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导师
从智导师丨戒律
我是民国61年也就是1972年,50年前就来到佛光山,就读佛光山的东方佛教学院高级部的男众部。
民国66年也就是1977年,那时候大雄宝殿已经建好了,佛光山传授第一次三坛大戒,我很荣幸参与了这次三坛大戒,好像是担任第一班的引礼师吧!
好,我们言归正传。应该在51年前,我剃度的那一年,我看了“华严经”三品,就是“华严经梵行品”、“净行品”和“行愿品”,称之为“华严三品”,一看心生欢喜。当时看的,应该是弘一大师他所写的华严三品,对这菩萨戒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后来出了家以后,我们受三坛大戒的第三坛菩萨坛,本身采用梵网经菩萨戒本传授菩萨戒。
在当沙弥的时候,看过太虚大师全书,太虚大师他的这一生有两个心愿。在他个人来讲,为大众“志在整理僧伽制度”,僧伽制度也就是戒律啊,这方面的。他自己个人的操守,他所宗奉的宗旨中心是“行在瑜伽菩萨戒本”。
这是太虚大师他研究那么多的戒学,他非常独钟“瑜伽菩萨戒本”。将来大家受戒以后有空可以看,在大藏经里面有的,“瑜伽菩萨戒本”好像很少有单行本。“瑜伽菩萨戒本”中提到开、遮、持、犯很详细,所以我对“瑜伽菩萨戒本”留下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我应该说是和这个菩萨戒的缘分很深,所以我今天来跟大家来讲的就是菩萨三聚净戒。其实这个戒学本身就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待人处事中。
*
所以,不管小乘戒、大乘戒,在藏密来讲还有金刚乘戒。大家研究戒律要从戒体、戒相、戒用来下手、来研究。
什么是戒体啊?戒体跟般若智慧相应。一但有了般若慧观,我们在座应该对“金刚经”都很熟悉,整部“金刚经”其实只有一句话,整个“金刚经”的中心思想只有几个字,“金刚经”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戒体,也是戒相,也是戒用。
所以,有关于戒体、戒相、戒用,大家要去膫解。刚才我跟各位讲过,戒体其实就是般若理体,我们生命的根本是戒体。
戒体从佛学来讲其实就是六识,六识就是我们的因地,我们的心地是我们的因地。
那么,戒相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舒服不舒服,人情绪上很烦躁啊,这是影响到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来讲,在佛学上就是六根,六根就是果报体。有因有果,中间有个缘,六尘就是缘。
在见地上,当持不持你犯戒。这在“瑜伽菩萨戒本”讲开遮持犯,“开”就是说你可以方便,可以通融;“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什么善巧可讲的。所以当开不开、当遮不遮就是犯戒。当开晓得开,当遮的时候你晓得遮,那就是持戒,你把握戒律的精神了,这是“瑜伽菩萨戒本”讲得把开遮持犯讲得很详细。
简单讲,戒体就是我们的心之体,戒相就是我们的心之相。
心之相嘛,哎呀。看他一脸愁眉苦脸的样子,心情不好;看他满面春风,他内心是欢喜的,这是我们心之相。
那么,心之相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心之用。以心之用来讲,就是所谓的戒条,这个可以,这个不可以。如理如法你就心生欢喜,不如理不如法,你就心生烦恼,那是心之用,也是戒之用,所以我们有戒体、有戒相、有戒用。
*
好,我来帮各位稍微做分析一下,其实大乘的菩萨戒非常完整。今天的主题就是菩萨三聚净戒。
第一个摄律仪戒,我们的比丘戒里头,大概比较偏向摄律仪戒。
那么,什么是摄善法戒呢?(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内心是纯善至善的,清净无为的,相当于在佛学上的清净法身的境界,所以它是戒之体,摄律仪戒是戒之相。
第三个饶益有情戒,是戒之用。小乘对这个戒之用,讲的还是没有像菩萨的饶益有情,饶益有情好比说普贤十大愿里头,三者广修供养,能够利益众生的尽量要去做,就是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戒就是妙用。
那么,摄善法戒是妙体、戒体。
那摄律仪戒呢?这个律仪不是装出来的,好比说你内心明明很烦恼、很烦躁,这律仪装都装不出来的,要你有了这个福德,有了这个功德以后,这个摄律仪戒就能表现出来。
