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教育

第1篇  孩子是否出色,80%的决定权在父母

经常听到家长这样问:


“同一个班级,老师一样,同学一样,学习内容一样,回家作业也一样,可为什么我孩子就是不如其他孩子呢?”

因为教在学校,育在家庭。

知识的取得要靠老师,孩子的成长得靠家长。

《人民日报》曾发文: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学校,也不是老师,而是父母。


父母的教育

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

“父母是否用心教育孩子,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最初或许只有时间和金钱上的差异,最终却决定了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教育孩子没有范本,没有标准,只有用心。

我见过许多家长,把挣钱放在第一位,孩子排后面。

结果,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还耽误了孩子的未来。

努力挣钱又如何,孩子一夜就能败光;

功成名就又如何,孩子前程早已输光。

贝多芬曾说:“我不知道有什么是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

家庭是教育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用心,孩子受教;父母不管,孩子堕落。

孩子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在于父母给予什么样的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所说:

“父亲和母亲是如同教师一样的教育者。

他们不亚于教师,是富有智慧的人类创造者。

因为孩子的智慧在他还未降生到人间的时候,就从父母的根上伸展出来。”

习惯的好坏

国内的一项研究发现:

一个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时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加上初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直接决定高二的学习成绩。

孩子习惯的差距,就是成绩的差距。

重庆“三元及第”的谢欣颖,高考以726分考入北大。

被问及孩子的学习秘诀时,她父亲说:“从小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重要。”

谢欣颖的习惯有多好?

她每天九点半前就睡觉,这个习惯是父母从小要求的。

她所有作业都独立完成,因为妈妈告诉她“做的时候一定要做好”。

父母还要求她,不懂的就要问。

所以她习惯了一下课就去请教老师,不把问题拖到第二天。

一个孩子的优秀,是无数个习惯的总和。

最简单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

“如果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就是习惯的老师。”

父母给孩子金山银山,都不如教他养成受益终身的好习惯。


榜样的作用

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就看父母怎么涂画。

你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会记着,然后去学你,模仿你。

  • 你爱玩手机,就别怪孩子沉迷游戏;

  • 你常常熬夜,就别怪孩子爱睡懒觉;

  • 你在家从不看书,就别怪孩子不喜欢学习……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根坏了,花朵肯定会枯萎。

《儿童权利宣言》中有一句话:

“人类应当把它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儿童。”

父母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给孩子树立的榜样作用。

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父亲郑洪升。

郑洪升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郑渊洁成了作家,二儿子成了信鸽大王,小女儿当了一名中药药剂师。

三个孩子的事业,与父亲郑洪升从小在他们面前做的事息息相关:读书写字、饲养信鸽、中医养生。

后来,郑渊洁写了一本书,名为《父亲的含义是榜样》。

他在书中写道:

“要看父母当着孩子面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对孩子说的都没用,有时还起反作用。”

言传身教,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改变了,孩子自然会改变。

父母成长了,孩子自然会成长

父母好了,孩子自然会好。


阅读的多少

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他们让孩子上补习班、做课外作业,把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可这些补习就像“方便面”一样,只能解决一时的饥饿,却给不了孩子足够的营养。

真正有用的补课,其实是——阅读

有研究表明:

5岁开始阅读的孩子,识字量远超同龄人;

小学大量阅读的孩子,上高中后成绩不降反升;

从小热爱阅读的孩子,智力水平比不喜欢读书的人高。

先有阅读,再有学习,然后才会有成绩。

做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阅读者”。

武亦姝的父母,从小陪女儿读各种经典。

在他们的培养下,武亦姝爱上了读书,成了出口成章的现代才女。

蒙曼教授小时候,最喜欢妈妈每晚给她读《简爱》、《呼啸山庄》等读物。

“妈妈在读书,我也在读书”,这种想法陪伴她一路成长

毕淑敏曾说:

“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父母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校的配合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一致性。

“优生”不全是老师教育出来的,“差生”也不全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如果家庭教育不过关,学校教育再好也无济于事。

听过很多教师吐槽,说他们对着学生是想管又不敢管。

管吧,怕被家长投诉;

不管吧,自己良心又过不去。

无法形成合力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而那些教学成绩突出的老师,往往离不开家长的支持。

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心始终是一致的。

家长不护短,老师不姑息,孩子才有未来!

不难为老师,不打扰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正如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说:

“我特别地拜托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也不是敌我矛盾,而是共同去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既拥有恪尽职守的老师,又拥有以身作则的父母。

彼此用理解、信任与支持,铺就孩子的成才之路。

写在最后:

双减以后,“拼爹妈”的时代正式到来。

教育部曾发文提醒家长:

“双减更加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

教育是责任,陪伴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家校共育是责任。

每一个学霸的背后,都站着一群优秀而凌厉的家长。

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妈”!



第2篇  千万不要打击一个好动、爱玩的孩子
来源: 男孩派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

又一名入选华为“天才计划”的少年横空出世。
他叫宁博宇,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在去年的秋季校招中,他经过华为十几轮的面试后,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年仅26岁,就喜提百万年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博宇与大家传统印象中的学霸截然不同。
从小到大,他都特别爱玩、爱运动,尤其喜欢街舞、跳高、游泳等等......
小学时期,他就迷上了当时风靡的“悠悠球”,还斩获了成都市悠悠球电视大赛冠军;
到了高中,他开始钻研跳高,还打破了成都四中尘封了24年的跳高纪录;
上大学后,他又陆续斩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街舞之夜冠军奖、电子科技大学男子跳高冠军、男子蛙泳冠军等多项荣誉。
不仅如此,宁博宇还是一名B站up主,他的视频从数码产品测评到旅游记录,从生活日常到搞笑视频应有尽有,已经累计了600万的播放量。
这种“反差”,实在是颠覆了大众对“学霸”的刻板印象。
在生活中,很多爱玩、好动的孩子总是被父母冠以“不务正业”的标签,担心会耽误学习。
看完宁博宇的成长经历,我才悟出一个道理: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爱玩、好动的孩子,因为这恰恰是他们的优势所在。

01


一个孩子越好动、爱玩
离抑郁症就越远
前一阵,《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并指出:
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其中,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就有1个患有抑郁。
最近,网上一位妈妈爆料,自己儿子上高二,班上有50人,吃抑郁药的竟然有29个。
想起《解放日报》里一个因为抑郁休学的男孩。
他每次发病都特别爱去超市的儿童玩具柜台——这是他唯一的快乐记忆,源自幼儿时期。 
自从父亲接管教育大权后,嘴边只有一句话:考不上清华北大,就是社会渣滓。 
于是,男孩全部的生活都被学习占据,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间。
直到中考前,他终于彻底崩溃:“我一个字也写不下去了......”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患上抑郁等心理疾病?
就是因为,从来没有一代孩子,像我们的孩子一样,承受着这么巨大的学业压力,承受着这么沉重的课业负担,承受着这么长久的身体疲惫与精神捶打。
但是一个爱玩爱笑、爱跑爱跳的孩子就不一样了。
这些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情绪出口,转移注意力,及时补充内心能量。
不管遇到多大的事,他们都不会被轻易打倒,永远充满信心和朝气。
同事的儿子小辉从小就坐不住,喜欢踢足球、跑步等各种体育活动。
为此,同事没少抱怨:“把你那玩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多好。”
结果中考那年,因为疫情影响,很多同学都发挥失常,而小辉心态却丝毫没有受影响,还超常发挥,考上了我们当地的一所重点中学。
进入高中之后,他还入选了学校的足球队,每天都要训练,过得特别丰富而充实。
现在,他已经高二了,成绩一直在稳步上升,听说最近还当选了班长。
按他的话说:现在学习压力是很大,但是每天出去跑一跑、出出汗,总觉得特别开心,学起来也更有劲。
科学研究表明:
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神经化学物质,帮助消除疲劳感、缓解压力,让人心情愉悦。

不仅有助于摆脱负面情绪,让人变得积极乐观,还会让人精力更充沛。
一个经常玩耍、运动的孩子,童年是彩色的、是跳跃的,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与阳光。
他们比起其他孩子状态更加松弛、开朗,内心也更加强大。

