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教育
第1篇 孩子是否出色,80%的决定权在父母
“同一个班级,老师一样,同学一样,学习内容一样,回家作业也一样,可为什么我孩子就是不如其他孩子呢?”
因为教在学校,育在家庭。
知识的取得要靠老师,孩子的成长得靠家长。
《人民日报》曾发文: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学校,也不是老师,而是父母。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父母是否用心教育孩子,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最初或许只有时间和金钱上的差异,最终却决定了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教育孩子没有范本,没有标准,只有用心。
我见过许多家长,把挣钱放在第一位,孩子排后面。
结果,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还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努力挣钱又如何,孩子一夜就能败光;
功成名就又如何,孩子前程早已输光。
贝多芬曾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是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
家庭是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用心,孩子受教;父母不管,孩子堕落。
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在于父母给予什么样的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所说: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 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 因为孩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习惯的好坏
国内的一项研究发现:
一个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时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加上初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直接决定高二的学习成绩。
孩子习惯的差距,就是成绩的差距。
重庆“三元及第”的谢欣颖,高考以726分考入北大。
被问及孩子的学习秘诀时,她父亲说:“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重要。”
谢欣颖的习惯有多好?
她每天九点半前就睡觉,这个习惯是父母从小要求的。
她所有作业都独立完成,因为妈妈告诉她“做的时候一定要做好”。
父母还要求她,不懂的就要问。
所以她习惯了一下课就去请教老师,不把问题拖到第二天。
一个孩子的优秀,是无数个习惯的总和。
最简单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
“如果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就是习惯的老师。”
父母给孩子金山银山,都不如教他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就看父母怎么涂画。
你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会记着,然后去学你,模仿你。
你爱玩手机,就别怪孩子沉迷游戏;
你常常熬夜,就别怪孩子爱睡懒觉;
你在家从不看书,就别怪孩子不喜欢学习……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根坏了,花朵肯定会枯萎。
《儿童权利宣言》中有一句话:
“人类应当把它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儿童。”
父母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
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
郑洪升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郑渊洁成了作家,二儿子成了信鸽大王,小女儿当了一名中药药剂师。
三个孩子的事业,与父亲郑洪升从小在他们面前做的事息息相关:读书写字、饲养信鸽、中医养生。
后来,郑渊洁写了一本书,名为《父亲的含义是榜样》。
他在书中写道:
“要看父母当着孩子面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对孩子说的都没用,有时还起反作用。”
言传身教,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改变了,孩子自然会改变。
父母好了,孩子自然会好。
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让孩子上补习班、做课外作业,把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可这些补习就像“方便面”一样,只能解决一时的饥饿,却给不了孩子足够的营养。
真正有用的补课,其实是——阅读。
有研究表明:
5岁开始阅读的孩子,识字量远超同龄人; 小学大量阅读的孩子,上高中后成绩不降反升; 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智力水平比不喜欢读书的人高。
先有阅读,再有学习,然后才会有成绩。
做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阅读者”。
武亦姝的父母,从小陪女儿读各种经典。
在他们的培养下,武亦姝爱上了读书,成了出口成章的现代才女。
蒙曼教授小时候,最喜欢妈妈每晚给她读《简爱》、《呼啸山庄》等读物。
“妈妈在读书,我也在读书”,这种想法陪伴她一路成长。
毕淑敏曾说:
“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共同成长。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
“优生”不全是老师教育出来的,“差生”也不全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如果家庭教育不过关,学校教育再好也无济于事。
听过很多教师吐槽,说他们对着学生是想管又不敢管。
管吧,怕被家长投诉;
不管吧,自己良心又过不去。
无法形成合力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而那些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往往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心始终是一致的。
家长不护短,老师不姑息,孩子才有未来!
不难为老师,不打扰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正如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说:
“我特别地拜托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也不是敌我矛盾,而是共同去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既拥有恪尽职守的老师,又拥有以身作则的父母。
彼此用理解、信任与支持,铺就孩子的成才之路。
写在最后:
双减以后,“拼爹妈”的时代正式到来。
教育部曾发文提醒家长:
“双减更加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
教育是责任,陪伴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家校共育是责任。
每一个学霸的背后,都站着一群优秀而凌厉的家长。
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妈”!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
01
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神经化学物质,帮助消除疲劳感、缓解压力,让人心情愉悦。 不仅有助于摆脱负面情绪,让人变得积极乐观,还会让人精力更充沛。
02
“她可能学习不是那么有天赋,但是在同龄人中她是内心非常强大,有梦想、有专注力、有目标感的。”
03
“我如果有哪里做的不好,我可以改,但是我需要自由的时间,我不能没有自由。光学习啊! 学习必须劳逸结合啊!我写完作业了,也把自己的事情干完了,难道我玩还有问题吗”
“我9点就睡了呀,我还能玩到半夜,你看我玩到过半夜吗?”
