以前文革开始“破四旧”,觉得“阴历”这个称呼不好听,太不革命化了,只有阶级敌人才喜欢“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嘛!于是“破旧立新”,把“阴历”改称“农历”,以示与几千年的“封资修”划清了界限,同时又保留了中国特色。所以称呼虽变实质内容并未变,还是那个中国特色的老“阴历”,也可称它“中国历”。

   但要单独说这个原始“阴历”,对一年中本地光热条件变化的信息反映漂移量实在太大,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要出大问题。为什么?因为阴历是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又称为“太阴历”(古人又称夜间升起的月亮为“太阴”,以与白天照耀大地的“太阳”相对应)。月球的光亮是在反射太阳的光辉,它围绕地球转圈,在不同位相上给地球上的人视觉形象不同。古人在地球上望月,满月称为“望”,全不见称为“朔”。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从“望”经“下弦月”、经“朔”、再经“上弦月”再到“望”,一个周期需要29日12时44分2.8秒,谓之“朔望月”。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古人就把29天或30天称为一个月,把12个月称为一年,用来纪年纪事。但这个阴历年月大30天,月小29天,一年下来只有354天,与阳历年每年差了11天,地球并未完成绕日运行的一周,那么反映到地球在不同月份里与太阳的相对位相,每年也就落后了11天所对应的运行角度。读过小学的人都可以算出来,只要过上十几年,累加误差就会导致出现“6月霜降雪覆原、腊月酷热汗透衫”的冬夏倒置的历法问题,怎么去规律性地指导农业生产?

   因为月亮的盈亏朔望周期非常明显,以此制定的阴历,最初几乎被所有“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和“我大中国”不约而同统统用来纪年纪事。以后为了解决这个用阴历纪年,但却引起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农业节候配合不上的大问题,古代不同国家走上了不同的路。一种是“彻底革命推倒重来”,放弃阴历月亮盈亏作为。计算月份的方法,而直接与太阳挂勾,以目视太阳运行轨迹的回归周期即365又四分之一天为一年,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4年一闰。这就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大帝批准修订的儒略历所采取的办法,以后经格列高里批准修改成为现在通用的公历。它既是一条用以纪年纪事的时间轴,又是指导农事生产的年气象周期表。

  另一种就是找出阳历年的日数和阴历年的日数两者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修修补补”接着用,这就是我国古人搞出来的十九年中增设七个闰月的办法。因为阴历的235个月的总日数就等于19个阳历年228个月的总日数。实际上这应该算一种“阴阳杂烩历”,只是在原来阴历的基础上使用。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积4年就要少一个月。为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这样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就基本相符了。加设闰月的办法来尽量弥合与阳历实际年长的差距,做到“平均年日数”近似值等于回归年的长度,于是就“阴阳合一”了━━“我们每过十九年总可以准确一回嘛!”

  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历,它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农历为保持和公历(阳历)的回归年同步,古人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解决。每3年闰一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有闰月的那一年就被称为闰年。闰年中具体闰几月则是由24节气决定的。闰年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是这一年的闰月。 

   我国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之所以会出现不含中气的月份,是因为24节气是根据阳历定的,按照阳历定的中气,在农历中会逐月推迟一天,当推迟到月尾时,下个月份就会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了公历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是30.5日,农历每月只有29.5日,相差1天。因此,每月的中气会比上个月晚1-2天。这样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没有中气这个月被历法规定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那么为什么没有闰正月?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一年间,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时近时远。地球离太阳远时,是公历6月左右,运动慢,所以两个中气的间隔长,最长超过31天。按之前平均30.5天的长度算,月份中没有中气的可能性大,闰月可能性就大。所以闰四月、闰五月、闰六月机会多。公历12月左右,地球运动快,中气间隔短,最短时只有29天多一点,比农历一个月还短,所以正月、十一月、腊月这3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小。相对,闰月出现机会就少


十三、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黄河是我们文化的起源,也是我国农业的发源地,所以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很多河冲击所形成的大型平原,非常适合农业耕作,尤其是黄河水滋润哺育了两岸人民。由于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我们的先祖,为了弄清季节,对农业的影响,总结出来二十四节气,它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对于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而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并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4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古人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西汉的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即“节”)和“中气”(即“气”)统称为“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1~2天。

   但是,由于我国地域面积较大,南北方温度、湿度都有较大差距,不能完全的按照这个节气歌来做。要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适当的提前或者延后从事农业活动。比如说,在东北地区,由于冬季温度较低,冻土层很厚,到了春季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全部融化的。而且受季风影响,温度不稳定,为了保证幼苗不被,寒冷气温侵袭,要比黄河流域晚几天才能播种。


十四、二十四节气的类别

   它是按照不同的性质划分的,24个节气共分为6个类别:季节、天文、物候、降水、气温和水气类。为什么会有这几种分类呢?

   1.季节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这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随着中国古历外传,华侨足迹所到之处节气也广为流传。节气是根据太阳在星空间视运动的视位置来决定的。古人将天空划分为十二块,再以北斗七星斗纲所指之地来确定月份。斗纲指的就是北斗七星中的一、五、七星,也叫魁星、衡星和杓(biāo)星,如何斗柄指向寅方,这一时期就是得月份就是寅月;如果斗纲指向卯方,就是卯月。由此分四季,如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

   2.天文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春分、秋分时候太阳直射点正好在赤道上,所以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夏至时太阳直射点移动至北回归线,在北半球的我们白天最长;冬至则相反,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所以我们这里黑夜最长。

   3.物候类,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这几个节气主要是总结,在这一时点上,动物和植物对应气候,所发生的变化和特点,农民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相对应的农事活动。

   4.降水类,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农业活动离不开雨水的影响,为了能够抓住出更和秋收的时节,提前做好准备,所以总结出来雨雪天气对农业影响的这些时令。

   5.气温内,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温度的影响,温度可以影响到植物是生长周期,和种子的成熟程度。所以上古先民总结出了这些关于温度的节气。

   6. 水汽类,白露、寒露、霜降。

   无论是农作物生长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地表温度和体感温度的影响,这些节气,总结出了近地面水汽凝结状况和温度下降程度。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的,因为太阳历对应的气候、温度、降水是比较固定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什么时候下雨、能进行预估。如果用太阴历就不行了。所以我们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历”,月份标定是完全按月亮的朔望而定,气候标定则按照太阳历的节气而定。

节气歌:

  春雨(寅)惊春(卯)清谷天(辰),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申)露秋(酉)寒霜降(戌),冬雪(亥)雪冬()小大寒()。

另正月,冬月与腊月别称

  正月即农历一月,正月初一即为春节;

  冬月即农历十一月;

  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最后一天即为除夕。



第四节  八字四柱推算(最常用的干支历法记时)

这一篇是比较完整干支历计算方法,也是五行预测学真正的基础,也是八字命理学的第一步,会了干支历,对传统文化才算是真正入门了。虽然是看起来简单,但是仍有很多人不会计算, 相信这一篇会对初学命理的朋友有很大帮助。虽然我在这个公众号刚开始讲国学的时候也用两篇文字讲过这个课题,但各位同学、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也可以相互参照印证,找出自己觉得最快最准的方法。


十五.干支历法的产生和计算方法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天干共十个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个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都是传统用来编排次序的字组。二者并行组合排列成天干地支表,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历的纪年纪月法都同农历,它的年、月、日都各以干支顺序排列、互不干扰,闰月也同农历是否闰月没有关系.所以闰月的月份记录直接自前一个月顺下来就是了。只是月份的开始的那一天是一个节。很多月份头半个月还是一个月份,后半月就变了。干支历中的节日,三伏,九九以及出梅、入梅等与人们生活及当时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有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用。

   已发现的“干支表”刻辞数量并不少,但多数都残缺,其中发现最完整的干支表要算《甲骨文合集》第37986片甲骨。通过此“甲子表”,我们也可以看出,六十是殷人一周的日数六十是殷人一周的日数,从甲日起到癸日止,十日是一旬,这也是商人的记旬法,因此甲子表也称为“六旬表”。