02


好动、爱玩的孩子
都是潜在的学霸
你有没有发现,那些优秀的学霸,基本都不是书呆子。
去年,14岁初中生程大拙考上清华的新闻全网刷屏。
他不仅是年纪最小的本科生,还将免除中考、高考、硕士生考试、博士生考试,直接成为清华大学博士生。
据了解,程大拙是物理数学“双料学霸”,不仅屡次获奖,综合成绩也常年保持年级第一。
而且,他从来不“死读书”,兴趣爱好非常广泛:
他身高一米九,酷爱打篮球,只要一有空,就会去运动场上驰骋流汗。
他会拉小提琴、会吹口琴、会谱曲、还曾经和同学一起在晚会上演奏钢琴。
不仅如此,他还特别“会玩”,他曾经自制了一架纸制望远镜模型,样式精巧,引得同学纷纷赞叹。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
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身体会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血清素。
这些物质会让孩子心情愉快,还能让大脑快速运转,学习时更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也曾指出,激活孩子大脑发育的三大法宝:运动、阅读和游戏。
2021年,来自成都的17岁女孩张恒一被牛津大学录取,拿到了西南地区唯一的录取offer。
谈起成功的秘诀,她却坦言:“其实我根本不是学霸,我只是非常爱玩爱探索。”
初入高中时的恒一成绩并不拔尖,在50个人的班上,她的成绩属于中等。
因为既要准备高考,又要申请出国留学,她的整个高一高二压力都很大。
但她在拼搏之余,还参与了各种社团活动,导演话剧、唱歌、弹吉他等.....
也正是这些课外活动,舒缓了她的压力,也激发了她的自信心。
状态不好的时候,她还会选择跟爸爸妈妈打打网球来调节自己,重新集中注意力。
因此,她学习时专注度特别高,一旦开始学就能完全沉浸其中。
就连老师都评价说:
“她可能学习不是那么有天赋,但是在同龄人中她是内心非常强大,有梦想、有专注力、有目标感的。”
育儿专家王人平曾直言:孩子的学习本质,其实就是“玩儿”。
会玩的孩子,学习起来专注度更高,大脑更活跃。
整个学习和生活有松有弛,弹性十足,能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良性循环里,持续进步。
每个好动、爱玩的孩子,其实都是潜在的学霸。

03


如果你家也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千万不要打击他
前段时间,一个小女孩控诉爸爸不让自己玩的视频上了热搜。
面对爸爸压榨自己的课余时间,上小学的女孩声泪俱下:
“我如果有哪里做的不好,我可以改,但是我需要自由的时间,我不能没有自由。光学习啊!

学习必须劳逸结合啊!我写完作业了,也把自己的事情干完了,难道我玩还有问题吗”
爸爸的回应是:“那你可以玩会,但你不能玩太久。”
女孩则委屈道:
“我9点就睡了呀,我还能玩到半夜,你看我玩到过半夜吗?”
最后,小女孩郑重其事地说:“请珍惜我们孩子的童年时光!”
其实,玩耍,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
如果你家也有一个好动、爱玩的孩子,请千万不要打击他。
因为,你的打击和阻碍,很可能会抹杀他的童年快乐,也剥夺了他脱颖而出的机会。
真正大格局的父母,都懂得给予孩子自由空间,允许孩子去玩耍、去跑跳。
  • 尊重·支持
去年,来自浙江的朱科航,因为拿下中科院毕业生最高奖——郭沫若奖学金一举上了热搜。
朱科航从小就活泼好动,从小时候的溜冰、滑板、魔方……到小学时的三国杀、四国大战,就没有他不玩的。
他的父母不但不阻止,还允许他邀请一堆朋友来家里一起玩;
最后,一路爱玩、爱钻研的朱科航不仅成功进入中科大,还在毕业时拿到9所名校的全奖直博offer。
朱科航的父母无疑是智慧的,他们的尊重和支持不仅给了孩子快乐的童年,也给了他自由的发展空间——
让他心无旁骛,朝着自己的目标一路前行。
  • 陪伴·参与
抖音上有一个叫倪皓洋的小男孩,虽然只有12岁,却已经是网上颇有名气的昆虫科普博主了。
面对镜头,皓洋如数家珍般介绍着手中的虫子,讲述它的科属、生活特征、捕捉方式等。
比起他的博学多才,更触动我的,还是皓洋父母无条件的陪伴和参与。
他的视频,大多都是由妈妈拍摄、剪辑的,既可以记录下儿子玩虫子的日常,又可以向他人普及知识,让更多人了解昆虫。
一有空,父母还会带他“上山野采”,到野外寻找、捕捉虫子。
在父母的悉心陪伴下,皓洋越发自信开朗,眼里有光。
一个有灵气的孩子背后,一定拥有陪他一起“玩”的父母。
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玩”,不仅能深度参与孩子的人生,还能借机搭建亲子联结的桥梁。
  • 指导·规划
我最佩服的一种父母,不仅允许孩子玩,而且还能帮孩子玩出名堂。
年仅17岁,就获得我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的苏翊鸣,4岁那年就跟随父亲一起去滑雪,很快就喜欢上了单板运动。
父亲看出他的热爱与天赋,便经常带着他一起训练。
后来,父亲偶然结识了当时在单板滑雪界很有名气的王磊,两人一拍即合,把苏翊鸣送去了青训营进行专业训练,也开启了他的冠军之路。
如果没有父母开阔的眼界和用心的规划,再会玩再有天赋的孩子,也可能泯然众人也。
那些能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的孩子,必然少不了父母的指引和托举。

04


《父母的觉醒》中说: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于父母而言,教育不应该只是盲目的付出,更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心灵感应。
是懂孩子心灵所需,是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是愿意竭尽所能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根、发芽。
一个好动、爱玩的孩子,是未来的“潜力股”。
而做一个智慧、开明、有远见的父母,何尝不是孩子的一生幸运。



第3篇  男孩比女孩难带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我们的了解还不够多

来源 | 兰妈谈育儿

开学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还在披着床单扮超人,上蹿下跳、大喊大叫,得瑟起来简直要掀了房顶上天。

看着满地的凌乱玩具,我无奈地在心里叹息:“这孩子啥时候能消停呀”。

这也同样是表姐家的带娃日常,她告诉我,带男孩就像是在完成一个根本达不到的任务。

比起女孩,男孩的自制力和发育都处于弱势,养出一个优秀的男孩,也更需要父母用心管教、耐心等待,并坚持原则。

如果在养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够了解男孩、或者缺乏正确教育方法,很容易出现监管不到位的“吃大亏”。

也要知道,没有哪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自律又上进的优秀男孩,有些品质是需要家长日夜熏陶和耐心引导的。

为什么带男孩总是比女孩更累?可能我们一直未完全了解男孩。

男孩大脑发育比女孩“慢半拍”

舅舅家有一对龙凤胎,女儿是妹妹,儿子是哥哥。

妹妹学习成绩特别好,是人见人爱的三好学生,也是经常被拿出来作为激励同龄孩子的优秀楷模。

哥哥却是典型的坐不住性格,上课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老师说“你要是有你妹妹一半认真,成绩也不至于那么差”。

舅舅平时在教育儿子时也会经常拿女儿做比较,其目的就是为了借此刺激一下儿子,希望儿子可以因此激起上进心。

不曾想,激励的话没少说,儿子却似乎变得越来越笨了,平时甚至连说话都不敢大声。

明明是一母同胞、还是同一天出生的龙凤胎,为什么哥哥和妹妹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呢。

在很多人看来,男孩就是顽劣叛逆、没有自控力,总是坐不住且小动作不断,学习自然是赶不上进程甚至还落后于他人。

其实呀,每个小宝贝在进入第六周胚胎发育时,男孩和女孩的大脑结构及形态就出现了性别差。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男孩和女孩的成长就出现了不同的思考轨迹和发育差异。

其中,男孩的脑中有更多脊髓液,血液中的多巴胺也比女孩含量多,这也代表着男孩的精力比女孩更充沛。

举个例子。

和男孩相处时,他们会想“谁的力气大”,还喜欢各种拆家造反,甚至想打一架来看看。

和女孩相处时,更多的是体现在安静类的文艺氛围,比如做手工、玩芭比娃娃。

如果家长对这些差别都一无所知,又或者经常拿男孩的顽皮和女孩的安静做比较。

那么,在一味的打击和对比下,只会让男孩更加挫败、甚至出现严重的抵触心理。

所以,在男孩成长教育里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他们的不同,尽可能地让男孩处于一个公平的成长环境里。

男孩的感知程度不如女孩

每个孩子的成长进程都是不同的,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这是每一位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

据脑科学的核磁成像发现,男孩的胼胝体发育比女孩慢至一年左右。

这是因为从娘胎开始,男孩独有的雄性激素会抑制胼胝体生长,这代表着男孩会因为左右脑协作能力弱而容易出现反应迟钝、词不达意的现象。

8岁男孩乐乐,一说起开学和写作业就特别反感,哪怕是妈妈稍微提醒一下也会愤怒地大喊大叫。

一天晚上,妈妈只是提醒地问了一句“作业都装进书包没有,别第二天到学校找不到了”。

没想到,乐乐听到这句话就有些烦躁地说“知道了,你能不能不要每天说这些话,我都快受不了了”。

儿子的话让妈妈感到很委屈,她生气地告诉乐乐:“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怎么最后成了我的错”。

男孩委屈之下也说出了真相,他说:“你平时对我不是这样的,可一说起学习和写作业就特别凶,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我现在一点也不喜欢学习了”。