尊重·支持
陪伴·参与
指导·规划
04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第3篇 男孩比女孩难带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我们的了解还不够多
来源 | 兰妈谈育儿
开学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还在披着床单扮超人,上蹿下跳、大喊大叫,得瑟起来简直要掀了房顶上天。
看着满地的凌乱玩具,我无奈地在心里叹息:“这孩子啥时候能消停呀”。
这也同样是表姐家的带娃日常,她告诉我,带男孩就像是在完成一个根本达不到的任务。
比起女孩,男孩的自制力和发育都处于弱势,养出一个优秀的男孩,也更需要父母用心管教、耐心等待,并坚持原则。
如果在养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够了解男孩、或者缺乏正确教育方法,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的“吃大亏”。
也要知道,没有哪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律又上进的优秀男孩,有些品质是需要家长日夜熏陶和耐心引导的。
为什么带男孩总是比女孩更累?可能我们一直未完全了解男孩。
舅舅家有一对龙凤胎,女儿是妹妹,儿子是哥哥。
妹妹学习成绩特别好,是人见人爱的三好学生,也是经常被拿出来作为激励同龄孩子的优秀楷模。
哥哥却是典型的坐不住性格,上课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老师说“你要是有你妹妹一半认真,成绩也不至于那么差”。
舅舅平时在教育儿子时也会经常拿女儿做比较,其目的就是为了借此刺激一下儿子,希望儿子可以因此激起上进心。
不曾想,激励的话没少说,儿子却似乎变得越来越笨了,平时甚至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明明是一母同胞、还是同一天出生的龙凤胎,为什么哥哥和妹妹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呢。
在很多人看来,男孩就是顽劣叛逆、没有自控力,总是坐不住且小动作不断,学习自然是赶不上进程甚至还落后于他人。
其实呀,每个小宝贝在进入第六周胚胎发育时,男孩和女孩的大脑结构及形态就出现了性别差。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男孩和女孩的成长就出现了不同的思考轨迹和发育差异。
其中,男孩的脑中有更多脊髓液,血液中的多巴胺也比女孩含量多,这也代表着男孩的精力比女孩更充沛。
举个例子。
和男孩相处时,他们会想“谁的力气大”,还喜欢各种拆家造反,甚至想打一架来看看。
和女孩相处时,更多的是体现在安静类的文艺氛围,比如做手工、玩芭比娃娃。
如果家长对这些差别都一无所知,又或者经常拿男孩的顽皮和女孩的安静做比较。
那么,在一味的打击和对比下,只会让男孩更加挫败、甚至出现严重的抵触心理。
所以,在男孩成长教育里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他们的不同,尽可能地让男孩处于一个公平的成长环境里。
每个孩子的成长进程都是不同的,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这是每一位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
据脑科学的核磁成像发现,男孩的胼胝体发育比女孩慢至一年左右。
这是因为从娘胎开始,男孩独有的雄性激素会抑制胼胝体生长,这代表着男孩会因为左右脑协作能力弱而容易出现反应迟钝、词不达意的现象。
8岁男孩乐乐,一说起开学和写作业就特别反感,哪怕是妈妈稍微提醒一下也会愤怒地大喊大叫。
一天晚上,妈妈只是提醒地问了一句“作业都装进书包没有,别第二天到学校找不到了”。
没想到,乐乐听到这句话就有些烦躁地说“知道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说这些话,我都快受不了了”。
儿子的话让妈妈感到很委屈,她生气地告诉乐乐:“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怎么最后成了我的错”。
男孩委屈之下也说出了真相,他说:“你平时对我不是这样的,可一说起学习和写作业就特别凶,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我现在一点也不喜欢学习了”。
这段话让妈妈当时一怔,这才想起来,原来乐乐平时不喜欢做家务没说过,不爱运动也从来没有逼过,可一遇到学习的事就会拿高标准要求。
也大概是受到这种双标准要求影响,乐乐每每遇到学习的事都特别焦躁,甚至一言不合就跟妈妈发脾气。
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男孩的感知程度也是需要得到家长的照顾和培养的。
可以根据男孩的自身情况选择晚一年上学,也可以每天进行恰当的感知能力训练。
比如,每天晚上给孩子读睡前故事。
因为6岁之前的男孩,右脑活跃度比较高,而右脑又擅长情感、韵律和图像处理,所以男孩更擅长“读图”。
这不仅会提升男孩左右脑的连接能力,孩子的记忆、理解和感知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男孩的情绪感受能力不占优势
我们所看到的男孩,貌似特别喜欢挑战,其实他们也特别害怕失败。
记得某著名育儿专家曾说:“想要男孩摘得到一颗苹果,就需要让他们多跳一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孩子多参与历练,不要把苹果直接送到孩子手里,因为触手可得的东西最容易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知道,男孩的大脑发育比女孩“慢半拍”,还有来自大脑额叶发育慢的影响。