   殷人将60干支循环纪日,将60干支分为6旬,每旬十日,殷王常常在旬末最后一天,即六癸日(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占卜询问下一旬后十天祸福,称之为“询问”。这版甲骨是商代末期纣王帝辛及其父亲帝乙在位期间的刻辞,此为一牛胛骨。在胛骨的正面骨扇上整齐地刻着一份干支表,也是我国最早的干支日历,字字清晰,完整无缺。

   虽然商代采用干支纪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完整串联的商代的干支纪日。有资料证实可确知的纪日干支是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的,从那时到清末的2600多年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也是世界上记录时间最长的纪日法,这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后来,干支纪日更发展到纪年、纪月、纪时,形成干支历。此历法至少从唐代开始,载于历朝的黄历中。干支除了用于记录时间、占卜外,后来被赋予的功能就越来越多了。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春秋战国时期又采用十二辰(地支)纪月,而十二辰纪时制度至迟西汉时已被采用。西汉末始又用干支来纪年。唐以后,五代历书月名开始注以干支,北宋时又将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纪时,至此年月日时分别全以干支注记,这就是干支历(甲子历),它是一种阳历。此外,干支注记时间的方式起码还从殷历开始,附加在各个朝代至今所制定的阴阳历中,两种历法同时并用。

   干支历法是上古文明的产物,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部深奥的历法。它是用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年长即回归年,一节一中为一个月。干支历通过天干地支论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是基本内容。既管年又管月,兼具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与地球环绕太阳的周期运动有关,其年月日全由太阳视运动决定,与太阴月相无关。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公历的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须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

   干支历和阳历是两套不同的历法干支历又称甲子历,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历法已施行了数千年,它完全参照黄道地日关系创建,以立春为元旦,一个回归年为一年。在当代农历借用干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起点,这是笼统的标注;“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历法》一书中指出,干支纪年是从立春起算。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纪月,即为月建。在以钟表盘面理解日月五星的运行时,我们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会时的辰位。古代历法选冬至日且日月相会日(月朔日)为对应于“子”刻度,月针绕行一周约27天多,但此时作为太阳视运动的年针已前行了约一个刻度,月针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赶上太阳进行日月相会,这时就相会于“丑”刻度,这样日月相会日就会逐步发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确定月建。不同朝代年岁开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这个是夏历。而商历是正月建丑,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丑,三月建寅。秦历是年开始于建亥,但仍称十月。至汉武帝改历,才复用夏正,就是正月建寅为岁首(武则天改过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纪月自官方到民间一直有使用!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岁具注历日》(伯3403)为例,各月起始点的定义,并非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节气,此故,二月就定义成从惊蛰(二月节)至清明(三月节)前一日,余类推。敦煌具注历以节气为各月之始的规矩,或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但从现存各汉简残历中,均可见到以朔日作为各月月建起点的情形。

干支纪月是干支历的一部分,主要用于风水、术数等领域中,这使得干支历一直在官方和民间都流行不衰。而事实上”正月建寅”是与北斗七星在地球上所观察的周年运动有关,与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期的时间相同。目前,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周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周平王五十一年,换算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干支纪时,八字中,出生时间宜根据出生地所在时区,采用真太阳时。推算时柱干支,分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整小时推算。  

干支与公元时间推算:

年干支推算:

对应数字:1、 2、 3、 4、 5、 6、 7、 8、 9、 0

相应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对应数字:1、 2、 3、 4、 5、 6、 7、 8、 9、10、11、0

相应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公元年份-3,除以10得余数可得天干,如1984年,(1984-3)|10=1

所以天干为甲;

公元年份-3,除以12得余数可得地支,如1984年,(1984-3)|12=1

所以地支为子;所以公元1984年为甲子年。

(注意:年干支的是以立春为分界的,正月立春以后出生的,用本年干支;在立春前出生的,用上一年的干支)

  倒推年龄法:从今年的干支推出任何年龄的干支,即年龄去掉60为基数,去掉10的倍数为天干倒推数,去掉12的倍数为地支倒推数。

如年为庚寅年,56岁生年的干支这样推:56去50余6,天干从庚倒推6位是乙,地支为56去掉48余8,从寅倒推8位是未,生年就是乙未年。65岁生年去掉60余5,从今年的天干倒推5位丙,从今年的地支倒推5位戌,生年就是丙戌年。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建元年号。干支法在中国古代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因此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非常容易推算历史时间。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天干地支纪年;从汉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号加天干地支纪年;民国初期用民国诞生时间来纪年兼或使用公元纪年,民国以后广泛采用公元纪年。

  月干支推算:

月干支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如正月起寅之类,只计算月干。

月干=年干数乘2+月份例:2010年(庚寅)三月(辰月)的天干=7*2+3=17,天干10为周期,就去掉10,得7,天干第7位为庚,则此月干支为庚辰。

月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是寅,二月是卯,三月是子,依次类推。。。。。

月的天干记忆比较简单,只要在你年干的基础上记住几句歌诀就可以了:

五虎遁与五虎杀五虎遁元”年上起月法,简称“五虎遁”

口诀释义:

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干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丙上起!

乙庚之年戊为头——逢年干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戊上起!

丙辛之岁寻庚上——逢年干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庚上起!

丁壬壬寅顺水流——逢年干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壬上起!

若问戊癸何方发,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甲上起!

:农历的闰月是不记干支的六十甲子记录月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划分的,而不是按照农历月份划分的。无论有没有闰月,一年都划分为十二个月份。

  日干支推算:

日干支1900——19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3)*5+55+(年尾二位数-1) 4

日干支2000——2099年日干支基数=(年尾二位数+7)*5+15+(年尾二位数+19)除4(只用商数,余数不用,数过60就去掉60)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日干支基数=(10+7)*5+15+(10+19/4=47(已去掉60的倍数)这就是1月1日的干支数。从1月1日到4月12日为47+31(1月天数,下类推)+28+31+12=149,去掉60的倍数得29、天干去10的倍数余9为壬,地支去12的倍数余5为辰,今天的干支就是壬辰。

  时干支推算: 

时干=日干序数*2+日支序数-2

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晨子)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

日上起时亦有歌诀: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天文时间与时差:

命所用的时间是天文时间(视太阳黄经时),而一般人脑子里面所记的时间是钟表时间,也就是人为制定的标准时区的平均太阳时,若出生于某个时辰的头尾,往往因为"真太阳时差"而致排出来的时往往有误。


标准时与出生地的经度时差:

全球分为二十四个时区,以能够被15整除的经度作为该区域的中央子午线,每一时区占经度15度。在该时区中央子午线以东的地区,时间要加,以西的地区,时间要减,一度4分钟。

中国共分五个时区:

1)中原时区(东八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2)陇蜀时区(东七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3)新藏时区(东六区):以东经 90度为中央子午线。

4)昆仑时区(东五区):以东经 75度为中央子午线。

5)长白时区(东九区):以东经135度为中央子午线。

一个时区的"标准时",只是一个大地区的统一时间,大家共同遵守的"人工"时间而已,并不是该时区内每个地点的"本地时间(LMT)"--真正的经度时。要用出生地的经度与出生大地区的标准时来加减,全球任何地点都用这个原则。

例如:中原时区包括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这个大地区当时钟敲定正午12点时,只有位于东经120度线上的地点才是12点,其它的地方是少于或多于12点。如香港位于东经114度10分,比东经120度偏西5度50分,其真正经度时是11时36分40秒。

平均太阳时与真太阳时的时差

钟表时间每天24小时的"平均太阳时"是人造的,假想地球绕日自转、公转的轨道是正圆形,这只是政府为了行政措施的方便而设的"统一"时间。事实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因黄赤道的关系,并不是一365.25日、每日都是24小时,只有每年阳历的4月25、6月14、9月1日、12月24日才恰好24小时,其余的361天,不是多就是少。这种误差,称为"真太阳时差"。《世界航海历》每日都有注明真太阳日与平均太阳日的时差。

夏令时间的时差

人造的时间中还有一种"战时时间",又称"夏令时间"、"日光节约时间"。有些国家、地方政府在夏季时因日出早,日落迟,白昼较长,为了充分利用日光,节省用电,将作息时间提早一个小时(把钟表拨快一个小时)。由于上述三种时差,要得到精确的出生天文时间,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推算外国人的八字尤其不易,因为有些地区的时制实施冬令时间,或采用格林威治标准(GMT),或采用地方时制,并不统一,命学家要先问明该地区的时间制度,才不致错误。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古代计时装置日晷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对应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对应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对应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对应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对应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对应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对应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对应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对应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对应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对应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代表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对应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出生时间若在节气或子时的交界,更要精密计算时差,否则不但时辰不对,甚至生日、生月、生年都可能会由于一个时辰的不正确,而致满盘皆错!