这段话让妈妈当时一怔,这才想起来,原来乐乐平时不喜欢做家务没说过,不爱运动也从来没有逼过,可一遇到学习的事就会拿高标准要求。

也大概是受到这种双标准要求影响,乐乐每每遇到学习的事都特别焦躁,甚至一言不合就跟妈妈发脾气。

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男孩的感知程度也是需要得到家长的照顾和培养的。

可以根据男孩的自身情况选择晚一年上学,也可以每天进行恰当的感知能力训练。

比如,每天晚上给孩子读睡前故事。

因为6岁之前的男孩,右脑活跃度比较高,而右脑又擅长情感、韵律和图像处理,所以男孩更擅长“读图”。

这不仅会提升男孩左右脑的连接能力,孩子的记忆、理解和感知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男孩的情绪感受能力不占优势

我们所看到的男孩,貌似特别喜欢挑战,其实他们也特别害怕失败。

记得某著名育儿专家曾说:“想要男孩摘得到一颗苹果,就需要让他们多跳一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孩子多参与历练,不要把苹果直接送到孩子手里,因为触手可得的东西最容易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知道,男孩的大脑发育比女孩“慢半拍”,还有来自大脑额叶发育慢的影响。

而所谓的大脑额叶,其实就是关系着个人情感、自控力、和需求能力的发展,因为这个弱点,男孩的情绪感受能力也不占优势。

大姑姐的儿子轩轩,每年春节带回家都是一副哭哭啼啼的形象,遇到一点小事就脆弱地跑到姑姐怀里寻求安慰。

听说,有时候睡觉睡到半夜还会被惊醒,安慰好一会才渐渐平复心情。

而每次见到轩轩脆弱的一面,姑姐都会毫不留情地吐槽:

“丢不丢人,都多大了还哭,看你这样长大了怎么讨媳妇”;

“动不动就哭哭啼啼,我都快烦死了,一点男子汉气概都没有”;

“你看看身边的男孩,有几个跟你一样,如此脆弱以后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

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其实男孩也是特别脆弱的,尤其是在本就缺乏关爱的情况下,再次被亲近的人批评教育,那种被自卑、失落占据内心的感觉,真的不好受。

值得关注的是,每个人的情绪感受能力都是终身可塑的,长期针对性练习也可以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就比如说男孩特别脆弱爱哭这件事,有些男孩爱哭可能并不是他们自己想这样,而是大脑未发育好,自制能力差,这个时候家长就应该多一些理解、包容和接纳。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像“动不动就哭,一点男孩子样子都没有”的话就不要再说了,因为情绪感受能力本就不太好的男孩,听到这句话无疑会更加敏感、更加自卑。

所以,当孩子焦躁不安、或者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时,先什么都不要说,用你的温柔和关爱去抱一抱孩子吧。

等到男孩心里的委屈、敏感、和害怕都慢慢平缓之后,一切都会慢慢变好。

男孩的空间认知能力和女孩不同

男性和女性的不同,从原始时代开始就有着空间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像以前的男性都是以狩猎为主,所擅长的也是在不断移动和瞄准中提高能力。

相比于男性思维进化的空间能力,女性则更擅长语言表达能力,喜欢在聊天中归纳思路、产生新信息。

其中,男孩的空间可视化能力在婴幼儿期就已经出现了,比如2个多月左右的时候,他们会对有声音的铃铛、有音乐的玩具比较感兴趣。

可以见得,当男孩特别执着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大脑的空间认知能力也会呈现最大化,可能还会暂时关闭语言识别能力。

若仔细观察其实不难发现这一点,记得姑姐家的轩轩就是这样,每次看动画片的时候别提有多专注,几乎进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

有时候家长喊了好几次,孩子都无动于衷、甚至视若无睹,这也从一定直觉上造成“男孩不如女孩懂话”的劳神感觉。

其实,男孩不如女孩懂话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故意不听话,而是在整件事里,男孩的思绪不在状态。

很明显,如果孩子正在美滋滋地看着动画片,家长在一旁不停地问“晚上吃什么”、“喝不喝水”、“饿不饿”…。

这些根本吸引不了孩子注意力,最终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而对于男孩来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家长因为什么生气,因为什么而受到批评。

所以,作为家长,在跟男孩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产生“共鸣性”。

比如,男孩正请转发动画时他们最大的思绪是什么?当然是动画里的人物和情节了,这个时候不妨跟孩子谈谈人物、说说情节。

当我所谈的话题正中孩子下怀时,他们的思想和语言活跃度就慢慢上来了。

此时,我们再去跟孩子谈别的话题,孩子非但不会排斥、反而还会认真倾听,这也就成了父母跟男孩建立共同认知的一个好机会。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觉得男孩调皮难管教,而是我们没有找到跟男孩相处的合适方式。

所以,记得从今天开始,试着用新的方式去和男孩相处:

公平去看待男孩女孩

每晚讲一个睡前故事

男孩脆弱爱哭时抱抱他

沟通时先谈孩子喜欢的话题

就这样坚持下去,当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了共情、尊重和理解的关系后,曾经黯淡无光的男孩也会光彩熠熠。

你的倾听、用心陪伴和持续指导,终将会让孩子的成长迎来春暖花开。


第4篇  好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套路”出来的!学会这7招,孩子自律又配合

来源 | 兰妈谈育儿(头条号)

经常听到家长感叹:教育孩子太难了。


家里那个不省心的娃,要么叛逆得让人抓狂,要么软弱得让人担心。
在没有掌握育儿技巧之前,我也陷入这样的迷茫焦虑,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位特别糟糕的妈妈,肯定教育不出优秀的孩子了。
但自从掌握育儿技巧,懂得使用一些“小套路”后,我发现养育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这不,两个儿子每天争着帮我挤牙膏的习惯,已经维持了半年时间了。
这是因为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套路”儿子,对他们说:“等你们能帮我洗碗、扫地、挤牙膏,那我就轻松、幸福了”。
所以,孩子的优秀其实是可以被“套路”出来的。
今天,为大家推荐能让孩子变好的7个“小套路”,希望能助你高效养出省心娃。

用“撒娇”套路出暖心娃

一个下雨天,有位妈妈匆匆忙忙地拿着雨伞去接上幼儿园的儿子。
从老师手里接过孩子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抱起孩子,或者小心翼翼地帮孩子撑好雨伞。
而是撒娇式地说:“宝贝,妈妈的手好酸呀。”
小家伙秒懂地接过雨伞,随之帮妈妈撑起了一片天。
比较明显的身高比例差,让这对母子成为幼儿园路上一道惹眼的风景线。
当时我就在想:这位男孩儿也太暖心了吧。
上前和妈妈交谈后才知道,原来暖心娃都是用“撒娇”套路出来的。
她还说:

“如果你想要做孩子的大伞,那孩子只能是伞下的小鸡,但如果你希望孩子成长为一座高山,那就要甘心做一株平凡的小草,试着去依赖孩子,他才能不知不觉地变好”。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我们跟孩子撒娇呢,其实就是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成长得更独立有担当、让亲子关系变得更暖心有爱。
家长后退一步、孩子前进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成为孩子前进的助推力和影响力。
那如何用“撒娇”套路出暖心的娃呢?试试这些撒娇话:

“宝贝,我就喜欢你陪在我身边,暖暖的、太有安全感了!”


“瞅瞅,这个家要是没你可怎么办呀?”


“哇塞,这个积木是怎么搭成的,快教教我呗!”


“可以申请你做我的小闹钟吗,每天喊我起床哦!”


“快上床睡觉啦,没有你陪着我会睡不着的啦”


用“英雄”套路出主角感

儿子小时候特别怕黑,每天都紧紧地捂着被子睡觉,即便是捂出一身汗也不敢动一下。
为了这件事,我试过很多办法,睡前讲故事、房间放小夜灯,甚至还经常带着他走夜路来抵抗恐惧。
可是这些办法无一有效,儿子该捂着被子睡、还是捂着被子睡。
后来,我发现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尤为喜欢别人称赞他那些了不起的行为。
语文课上,老师夸他写出的字越来越有英雄气概了,儿子回家熬夜练字打卡。
放学路上,同学夸他书包那么重还每天背着一大杯水,儿子就每天都自己倒水背着。
所以,到怕黑这件事情上,我就试着用,让孩子成为“英雄”来套路出他的主角感。
那天晚上,我故意做一个“没用”的妈妈,尝试好几遍都没有关上灯。
儿子看不下去了,从被窝里伸出头说:“我来!”然后就起身去关灯了。
我惊喜地说:“哇,我的小英雄太厉害了。”
那天晚上儿子没有捂着被子睡,后来还慢慢适应独自入睡。
当然,聪明的儿子怎会不知道我“关不上灯”是故意为之呢,他只不过是喜欢彰显自己的英雄气概罢了。
如何用“英雄”套路出主角光环的娃?记得这样去做:

“宝贝,这个东西怎么回事,快来教教我!”


“糟糕,我遇到了困难,哪个英雄来帮帮我呀?”


“太棒了,这件事处理得也太好了吧,我要跟着好好学习!”


