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南怀瑾#佛教#般若#智慧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09、二果三果作什么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又问须菩提,关于二果罗汉一样的问题。


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二果罗汉,只有一次回转人间,名义上讲再来一次,等于没有来。什么道理呢?有许多人生死到了,过去的业债已经完了,有时候来入胎一下,在胎儿阶段就流产了,就完了,这一生债算是还够了。这是真的啊!讲的很实在,听起来好像死无对证。有许多人跟父母的因缘很好,但是时间很短,缘也完了,他也不须要再来,你应该替他高兴,他是已经成就了的人,只不过欠你这么一点亲情之债。但是你也欠他眼泪啊!你也为他伤心哭这么一场,帐也完了,就可以了啦!这是二果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这是不还果,这一生过完就结束了,是三果了。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三果罗汉就高了,说不来人间,也不一定,他还是来,因为他已经无生死可了,来也不怕,只是罗汉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


我自己这些年没有到处跑,所以也没有听到什么;年轻在大陆时到处跑,听了许多奇事。譬如我有一个四川朋友,他就告诉我记得三生的事情,他是很有名的一个名人,学问好,文章好,当然他也不轻易讲这种事。到了三果的再来人,有时候他明知而不说,因为他生死可以来去自由。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时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迷,出胎那一刹那迷掉了,各种情况不同,都是因为三果罗汉定力程度的差别而产生的结果。这一品讲三果罗汉“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就是因为三果罗汉生死来去比较自由的原故。


10、罗汉的前途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讲到阿那含的果位,不再来人世间这个欲界了,实际上来不来呢?还是要来;就是到了四果阿罗汉,也不是绝对的不来。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大劫,地球形成又毁,毁了又成,但是他不出定则已,一出定怎么办?也只有回向大乘,由般若智慧的解脱,才能成佛。所以小乘的前途,还是要回向大乘,由小乘的声闻,向这个大乘,才能真正成就。也就是说,真正四果的阿罗汉,“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法证到空。如果你还有空的境界,就落在边见了。如果说你是无边,则又落在见取见了,这都是见地不真。


所以真正的空,是没有空的境界可得。我们现在有少数的同学朋友们,打坐坐的很好,自觉进入空的境界,可是你千万不要把空的境界,弄成只有比身体大一点点的范围!那不是空,那是一个洞,那样的空是落入边见的小边见。


为什么人会有空的范围而落在边见呢?原因是智力有限,人的智力与心力有限度,所以才会产生这一种见解。所谓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它是没有限度,没有范围的无限。最后我们看他的结论,这是须菩提讲的: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认为,到达了阿罗汉的境界,他没有丝毫我已证果的念头存在。如果有这一念在,一念就是万念,这一念就会牵连到重重叠叠,所以《华严经》称为“帝网重重”。帝就是大,我们的思想、感觉、情感,像一个无比大的大网,只要一个网眼洞动一下,其他的眼洞都跟着一起动,就是所谓帝网重重。我们修持的业力,心性的业力,一念动,百千万亿念都牵动其中。说有一切有,说空一切空,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大阿罗汉,如果有自觉已证到阿罗汉的境界,他的我人众生寿者四相都有,他只能算是个货真价实的凡夫,根本没有得道。拿禅宗来讲,如果有人说他已经“悟”了,那就是言旁口天的“误”。有人还自认为是大彻大悟呢!当然罗!那是大错大误!就像一个人身上有一万块钱,他绝不会在街上到处向人去讲的,这是个普通的道理,更何况一个得道悟道的人,决不会自觉有道了。须菩提接着报告自己的心得。


11、世上的第一名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说,佛说他(须菩提)已经证得了无诤三昧,一切无诤。你骂他也好,恭维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无所谓。不是没有听到啊!只是他听到心中平常的很,既无欢喜亦无悲,是非一门,一切无诤。


说到这里,我想到《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这个人的才华还不在《老残游记》,而是《老残游记》中桃花林遇仙的六首诗。实际上这些诗都是刘鹗自己所作,后来有人在墙壁上看到这些诗,其中有一句“回首沧桑五百年”,惊奇得不得了,等他出来的时候,那个人赶快跪下来拜,以为他就是神仙,其实那只是刘鹗作的诗。作诗总是乱打妄语的,我作诗也是一样;但是刘鹗的诗有时境界很好,我们因为讲到无诤三昧,引用刘鹗的诗:


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


这一般人佛学都通得很喔!只能讲他佛学很通达,修持功夫不见得。


引用《维摩经》的境界,这就是天花着身。佛给须菩提的评语,说他已经得到无诤三昧,但是下面一句话你注意啊!“人中最为第一”,还是人啊!是人类当中学问道德最高的。以学佛四加行来讲,人中最为第一就是世第一法,做人到了最高处,道德修养都是第一名,人中最为第一。佛给他的下一个评语“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讲须菩提在的时候,佛给他的评语,还只能够超出欲界,所以是离欲阿罗汉。至于能不能完全跳出三界,在当时还不一定。后来《西游记》写须菩提收孙悟空的时候,那已经很高了(众笑),但是在佛讲《金刚经》的时候,须菩提的程度只是离欲阿罗汉,绝对无欲而已。