佛菩萨最高的摄律仪戒是什么境界啊?大家有没有人讲得出来?佛菩萨最高的摄律仪戒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菩萨的威仪是清净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佛菩萨的摄律仪戒。
那么,佛菩萨的内心里头是大般若智慧,所以摄善法戒,能够到达至善纯善,到达“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戒之体。
饶益有情戒要广修供养,基本上能够做到广修供养的,那是个大菩萨,只有多生累劫广修六度万行。
所以在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里所提到,叫“布施为能入”,布施波罗蜜能够入菩萨行。
“般若为能度”,唯有你把握到了般若慧观、般若理体,你才能够究竟解脱,大道生命就圆满了。
我们看“华严经”的每一位菩萨,基本上都多生累劫广修六度万行,所以功德巍巍。
你有没有入菩萨行,就看你的行为。是很积极的吗?还是很消极?消极那是小乘的精神。这个人提起精神来,真正的发了菩提心,越做越欢喜,所以饶益有情戒,那就是菩贤行。
严格讲起来也只有菩萨戒最为圆满,统摄了戒之体、戒之相、戒之用。
我们生命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六识。所以六识是因,因地是我们的心地。
我们的色身叫六根,我们凡夫叫“业报体”,在佛菩萨叫“圆满报身”。
饶益有情戒做得透彻的时候,“千百亿化身”,千差万别“理”跟“事”都能够观察得到,都能够做得到,那是饶益有情戒。那是唯有多生累劫广修六度万行的大菩萨、佛菩萨才能够做到彻底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原来戒律是这么样的。
*
戒律真正的一个下手处,我研究过“华严三品”、“梵网经菩萨戒本”,还有“瑜伽菩萨戒本”。我觉得我们要想入佛道,要想跟戒律整个身心融合在一起,还是“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
以菩贤行愿品来讲,在大般若经里头有四种般若:第一种般若叫“世间般若”;第二种般若叫“出世间般若”,发了菩提心的是“出世间般若”;到了相当程度的,那就是一般菩萨可以做得到的,叫“行深般若”;真正到了大菩萨成佛作主的,可以进入到“甚深般若”。
那么,各位,我们要做大菩萨,我们的戒行要怎么样?唯有普贤行。
普贤行贯穿了世间般若、出世间般若、行深般若、甚深般若。
所以普贤行愿不可思议喔!各位,你的心量想要宽广,每天最好诵一部“普贤行愿”。
我们看到了古代的很多的历史里面,民国以来的很多的律师,他们的传记里头,如果是只是研究“别解脱戒”的,我们比丘、比丘尼戒叫别解脱戒。如果奉行别解脱戒来讲,那个脾气特别大。好比很多儒家的儒学者的操守到某个时候,矫枉过正了,正过头了。
所以一般儒学者很容易叫做什么?嫉恶如仇。嫉恶如仇代表这个人很方正,但方正过头了。如果各位有研究过宋朝的历史,宋朝的历史就是重文轻武啊!有王安石这个学派起来了,有苏东坡跟他弟弟,还有他父亲叫“三苏”,还有好多的儒家学派,哪一家得势,他就把其他的学派都打倒,这就是没有包容,将儒家的很多观念执着过头了。
所以,嫉恶如仇在儒家的观念中,认为这个人非常方正,这个人操守非常好。但是,嫉恶如仇在我们佛教的信仰修养中是不及格的。为什么嫉恶如仇没有过关?嫉恶如仇就是瞋恨心。你说我们修行人能够有那么大的脾气吗?那么大的脾气就是“火烧功德林”,你再大的功德,瞋恨心一起来,哎呀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自己的功德毁得干干净净。
所以。大家想要好好做一个大乘的修行者,大乘戒律的一个实践者,就好比太虚大师他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他宗奉的是“瑜伽菩萨戒本”。他喜欢人家称他为菩萨,他是菩萨行者。
*
一、礼敬诸佛
我们一念到普贤行愿品,一者“礼敬诸佛”,不但对过去佛的一个恭敬、礼敬,我们把好比说过去的阿弥陀佛呀、药师佛呀、释迦佛呀…… 这些过去的佛,因为他是大成就者嘛,福德智慧都很圆满,我们要恭敬。对于当今的这些大善知识,我们可以把他看成现代佛,对现在佛的一种礼敬。那么什么叫未来佛呀?唉唷!…… 这些苦恼众生,哪怕是天上飞的、水里头游的、地上爬的这些飞禽走兽,牠们都有佛性,牠们都是未来佛呀!