“哇塞,哪个英雄偷偷帮我挤好牙膏了,可真是我的小英雄!”


“嗨,我的小英雄,记得明天早上喊我起床哦!”


用“示弱”套路出自信心

有一个三岁多的小男孩。
他被擦伤后不哭不闹,回家后自己消毒止血,还安慰妈妈说:


“没事的,忍一忍就好了。”


“别担心,我下次一定会注意的。”


“不用吹吹,一会干了就不疼。”


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呢?说出来可能很多家长都不信,男孩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眼里:“妈妈太脆弱了,我要保护她”。
有一个周末,妈妈带着男孩去商场买东西。
奈何男孩的贪玩心太强,在人来人往的商场到处乱走乱摸。
为了防患于未然,妈妈直接示弱起来,她紧紧拉住儿子的手,用有些害怕的声音说:“宝贝,你不要走那么快嘛,要是妈妈走丢了怎么办,我好害怕的。”
说罢,还不忘戏精上身地挤出两滴眼泪。
果然,优秀、坚强、还自信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会示弱的家长。
他们懂得用“被需要感”去激发孩子内在的责任感。
如何用“示弱”套路出孩子的自信心?在有些事上,家长要学会淡定。
  • 孩子不关电视时,提醒他:“宝贝,知道遥控器上哪去了吗?妈妈真是老糊涂了,你记得还有多少时间做xx事吗?”
  • 孩子依赖性太强时,对他说:“我们一起去收拾阳台吧,你扫地、我拖地,你浇花、我剪叶,怎么样?”
  • 孩子不爱吃青菜时,融入体验感:“妈妈现在需要你的帮助,你来把这些青菜洗干净,我们一起做成你喜欢的口味怎么样?”
  • 孩子不愿意思考时,邀请他:“这本书讲得真有意思,就是这一段有点不太理解,你能给我讲讲吗?”


用“游戏”套路出挑战欲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朋友。
她是典型的大包大揽性格,只要是孩子的事情都特别上心,还安排得事无巨细,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次生病,儿子连一杯喝药的水都懒得给她倒时,朋友才开始反省。
她觉得,自己教育孩子最大的失误就是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一个不会独立的孩子以后又怎么可能会努力呢?
从那以后,朋友就借助各种方法来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次午饭过后,朋友让儿子帮忙收拾一下碗筷,孩子特别不服气地说:“凭什么让我一个人收拾?”
被怼后,朋友借此机会延伸出一场洗碗游戏:
“每次吃完饭,我们剪刀石头布,输的那个人去刷碗哦!”
对于这个比赛规则,全家都表示赞同,孩子自然也说不出话,之后每次都是,赢了就乐滋滋地回房间做自己的事情,输了就愿赌服输地乖乖刷碗。
用公平公正的比赛模式去激发孩子的挑战欲,这对于倔强、爱玩的男孩来说,可是一盘硬菜,也是教育、引导孩子的一种智慧。
如何用“比赛”套路出孩子的挑战欲?这些事要知道:
  • 注重成长环境的带动性,每天学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今天有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 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哪怕每天读书、练字十分钟,和孩子探讨一个新鲜问题,对孩子的求知欲都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
  • 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告诉他们:“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能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为下一次挑战做好功课,这才是你了不起的地方”。
  • 在竞争中还要增强自信,想要在困难中逆流而上,还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时要夸之有物。比如“今天在xx上表现得很出色”,让孩子通过细节认可,感受到“我可以,我能行”。


用“友谊”套路出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关系是对孩子最好的人格滋养,也是孩子幸福感、安全感的来源。
没有好的亲子关系,也就无法形成好的家庭教育。
在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之前,我就是那个动不动就焦躁、发怒的妈妈。
有时候气到上头,还会把孩子胖揍一顿,好家伙,孩子直接拿恶狠狠的眼神看着我。
我也一度在反思,难道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仇人”吗?
这样的孩子即便将来功成名就,却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注定是孤独的。
表哥33岁,至今还是单身一人。
有房有车,也有存款和不错的工作,但就是没有多好的“人缘”,他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开心写在脸上”。
听说,表哥小时候和姑姑的关系特别不好,因为姑姑动不动就批评打骂他,让他后来形成了一种暴躁型人格。
因为不懂得控制情绪,也不擅长为人处世,表哥总是把“不开心”写在脸上,还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感。
可见,亲子关系就是教育里的一个疏通管道,这个管道疏通了,教育里很多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了表哥和姑姑的前车之鉴,我开始吸取教训,和两个儿子以“朋友”的方式相处。
没想到,“友谊”下的亲子关系确实更胜一筹,大儿子上二年级、小儿子上中班,每天回家的路上都和我有说不完的话。
如何用“友谊”套路出孩子的亲近呢?记得和孩子这样相处:
  • 凡事认真听,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别急,我一直在认真听着呢”、“慢慢来,我会陪着你的”。
  • 主动吐露心声,向孩子述说爱意:“宝贝,我永远是最爱你的,也是你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 支持孩子的意见,可以提想法、但不做决定:“别担心,你可以试试xx和xx方法,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大胆尝试吧!”
  • 保持一颗童心,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游戏,既能一块回味童年,也可以和孩子拥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
  • 好朋友之间需要畅所欲言,如果不知道和孩子说些什么,不妨抓住睡前十分钟,聊聊今天发生什么事情,有哪些事情还需要加把劲,又或者明天有哪些新的计划……


用“理解”套路出目标感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在辅导她的女儿写作业。
女孩儿每做一道题都要抬头看一下妈妈,还会非常不自信地问一句:“这样写对不对?”
妈妈没有回答,女孩就犹豫地不敢下笔去做新的题目。
但就在她准备做另一道题时,妈妈却会说:“你确定答案是这样吗?”
女孩二话不说,赶紧拿橡皮擦直接把答案擦掉。
就那样,原本半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硬生生拖到一个半小时才收工。
并且,辅导的过程也特别不愉快。
妈妈不停地发牢骚说:

“这道题你都做了多少次了!”


“你做完一道题都不知道自己检查一下吗?”


“这道题对不对,干嘛非要看我”

当急性子妈妈遇上不自信的女儿时,亲子隔阂只会越陷越深。
尤其是对不自信的女儿来说,妈妈的否定和打击,会让她觉得自己特别没用。
有人说,妈妈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养成检查题目的好习惯,多思考才能增加学习经验,可急性子反倒伤害了孩子。
也有人说,如果妈妈懂得撒个娇、服个软,在不刺激孩子的情况下让她主动去思考,那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可我认为,导致孩子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妈妈的严苛管教。
她的监督,让孩子喘不过气、甚至无法思考,而孩子最需要的,也是来自大人的理解、包容和鼓励。
用“理解”套路出孩子的目标感,你会发现他会成长得更优秀一些:

“别急,你再仔细读读题,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题思路呢!”


“我能理解你现在的焦躁和不安,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吧,把不会的题留到最后去思考,说不定兜兜转转下来答案就藏在题目里呢!”


“如果实在不会,给自己立个小目标吧,把不会的题先空着,明天找会的同学帮忙,相信他们会非常乐意帮你解答的”。


用“兴趣”套路出积极性

儿子班里有这样一个女同学。
她是属于典型的“空有梦想型”,每次都信心满满地做规划,可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今天说明天要背会某篇课文,结果到了第二天说:“我忘记了”;
下课和同学聊天说:“等会那节课一定要做好笔记”,结果下课后又说:“老师说得太快,没有跟上”;

就那样,目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这些空有梦想却不愿努力的孩子,根本原因是缺乏行动力,当务之急是通过扩宽孩子眼界,帮助他们转变学习心态。
比如,通过“兴趣”套路出孩子的积极性。
告诉孩子:“宝贝,周末一起出去野餐吧,你什么时候能写完作业呢?”
让孩子带着目标去实现计划,这样才能提升孩子的积极性。
又或者,通过“劳动”套路出孩子的高眼界。
周末或者放假时,邀请孩子到郊外栽树、去福利院做义工吧,这些体力上的付出可比旅游玩乐,更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当孩子做出某些有意义的事情时,他们获得的不只是来自陌生人的称赞,还有来自品德、眼界上的提升。
养育孩子,其实就是降低标准和高度去跟孩子相处。
当我们开始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策略时,很多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也就慢慢被解决了。


第5篇  三年级现象太可怕了,再不重视,会毁了孩子整个小学阶段


作者 | 教师君


孩子从小习惯没养好,三年级惨遭“滑铁卢”。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尽早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虎妈


近日,我和朋友聊天,说到了孩子的学习。

朋友忧虑地说,她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后,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作业错误率越来越高,做过的题一错再错。

班主任也跟她反映情况,说孩子上课无精打采,经常开小差。

再这样下去,后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这就是“三年级现象”!