而所谓的大脑额叶,其实就是关系着个人情感、自控力、和需求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个弱点,男孩的情绪感受能力也不占优势。
大姑姐的儿子轩轩,每年春节带回家都是一副哭哭啼啼的形象,遇到一点小事就脆弱地跑到姑姐怀里寻求安慰。
听说,有时候睡觉睡到半夜还会被惊醒,安慰好一会才渐渐平复心情。
而每次见到轩轩脆弱的一面,姑姐都会毫不留情地吐槽:
“丢不丢人,都多大了还哭,看你这样长大了怎么讨媳妇”; “动不动就哭哭啼啼,我都快烦死了,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 “你看看身边的男孩,有几个跟你一样,如此脆弱以后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
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其实男孩也是特别脆弱的,尤其是在本就缺乏关爱的情况下,再次被亲近的人批评教育,那种被自卑、失落占据内心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值得关注的是,每个人的情绪感受能力都是终身可塑的,长期针对性练习也可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就比如说男孩特别脆弱爱哭这件事,有些男孩爱哭可能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这样,而是大脑未发育好,自制能力差,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多一些理解、包容和接纳。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像“动不动就哭,一点男孩子样子都没有”的话就不要再说了,因为情绪感受能力本就不太好的男孩,听到这句话无疑会更加敏感、更加自卑。
所以,当孩子焦躁不安、或者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时,先什么都不要说,用你的温柔和关爱去抱一抱孩子吧。
等到男孩心里的委屈、敏感、和害怕都慢慢平缓之后,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男性和女性的不同,从原始时代开始就有着空间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像以前的男性都是以狩猎为主,所擅长的也是在不断移动和瞄准中提高能力。
相比于男性思维进化的空间能力,女性则更擅长语言表达能力,喜欢在聊天中归纳思路、产生新信息。
其中,男孩的空间可视化能力在婴幼儿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2个多月左右的时候,他们会对有声音的铃铛、有音乐的玩具比较感兴趣。
可以见得,当男孩特别执着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大脑的空间认知能力也会呈现最大化,可能还会暂时关闭语言识别能力。
若仔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这一点,记得姑姐家的轩轩就是这样,每次看动画片的时候别提有多专注,几乎进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
有时候家长喊了好几次,孩子都无动于衷、甚至视若无睹,这也从一定直觉上造成“男孩不如女孩懂话”的劳神感觉。
其实,男孩不如女孩懂话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故意不听话,而是在整件事里,男孩的思绪不在状态。
很明显,如果孩子正在美滋滋地看着动画片,家长在一旁不停地问“晚上吃什么”、“喝不喝水”、“饿不饿”…。
这些根本吸引不了孩子注意力,最终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而对于男孩来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家长因为什么生气,因为什么而受到批评。
所以,作为家长,在跟男孩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产生“共鸣性”。
比如,男孩正请转发动画时他们最大的思绪是什么?当然是动画里的人物和情节了,这个时候不妨跟孩子谈谈人物、说说情节。
当我所谈的话题正中孩子下怀时,他们的思想和语言活跃度就慢慢上来了。
此时,我们再去跟孩子谈别的话题,孩子非但不会排斥、反而还会认真倾听,这也就成了父母跟男孩建立共同认知的一个好机会。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觉得男孩调皮难管教,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跟男孩相处的合适方式。
所以,记得从今天开始,试着用新的方式去和男孩相处:
公平去看待男孩女孩 每晚讲一个睡前故事 男孩脆弱爱哭时抱抱他 沟通时先谈孩子喜欢的话题
就这样坚持下去,当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了共情、尊重和理解的关系后,曾经黯淡无光的男孩也会光彩熠熠。
你的倾听、用心陪伴和持续指导,终将会让孩子的成长迎来春暖花开。
第4篇 好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套路”出来的!学会这7招,孩子自律又配合
来源 | 兰妈谈育儿(头条号)
经常听到家长感叹:教育孩子太难了。
用“撒娇”套路出暖心娃
“如果你想要做孩子的大伞,那孩子只能是伞下的小鸡,但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一座高山,那就要甘心做一株平凡的小草,试着去依赖孩子,他才能不知不觉地变好”。
“宝贝,我就喜欢你陪在我身边,暖暖的、太有安全感了!”