第五节  传说中的“铁口神断之法”其实就这么简单(七柱推命法之命中三桓)


这一篇是八字命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内容。听雨入梦易友整理的非常详尽,虽然篇幅较长,但却无法分割,我只能全部发出来,供大家参详!


十六、胎元、命宫、身宫

   胎元、命宫、身宫在算命术中被称之为命中“三桓(huán)”,又称之命中三柱,其作用与命局四柱同等重要,称之为“七柱推命法”。“胎命身”是命理预测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因素,尤其是看一个人有没有钱,有没有事业,一看“胎命身”就明晓,此法在江湖上称之为“铁口神断”法。胎元主身体,如果被刑穿,一般身体不好。命宫为精神,如果空亡、华盖,此人淡泊名利,为人低调。身宫为财富,如果空亡了,即使身强,财运也不好。

胎元:

   就是受胎月份的意思。推胎元的目的主要是推算命主怀孕月份的干支五行察赋,从而作为算命时的一种参考依据。胎指人受精怀胎的月份,元是开始了。夫胎者,受形之始,故易干知太始,以形言也;月者,成气之时,故传曰积日以为月,以气言也。今谈命或不以胎月为重,殊不思胎月是四柱之根苗,日时虽为紧,若不犯破胎月,或乘旺气禄马之处则为福尤多,或日时之吉而为胎月所犯,则吉亦归无用。是胎月最为枢要。

胎元的推法:

   胎元之取,唯有一法,以当生前三百日为十月之气,乃是受胎之正,譬甲子日生便以甲子为受胎之日,盖五六计三百日,看其生日在何月中有,则闰在其中矣。且如戊子生人甲寅月乙丑日,须于半月前十月或十一月内,寻当生乙丑日,乃是三百日之正胎。

   关于胎元的推法,还有从出生月份起,天干向前顺推一位,地支向前顺推三位,这样推出来的干支就是受胎月份的干支了。例如甲子月出生的人,天干甲向前顺推一位是乙,地支向前顺推三位是卯,那么这人受胎的月份就是乙卯月了。口诀:胎元起法记心中,生月干支要记清;月干后位胎元干,月支后三胎元支。从六十花甲周转一周来看,从乙卯月到甲子月出生,正好是十个月。古人说十月怀胎,可见这种推法是以十月怀胎为基数的。

胎元者受胎时之秉赋也,怀胎以十个月为常,故推算者,普通以前十个月之干支为标准,然有七个月以至十二三个月者,须照怀胎月份推之,常有奇特之命。不应富而富,不应贵而贵者,其於胎元之月份,大有关系,予屡遇之(有七个月生,得胎元之气而大贵者,如照命造及拾月胎元,无论如何,不得其解,后询知为七个月胎元悟,不可不注意之,)如此造之为大富,亦在胎元也。胎气得之父母,其财来自上荫,至时上归库,入而不出,焉得不成钜富,水为子,故多子,三重巳禄,土厚重重,焉得不寿,总论云:四柱土重,见金结局者,不贵即富,虽言六月之土,其理固一贯也。

   所以,在事实上,除了十月怀胎外,既有怀胎七月、八月、九月不足月的,又有怀胎十一月、十二月等过月而产的,因为有着这种因素在内,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算命先生也是大多略去不推的。子平法重胎元,五星法重命宫。

      胎元是四柱的辅助元素。胎元是四柱的根基,不宜与四柱冲克,冲克哪一柱,则哪一柱的人不吉。胎元若与日干相冲、相害,日干一生辛苦。胎元遇吉星则大吉,如临天乙贵人等。胎元生助年柱,得祖上庇佑;胎元生助时柱,可长寿。胎元的应用受限于受胎月份的不确定性,所以八字学研究的主要是“年月日时”四柱,而不是“年月日时胎”五柱。

命宫:

  什么叫命宫?古书上说,命寄卯,身寄酉。卯就是黎明,就是太阳刚出来那一刹那,就是黎明阶段,而这个阶段就是卯时。只要是上午出生的人,他命宫的阳气很重。要是下午出生、晚上出生的人,尤其是太阳落山的时候,黑暗的时候,那一刹那就是酉时了,酉时出生的人,他的阴暗面多一些,负面能量就多一些,就这个道理。但是晚上出生的人比白天出生的人聪明;白天出生的人比晚上出生的人行动力强。因为晚上出生的人易懒,这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但是命宫是什么?是决定你一生事业大小的一个宫位。你有没有事业,以及你的事业能做多大,或者干不干得下去,全都看命宫。

   古人将出生的年份比作根,将月比作苗,将日看作花叶,将时看作果实。这里所说的根,指的是植物种子要播下去的那块泥土。这在人类而言,就是母亲的胞胎宫。在没有出现月令之前,泥土也好,胞胎宫也罢,这个时候是空无的,或者说是虚空的。也就是说,年这个根,其实指的是胚胎将要着床的地方。而月令(月柱中的地支)的出现,就是种子下到泥土里去了。就人类而言,就是父母的精血相结合而孕育出的胚胎,相当于种子萌芽了但还未露出土面之时。所以,月令才是真正的植物根系。当然,这个根,也还只是种子萌芽后,长得白白的、嫩嫩的、象胡须一样的根,所以,命宫由月而起也就是这个道理。

   地支起首的“子”,就是滋生之意。要想知道植物何时滋生,就要反推到种子是何时萌芽。所以,起命宫是由子位逆行数到出生的月份,这个时候就是胚胎孕育之时。出生的时辰,就是植物的苗芽露出土面的那一刹那。但苗芽要见到阳光才能生长,卯时天亮了,有阳光了,便可以生长。这也就是说:命宫如草木吐芽露出土面并见阳光的那一刹那。所以,起命宫法就是在逆行找到出生月份后,再将生时加在这个月份上。月份为胚胎、时辰为出生,在这个点上,其实就是胚胎出生了。但是,胚胎出生后,要见到阳光才能生长,而要想见到阳光,就要等到天亮,于是,就从出生的那个点上数起,顺数到天亮的卯打止,这个卯位,就是命宫。这就是命宫的由来。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一生的发展,也就是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上天早就安排好了,但是因为命运信息是藏在我们的个人信息中,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所以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命运如何。其中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就是解析命运的钥匙,通过快速解析一个人的八字就能够了解此人一生的发展或者是各方面的运势详情。