警惕“三年级现象”
当心毁了孩子小学阶段

相信很多家长,或多或少都有听过“三年级现象”。

就是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表现挺好的。

但是到了三年级,就开始走下坡路。

似乎变“笨”了,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没有目标地完成学习任务……

甚至有孩子因为学习“太吃力”,从而自暴自弃。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关键的一年。

从三年级开始,孩子之间就会逐渐拉开差距。

而且,在“双减”政策下,很多家长更能切实地感受到:“三年级现象”更加明显了,甚至是提前了。

这是因为根据“双减”相关要求: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不进行纸笔考试。」

不可否认,这样能从根源上为孩子达到“减负”的目的。

但缺点同样暴露出来了。

  • 缺点1:缺乏课后巩固手段以掌握知识点。

  • 缺点2:到三年级无法适应书面作业。

  • 缺点3:家长无法充分跟进孩子的学习情况。

一位老教师也表明:

“小学一二年级取消书面作业和纸质考试,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所降低,而这就引发了连锁反应。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课后没有及时地复习,最后学习效率降低,等上三年级之后,再想跟上难度就会很大。”

正所谓,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二年级基础不打好,又如何能平稳度过三年级这道坎呢?

小学阶段的分水岭
早点了解不吃亏

教育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两极分化。”

三年级是道坎,更是分水岭。

为了避免孩子在这里摔跤,务必要重视起来。

为此,家长应该先了解这两点。

  • 第一点:三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

1. 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想掌控自己的生活。

2. 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3. 脑袋很灵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严重不集中。

  • 第二点:哪些孩子容易出现“三年级现象”

1. 敷衍学习的孩子

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几乎不举手发言、从不预习复习、沉迷看电视玩游戏……

2. 专注力差的孩子

一组调查数据显示,75%的孩子存在专注力不足的问题。

而专注力又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效果。

3. 依赖性强的孩子

十分依赖父母,使得父母必须监督孩子,不盯着就不学习。

依赖性强,学习主动性差,如果父母一时不管,学习效率就会严重下降。

三年级现象如何打破?

孩子如何顺利跨过三年级这道坎?

所有家长都应该要提高警惕!

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
重要的是“培养好习惯”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三年级滑坡,滑的是成绩,缺的是习惯。”

三年级滑坡,往往是孩子的习惯出了问题。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想让孩子顺利度过三年级这道分水岭,必须培养好习惯。

  • 第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认真听课,勤奋思考,做好笔记,积极发言。

2.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整理笔记,不懂就问。

3. 坚持阅读,积累素材,写好日记,大声朗读。

  • 第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 规律作息,杜绝熬夜,早睡早起,培养时间观念。

2. 坚持运动,适当锻炼,合理膳食,做到吃动平衡。

3. 参与家务,自己事自己做,今日事今日毕,学会对自己负责。

  • 除了培养习惯,还应培养孩子这3种能力

1. 做计划的能力

认真做好学习时间规划,不浪费一分一秒的学习时间,保证自己充实。

2. 善于思考的能力

遇到问题不过于依赖他人,学会分析思考,寻求可行性解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

3. 高度自律的能力

有清晰的目标,拒绝喜欢但不该做的事,学习主动性强,从不敷衍学习。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能力,才能避免孩子陷入“三年级现象”。

但要注意,越早培养越好。

只有家校配合好
孩子才能教育的更好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

孩子的成长成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

为了孩子,三年级现象要重视。

家长越配合老师,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 请家长记住这三点:

1. 做孩子的学习引航者,长期督促,严格管教。

2. 做孩子的成长引路人,重视陪伴,负责到位。

3. 做孩子的习惯养成师,正确引导,做好榜样。

  • 请家长配合以下方面:

1. 遵守学校的规定,教育孩子不迟到、不带手机进校等。

2. 相信老师的专业,不要妄议老师,教会孩子尊师重教。

3. 保持良好的沟通,多交流意见,参与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

4. 正确看待老师请家长,跟老师步调一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教育不易,家长和老师要全力配合,紧密团结。

只有家长和老师肩并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小学三年级!

为了孩子,我们共同努力


第6篇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让”他自律是本事


前几天,朋友向我吐槽:

“终于等到熊孩子开学了,我边工作边陪他写作业,本来以为能工作带娃两不误,母慈子孝,岁月静好。
没想到才两天,我俩就相看两生厌了。”
仔细想想还真是,理想中的陪娃学习画面:
我工作来他写字,我做饭来他读书,和和气气共相伴。
实际画面:
写作业,不催着,就不动;
玩手机,不骂着,就不关……”
陪娃学习前,老母亲内心:“不发火,不骂娃,多尊重,多理解。”
陪娃十分钟后:“算了,我先去读会《活着》。”
有时候网上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不用父母催,自己每天回家主动写作业,完成后还加几套练习题,父母平时啥都不操心,孩子次次考A+。
每次看到这些,老母亲都羡慕到流泪:“这样自律自觉的孩子,能不能给我来一打。”
确实,自律性强的孩子,时间管理能力强,主动性强,不需要父母太过督促,自己就能管好自己。
不自律的孩子,时时刻刻要父母在旁监督,父母少唠叨一句,他立马能“摆烂”给你看。
但其实,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镜像。
孩子身上的区别,也大多和父母的引导有关。
“自律的孩子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孩子一定自律。”
我们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或许只差了“自律”这个距离。
教育最大的错觉,是认为孩子会自觉
网上曾有人列出如何逼孩子自律的十条方法,然而评论区的家长们却纷纷留言:
“内容不错,但让娃做到太难了。”
“别说十条,我娃能做到第一条就不错了。”
这还真是很多父母的切身感受:培养孩子自律,实在是太难了!
网上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视频,儿子拿着手机玩游戏,爸爸在旁边敲桌子提醒时间。
儿子却完全沉迷在游戏中,哪怕旁边的老父亲提醒到把手都“砸出血”,孩子也两耳不闻身边声。
评论区的父母们纷纷诉苦:“这不就是我家孩子嘛,一样一样的。”
是啊,这个孩子表现的,不就是我们身边大多数孩子的真实情况吗:自律性差,自主能力低,只要父母管得不够严,他就能一直玩下去,别说主动学习了,能听父母的话放下手机都不错了。
《清华学霸教子经》里写道: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时候缺乏自制力,对学习等艰苦的事情,不主动是常态,主动是非常态。
父母一放养,孩子就“放羊”。
不要随便放养孩子,也不要指望孩子能主动自律。
而且,培养孩子自律的过程,不仅要克服孩子的惰性,有时候还得克服父母的惰性。
很多父母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每次假期,刚开始的几天,和孩子一起制作了各种学习的自律表格,想着努力一假期,开学惊艳所有人,结果坚持了不到一周,大家都心照不宣不再提表格的事;
每次陪孩子参加各种打卡活动,一开始,朋友圈整得热火朝天,可不到一个月,就偃旗息鼓了;
报了一学期培训课,实际到课时间不足一半,有时候是孩子不想去,有时候是老母亲不想去。
间歇性努力,持续性放弃。
自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我们做父母的都做不到,更何况孩子呢?
大多数孩子,天生喜欢的是安逸享受,能做到自律自觉,而且一直坚持下去的,毕竟是少数。
自律不是逼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我有一个学生,作文写得非常差。
因为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直到疫情停工,才第一次见到他母亲。
和孩子母亲沟通他的学习问题时,我提了很多建议和方法,还宽慰她不用着急,一点一点补起来,哪怕进步速度慢,只要有进步就是好事。
没想到不到两个月,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速度快到让很多人惊讶。
之后在一次活动中,我专门邀请她方法。
站在台上的她特别局促:
“其实,我也不懂怎么教孩子写作文,就觉得跟着作文书上的学肯定没错。我只是每周给孩子定一个主题,每天早上让他读一篇这个主题的文章,读完一周再换下一个主题。
孩子读得多了,自己也就慢慢咂摸出滋味了。我现在就希望孩子能一直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就行了。”
后来,我也有继续了解过,他妈妈外出后,每天早上,仍然会坚持远程陪孩子读作文,风雨无阻。
果然,这个男孩之后一路向前,不但作文水平提升了,在其它学科上,也慢慢找到了类似的学习方法,用最“笨”的方法练习,并且一直坚持了下去。
学期末的时候,整体成绩提高不少。
心理学中,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我们因为喜欢,才去做一件事;外在动机,则是我们会因为某个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个行为。
就像这个母亲,她的引导、陪读都是外在动机,孩子成绩提升后获得正向回馈,最终因为热爱而去学习,是内在动机。
年幼时,我们容易受外在动机驱使;而越长大,越容易受内在动机的影响。
从外在到内在,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培养习惯的过程。
所以说,培养孩子自律,实际上是培养孩子养成习惯。
李玫瑾教授曾说:“自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当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后,再从这些习惯中收获到好的结果,才能加深内在动力,进而形成自驱力,自动自律。
做父母,是有期限的
一位作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去拜访朋友时,见到了朋友18岁的女儿,看到女孩和同居男友一人拿着一支烟,刺着刺青,对所有人面露不屑。
想起10年前,初见这个女孩时她才8岁,小小年纪就已经显露出了绘画天赋。当时她一力劝说朋友要好好培养孩子,朋友却拿各种理由搪塞她,完全不理会她的建议。
当她10年后再见到这个女孩,看到她如今的样子,作家不禁心中感慨:
“做父母是有期限的,女孩的父母在能管教孩子的年龄,只顾自己,从没重视过孩子的教育。如今,这个教育的保质期已经过了,如果他们现在再想去纠正孩子,就很难了。”
是的,孩子小的时候,依赖父母,信任父母,这个时候是教养孩子的黄金期,父母的话,孩子还是能听得进去的。
但等孩子长大,发现孩子出问题了,再想要回过头教育孩子,恐怕就为时已晚。
别等到孩子羽翼渐丰,才后悔当初对他过度放养。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说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先天基因,后天塑造行为的环境影响非常重要。
这些影响里,有生物性的,也有社会性的。其中社会性的影响,在孩子成年前,更倾向于父母从小对孩子的行为塑造。
而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特点不同。
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养,就显得很重要了。
关于这些,人民日报曾总结了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孩子在不同阶段不同心理特征和养育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想教好孩子,就要做“成长型父母”
随着孩子长大,很多父母会发现,一些当下的困惑,都能从以往的教育中找到答案。
尤其在了解过儿童发展心理学后,就会明白孩子目前的问题,都藏着以往家庭教育的失误。
比如,严重的青春期叛逆,很有可能是小学阶段被管得太严了。或者,在幼年时没有被尊重过独立性,没有得到尝试的机会。
所以,家长朋友们可以结合我们的疑问和目的,在表格从中寻找答案。而且,它也可以帮助我们结合自己孩子的年龄段,和个性特征做好教育规划——
1、小学一到三年级,孩子的自控力普遍不强。这个阶段家长最需要耐住性子,做好规划者,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习惯。
2、四五年级,孩子的主动性开始增强。这个阶段,家长可以从规划者转为引领者,邀请孩子参与到养成好习惯的规则制定中来,培养他们的主动性。
3、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这个阶段,父母可以从引导者的角色转化为陪伴者,把关注点多放在孩子的心理变化上,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孩子一起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节奏和生活的变化。
4、初二到高三阶段,孩子完全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他们自主意识非常强,如果此时父母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态度稍有强硬,就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叛逆心。所以,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角色可从教育者转变为旁观者,从侧面给孩子建议,多鼓励、多尊重、多肯定。
有针对性地养育,才能事半功倍。
写在最后:
每个孩子都有着独特性,前面所说的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养育方法,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一个孩子,所以还需要父母耐下心,多了解,多尊重孩子的个性化特征。
哲学家菩德曼曾说过:
“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没有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在父母的放养中长大的。”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离不开父母日夜点滴地托举。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悉心养育下,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养成自律的优秀品质,收获光明灿烂的未来。  
作者简介:牧青野:11年语言教师,80后宝妈,深耕育儿、心理领域,记录育儿点滴,教育心得。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第7篇  什么样的家庭出学霸?大数据研究颠覆你的常识