“瞅瞅,这个家要是没你可怎么办呀?”
“哇塞,这个积木是怎么搭成的,快教教我呗!”
“可以申请你做我的小闹钟吗,每天喊我起床哦!”
“快上床睡觉啦,没有你陪着我会睡不着的啦”
用“英雄”套路出主角感
“宝贝,这个东西怎么回事,快来教教我!”
“糟糕,我遇到了困难,哪个英雄来帮帮我呀?”
“太棒了,这件事处理得也太好了吧,我要跟着好好学习!”
“哇塞,哪个英雄偷偷帮我挤好牙膏了,可真是我的小英雄!”
“嗨,我的小英雄,记得明天早上喊我起床哦!”
用“示弱”套路出自信心
“没事的,忍一忍就好了。”
“别担心,我下次一定会注意的。”
“不用吹吹,一会干了就不疼。”
孩子不关电视时,提醒他:“宝贝,知道遥控器上哪去了吗?妈妈真是老糊涂了,你记得还有多少时间做xx事吗?” 孩子依赖性太强时,对他说:“我们一起去收拾阳台吧,你扫地、我拖地,你浇花、我剪叶,怎么样?” 孩子不爱吃青菜时,融入体验感:“妈妈现在需要你的帮助,你来把这些青菜洗干净,我们一起做成你喜欢的口味怎么样?” 孩子不愿意思考时,邀请他:“这本书讲得真有意思,就是这一段有点不太理解,你能给我讲讲吗?”
用“游戏”套路出挑战欲
注重成长环境的带动性,每天学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今天有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哪怕每天读书、练字十分钟,和孩子探讨一个新鲜问题,对孩子的求知欲都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 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告诉他们:“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能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为下一次挑战做好功课,这才是你了不起的地方”。 在竞争中还要增强自信,想要在困难中逆流而上,还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时要夸之有物。比如“今天在xx上表现得很出色”,让孩子通过细节认可,感受到“我可以,我能行”。
用“友谊”套路出好的亲子关系
凡事认真听,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别急,我一直在认真听着呢”、“慢慢来,我会陪着你的”。 主动吐露心声,向孩子述说爱意:“宝贝,我永远是最爱你的,也是你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支持孩子的意见,可以提想法、但不做决定:“别担心,你可以试试xx和xx方法,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大胆尝试吧!” 保持一颗童心,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游戏,既能一块回味童年,也可以和孩子拥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 好朋友之间需要畅所欲言,如果不知道和孩子说些什么,不妨抓住睡前十分钟,聊聊今天发生什么事情,有哪些事情还需要加把劲,又或者明天有哪些新的计划……
用“理解”套路出目标感
“这道题你都做了多少次了!”
“你做完一道题都不知道自己检查一下吗?”
“这道题对不对,干嘛非要看我”
“别急,你再仔细读读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题思路呢!”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焦躁和不安,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吧,把不会的题留到最后去思考,说不定兜兜转转下来答案就藏在题目里呢!”