  命宫主宰一个人的天赋才能,命宫在人体中属大脑,管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神无庙无所归,人无室无所本,命无宫无所主”。命宫就像是一个人的大脑,主导的是一个人的思维和想法,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人全身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通过一个人的命宫解析命运具有非常大的准确率,只要知道此人的命宫就能够知道的一生命运情况了。命宫也就是一个人命运的主宰,是一个人命运的归宿和方向,同时也可以知道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具体的运势情况如何,比如不同时期的爱情运、财运或是健康运势等。故命宫与四柱八字居同等地位。命宫比较重要也比较复杂,它常与大运太岁等一起相互参照断吉凶。其中命宫是根据一个人的出生月份和时辰共同决定的,八字和命宫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命宫的确定江湖派和书房派二者略有异同。江湖派跟排八字一样,看节不看气,立春之后惊蛰之前的,都用正月起命宫,惊蛰之后清明之前的,都用二月起命宫。书房派则不同,看气不看节。立春之后的中气是雨水吧,雨水之后才是惊蛰节。书房派看就看中气,他看雨水中气。雨水之后出生的人。虽然你排八字还是排正月。但书房派起命宫使用二月起命宫了。

      这两种方法都有失真之处。导致约二到三成左右的人命宫不准,你再用命宫来断命,自然没有准确率,这就是命宫被人攻击的原因。八字是根据太阳来安命宫的,太阳是运动的。两派都把太阳当成固定不动的。自然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你试想想冬至与夏至,他们的日照时间长短是一样的吗?肯定不一样。例如,你的生日是正月,在雨水中气之后第四天,还用正月起命宫,如果是雨水之后第五天,就用二月起命宫了。这个就很好解释六十年前与六十年后相同的八字,命运却不同了。命宫都不同,自然命运不同。你只看到四柱五行相同,自然不能区分他们的差别何在了?所以四柱只是表面的东西,不跟内在联系在一起,很容易出现错误。

      八字命宫应该严格按照太阳的相对运动来确定命宫的宫位,实际上太阳每个月过宫的天日是不固定的。这里也只是给出一个大概数。下面这个表一定要熟练自如,才能使用:

正月太阳在子宫,雨水后第05天进入亥宫,以二月安命。

二月太阳在亥宫,春分后第07天进入戌宫,以三月安命。

三月太阳在戌宫,谷雨后第09天进入酉宫,以四月安命。

四月太阳在酉宫,小满后第10天进入申宫,以五月安命。

五月太阳在申宫,夏至后第09天进入未宫,以六月安命。

六月太阳在未宫,大暑后第08天进入午宫,以七月安命。

七月太阳在午宫,处暑后第09天进入巳宫,以八月安命。

八月太阳在巳宫,秋分后第11天进入辰宫,以九月安命。

九月太阳在辰宫,霜降后第13天进入卯宫,以十月安命。

十月太阳在卯宫,小雪后第12天进入寅宫,以冬月安命。

冬月太阳在寅宫,冬至后第08天进入丑宫,以腊月安命。

腊月太阳在丑宫,大寒后第05天进入子宫,以正月安命。

命宫查法:此法看是何月生人坐于何时,然后方定命坐何宫。不分阴阳男女。先将所生之月从子上起正月,亥上二月,戌三,酉四,申五,未六、午七,已八,辰九,卯十,寅十一,丑十二,逆行十二位,次将所生之时落于所生之月,顺数十二位,逢卯即安命宫。所生的月份,一定要是交节之后才算本月的人。

6

7

8

9

5

命宫速查表

10

4

11

3

2

1

12


如:某人生于农历五月,出生时间是子时。先从子位上起正月,逆时针数,那么,二月就在亥;三月就数到了戌;四月就数到了酉;五月就数到了申。然后,再在这个申上起所生的子时,顺时针数,那么子的后面是丑,丑就在酉位,寅就在戌位,数到卯为止,这个卯就落在了亥位,这个“亥”,就是自己的“命宫”了。假如是五月的卯时生,从卯开始数顺时针向后数,这回卯落申位,辰落酉位,数一圈回来,还数到卯,命宫还是落在了申其余各月各时依此类推。

命宫干支计算公式

月份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子丑

  对应序号:1/2/3/4/5/6/7/8/9/10/11/12/

时辰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对应序号:1/2/3/4/5/6/7/8/9/10/11/12

出生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对应序号:1/2/3/4/5/6/7/8/9/10

月令月份数+时辰序号数=命宫地支【说明:结果大3小于16,就用16减结果就是了,如果大于16就用28减结果就是命宫地支——月份对应的序号

命宫天干也可按年上起月法查天干,另计算法:

年干×2+命宫地支数=天干序号【取结果个位数字所对应的天干】

比如:戊戌年7月【庚申】丁亥日丙午时的命宫:7+7=1416-14=2

2就以2月份地支【卯】作为命宫地支,命宫天干是年干戊5×2+2=14,个位数4就是天干对应的【丁】了,那么这个八字的命宫就是【丁卯】了。再比如:戊戌年12月【乙丑】庚申日癸未时的命宫是:12+8=2028-20=8就以8月份地支【酉】为命宫地支,命宫天干是戊5×2+8=18,那么8的天干对应【辛】,那么这个八字命宫就是【辛酉】了

命宫对命主还具有如下的命理诱导趋势,在职四柱为主的前提下,命宫可作为命理推测时的参考。


命宫的吉凶情况:

(1)命宫旺衰以月令为标准,与四柱相同。

  (2)命宫可补四柱之不足,在命局中无用神,有无贵人均可在命宫查找。

  (3)命宫临贵人可得到贵人之助。

  (4)命宫的地支被月支冲克一举成名。

  (5)命宫值迁移驿马星,一生环境多变,走动多。

  (6)命宫之支冲岁运之支或冲月支大凶。

  (7)命宫宜生旺,不宜衰败,是喜用神则吉,是忌神则凶,神煞居吉神者吉,居凶煞者凶。

  (8)灾杀、大耗、官符值命富,祖业漂荡官非口舌。

  (9)命宫干支也可作为一柱,参加命局岁运进行五行平衡和论吉凶。

  (10)命宫干支与命局的年柱天合地合,可以使婚姻不顺得到补救。

(11)若与年柱天克地冲,也作六冲论吉凶。

我们可以把命宫看作原命局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主张把它看作第五柱。实际预测中,为了更准确,常把它与四柱,岁运等综合分析推断。命宫可补四柱之不足,如四柱中无某种吉神,命宫是用神也算一种弥补。反过来说,命宫若是凶神也可加深命局凶的程度。总之,命宫的干支五行对命局的喜忌吉凶的影响不可忽视。

身宫:

古代中国相术家认为身宫代表后天运势,由后天的努力,往往可以改造命运,为辅助命宫之宫垣。从上可知身宫的作用非常关键,作用在主管仕途,事业运的官禄宫时。表示心性重视事业工作发展状况,以事业成为人生经营重心。

身宫与“命宫”推排法大体相似,只是有顺推与逆推之不同。命宫的推排法是从子上起正月逆推到本生月,然后将时支落在生月上顺数至“卯”,卯所临的地支即是命宫。而身宫也是从子上起正月,顺推到本生月,再将时支落在生月逆推至“酉”,酉所临的地支即是“身宫”。

身宫干支计算公式:

月份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子丑

 对应序号:1/2/3/4/5/6/7/8/9/10/11/12/

时辰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对应序号:1/2/3/4/5/6/7/8/9/10/11/12

出生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对应序号:1/2/3/4/5/6/7/8/9/10


月份数+时辰序号=身宫地支【超过12就减12所得数字是几,那就按几月的地支确定身宫地支——月份对应的序号】

【特别说明:计算身宫计算所得结果数字是几就以几月的地支确


身宫天干也可按年上起月法查天干,另计算法:

年干×2+身宫地支数天干序号【取结果个位数字所对应的天干

例如:八字:辛亥年6月辰时生人身宫:6+5【辰时序号】=11,而11对应月份是【子】,那么身宫地支是【子】了,天干是8【年干序号】×2+11=27,那么7的对应天干是庚了,即身宫就是【庚子】了

看身宫论吉凶;