来源:难得读书

下面这些因素,哪些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1.父母学历高

2.家庭完整

3.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5.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及以上

6.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7.父母在家讲英语

8.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9.是被收养儿童

10.经常被打

11.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12.经常看电视

13.家中藏书多

14.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诸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教育观念,先猜猜哪些有影响,哪些没有影响?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大部分的父母就开始生活在惊慌失措之中,因为养育孩子,对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来说,都没经验可谈。


但许多家长都意识到,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对今后的学习成绩、生理、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虐待、创伤、家庭争吵等童年不良经历似一双邪恶的大手,常常将孩子们拉离通向幸福健康的轨道。


这些年,有关育儿的观念瞬息万变,不同门派的所谓专家之间莫衷一是,很多时候专家们前面说某观点正确,过段时间又跳出来信誓旦旦宣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而对疲于应付工作的中年父母来说,辨别事实与谣言显然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信息支撑。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数量巨大,辨识程度低,而究竟哪些观点是可靠的呢?


以上的这些影响因素,来源于美国教育部20世纪90年代末开展的一项“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项目调查了1000所学校,每所学校抽取了20名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对调查取得的大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来揭示究竟哪些因素最后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相关性。


经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因素与孩子后来的考试分数高度关联,而剩下的7个因素则毫无影响。


好了,先揭晓答案,与考试成绩有关系的7个因素:1、3、5、7、9、11、13。你答对了几个?


接下来,我们依次按照对应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01


有关:父母学历高

无关:家庭完整


拥有高学历父母的儿童通常在学校成绩优秀,这应该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相对而言,更重视教育。而受教育程度一般和智商是正相关的,从遗传学的角度讲,智商具有高度的遗传性。


但让大家感到意外的可能是家庭是否完整对儿童成绩影响不大。当然,从数据研究的结果性来讲,低年级阶段确实没什么关系。这算是让很多单亲家庭多了些许安慰,但是家庭不完整,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肯定有负面影响,并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婚恋观、家庭观。


02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无关: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社会经济地位和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度相关,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因为更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环境,这也是中外父母努力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父母搬入条件更好的小区,居住环境的提高,并不改变孩子学习的成绩,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这似乎与我们熟知的“昔孟母,择邻处”的观念有些相悖。而在国内,很多家长购买学区房,则是为了孩子能有资格进入一个更好的学校。如果排除学区房的概念,我觉得美国人做的大数据分析应该是值得信赖的。


03


有关:父母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及以上

无关: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一般来说,母亲第一胎生育孩子的年龄偏大,大多数是因为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样的母亲,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智力水平、收入水平较高,在养育孩子时具有更优越的条件。


而母亲生完孩子辞职在家带孩子,对孩子的分数没什么影响,这似乎让很多全职妈妈有点丧气,但大数据研究表现出来的结果的确如此,或许这与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有关,仅供家长们参考。


04


有关:父母在家讲英语

无关: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当然,这项研究是在美国,很多被调查对象是拉美裔、或者亚裔孩子,在家不讲英语很显然会导致孩子的语言能力较低,从而影响学习成绩。那么在国内,不讲普通话,个人觉得可能会对孩子的语文成绩有所影响,但是影响程度有限。


带孩子开拓视野不是很好吗?这个我不否认,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愿意这样做,尽管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从数据来看,与孩子的成绩并不相关。


05


有关:是被收养的儿童

无关:经常被打


美国的家庭收养儿童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有残疾、智力障碍的儿童都来自中国。因为收养儿童的智力因素和养父母没有遗传关系,所以收养儿童的成绩普遍比不上亲生孩子属于可以理解的范围。


出人意料的是经常被打的孩子,居然成绩并不受影响。在美国,虐待儿童是犯罪行为,但是这与我们“棍棒下面出好人”的祖训似乎相悖,不过,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


个人观点,孩子严重犯错的时候可以打,以示惩戒,不然熊孩子将来会吃很多亏。但是经常不分轻重地打,就涉嫌虐童了!


06


有关: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无关:经常看电视


前面这个,大家很容易接受,毕竟,教育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效果才更好。而家长之间相互交流育儿经验,也对教育孩子有所帮助。


但是经常看电视其实对孩子成绩没什么影响,这个可能超出了父母们的常识,与传统的观念也相悖。芬兰的基础教育全球排名第一,实际情况是多数儿童7岁上学,上学之前,就已经能够通过电视节目认识很多字。而且更多的研究也表明:孩子玩电脑或者IPad等设备,既不会让孩子变成天才,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这里,要严重声讨一下,“网瘾”从来就是无稽之谈!尤其是前些年所谓的戒网瘾的某些学校,纯粹就是一帮渣子流氓勾结地方教育局,搞的骗钱把戏。蒙骗那些缺乏基本科学常识的家长和孩子,用所谓电击、殴打等折磨犯人的方式毒害青少年,这事要放在美国,这帮畜生得判终身监禁!


所谓孩子“网瘾”其实和大人喜欢打麻将、搞赌博一样,要么是过度无聊,要么是逃避现实,都是心理上的问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和辅导。


07


相关:家中藏书多

无关: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最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点。关于家中藏书问题,情况比较多。有的孩子家里藏书多,而且喜欢阅读,那么对于语文成绩或者科学课成绩,显然有直接的好处,这毋庸置疑;有的孩子,家里书多,但并不喜欢阅读,可能更喜欢在家玩玩具,但孩子的成绩和喜欢阅读的也不相上下;有的孩子,家里虽然没有很多藏书,但是他喜欢随父母去图书馆阅读,孩子的成绩甚至比不上前两者;还有的孩子,家里没什么藏书,也不去图书馆,但成绩可能也并不落后。


但是基于大数据分析本身的结果——家中藏书和考试分数之间有正向关联,可能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解读:喜欢买很多书籍的父母,一是本身更睿智,学历较高;二是他们很清楚读书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很重视教育。而这两点前面阐述过,和孩子的成绩之间有正向的关联。所以,家庭藏书的多少,并非提升孩子智力水平的因素,而是家庭智力出众的一种表现!