你看这个好人你很尊重,如果你看恶人非常讨厌,那你的这个心量,你的礼敬诸佛,礼敬不透彻呀!礼敬诸佛不但礼敬过去佛、现在佛,还有礼敬未来佛。各位能不能做到啊?
众戒子答:可以。
对了!所以我们的佛法里讲究慈悲心。慈者予乐,给众生安乐。给众生安乐,你要广修六度万行啊!就像我们佛光山星云大师这样的,给人间带来多少福德呀!幸福啊!欢喜啊!这就是大菩萨的一个悲愿啊!所以真正的一个修行到位了,把所有人都看成普贤菩萨一样。普贤行愿普就把所有人都看成菩萨一样,我们如果以佛菩萨眼光来看众生,给众生安乐。
悲者拔苦。拔苦那么简单呀?拔苦要有智慧。你光有慈心没有悲心那不够的,要悲智双运。智慧可以化解一切,慈心可以包容一切,所以叫“能智又能悲”,跟这个原则相应,我们才能够礼敬诸佛。
我对好人我恭敬,对坏人我讨厌,你这个心量有问题的。
所以我们佛门有句话:如果你是用慈眼视众生,那么你就是菩萨。如果你是用牛羊眼的眼光,哎呀!你这个人猪狗不如啊!哎呀!你是畜生啊!说人家畜生,我们就是畜生,说人家猪狗不如,我们就是猪狗不如。
所以真正的一个修行人,海纳百川,好人要包容,坏人也要包容。好人要度,坏人更要度!
如果你这样的心态做到了,那你真正懂得礼敬诸佛了!你对所有人都是尊重的,都是恭敬的,你的人品就不断的往上提升了。这是我们戒律上真正去奉行菩萨行。
二、称赞如来
二者“称赞如来”,他有功德值得我称赞,但他颠颠倒倒我怎么称赞啊?各位怎么办啊?那这样称赞如来不是过不了关了吗?对好的,我们是要称赞。对不好的,用一种包容心,甚至要以鼓励代替责备,这就是菩萨心肠。
你用慈悲心、用同理心、用包容心,对所有颠倒众生,那些做得乱七八糟的,我们如果以同理心、以包容心,用鼓励来代替责备,如果我们用鼓励代替责备,我们也是“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
三者“广修供养”,你说我是个苦恼人,我怎么做得到广修供养啊?大菩萨有大菩萨的广修供养,我们小菩萨也有小菩萨的广修供养。人家大菩萨做大功德,我们小菩萨做个小功德,总可以吧!
真正的广修供养,其实信手拈来都可以的。如果你是一个普贤行愿的行者,你眼中里头有要做的事情,你看的都是事情。一个人游手好闲,好像这些事情都跟他了不相干。
所以,我们一个在家的菩萨行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就是菩萨心。默不关心的人非常冷漠,那当然你也不会有什么多大功德。
广修供养,哪怕是给人家方便也是供养,赞美别人、鼓励别人也是供养,其实六根门头信手拈来都是供养,不一定是钱财。
你说我对佛法也是一知半解做不了法布施,你做不了法布施,你可以随喜功德呀!赞叹、赞美那你也有功德。
所以广修供养,刚才讲的龙树菩萨的名言,布施为能入,你越能够有奉献的精神,你将来福报就像滚雪球,愈滚愈大。
你如果这个看不上、那个看不上,高不成低不就,那这个心就越来越冷,对人就越来越冷漠。
我们本省有一句话说什么叫菩萨道?菩萨道就是很鸡婆,很鸡婆就是很热心!非常的热心,一个热心肠,那是我们菩萨道的开始,很肯帮助别人,别人有困难,我随时随缘帮助。
所以这个广修供养其实并不难。我们的业力从身、口、意三业来,各位什么叫身、口、意三业啊?