(一)以日柱定空亡,身宫落空亡,主一生钱财不聚,漂浮不定,财来财去,即使有钱也是柱中其它人创造出来的。

(二)身宫地支被刑冲穿绝,主一生财运不济(空亡另论)。

(三)身宫干支的十二神,均为吉星,身干生比日干,财产百万;身干克泄耗日干,财过去时百万。

(四)身宫干支十二均为凶星,身干比和日干,主财运不济;身干克泄耗日干,财过百万。

(五)身宫天干为吉神,地支为凶星,身干比和日干,财产几十万;身干克泄耗日干,平民。

(六)日干与身干相合,一生财运佳。



第六节  天干地支这些单体字最初的基本意义(上)


为了适应广大初学者和国学爱好者的要求,同时能便于更多的有志之士了解国学理论体系,做好传统文化传承,这位易友专门用了这两篇用近万字的逐个字阐述其意义和产生的来源,有助于更多想入门和刚入门的朋友了解和学习。这简单的22个字不管在记日历法、择日选地、八字命理、紫薇斗数、奇门遁甲各类推理和思维模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大家可以泽而用之。


十七、十干和十二支的字义

   前人有云:“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可见称为干支的原始用意。由于天干地支的意义均来自于树木,所以他们的原始字义也被人们赋予了生动的说法。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阴阳交相愕而仵阳气充盛阴气开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甲骨文分析

从干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字形源于十天干衍生。

癸孕甲,称子 

  己孕庚,称丑

  乙孕丁,称寅 

  乙孕丙,称卯

  己孕辛,称辰 

  丁孕己,称巳

  丁孕戊,称午 

  戊孕庚,称未

  辛孕癸,称申 

  辛孕壬,称酉

  戊孕辛,称戌 

  癸孕乙,称亥

《群书考异》曰:甲者,坼也,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易》曰:百果草木皆甲坼。乙言万物初生曲孽而未伸也。丙言万物炳然著见。丁言万物壮实之形,故《邦国图藉》曰:成丁。戊,茂也,言物之茂盛,故《汉志》曰:孽茂于戊是也。己,纪也,言物有形,可纪识也。庚,坚强貌,言物收敛而有实也。辛,言万物方盛而见制,故辛痛也。壬,妊也,阴阳之交,言万物怀妊至子而萌也。癸者,冬时土既平,万物可揆度也。

,孳也,阳气始萌孽,生于下也。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寅,髌也,阳气欲出,阴尚强而髌演于下。卯者,冒也,万物冒地而出。辰,伸也,物皆舒伸而出。巳,已也,阳气毕布已矣。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也。未,昧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申,伸束以成,故《晋志》曰:万物之体皆成也。酉,就也,万物成熟。戌,灭也,万物灭尽。亥,核也,万物收藏者,皆坚核也。

我们应该相信“天干地支”里的二十二个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而这种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应该与古汉字字源及本义相吻合。那么,要揭开“天干地支”的神秘面纱,我们就必须从古汉字的造字说起。

我们的汉字可分为贞巫造字、兵营造字和夫子造字三大类:

1、贞巫造字就是古时从事占卜及巫术的人造的字,如:甲乙丙丁等

2、兵营造字就是古时兵营里的将士们造的字,如:比从北化等

3、夫子造字就是指有学问有学识的夫子们造的字,如:家牢安字等

“天干地支”里的每个字几乎全都是最古老的象形字,而最古老的造字者就是贞巫们。我们若将“天干地支”归类为贞巫造字,对我们破解“天干地支”密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以《说文解字》和《古代汉语字典》为工具,对“天干地支”进行全面分析和解码,使我们对尘封了几千年中华文化根脉,有着更清晰而全新的认识。我们先来分析天干,并将天干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甲乙丙丁是指古时贞人占卜时使用的四大道具。


第二部分:戊己庚是指古时巫师们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和耍的巫术。


第三部分:辛壬癸是指古时帝王们掌控的阉割刑具。


对天干内容的判断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古汉字本义及古时贞巫们的行为理念来证明。古时的贞人在占卜时通常是将钻有小孔的龟甲上面倒入水银,放在火上烧灼,使龟甲爆裂,产生卜纹,再根据卜纹预测吉祥。同时还要将画有咒语的符投入火中烧掉,以告知天神。天干的第一部分就是这种占卜形式中使用的四大道具。


十八.天干字义分析

   “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古代武士身上穿的铁甲片之间的“十”字缝。金文的形体同于甲骨文。小篆的形体变得艺术化了。隶变后楷书写作“甲”。《说文·甲部》:“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像。一曰:人头宜为甲,甲像人头。凡甲之属皆从甲。”甲,定位在东方,东方是五方之始(属木,木代表春天),春天,阳气萌生而运动,像草木顶戴着种子的甲壳的样子。另一义说:人头的腔颅叫甲,甲像人头。大凡甲的部属都从甲。

“甲”的本义就是古代战士穿的护身衣、铠甲。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又可引申为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如“龟甲”、“鳞甲”。也指人或动物的指或趾上的角质硬壳。如“指甲”、“趾甲”。“甲”还是旧时户口编制的一个单位。如“保甲”。

“甲”也用来表示天干的第一位,用以纪年、月、日。又引申为第一、冠军。如王正功《鹿鸣宴劝驾诗》:“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字的形义至今不明。一说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写作十,像皮革的裂纹,甲的本义是皮革开裂。也有人认为,甲先写作十,后外加方框,构形与田字相似,像宗庙中安放神主的器具。。。。。。“甲”就应该是龟甲,因为某些龟甲的外壳上有近似田字的花纹。在古人眼里龟是一种神物,由于它的寿命极长,古人就迷信龟甲内有某种神灵的存在,很自然龟甲就被贞人用来占卜,成为占卜的道具之一。

  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根弯曲的曲线,有如鱼肠。金文、小篆大致相同。隶变后楷书写作“乙”。《说文·乙部》:“乙,象春草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彊,其出乙乙也。与“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颈。凡乙之属皆从乙。”

,像春天草木弯弯曲曲地长出地面,这时阴气还强大,草木长出十分困难。用“乙”表示草木的长出,与牵引向上而行的“丨”用意相同。乙继承了

,像人的颈脖。大凡乙的部属都从乙。“乙”的本义为鱼肠,但后世已经不用了。“乙”还作标志、符号讲。如《史记·滑稽列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这里是指画“乙”字形状的符号,是旧时读书时用来标志暂停的地方。如今编辑在文章中勾进增补的字称为“涂乙”。“乙”字像是流动液体的形状。

《古代汉语字典》里没有对“乙”字字源做解释,我们从甲骨文的字形上,我们若将“乙”认定为是古人占卜时使用的水银,是极有可能的。即“乙”的本义就是指水银。


“丙”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非常相似。小篆整齐化、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丙”。《说文·丙部》:“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凡丙之属皆从丙。”丙,定位在南方(南方是夏天的方位),这时万物都在长成,都光明强盛。阴气开始出现,阳气将要亏损。由一、入、冂会意。一,表示阳气。丙继承着乙,像人的肩。大凡丙的部属都从丙。“丙”的本义早已消失,后来被借为天干的第三位,在甲、乙之后,也表示次序的第三。汉代后期的宫室建筑,正室两边的房屋,就以甲、乙、丙、丁为序,第三等房屋称作“丙舍”。古人常说“丙夜”,指的就是“三更”(即晚上十一时至第二天凌晨一时)。


“丙”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丙是象形字,但所象之形迄今没有定论。丙的常用义是指天干中的等三位,又指序数第三。根据古代五行说,丙居南方,南方属夏,亦属火,所以又用丙代称火,常用于“付丙”一词,表示投入火中。“丙”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古时贞人占卜时投入火中烧掉的“符”。此“符”画有巫咒以告知天神自己的祈求。“丙”在甲骨文的字形像是一个方形木牌下方开了一个三角形口子,这个形状与道教画符的形状(下方有个三角形口子)极为相似。甲骨文里的“贞”像是两个相倒立的“丙”(甲骨文写法)上下组合而成。古时贞人是从事占卜及掌管占卜档案的官吏。   