“如果实在不会,给自己立个小目标吧,把不会的题先空着,明天找会的同学帮忙,相信他们会非常乐意帮你解答的”。
用“兴趣”套路出积极性
……
第5篇 三年级现象太可怕了,再不重视,会毁了孩子整个小学阶段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尽早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虎妈
近日,我和朋友聊天,说到了孩子的学习。
朋友忧虑地说,她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后,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作业错误率越来越高,做过的题一错再错。
班主任也跟她反映情况,说孩子上课无精打采,经常开小差。
再这样下去,后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这就是“三年级现象”!
相信很多家长,或多或少都有听过“三年级现象”。
就是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表现挺好的。
但是到了三年级,就开始走下坡路。
似乎变“笨”了,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没有目标地完成学习任务……
甚至有孩子因为学习“太吃力”,从而自暴自弃。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关键的一年。
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之间就会逐渐拉开差距。
而且,在“双减”政策下,很多家长更能切实地感受到:“三年级现象”更加明显了,甚至是提前了。
这是因为根据“双减”相关要求: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不进行纸笔考试。」
不可否认,这样能从根源上为孩子达到“减负”的目的。
但缺点同样暴露出来了。
缺点1:缺乏课后巩固手段以掌握知识点。
缺点2:到三年级无法适应书面作业。
缺点3:家长无法充分跟进孩子的学习情况。
一位老教师也表明:
“小学一二年级取消书面作业和纸质考试,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降低,而这就引发了连锁反应。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后没有及时地复习,最后学习效率降低,等上三年级之后,再想跟上难度就会很大。”
正所谓,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二年级基础不打好,又如何能平稳度过三年级这道坎呢?
教育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两极分化。”
三年级是道坎,更是分水岭。
为了避免孩子在这里摔跤,务必要重视起来。
为此,家长应该先了解这两点。
第一点:三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
1. 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想掌控自己的生活。
2. 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3. 脑袋很灵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严重不集中。
第二点:哪些孩子容易出现“三年级现象”
1. 敷衍学习的孩子
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几乎不举手发言、从不预习复习、沉迷看电视玩游戏……
2. 专注力差的孩子
一组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孩子存在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而专注力又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效果。
3. 依赖性强的孩子
十分依赖父母,使得父母必须监督孩子,不盯着就不学习。
依赖性强,学习主动性差,如果父母一时不管,学习效率就会严重下降。
三年级现象如何打破?
孩子如何顺利跨过三年级这道坎?
所有家长都应该要提高警惕!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三年级滑坡,滑的是成绩,缺的是习惯。”
三年级滑坡,往往是孩子的习惯出了问题。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想让孩子顺利度过三年级这道分水岭,必须培养好习惯。
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认真听课,勤奋思考,做好笔记,积极发言。
2.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整理笔记,不懂就问。
3. 坚持阅读,积累素材,写好日记,大声朗读。
第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 规律作息,杜绝熬夜,早睡早起,培养时间观念。
2. 坚持运动,适当锻炼,合理膳食,做到吃动平衡。
3. 参与家务,自己事自己做,今日事今日毕,学会对自己负责。
除了培养习惯,还应培养孩子这3种能力
1. 做计划的能力
认真做好学习时间规划,不浪费一分一秒的学习时间,保证自己充实。
2. 善于思考的能力
遇到问题不过于依赖他人,学会分析思考,寻求可行性解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
3. 高度自律的能力
有清晰的目标,拒绝喜欢但不该做的事,学习主动性强,从不敷衍学习。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能力,才能避免孩子陷入“三年级现象”。
但要注意,越早培养越好。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
孩子的成长成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
为了孩子,三年级现象要重视。
家长越配合老师,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请家长记住这三点:
1. 做孩子的学习引航者,长期督促,严格管教。
2. 做孩子的成长引路人,重视陪伴,负责到位。
3. 做孩子的习惯养成师,正确引导,做好榜样。
请家长配合以下方面:
1. 遵守学校的规定,教育孩子不迟到、不带手机进校等。
2. 相信老师的专业,不要妄议老师,教会孩子尊师重教。
3. 保持良好的沟通,多交流意见,参与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
4. 正确看待老师请家长,跟老师步调一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教育不易,家长和老师要全力配合,紧密团结。
只有家长和老师肩并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小学三年级!
为了孩子,我们共同努力!
