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南怀瑾#佛教#般若#智慧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01、心空及第归


现在讲第十品经文之前,先讲一下庄严净土,这是大般若的净土,佛的净土,不是仅指西方极乐净土。所谓庄严净土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是心清净,心空,真净土。


说到这里,想到禅宗丹霞祖师的一副对联;丹霞祖师与吕纯阳一样,是唐朝人,都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这位丹霞在赶考的路上,遇到一个人与他闲谈,后来对他说,看你这个人的志气才华,何必要考功名,你到江西的考场找马祖,可以成佛,比这个功名好。后来丹霞就去找马祖了,这是丹霞禅师的公案。


丹霞的禅堂有一副对联:“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等于说我们这个禅堂也是考场,是选佛的考场,心空就是净土,就考取了。真能够空此一念就考取了,心空及第归。学佛的究竟,就是空此一念,俗名叫做现在的现实净土。所以佛在佛经上说,“心净则国土净”,处处都是净土,处处都是极乐世界,只要心净就国土净。


《金刚经》的这一品,梁昭明太子给它的标题是“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前面这一分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讨论修小乘四果罗汉的境界,讨论到这里为止。现在佛拿自己的经验来谈了,他说,我当年在燃灯佛那里,得了个什么法吗?这个“当年”很早了,不是前生的事,是很多生以前的事,第一个给佛印证的老师就是燃灯佛,后来小说封神榜上写成燃灯道人。这个燃灯佛是古佛,非常远古,地球没有形成以前那么古。佛说他当年在燃灯佛那里修行,燃灯佛给他授记印证,他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吗?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说:不是的,据我的了解,你当时在燃灯佛那里,你真正的境界,了无所得,一切都空,空到极点,连有所得、无所得、空的境界都没有了。须菩提答覆到这里,佛不讲话了,第二个问题来了。


02、庄严佛土在那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


他说我问你,你认为一切菩萨有一个另外的世界,譬如天堂,天堂外面的国土等,一个另外非常庄严,好看,漂亮的佛土吗?


根据《金刚经》这一句,我经常对同学们说,你们可以写一本比较宗教的书,把各个宗教描写天堂,佛国的书,写出来作一个比较,这些资料都有。西方人讲的天堂,其中布置都是西方式的,而且你注意,都是欧洲式的,那个神啊,空中的天使,也是欧洲形式的;印度人讲的是印度形的,中国人讲的,穿的衣服是中国式的。


究竟天堂或者佛土是什么形状呢?那就是说,随便你爱画成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反正大家都没有去过。


所以一般人心中的佛国世界及庄严佛土,都是因人而异的,爱黄金的人想到的是黄金遍地;爱山水的人,一定梦到佛站在高山顶上,好清净!好美!这叫作各如其所好,也就是《楞严经》上的四句话,“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


世界上一切知识的范围,宗教哲学的境界,都是依一般人自己的心灵造成的。随众生心量的大小,你那个天堂,你那个佛土,也有大小。应你所知的范围,量的大小,佛国就有多大小。


循业发现,有些人同样的学佛打坐,但所看到的佛都不一定,你那个佛鼻子高一点,我那个佛鼻子塌一点,总有点不同。这是什么道理?是个人心境业力的发现不同。宁有方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没有一个固定的心所作用,是绝对的唯心,纯粹的唯心。


所以佛在这里问,“菩萨庄严佛土不”?须菩提说不是的,他否认所谓的庄严佛土世界存在。


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金刚经》常用这种论辩方法,所谓庄严佛土,只是一句形容的话;“即非庄严”,实际上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庄严。我们想像的庄严,一定是地方清净,大家闭着眼一想啊,一定想一个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境界。但是这只是你想像的,有这么一个境界相,已经是不庄严了。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你想像的,是名庄严,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这三句话,正,反,最后的综合,告诉你毕竟的空灵,而你所讲的空,想像当中的空,已经是不空了。真正佛土的庄严,你没有亲自证到过,不要空洞的想。这是须菩提回答的道理。


03、打火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来了,注意啊!《金刚经》讲到这里,就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的方法,是第二等的方法,因为第一等的大家不懂,是没有字的;第二等是有字的,应无所住什么叫无所住呢?应随时生清净心。譬如有人讲,老师啊,这两天修行很好呢!有清净心。现在大家听过《金刚经》,很内行了,他只要有一个清净心,已经是所知量,范围很有限了。


现在佛解释什么叫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六祖初步悟道,就是这一句话,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此心本来无所住的啊!因为你不明白此心无所住,无所住是毕竟空;有个空的境界,就不对了,就有所住了,就住在空上了,那是住法而生心,住在空法上。


所以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用我们常谈的这两句话,勉强来描写,就是此心无事,像个镜子,心如明镜台,有境界来就照,用过了就没有。当年我有个朋友,学佛有点心得,那个时候刚刚有打火机,人家问他,佛是什么?他说就像个打火机一样,卡达!用它就有,不用就没有。


04、因师而瞎的眼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注意这一句话喔!须弥山王就是讲法身,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证到一点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无边身。他说你要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对佛的法身庄严净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净土,就是这个样子。他说,我再告诉你啊!假使我讲一个人,身体大得像须弥山一样,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胖得比昆仑山还要胖,你说他大不大?那是一个譬喻,是说法身无量无边的大,永远的不生不死。佛告诉他最后的结论,“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摆脱了我们肉体的身见,身见就是八十八结使第一个解脱不了的疙瘩,把身见空掉了以后,就可以证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话,佛法只有实证,你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不可说,不可说,凡是说的都不对,这个就是法身。所以禅宗讲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证得这个空性的法身,身见才能够脱掉,才可以说学禅。


这两天你们考试的题目禅是什么?大家答的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禅是佛的心法,根据《楞伽经》,或根据《金刚经》,佛讲得很清楚;可是大家没有留意,随便说要学禅,观念、见地上都不清楚。这个见地不清楚就一错再错,所有的修持做功夫,走的都是歪路,因为起步走错了。这不能瞎搞的,不能乱玩的,所以禅宗祖师有一句话:“我眼本明,因师故瞎。”这是一个大禅师悟道后讲的两句话,因为原来的师父指导错误,以致本来明亮的眼睛,等于被老师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乱七八糟的著作,与我一样,乱搞的,经常会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这一点要注意,要特别注意!


这一品庄严净土,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如下:


05、第十品偈颂


外我无身是大身,若留净土即留尘

燃灯吩咐庄严地,挂角羚羊何处寻


外我无身是大身”,外我无身是引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我们学佛修道,先把身见能够解脱了,所以外我无身,到达了无身见的境界,那第一步的学佛,已经证得了。法身也就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你心中还有一个净土,认为是佛境界,这个清净就是尘,留尘就是障碍。


燃灯吩咐庄严地”,佛不是说吗?他在燃灯佛那里悟道,所以燃灯佛给他授记,说他悟了,再转身修持,将来在这个世界上成佛,作教主,说这个证道是庄严净土。名辞上叫做净土,叫心净,叫心印,并没有个实际的境界啊!若有个实际境界,若留净土即留尘。所以燃灯吩咐庄严地,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挂角羚羊何处寻”。据说羚羊睡觉的时候,把身体一翘,羊角挂在树上就睡觉了,打猎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这个羚羊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其实,只是譬喻而已。


譬如我们两个钟头来研究《金刚经》,这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所说的,所听的,都是挂角羚羊何处寻,现在就在净土中了。



- END -


“”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十品解读发布于2024-01-26 20:50: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