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开示
注:本文摘录于《掌中解脱》,帕绷喀大师/讲述,赤江仁波切/笔录整理。
1
不管做什么样的善事,最初的纠正动机是极其重要的。
一切修法之初,纠正动机极为重要。……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最初的纠正动机是最要紧的,尤其是在听《菩提道次第》引导的时候,更不能以为随便用什么动机都可以。
最低条件,必须要由“造作的菩提心”摄持才行。
已有菩提心体验的人,只需简单地回想一句短语“为利有情愿成佛”即可。但对初业行人来说,单靠这个是无法让我们的心改变的,只有从“暇满”、“利大”、“难得”开始,依次忆念,才能令心转变,引出菩提心的所缘相。……
在参加本次法会的人当中,有的是抱着:“我能来听法,这因缘真是太好了,修则非我所能。”的想法来。
有些人则是随大众而来,心想:“如果你们去,那我也去。”
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此次说法与其它大灌顶等不同,人们至少不会这样想:“我来求这个法是为了能做经忏。” 如果是大灌顶的话,有些人可能就会有这种想法:“求了这个法之后,我便能以念咒等获得降伏魔鬼的能力,以及息灭病魔、招财、怀摄等等。”
还有些人尽可能地多听闻,将法视为做买卖的资本,然后跑到蒙古等地方去兜售。
这些都是假托佛法而造集的大罪!将佛所说的能成就解脱与一切智的方法,用于现世的目的,就如同把国王从宝座上请下来而委以打扫的工作一样。
因此,如果诸位觉得自己有上面所说的那些不好的动机,就请你们将之丢弃,至少要好好地生起“造作的菩提心”来听。……
2
阿阇黎龙树也说:“贪瞋痴三者,所生为不善。无贪无瞋痴,彼所生为善。”
阿底峡尊者说:“譬如草木,若根是毒,枝和叶也是毒,若根是药,枝和叶也成为药。同样的,在贪、瞋、痴的根本上,做什么事都是不善的。”
若以烦恼为动机所作的、闻、思修三者,将引发极不悦意的“异熟果”。
若以贤妙善心为动机,就是作弒生等业也能圆满广大资粮。以前,大师佛陀尚在有学道时,曾受生为船长,名为“大志”。有一次率五百人入海、得宝而归。当时有一歹徒,企图谋杀那五百位商人。船长为了保护五百位商人的生命,也为了保护歹徒不堕恶趣,他以大悲心将之超度(杀死),据说由此提早圆满四万大劫的资粮。弒生业本身虽然不能圆满资粮,但大悲心这个动机却能圆满广大资粮。
3
事实上,动机决定了一切。善或不善,异熟果悦意或不悦意,力大或力小。
以前,印度有二位乞儿,分别来自王种和婆罗门种。一天婆罗门种乞儿去僧团那里乞食,但他去的不是时候,僧伽大众尚未用斋前不施“荐新”,所以什么也没得到。王种乞儿则比较有时间观念,他到的时候,正值他们准备扔掉吃剩的东西,故而得到很多。
王种乞儿问婆罗门种乞儿:“你得到一点吃的吗?” 婆罗门种乞儿气恼的说:“没有。如果我掌权的话,我将把所有释迦沙门的头砍下来扔到地上!”
王种乞儿因为得到许多剩食,故而对僧团生起了信心,他说:“如果我有钱的话,我将每天供养百味食物献给佛陀及其僧团!”
他俩边走边谈,离开了舍卫城,来到一棵树前躺下休息。
后来有一辆车经过,车轮将婆罗门乞儿的头辗了下来。
当时舍卫城中的商人首领去世了,此人膝下无子,于是城中一切住户集会,商定当立福德最大者为新首领。
他们四处观察,结果发现那个躺在树荫下的王种少年,因为其它树的影子都随着太阳而移动,而那棵树的影子却丝毫末动。于是他得到了商人之王的灌顶,并如他先前承诺的那样,供养佛陀以及僧伽,后因闻法而见谛。
经中说:“诸法意为先,意速意为主。如由极毒意,或说或作事,彼能令得苦,如轮断头例。又如以净信,或说或作事,彼能令得乐,如荫相随例。”
这样的妙劣动机之果,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不仅是在作善业之初,对于日常的一切事务,我们也应以贤妙的动机来作,这很重要。
4
现在我们见面问安时,大都说:“您身体好吗?”阿底峡尊者则不然,他会这样问:“生善心否?”
至尊大宗喀巴也说:“黑白业即妙劣心,意乐妙则地道妙,意乐劣则地道劣,一切观待意乐故。”
由于动机有别,修善获得乐果的力量大小也有差别。
以四人同时念一遍《度母赞》为例:第一个人以“菩提心”为动机,第二个人以“出离心”为动机,第三个人以希求后世为动机,第四个人以希求现世长寿、无病等为动机。
他们念诵的数量虽一致,但得果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第一个人的念诵为“菩提心”所摄持,因此成为圆满菩提之因和菩萨之行,是大乘法。
第二个人的念诵为“出离心”所摄持故,仍是解脱之因和轮回的对治,是“中士法”。
其余二人的念诵则连解脱之因也谈不上,仅是普通的“集”而己。第三个人的念诵虽然不成为解脱和一切智之因,但成为遮退恶趣的方便和“下士法”。
第四个人因为只考虑现世,所以其念诵不成为正法。结果是,除此人所希望的那点现世利益之外,很难有别的。
5
有人曾问:“希求现世的快乐和利养、恭敬等而造作诸业,将有什么果报?”
答:“果报也只有那样。”
问:“那么后世有什么呢?”
答:“地狱、饿鬼、畜生。”
所以,当我们这些出家人在走向大殿和辩经场时,如果为“菩提心”所摄持的话,那么就是我们踏出的每一步,也能成为十万两黄金也难以相比的菩萨行。但如果去的目的,是为了想得到钱财及茶等,或是为了执事的情面,那么我们的行动就会成为上述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
修行者的修行是否成功也有待于此。阿底峡尊者说过:“我的贡巴仁钦喇嘛说是要修行,但如果修的时候这样想——因为修行可以招来整匹的布和整包的茶等许多东西,那么怎么修也是罪。如果修的时候这样想——我要出离生死海的边际,要播下大菩提的种子,那么,仅仅这一想的福报,就连虚空也容纳不了。”
因此,我们在作闻、思、修与恭敬、供施等善事时,不论大小,如果不纠正动机的话,一切都将无益。
实修 | 南公怀瑾上师·静坐与动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善知识 丨 纠正动机·《掌中解脱》摘录(一)发布于2024-01-26 1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