“丙”即“符”可分为阴阳两种,两“丙”(符)咒文相同。阴“丙”由贞人在占卜时投入火中烧掉,送给天神,而阳“丙”就由贞人作为档案为帝王保存。很自然甲骨文的“贞”就被古人写成了两个甲骨文的“丙”上下颠倒的形式了。还有,若古人在占卜前需要“更”改“丙”(符)上的咒文时,是绝不能将“丙”投入火中烧掉,那样会惊动天神的,而只能将阴阳二“丙”敲碎打烂。甲骨文里的“更”就是手拿棍棒敲打两只“丙”之意


“丁”是象形字。甲骨文形体像俯视所见的钉头之形。金文像钉子的侧视图。小篆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丁”。《说文·丁部》:“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像人心。凡丁之属皆从丁。”丁,夏天万物都壮实。像草木茎上有果实的样子。丁继承丙,像人的心。“丁”的本义是钉子。而原作钉子讲的“丁”则另加了个“钅”,表明钉子是用金属做的,写作“钉”。钉子由坚硬的金属做成,故可引申指强健、健壮,所以成年男子也称为“丁”。如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丁”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丁是象形字,状似簪的样子。簪是古代用来挂器物的钉子,所以丁是钉的本字。“丁”应是古人占卜前,使用“丁”形硬物在龟甲上打孔的工具,占卜道具之一。古汉字“打”是由手与丁左右会意而成。表示贞人手拿“丁”型硬物在龟甲上打孔的形态及所发出的“哒、哒”声。这就是“打”字的本义及发音的由来。

以上我们对甲骨文的字形及本义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断定天干的第一部分(甲乙丙丁)就是古时贞人占卜时使用的四大道具。下面我们再来分析天干的第二部分(戊己庚)。古时巫师在做法驱魔时,左手挥舞着大斧,右手摇动着铃铛,嘴里念着咒语并喷射着口水,不停地舞蹈。这就是天干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即巫师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及喷射的口水。


   “戊”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把长柄宽刃的大斧,刃部朝左,形似弯月。金文更像一把大斧之形。小篆已经看不出斧头的模样了。隶变后楷书写作“戊”。《说文·戊部》:“戊,中宫也。像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像人胁。凡戊之属皆从戊。”戊,定位在中央。戊字的五画像六甲中的黄、白、墨、青、赤五龙相互拘结在一起。戊继承丁,像人的胸胁。大凡戊的部属都从戊。“戊”的本义是指像板斧一样的古代武器。此义今天写作“钺”。

“戊”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骨文的戊是象形字,像斧钺的样子。“戊”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巫师做法时左手拿着的法器大斧。


“己”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体大致相同,都像系在箭上用来射飞鸟的弯曲的绳索,是“弋”的早期文字。隶变后楷书写作“己”。

《说文·己部》:“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凡己之属皆从己。”己,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的弯弯曲曲的形状。己继承戊,像人的腹部。大凡己的部属都从己。


“己”的本义为拴在箭上的丝绳。后来其本义消失,被假借为表示自己。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己”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己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己像丝形。己的本义指为了缠束丝而分出来丝缕的端绪。“己”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巫师做法时,向地面上喷射的口水印记。


“庚”是象形字。甲骨文就像中间有长柄、左右有两耳可以摇的乐器。金文更加形象。小篆线条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庚”。《说文·庚部》:“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庚承己,象人齐。凡庚之属皆从庚。”

,定位在西方,西方是秋天的方位,像秋天万物坚硬有果实的样子。庚继承己,像人的肚脐。大凡庚的部属都从庚。“庚”的本义指一种乐器。当“庚”被假借为天干第七位后,又造出新的形声字“钲”来代替这种乐器的名字。“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的第七位或年龄。人们在说与人同龄时,用文雅的话会说“同庚”;问人年龄时会说“贵庚”。


 “庚”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一说庚在甲骨文、金文中是象形字,状似一种有耳且可以摇动的乐器,即钲。一说庚在篆文中是象形字,像双手摘取草木上的果实之形。“庚”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古时巫师做法时,右手不停地摇动着的“铃铛”。古汉字“康”是由甲骨文“庚”字衍变而来,表示巫师给病人驱魔治病时,在病人头上不停摇动着铃铛“庚”,所发出的“糠、糠”声,使病人康复。由于古时冶炼技术的原因,当时的铃铛“庚”所发出的声音不是“铛、铛”声,而是“糠、糠”声。这就是“康”字的本义及发音由来。从以上的字义分析来看,天干的第二部分(戊己庚)应该就是巫师做法时使用的法器和耍的巫术,因为它们与甲骨文字形及本义十分吻合。


“辛”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把平头刑刀。金文大体上与甲骨文形体相同,上部加上一横,表示铲割的东西。小篆承接金文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辛”。《说文·辛部》:“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罪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属皆从辛。”辛,代表秋天,秋天万物成熟了;又代表金,金质刚硬;又代表辛味,味道辛辣,辛辣就感到痛苦,就会流出眼泪。由一、由会意,是罪恶的意思。辛继承庚,像人的大腿。大凡辛的部属都从辛。“辛”的本义为錾凿一类的工具,后引申指刀。用刀劳动很累人,所以又引申指劳苦。如辛苦。人受尽劳苦便觉难过,所以又引申出恸哭、悲伤之意。如李白《中山孺子妾歌》中的“万古共悲辛”。


“辛”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辛在古文中是象形字。有人认为像一种弯刀刑具。“辛”在甲骨文状似捆绑人的十字架之形。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捆绑人的阉割刑具。

“壬”是象形字。甲骨文像绕线用的工具。金文中间多了一个圆点。小篆的形体中,中间的一点变成了一横。隶变后楷书写作“壬”。《说文·壬部》:“壬,位北方也。阴极阳生,如故《易》曰:'龙战于野。’战者,接也。象人褢妊之形。承亥壬以子,生之叙也。与巫同意。壬承辛,象人胫。凡壬之属皆从壬。”壬,定位在北方。“壬”字像人怀孕的样子。用子承接定位在北方的地支的亥和天干的壬,这是符合孳生的顺序的。与“巫”字“工”中加“从”以像舞袖的构形原则相同。壬继承辛,像人的小腿。大凡壬的部属都从壬。“壬”是“纴”字的初文,本义为绕线的工具。绕线则线团不断增大,故引申指大。又引申指巧辩。如《尚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其中的“孔壬”就是指大奸佞,善于用巧辩迷惑人。


“壬”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壬字的构形和本义现不详。“壬”我们有许多证据认为它就是指男性的生殖器。“壬”在甲骨文里的字形像男性阴茎龟头上尿道口的形状。甲骨文里的“妊”就是由女与壬会意而成,表示女人受孕。汉字的“淫”字是由象征水,手爪和男性生殖器(壬)三部分组合而成,其本义为手淫。甲骨文里的“弄”像是由甲骨文的“壬”与象征双手()上下组合而成,其本义是双手玩弄生殖器。《古代汉语字典》里对“弄”的解释是用双手把玩玉,这一观点应有待我们重新商确。


“癸”是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像两根木棍交叉之形,是古代最早的测量工具,类似现在的两脚规。金文大同小异。小篆的形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隶变后楷书写作“癸”。《说文·癸部》:“癸,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凡癸之属皆从癸。”癸,代表冬时,这时水土平整,可以度量。(癸)像水从四方流入地中的样子。癸继承壬,像人的脚。大凡癸的部属都从癸。“癸”的本义为平整、丈量土地。泛指估量、揆度。


“癸”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癸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及篆文中,癸的字形都状似两枝箭交错在一起。在籀zhòu文中,癸成为会意字,由象征人的双足(癸字的上部分)和矢两部分组成。癸的本义不明。而后来“癸”衍变成会意字时,是由双足与矢上下组合而成,其本义表示阉割者的双足下放着阉割刑具(矢)的形态。