是否听父母读书和孩子早期的成绩之间没有关系,显然对很多喜欢在上床之前给孩子讲故事的家长多少有些打击,但是,这个习惯不必放弃,因为这是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一种方式


08



综合以上的数据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这样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真正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其实是已经形成的东西,如果父母天资聪慧、踏实肯干、受教育层次高、收入高,那么孩子就有更大概率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就。而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比不上父母本身的特质


当然,这是大数据本身研究的成果,但具体到个体,总会有千差万别。另一方面,中美的国情,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都不同,所以父母也不必沮丧,仅仅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参考就可以了。同时,很多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家长其实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受教育程度、收入、生活方式。父母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和行动,其实就是受教育程度的改变。除了先天的智商因素不能改变,父母努力创造的过程和结果,就可以带来收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关键性的积极影响。



第8篇  男孩开窍是一门玄学

作者 | 末非

来源 | 末非(ID:lovemaodou908)


毛豆上初一了,很多方面都有进步,但学习这方面还是懵懂无知。

上了初中,学习这件事就要紧起来,毕竟直接指向学业走向。
每天,各科课代表会检查作业情况,老师再把没完成和作业敷衍的同学名字晒在班级群里。
每次看到毛豆的大名被晒出来,我们心情是复杂的。
晒多了,我们也就炼成了“金刚不坏”之脸,但只是表面上的淡定,内心是被人架在火炉上烤的感受……而豆哥,总是一副“天生我才必有用,老子只活在当下”的气人潇洒态度 。
就酱,父母已经外焦里嫩了,娃还安然无恙!
每当我吐槽毛豆不懂事的时候,总有过来人安慰我说:
男孩子开窍晚,等他开窍就好了!
豆爹也这么说。豆爹不止一次说过他自己“开窍”的故事。
当年,豆爹也是一名不爱学习的叛逆少年,总是闹着要辍学出去打工挣钱,即便被他爹揍了一顿又一顿,仍然放不下要出去闯世界的念头。
直到初二的一天,他躺在床上,偶然看到了糊在墙上的报纸上的一个标题: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生 
这句话像晴天霹雳一样猛然炸醒梦中人,豆爹就突然立志要当人才了!后来,他果然成为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豆爷没想到自己苦口婆心威逼利诱都没有起到作用,激发豆爹奋发图强的竟是一张泛黄的旧报纸。
类似这样的故事,其实我也听过好几个了。
总结来说:男孩子开窍,有各种各样的契机,有的孩子被人点拨一下就突然开窍了,有的孩子突然遭遇了一件事,就开窍了。
反正,男孩子什么时候开窍,为什么事开窍?是不可预见的,更是不以父母意志为转移的——
它是一门玄学。
“等他开窍就好了!”——就像一种催眠,听多了,我就信了!豆爹也对此深信不疑,并且信誓旦旦地指出了毛豆开窍的时间:
我儿子初二就会开窍!你等着!
关于“开窍”这事,我的闺蜜是不屑的。
每次讨论到这门玄学,她通常冷笑一声,说:


开窍?!别开玩笑了!现在这么卷,哪能等娃“开窍”,到时想发愤图强也来不及了!


闺蜜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让我绝望的心情更加雪上加霜。
其实之前毛豆有过几次短暂的“开窍”表现,但都是昙花一现,撑不过两天。
有一次,毛豆放学回来后自己主动坐到小房间里写作业,小脸还有点忧郁。
这货以前一放学就进厨房里搞吃的,不催个七、八十遍不会打开书包写作业。
今天这是怎么了?事出反常必有妖,小孩子很快被套出话来,原来是考得不好被同学嘲笑了,伤自尊了,打算用功了。
我暗暗心花怒放,但是我高兴得太早了。
我娃是个凡事不往心里去的孩子,被人嘲笑的耻辱感只支撑他用功了两天,就烟消云散了……
还有一次,毛豆兴致勃勃地跟我讲了未来的理想:
想做武器设计师!啧啧!我一听相当激动,娃开窍了!有奋斗目标了!这次靠谱,我娃对各种武器相当内行!
在此之前,他也不是没有跟我聊过未来想做什么?但是立足点完全不同。
以前紧紧围绕“不上大学我以后可以干什么?”这一点出发,梳理过一批职业,包括不仅限于厨子、保安、卖水果的、开超市的等等。
讨论主旨用一句话可以概况:用最少的努力来谋生。
而这一次,毛豆竟然挑战了一个非常专业、需要努力学习的一个职业——武器设计师!娃这次一定是要好好学习了!
我,又信了!
为了激励他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我又给他买了一堆关于武器的书。
我指着书里一堆看不懂的公式、符号、设计图和原理,循循善诱地打鸡血:
你看,想当好武器设计师,你现在就要打基础啊,得学好数学、物理、化学、英语……
确实激励到了他,他说,太难了!算了!
虽然每次娃“开窍”的时间都很短暂,但每次看到他努力的样子,老母亲我都两眼放光,万分之一万的相信,“这一次是真的开窍了!”
但也不知道哪一天,能迎来娃真正的开窍。
转眼间,娃已经初一下学期了,每天放学回来,悠哉游哉地看书、撸猫、养鱼、做手工、吃东西,写作业的优先级放在最后……
娃开窍这回事,更像海市蜃楼一样,虚虚实实,遥不可测。
这学期才上了一周,就迎来一场大考——补考上学期因为疫情耽搁的期末考试。
考试前一天,他没干别的,认真刷了一晚上的锅,也不知是不是为了以后当厨子做准备。
考的自然不理想。
成绩公布后的那天,我下班回来看到他竟然趴桌上认真写字!
我一阵惊喜,考得不好自己也过意不去了!?开始努力了?这,又是要开窍的节奏??



我:今天自觉写作业了么!真棒!


豆哥:这不是作业。我在写诗。


我:嗯?


 我看了一眼标题:《内卷诗》 


(豆哥自己还发了朋友圈)


显然,这首诗反映了作者身处内卷环境里的惆怅心情。


我说:诗不错,但是你又没参与内卷。


豆哥大笑三声,说:我是内卷的旁观者!


我:呵呵。


豆哥:我还没有到“适可而止”那一步,对吧?


我:艾玛!你这话还是相当客观的,论学习,你远远没有到“适可而止”的地步!


通过我对作者的进一步了解,我觉得这首诗反映了作者虽然身体已经躺平,但心灵远没有达到自洽的境界;有点想努力,又不想太努力,内心一直在做仰卧起坐。
咱不卷,咱完成作业总行吧?!唉!好盼望着有一天,娃也跟他爹一样,被一个晴天霹雳劈醒,从此开挂……
豆爹也急,毕竟离他算好的“开窍”日期不远了,没事就跟我说:


你把我的立志故事给他再讲讲吧!我说,你自己都讲了多少遍了?再讲就成祥林嫂了。


豆爹高低不甘心,找了个机会,又把他自己的故事给娃讲了一遍。讲到最后,越发激动……



豆爹:儿子,爸爸叫蛟龙,蛟龙号的蛟龙,你知道蛟龙二代叫什么?叫奋斗者号,你是我儿子,你就叫奋斗吧!


豆哥:爸爸,你是文科还是理科?文科的话,我建议你写自传!


我:(嗯?娃有点跑偏)


豆爹:爸爸是理科生,不过爸爸文章写得也不错。


豆哥:爸爸,那你写自传吧,书名我给你想好了,就叫《我的奋斗》!


我:(笑喷,希特勒的自传就叫《我的奋斗》)


豆爹:……你就叫奋斗吧!


毛豆:爸爸,你的梦想实现了么?!


豆爹:我当时就想走出村子看世界,我觉得我实现梦想了。


毛豆:你现在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么?


豆爹:挺满意的。


毛豆:你就不能再努力努力,买个大别墅么?!

好家伙,老父亲想鸡娃不成,一不留神被娃反向鸡了。

有句调侃这么说的:

养儿不防老,是防止我活到老
养男孩,不得不说是场修行和挑战



第9篇  “孩子优秀,家长轻松,家庭更幸福”的法门

作者:刘老师

来源:佳音如鸽教育咨询(ID: jyrg9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当孩子犯错、不听话的时候,父母总是容易发火、吼叫、甚至打骂孩子:

“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

“你能不能不要总是这么多事儿”

“你怎么这么笨?猪脑子......”