第6篇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
前几天,朋友向我吐槽:
第7篇 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大数据研究颠覆你的常识
下面这些因素,哪些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1.父母学历高
2.家庭完整
3.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5.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及以上
6.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7.父母在家讲英语
8.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9.是被收养儿童
10.经常被打
11.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12.经常看电视
13.家中藏书多
14.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诸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教育观念,先猜猜哪些有影响,哪些没有影响?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大部分的父母就开始生活在惊慌失措之中,因为养育孩子,对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来说,都没经验可谈。
但许多家长都意识到,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对今后的学习成绩、生理、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虐待、创伤、家庭争吵等童年不良经历似一双邪恶的大手,常常将孩子们拉离通向幸福健康的轨道。
这些年,有关育儿的观念瞬息万变,不同门派的所谓专家之间莫衷一是,很多时候专家们前面说某观点正确,过段时间又跳出来信誓旦旦宣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而对疲于应付工作的中年父母来说,辨别事实与谣言显然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信息支撑。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数量巨大,辨识程度低,而究竟哪些观点是可靠的呢?
以上的这些影响因素,来源于美国教育部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一项“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项目调查了1000所学校,每所学校抽取了20名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对调查取得的大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来揭示究竟哪些因素最后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
经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因素与孩子后来的考试分数高度关联,而剩下的7个因素则毫无影响。
好了,先揭晓答案,与考试成绩有关系的7个因素:1、3、5、7、9、11、13。你答对了几个?
接下来,我们依次按照对应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01
有关:父母学历高
无关:家庭完整
拥有高学历父母的儿童通常在学校成绩优秀,这应该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相对而言,更重视教育。而受教育程度一般和智商是正相关的,从遗传学的角度讲,智商具有高度的遗传性。
但让大家感到意外的可能是家庭是否完整对儿童成绩影响不大。当然,从数据研究的结果性来讲,低年级阶段确实没什么关系。这算是让很多单亲家庭多了些许安慰,但是家庭不完整,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肯定有负面影响,并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婚恋观、家庭观。
02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无关: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社会经济地位和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度相关,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因为更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环境,这也是中外父母努力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父母搬入条件更好的小区,居住环境的提高,并不改变孩子学习的成绩,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这似乎与我们熟知的“昔孟母,择邻处”的观念有些相悖。而在国内,很多家长购买学区房,则是为了孩子能有资格进入一个更好的学校。如果排除学区房的概念,我觉得美国人做的大数据分析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03
有关:父母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及以上
无关: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一般来说,母亲第一胎生育孩子的年龄偏大,大多数是因为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样的母亲,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智力水平、收入水平较高,在养育孩子时具有更优越的条件。
而母亲生完孩子辞职在家带孩子,对孩子的分数没什么影响,这似乎让很多全职妈妈有点丧气,但大数据研究表现出来的结果的确如此,或许这与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有关,仅供家长们参考。
04
有关:父母在家讲英语
无关: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当然,这项研究是在美国,很多被调查对象是拉美裔、或者亚裔孩子,在家不讲英语很显然会导致孩子的语言能力较低,从而影响学习成绩。那么在国内,不讲普通话,个人觉得可能会对孩子的语文成绩有所影响,但是影响程度有限。
带孩子开拓视野不是很好吗?这个我不否认,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愿意这样做,尽管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从数据来看,与孩子的成绩并不相关。
05
有关:是被收养的儿童
无关:经常被打
美国的家庭收养儿童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有残疾、智力障碍的儿童都来自中国。因为收养儿童的智力因素和养父母没有遗传关系,所以收养儿童的成绩普遍比不上亲生孩子属于可以理解的范围。
出人意料的是经常被打的孩子,居然成绩并不受影响。在美国,虐待儿童是犯罪行为,但是这与我们“棍棒下面出好人”的祖训似乎相悖,不过,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
个人观点,孩子严重犯错的时候可以打,以示惩戒,不然熊孩子将来会吃很多亏。但是经常不分轻重地打,就涉嫌虐童了!
06
有关: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无关:经常看电视
前面这个,大家很容易接受,毕竟,教育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效果才更好。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育儿经验,也对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但是经常看电视其实对孩子成绩没什么影响,这个可能超出了父母们的常识,与传统的观念也相悖。芬兰的基础教育全球排名第一,实际情况是多数儿童7岁上学,上学之前,就已经能够通过电视节目认识很多字。而且更多的研究也表明:孩子玩电脑或者IPad等设备,既不会让孩子变成天才,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这里,要严重声讨一下,“网瘾”从来就是无稽之谈!尤其是前些年所谓的戒网瘾的某些学校,纯粹就是一帮渣子流氓勾结地方教育局,搞的骗钱把戏。蒙骗那些缺乏基本科学常识的家长和孩子,用所谓电击、殴打等折磨犯人的方式毒害青少年,这事要放在美国,这帮畜生得判终身监禁!