甲骨文里的“帝”像是由甲骨文里的“辛、壬”(横置)和“癸“三部分重叠而成。“帝”的本义就是指掌控阉割刑具和阉割刑法的人。在动物王国里,雄性首领是绝不允许其它雄性与它统领的任何雌性发生性交配的。而我们古时的帝王们是用阉割的酷刑,来杜绝自己身边的男人与他的女人发生性关系。天干的第三部分(辛壬癸)就是指帝王们掌控的阉割刑具。古汉字“辟”的含义是指君王和刑法。而甲骨文里的“辟”的字形像一个人(君王)坐在石头上,背后立着捆绑阉割人的刑具“辛”。宰相的“宰”字也意味着后来帝王们的权利的下放。

《说文解字》对十天干每字的解释都扣住阴阳、作物在生长周期内的阶段性变化、人的形体、空间方位四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作物生长周期内的变化,也可以说是物候。

甲:孟春三月,阳气萌动,种子冲破甲壳,开始突出。


乙:阴气尚强,种子冲出甲壳,尚未冒出地平面,在蜷曲伸长。


丙:阴气初起,阳气将至,万物炳然著见。一指阳气,下框为门也。丙的形体是会意字,指阳气入于门,呈浮于之象。


丁:夏天万物皆丁实茁壮。原字形指作物枝叶初形成,呈茁壮之势。


戊:原字形象是五龙六甲相拘绞,意思是作物繁茂,戊后来加上草字头成茂,含义更加明显。


己:原字形指秋季到了,万物辟藏詘形,后来引申为内中,再引申为人在中为己,即自己。


庚:秋时万物肃然更改,庚庚有果实,原字形表示两手摘果实。


辛:秋时万物成熟,临近收获期,民有辛劳之忧。


壬:阴极阳生,阳气壬养万物于地下,人们胫胫壬体,忙着收获农作物。


癸:原字形指水从四方流入地中,指冬日水土平,可揆度也。


另《说文解字》按十天干排列顺序,将人的形体由上及下两相对照,做出比拟,甲像人头、乙像人颈、丙像人肩、丁像人心、戊像人肋、己像人腹、庚像人胯、辛像人股、壬像人胫、癸像人足。


十天干表示自然环境(天)时,原意解释:

—宇宙的核心、为元首。

—日奇、太阳。丙—月奇。

---星奇。戊---天武。

,天武,就是武力、动态性的,能够调动天上的日月星,代表的是阴云密布。

---明堂,讲的也是天体而不是讲的地理,明堂是开阔、平坦的意思,代表的是晴空万里。

---天刑,就是刑罚之意,以天喻地、以地喻人,有时候,可以理解成彗星、陨石、流星招灾了、冰雹之类。

—天狱,这个天狱不是牢房的意思,而是是储备和隐藏,主隐患或储藏。

---天牢,代表限制如黑洞。

---天网,就是各种波和磁场,比如用癸测通讯网会比较准。


第七节  天干地支这些单体字最初的基本意义(下)

  各位小时候是否听过一些关于十二地支的民间故事传说,比如说“伏羲大帝要召开动物大会,让每个动物代表一个月,结果牛彻夜不睡走了一夜路,老鼠耍心眼欺骗了猫,并且坐在牛角尖上得了第一,”等等。当然版本非常多,有的说让动物给玉皇大帝祝寿的,有的说是因为渡河比赛的。其实这些都是古代的教书先生为了教学生记住12地支的顺序编造的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大家听着一乐或者一思一悟,但可不要当真。从学术的角度讲,真正十二地支的顺序和意义到底是怎样的呢?咱们且看下文分解:

   本篇以下内容是易友听雨如梦查找大量资料,结合了很多典籍记载,专门为大家整理编撰而成,能够使您对十二地支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古时贞巫们首先只是用天干记年记日,由于天干只有十位,周期太短。后来贞巫们又从民间生活中提取十二种生活要素作为地支与天干相配,周期为六十。这就是我们延用至今的干支记年法。同样地支需分成两部分进行解读。第一部分:子丑寅卯辰巳是古人描述人生命形成步骤。第二部分:午未申酉戌亥是指古人日常生活物质要素。男人与女人发生性行为,两者结合成婚姻,女人受孕,婴儿在母腹中成长地支的第一部分就是这样为我们描述生命诞生过程的。地支简称为“支”,支乃四时运行的顺序。地支与天干一样,依顺序包含了万物从孕育、生长到繁盛、衰亡的过程。

      “子”:《说文解字》: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子,滋生,引申为万物滋生、发展之意。

   “子”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子是象形字。子在甲骨文中像一个有头发,脑门及身体的初生婴儿的样子……“子”我们应该理解为男子,夫子,一个即将成年的男子。

   “丑”:字甲骨、金文从又从◎,象手有指甲,◎象指爪尖利之形,本义是指爪。后假借为地支名,本义消失。(注:地支的“丑”与美丑的“丑”不是同一个字,美丑的“丑”是“醜”的简体字,是两个不同的字)《说文解字》: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象手之形,时加丑亦举手时也。引申为万物萌发而且细长之意。“丑”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丑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中的丑状似手的样子,所以,丑的本义是爪……“丑”在甲骨文后来的写法与甲骨文里“母”字相似,只是缺少两个象征发育成熟乳房的两个点。“丑”应该是指女子。“丑”的甲骨文字形或许象征少年女子的发型。汉字“妞”是否可以理解为会意字,由女和丑会意而成,表示未成年的小女子。因此,“丑”在地支特殊的环境里被理解为即将成年的女子,应是可以接受的。

   “寅”:《说文解字》:髌也。正月易气动,去黄泉欲上出,阴尚强也。《尚书·尧典》:寅賔bīn出日。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至此已毕尽而起。引申为万物开始成长“寅”在《古代汉语字典》没有对它的字源作解释,我们将其理解为男女性行为是有可能的。我们从“寅”字字形的衍变过程中可以发现,“寅”首先是暴露的,后来又象征的给盖上了被子(寅字里的田),最后干脆将其放进了象征房屋的宝盖头内。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古人对“寅”这种性行为的羞涩感。为了彻底摆脱“寅”字在天干地支里的不雅,我们的古人又重新造了另一个“淫”字。

   “卯”:《说文解字》: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段玉裁:律书曰,卯之为言茂也;天文训曰,卯则茂茂然;释名曰:卯,冒也,载冒土而出也,葢gài阳气至是始出地,字象开门也,卯为春门,万物已出。《晋书·乐志》卯,茂也,谓阳气生而孳茂也。太阳出来,万物冒土而出。

   “卯”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卯字的构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甲骨文和金文的卯字状似两把并排直立的刀,但不明其表示的意思。一说卯字在篆文中由方向相反的两个户字构成,表示已经打开的两扇门……“卯”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古时象征男女关在两扇门内的原始婚姻。即将男女“铆”在一起。

   “辰”:《说文解字》: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震,民农时也。物皆生,从乙、匕,象芒达(萌发之意)。臣铉xuàn(徐铉、徐锴兄弟的谦称,五代时的南唐人,后入北宋,著名文字学家)等曰:三月阳气成,艸(cǎo,从二屮chè,象丨出形,有枝茎)木生上徹于土,故从匕。厂,非声。疑亦象物之出。徐锴曰:匕音化。乙,艸木萌初出曲卷也。寓意万物经雷震而长,欣欣向荣。

   “辰”字字源《古代汉语字典》里没有做任何解释,而我们从“辰”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上判断,像是从侧面看到的孕妇凸起的腹部。表示有新的生命诞生。因为古人相信天上的一颗星,就是地上一个有生命的人,所以我们的古人就用“辰”指代天上的星星。