这样的批评教育,不仅无效,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适当的批评会引起孩子的重视,但过度频繁的指责批评则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对抗心理,要知道“兵逼则反”。

所以为了不对孩子发火,请牢记这22条箴言,每天读三遍,简单却很管用。

01


从今天开始:

我要多鼓励、赞美我的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埋怨孩子。

因为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和水一样重要;

因为我知道只有鼓励和赞美才能带给孩子自信和力量,让他充满无穷的力量,拥有变好的决心。

而批评、指责、埋怨只是在发泄我的情绪,伤害孩子的心灵;

好情绪才能产生好行为,经常得到爸妈鼓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激发内驱力,有去做的意愿和动力,并能坚持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02

从今天开始:

我要改变自己纠错的教育思维——

认为只有在孩子做错的时候,指责批评孩子,孩子才能长记性,才能知道自己做错了,才会改正,不犯错。

其实这样频繁的纠错,像是心灵的腐蚀剂,会让我的孩子退缩、自卑、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

可能孩子最后直接躺平了——“妈妈都说我不行了,我就是不行,反正我什么都做不好,最后直接懒得做了。”

我对孩子不断纠错的过程,就是孩子自我放弃的开始,我对孩子不断失望的过程,就是孩子自我失望的过程。

在确实需要批评时,我要做到先肯定后纠错,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觉得是在针对他,也不会让孩子感受满满的挫败感。

03


从今天开始:


我要找对教育的好时机,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正是我跟他建立关系的最好时机。

真正教育孩子,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不是在他“作对事情”的时候,而是在他犯错时,我能不能拉他一把。

多一些理解和共情,用肯定和夸奖强化孩子的好行为,给他改变的信心,让他感受到被爱的底气,这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才能敦促他变得更好。


04


从今天开始:


我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一切好与不好,对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

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我才不会焦虑,才不会在孩子身上乱使劲。

只有接纳了孩子,才能正确的认识孩子,理解孩子。

我爱我的孩子,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仅仅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05


从今天开始:


我要多关注孩子做到的,而非没做到的。

因为我关注什么,就是在强化什么,强化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如果盯着孩子没做到的,逼着孩子去改变,就是在强化失败。

反之,如果我关注孩子做到的,发现孩子的点滴改变,就是在强化成功,强化孩子好的一面,给孩子好的感受。

孩子就会收获成就感,每天动力满满,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


06


从今天开始:


我要学会好好说话,因为我们的嘴里有着孩子的未来。

我们常说孩子什么,孩子就会变成我们所说的样子。

我们既可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加油站,也可以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以后我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句话是给我的孩子增添了力量,还是减少了力量,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张口就来。

时刻记着:增添力量的话多说,减少力量的话不说。

07


从今天开始:


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高标准、严要求、高期待。

孩子做不到时,就指责批评,让孩子不断的体验挫败感,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过高的压力,高压力之下,孩子一旦感受到力不从心了,马上就会有一个选择,就是放弃,我不干了,这个目标我达不到了。

所以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我要学会给孩子制定小目标,就是孩子伸伸手,掂掂脚尖,就能够够得到的,让孩子不断地体验成功的感觉。

只有让孩子收获胜任感,孩子才能一直进步。


08


从今天开始:


孩子有情绪很正常,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要知道:

只有先解决了情绪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本身。

很多时候,你以为孩子过得很快乐,却不知孩子一直处于苦闷压抑之中。

等到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他们要么对内攻击自己,要么对外彻底爆发。

所以,面对孩子的情绪,别急着灌输道理,或者直接让孩子闭嘴,压抑孩子的情绪。

只有让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才能缓解矛盾和压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09


从今天开始:


改变说话的态度和方式,耐心地倾听,温柔地回应。

很多亲子冲突,孩子反抗的不是父母本身,而是父母的说话态度和方式。

父母劈头盖脸的指责和命令,只会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负能量。

聊天时多用“我”开头,把你和孩子归为同一类人,这样他才会信赖你并且更容易接受你所说的话。

千万不要用“你怎么......、你怎么又......、你还不赶紧......”这类的语言,将孩子拒之门外。

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10


从今天开始:


在陪伴孩子时,改变自己以前管太多,对孩子指手画脚、命令孩子按自己想法来做事的习惯。

因为这样的陪伴,会变成监视、控制,会带给孩子更多的紧张和焦虑。

会让孩子感受到我对他的不接纳,不满意,会消耗孩子的生命力。

最后本末倒置,他把精力都放在应对我身上,而不是投入到真正的学习里。

11


从今天开始:


我要改掉唠叨的毛病,因为唠叨就像是一把刀子,刀再钝,孩子也架不住父母天天的“补刀”。

而且由于“超限反应”,我说的越多,孩子越是听不见,就算听见了,也会让孩子有种“我偏要这样”的逆反心理。

教育孩子,不需要过度教育,需要干净的教育,只需“点到为止”就好。


12


从今天开始:


我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急于评断孩子。

因为真正的沟通是双向的,有输出才会有输入。

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孩子才会在意我所讲的道理。

指责、唠叨、批评,这些都是单向沟通,这都是我一个劲地在说,孩子被动地在吸收。

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终有一天会把关系拉得越来越远。

13


从今天开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我要学会耐心耕耘,允许他有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心急想着孩子一下子就变好,一下子就改变,一下子就做到。

这道题从不会到会,中间需要一个过程;这个家务从做的不好到做得好,这中间也需要一个过程;就连孩子今天从不会系纽扣到会系纽扣,这中间都需要过程。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今天字没写好,今天一道数学题不会,今天刷碗没刷干净,我们上来就是噼里啪啦一顿打骂,还总是说“你怎么这么笨”。

这就等于把孩子成长的过程给剥夺了,除了给孩子增添挫败感,其他毫无意义。

所以,我需要多一些耐心,做好孩子的帮助者。

帮助他去掌握这些能力,这是我的责任,我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


14


从今天开始:


我要学会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而不是居高临下指使孩子,强势命令孩子听自己的。

因为强制打压,只会带来孩子更强烈的叛逆和反抗。

当我不再总是控制孩子,学会用“示弱性表达”寻求他的帮助和支持时,也许很多叛逆、不听话,自然而然就会消失了。

15


从今天开始:


我要减少自己的控制欲,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有些事可以听孩子的,这样更能培养有主见、有担当的孩子。

比如,孩子想先吃饭再写作业,我们可以和孩子说“孩子,听你的”;孩子想学绘画不想练钢琴,可以说“孩子,你可以自己决定”。

允许孩子在不是原则问题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做事,这是他们的权利。


16


从今天开始:


我要用心去陪伴孩子,而不是心不在焉地敷衍孩子。

因为我知道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在爱的滋润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充满爱的,是富足的。

我会每天挑选一个时间段,让自己放下手机,给自己和孩子一个亲子相处的时间。

我明白,关系先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前提。

17


从今天开始:


我要学做60分的父母,不做100分的父母。

学会“偷懒”,学会“示弱”,很多事情放手让孩子去做,而不是包办一切。

我知道,包办会让孩子没有实践和试错的机会,这样会让我的孩子没有责任感,能力差,不独立。


18


从今天开始:


我要无条件去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去爱我要求的样子。

没有完美的大人,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我们只要做到改善而不必苛求完美。

爱孩子,就是学会欣赏孩子身上的优点、长处和潜力。

以后每天我都会找出孩子身上的两个优点,真诚地去赞美。

当我的眼里更多地看到孩子的优点时,孩子能感受到,会相信自己如此优秀,会更加自信阳光,从而有意愿变得更好。

19


从今天开始:


我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我要先学会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表达,和孩子一起安静和平地处理好每一个当下。

孩子不应该是接受情绪垃圾的回收站,更不应该是我的出气筒。

脾气和暴力,只会证明我的无能和教育能力的不足。

做个情绪平和的家长,给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成长环境,这是我必须攻破的课题。


20


从今天开始:


我要知道: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和睦,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这个家庭就会出现问题。

我要积极主动地处理好与另一半的关系,学会和另一半有效地沟通。

为了孩子统一教育目标,一起使力,绝不让夫妻矛盾影响和伤害到孩子。

让孩子在和睦的家庭里感受到最饱满的爱,将是我的使命。

21


从今天开始:


我要放下自己的焦虑,因为我越焦虑,孩子就越会有压力。

我要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我自己的问题,提升我自己的教育能力。

而不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一个劲指责孩子的不是,却没思考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的问题,我是一切的根源,我要做孩子的贵人,引领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22


从今天开始:


我也要善待我自己,多多的爱自己。

当我没有状态、没有感觉的时候,我是没有能量的。

哪怕我非常非常爱我的孩子,如果我心中爱的能量没有增加,我自己找不到爱的感觉,我就不能很好地影响和帮助到孩子!

累了,就歇一歇,适当给自己放个假。

因为带孩子的过程中,不停地连轴转,很容易出现“养育倦怠”,当自己太疲惫,又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时,孩子的问题,就很容易成为导火索,忍不住朝他们发火。

爱是通往孩子心中的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我是一切的根源,我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用一个更饱满的状态照顾孩子的人生。
我们改变1分,孩子改变10分。

我们的生活幸福美满,还是鸡飞狗跳,全凭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

这22条箴言,我们努力坚持做到,孩子优秀,我们轻松,家庭更幸福。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圣贤教育好文选编发布于2024-02-05 17:56:36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