所谓孩子“网瘾”其实和大人喜欢打麻将、搞赌博一样,要么是过度无聊,要么是逃避现实,都是心理上的问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和辅导。
07
相关:家中藏书多
无关: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最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点。关于家中藏书问题,情况比较多。有的孩子家里藏书多,而且喜欢阅读,那么对于语文成绩或者科学课成绩,显然有直接的好处,这毋庸置疑;有的孩子,家里书多,但并不喜欢阅读,可能更喜欢在家玩玩具,但孩子的成绩和喜欢阅读的也不相上下;有的孩子,家里虽然没有很多藏书,但是他喜欢随父母去图书馆阅读,孩子的成绩甚至比不上前两者;还有的孩子,家里没什么藏书,也不去图书馆,但成绩可能也并不落后。
但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本身的结果——家中藏书和考试分数之间有正向关联,可能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喜欢买很多书籍的父母,一是本身更睿智,学历较高;二是他们很清楚读书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很重视教育。而这两点前面阐述过,和孩子的成绩之间有正向的关联。所以,家庭藏书的多少,并非提升孩子智力水平的因素,而是家庭智力出众的一种表现!
是否听父母读书和孩子早期的成绩之间没有关系,显然对很多喜欢在上床之前给孩子讲故事的家长多少有些打击,但是,这个习惯不必放弃,因为这是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一种方式。
08
综合以上的数据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这样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真正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其实是已经形成的东西,如果父母天资聪慧、踏实肯干、受教育层次高、收入高,那么孩子就有更大概率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就。而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比不上父母本身的特质。
当然,这是大数据本身研究的成果,但具体到个体,总会有千差万别。另一方面,中美的国情,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不同,所以父母也不必沮丧,仅仅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参考就可以了。同时,很多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家长其实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受教育程度、收入、生活方式。父母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和行动,其实就是受教育程度的改变。除了先天的智商因素不能改变,父母努力创造的过程和结果,就可以带来收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关键性的积极影响。
第8篇 男孩开窍是一门玄学
﹏
来源 | 末非(ID:lovemaodou908)
毛豆上初一了,很多方面都有进步,但学习这方面还是懵懂无知。
开窍?!别开玩笑了!现在这么卷,哪能等娃“开窍”,到时想发愤图强也来不及了!
我:今天自觉写作业了么!真棒!
豆哥:这不是作业。我在写诗。
我:嗯?
(豆哥自己还发了朋友圈)
我说:诗不错,但是你又没参与内卷。
豆哥大笑三声,说:我是内卷的旁观者!
我:呵呵。
豆哥:我还没有到“适可而止”那一步,对吧?
我:艾玛!你这话还是相当客观的,论学习,你远远没有到“适可而止”的地步!
你把我的立志故事给他再讲讲吧!我说,你自己都讲了多少遍了?再讲就成祥林嫂了。
豆爹:儿子,爸爸叫蛟龙,蛟龙号的蛟龙,你知道蛟龙二代叫什么?叫奋斗者号,你是我儿子,你就叫奋斗吧!
豆哥:爸爸,你是文科还是理科?文科的话,我建议你写自传!
我:(嗯?娃有点跑偏)
豆爹:爸爸是理科生,不过爸爸文章写得也不错。
豆哥:爸爸,那你写自传吧,书名我给你想好了,就叫《我的奋斗》!
我:(笑喷,希特勒的自传就叫《我的奋斗》)
豆爹:……你就叫奋斗吧!
毛豆:爸爸,你的梦想实现了么?!
豆爹:我当时就想走出村子看世界,我觉得我实现梦想了。
毛豆:你现在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么?
豆爹:挺满意的。
好家伙,老父亲想鸡娃不成,一不留神被娃反向鸡了。
有句调侃这么说的:
第9篇 “孩子优秀,家长轻松,家庭更幸福”的法门
作者:刘老师
来源:佳音如鸽教育咨询(ID: jyrg9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从今天开始: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圣贤教育好文选编发布于2024-02-05 17: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