    《古代汉语字典》里对“辱”的解释是:辱是会意字,由辰和寸两部分组成,但这两部分所具有的含义不详。辱的基本义指羞耻,耻辱。如果我们将“辰”理解为孕妇的肚子,而古汉字“寸”的含义是指最小的长度单位,即小的意思。那么,“辱”的本意应是指怀孕女人的肚子大不了,有侮辱的意思。古汉字“娠”是由“女”与“辰”会意而成,其本意就是指女人怀孕。

   “巳”:甲骨文字形,像在胎包中生长的小儿。本义:在胎胞中成长的小儿。《淮南子·天文》:巳则生已定也。《说文解字》:四月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皆成文章,故巳为蛇,象形。寓意万物已经长成。

   “巳”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象形字,像还在母腹中的胎儿。巳的本义指胎儿。“巳”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与我们理解地支含义不谋而合,这也进一步证明我们以上分析的可靠性。即地支第一部分就是古人描述生命诞生的全过程及步骤。其实,地支第二部分最容易理解,它是古人列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及家畜。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支的第二部分。

   “午”:《说文解字》:啎 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玉篇》:午,交也。十二时辰中的午时,正是一个前后相交的时段。阳气已至最盛(盛而转衰,阴气起,午是个转折点),万物已经丰满壮大。“午”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甲骨文的午是象形字,像一个两头粗圆中间细的棒槌。金文中的午像杵,是杵初文,午的本义指杵,指一种舂米的工具,后借指纵横相交,而造杵字表本义。“午”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是古人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劳动工具。

   “未”:《说文解字》: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叶也。根据“隶定”字形解释:字从木,从一。“一”为注意记号,其位置在木的上端,表示“注意草木的上部”。本义:柔枝嫩叶。转义:没有长成,不可采摘。这个时候,阴气起,万物虽已丰满壮大,开始成熟有滋味,但还没有到采摘、收获的时候。


   “未”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未是象形字,像树木茂盛的样子。“未”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古人从事农业生产所种植的庄稼。

   “申”:《说文解字》:神也。七月,阴气成,体自申束。从臼jiù,自持也。吏臣餔时听事,申旦政也。曹植《洛神赋》:申体防以自持。寓意万物已经长成,成熟了,但还没有成熟到极致。“申”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象形字,像常在西天出现的曲折的闪电之形。申的本义指闪电。“申”在甲骨文的字形上像两团碰撞的火球。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古人取火时将两个火石相碰击的状态。所以,“申”应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取火的工具。

   “酉”:《说文解字》: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白虎通·五行》:酉者,老也。本义:粮食发酵、谷物腐败(即谷物成熟,可以酿酒。或谷物太多,因来不及吃而自然腐败),寓意万物已经成熟通透,接近衰败了。

“酉”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酉是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都像酒坛的形状。酉的本义指一种酒具。引申为酒,是酒的本字。“酉”很显然是我们古人盛酒或装食物的陶器。是古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戌”:《说文解字》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於戊,盛于戌。从戊含一。晋书》:九月之辰谓为戌,戌者灭也,谓时物皆衰灭也。寓意万物已经到了衰落灭亡的时候。“戌”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戌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宽刃的兵器……“戌”我们应该也有理由认为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厨具,是用来宰杀家畜和切菜的刀。

   “亥”:荄gāi 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从二,二,古文上字。一人男,一人女也。从乙,象褢huái子咳咳之形。《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 古文亥为豕shǐ,与豕同。亥而生子,复从一起。《论衡·物势》:亥,豕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荄也。十月微阳起接盛阴。律历志曰。该阂於亥。天文训曰。亥者、阂也。释名曰。亥、核也。收藏万物。核取其好恶真伪也。许云荄也者。荄、根也。阳气根於下也。十月于卦为坤。微阳从地中起接盛阴。即壬下所云阴极阳生。寓意万物已经收藏起来,种子进入储藏,准备第二个轮回的开始。“亥”在《古代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亥是象形字,亥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头侧躺着的猪。亥的本义指猪。“亥”可以肯定就是指古人日常生活中畜养的家畜之一:猪。

   关于十二地支,《尔雅·释天》中讲,“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月。同样十二地支的顺序也蕴含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子”就是“孽”,表示万物繁茂的意思;“丑”就是“纽”,是用绳子捆住的意思;“寅”就是“演”,指万物开始生长的意思;“卯”就是“茂”,指万物茂盛的意思;“辰”就是“震”,指万物震动生长的意思;“巳”就是“已”,指万物已成的意思;“午”就是“仵”,指万物已过极盛之时,又是阴阳相交的时候;“未”就是“味”,是万物已成有滋味;“申”就是“身”,是万物初具形体的意思;“酉”就是“鲍”,指万物十分成熟的意思;“戌”就是“灭”,指万物消灭归土;“亥”就是“核”,指万物成种子的意思

    十二地支的名称的定义也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的最基本的唯物看法,与阴阳、五行、天干相应和。譬如人之发展变化:——婴儿出生,进入生命周期循环;丑——婴儿抓住母体,攀援吸奶;寅——迅速生长;卯——孩子身体长得和父母一般高;辰——孩子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巳——孩子成人,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午——男孩的身体发育和社会谋生技能都达到顶峰;未——女孩的身体发育接近完成;申——少男少女婚媾;酉——男女身体熟化;戌——男女老掉牙齿;亥——人类更新自身

   地支五行特性:

   子:子为阴水,居于正北之方,主池塘、沟河之水,有滋润花草之功,其性柔软有力,代表女人、盗贼等。

    丑丑为纯阴之土,居于偏东北之方,又名“冰土”,主潮湿之意,有育养万物、造福人间之功,其性慈善而稳重。

:寅为纯阳之木,居于东北之方,又主山林大木,有成材做梁之用。其性刚直而坚硬。

    卯:卯为纯阴之木,居于正东之方,又名“花草之木”,有美化人间、装饰大地之功。其性柔质软,难经风雨。

   辰:辰为纯阳之土,居于东南之方,又名“湿土”,能堵挡洪水,修筑城墙,其性坚质潮。

   巳:巳为阴火,居于东南之方,又名“暖火”。有温暖千家万户之功,喜木来生扶助之为吉,其性柔而温。

   午:午为阳火,居于正南之方,又名“烈火”或太阳之火,有练化金属之力,可照亮天下,其性猛烈而内虚。

   未:未为纯阴之土,居于西南之方,又名“乾土”,代表干燥之意,有修筑房屋之功,其性温质硬。

   申:申为纯阳之金,居于西南之方,又名“桑金”或“刀剑利金”,有削折木材,萧杀万物之力,其性刚猛坚固。

   酉:酉为纯阴之金,居于正西之方,又名“纯金”或装饰之金,代表美丽豪华之意,有亮丽动人之功,其性柔而高贵。

   戌:戌戍为纯阳之土,居于西北方,又名“燥土”,有养育生化万物之功,可造福人间,其性坚质厚。

   亥:亥为阴水,居于西北方,又名“雨水”有浇灌万物,淹没山石之力,又称“湖海”之水,其性猛而质柔。

   从以上我们对地支第二部分所做的分析中,很显然地支的第二部分就是我们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六大物质要素,是当时古人小康生活的标准。上古时贞巫们有着极高的权威,地位仅次于帝王们,就连帝王们也对他们敬畏三分。他们掌控着极大的行政资源,同时也拥有造字的责任,能力和权利。因此贞巫们将他们职业中极为熟知的事物,选进“天干地支”中作为记年记事是很自然的事了。也只有他们才能够做到这一切。由于当时贞巫们的权威性,他们在选列“天干地支”时没有向世人作任何解释,也没有向世人寻求意见,更没有与世人共同商讨。因此,“天干地支”的真谛就一直被尘封了几千年之久……

   天干地支还用于儒学、理学、医学、风水、术数和命理学中。在阴阳五行理论中,干支按其顺序分为阴阳,逢单数属阳,逢双数属阴。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数;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数。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相生相克的理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


↑↑↑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四柱八字基础知识(1/2)发布于2024-02-05 18: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