这个欲是广义的,不是指男女之间情爱之欲,是指一切的欲,连修道,贪恋打坐,贪恋清净的那个欲望,都是欲。须菩提已经空了一切的欲,所以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他说,尽管你老人家给我这样一个评语,说我已经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但是,他说,我绝对没有这样一个观念,我不会认为我已经到达了人中第一,我更不会认为我已经得到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这话怎么讲呢?假如佛给我这个评语,已经证到了离欲阿罗汉,是人中第一,在同学里头是第一,我自己想都没有想,丝毫没有这个观念;假定我心里头有这么一点观念,您就不会说我是一个乐于寂静的行者了。寂静,就是彻底清净的人,喜欢住山,自然就有一个寂静的庙,庙在哪里?庙就在你心中,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古人的一首诗:“人人自有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一品就是说明四果罗汉的修法,《金刚经》上所讨论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无所住,到了这个极果,心中还有这个得道的观念,那就已经有所住了,那就错了。所以我给他的结论偈语是这样的:


12、第九品偈颂


四果阶梯着意成,由来一念最难平

儿啼黄叶飘然落,诳捏空拳大小擎


果阶梯着意成”,罗汉有四个果位,大乘菩萨道有十地,这些是如何区分呢?其实都是见地问题,所见的范围,所见的程度,也是一念的关系。四果这个阶梯怎么来的?是由作意而成。


由来一念最难平”,人生学佛修道,这一念能平静,则万法皆空。但是这一念最难平,这一念就是当下一念,由于贪嗔痴慢疑的感受及执着,当下这一念不能平,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费了。


儿啼黄叶飘然落”,这是《法华经》上的典故。《金刚经》上教人不能够执着佛的法,执着了佛法就不是真正学佛的人。在《法华经》上,佛用另外的方法表达,佛说他说的法,等于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那个小孩哭了,怎么办呢?为了使他不哭,顺手检了一片黄叶来逗他,这个好玩啊!这个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鸡毛也好,树叶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佛告诉我们,他讲的佛法,也就是这个样子,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其实任何一法都是黄叶,都是为止儿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黄叶就不要了。


禅宗祖师有四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达到这个境界就是佛,什么参禅啊!打坐啊!念佛啊!念咒啊!观想啊!管它白骨红粉都可以观;白骨观不起来,观红粉,红粉观不起来,观白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是《金刚经》彻底的意义,佛都告诉你了,你还要求这个法,求那个法,千里迢迢从外国跑回来,非要在这里学不可。那当然!因为你有一切心嘛!你就必须要回来求一切法。


诳捏空拳大小擎”,佛说他说法,如空拳哄小儿。小孩子哭,你只要能使他不哭,我里边有糖,我给你一毛钱,实际上都没有,都是哄那个小孩子罢了。禅宗有个祖师五祖演,编了两个故事,说明佛法修行的道理。


13、小偷与越狱的人


一个是小偷的故事,大概很多人都听过的,我们再重复一次。有一个小偷本事高强,儿子长大了,就缠着要他传衣钵。有一天被儿子缠不过了,就答应当天夜里带他去偷。父子偷偷摸进了一家人家,发现房间内有个大柜子,这个父亲想办法把锁打开了,叫儿子进去拿东西。儿子进了柜子,这个父亲立刻把柜门关上锁住,并且大叫有贼啊……然后自己跑掉了。这一家人被吵醒都起来了,点起灯火到处找,有个丫头拿着蜡烛进了房间,柜子中的儿子情急智生,就用口技学老鼠打架,吱吱吱吵个不停。丫头叫了起来,太太,不得了啦!小偷没看见,柜子里有老鼠作窝啊!立刻拿钥匙开锁,这个小偷的儿子冲出来,一口气吧蜡烛吹灭,就跑掉了。跑回家中看见老子躺在那里睡觉,儿子就把他叫醒,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害自己的儿子!这个父亲说:你不是出来了吗?你成功啦!衣钵传给你啦!他说小偷无定法,只要你逃得出来,就成功了。所以五祖演第一个就告诉徒弟们,要成佛没有定法,随便修那一样,自己想办法。


有一次,五祖演对徒弟们说,佛法大乘、小乘,还来个《金刚经》,唉呀!不要那么罗嗦!我告诉你们一个故事:


有一个犯人坐牢,判了无期徒刑,他想逃出监牢,就与有些同牢的难友商量,那些做小偷的都不说话;可是不久小偷慢慢挖地洞,一天挖一点,最后成功了。等到小偷逃走,这个犯人就把地洞盖好,他自己呢!不想逃,反而跟那个看守变成好朋友。家里送来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后来与看守人无话不谈,大家放心他,晓得他不想逃。慢慢的,有一天家里大拜拜,送来很多的虾啊鱼啊!肉啊!白兰地酒、金门高粱、啤酒都有。他请这个牢里的看守一起来庆祝,等到看守的人酒喝醉了,他就从看守身上把钥匙取出来,打开自己手铐脚镣,穿上看守人的制服,把牢门打开,他就大摇大摆的走了。


五祖演说,那个学小乘的呀!就是学那个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个地洞逃出来,逃出来以后,还很可怜的,东躲西躲。学大乘的啊,想要跳出这个世界的牢笼,要跟牢犯、阎王、看守都变成朋友才行,学大乘就是这个样子。佛法讲三界如牢狱,至于什么方法逃出来,不论念佛,拜佛,还是念咒子,是密宗还是显教,都不管,你只要有办法出得来就行。这就是佛说无定法的道理。


- END -


“”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九品解读03发布于2024-01-26 20:50: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