身业,什么是身业?身业就是态度,一个人态度非常的礼敬,非常的谦恭,文质彬彬的,对人的态度好,这也是供养。
对人的口业清净,少责备多鼓励。如果每句话都是在说人家人我是非,那你口业不清净,你在毁谤人家。古人的名言:“哪个人后不被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啊?”我们凡夫的口业很严重啊!
所以这个广修供养,其实信手拈来都可以的。真正有智慧的,其实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供养的。
一个修广修供养的人福报大,人缘好,因为你热心,肯为大众服务啊!这个人人缘一定好,因为福报大。
同时,这个事务性历练多了,也会开智慧的。为什么开智慧呢?因为“福至心灵”。一个人福德做多了,经验多了,他脑筋就灵光了,越来越开窍,所以广修供养多重要啊!
我们如果做不到“礼敬诸佛”,做不到“称赞如来”,做不到“广修供养”怎么样呢?惭愧心。哎呀惭愧!别人做这么好,我怎么都那么样的冷漠啊?对人都漠不关心啊!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都是看到自己的问题,没有智慧的人都是看别人的问题。
所以『坛经』六祖怎么讲的?“人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你才有一点是非心,你错了。我们自己错了。
“常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上路的人,只看自己的问题,不看别人的问题。所以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没有智慧的人,责备别人都责备的很那个,对自己很宽松,很容易原谅自己。对修行上路的人来讲,对自己很严格,对别人很宽厚、很宽松,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的一个心胸气度。
一个人经常以这样的惭愧心、忏悔心,这个人自然的就很谦卑了,也很好相处了,他嘴巴里不会说人家的人我是非。
我看到很多高明的善知识,他骂人之前先骂自己,把自己骂得一文不值的时候,诶!他可以骂人了,因为他把自己降得很低。我们棒喝叫做“怒目金刚”。菩萨低眉是一种布施,菩萨低眉是一种谦和,菩萨低眉是慈悲,怒目金刚那是阿罗汉,那是拔苦,怒目金刚也是慈悲。各位不要以为烂好人是慈悲,慈悲生祸害。所以大家要把佛法要活用,所以处处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惭悔。
五、随喜功德
五者“随喜功德”,看到别人好处,比自己做的还高兴。如果我们没有随喜功德的心是怎么样?嫉妒,嫉妒心!见不得好,酸葡萄心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人心性有问题,气度有问题。那么看到别人的成就,比自己成就还高兴,心就宽广了,包容心啊!所以嫉妒心是堕落的,随喜心是向上成长的。
各位我们要随喜,随喜赞叹、赞美,千万不要恶意的去批评别人、去毁谤说别人。所以我们礼敬诸佛,不但是对治我们的慢心,也是对治我们无惭、无愧心。如果各位有研究“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中十一个善法里头,有惭、有愧,占两席,十一席里头就占两席。有惭愧心多么重要!有惭愧心是打开天堂之门,没有惭愧心是打开地狱之门。
所以“百法明门论”的中随烦恼是两兄弟无惭、无愧,他们两兄弟统包,无惭、无愧那是一个堕落的人,大言不惭,那是堕落的。一个人有惭愧心,那是向上提升的,向上升华。有随喜心的人才能够请转法轮。
六、请转法轮
六者“请转法轮”,什么叫请转法轮?虚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别人的长处,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要虚心求教。所以来讲,半桶水响叮当,水满了它很谦卑的。
各位你们有没有在乡下种过田啊?如果有种过田的,就知道成熟稻子的每个稻谷里头淀粉很充实,稻穗就会往下垂,如果被虫咬了,营养提供不上了,我们乡下台语叫“白穗”,直拢拢,空心的,空心大老爷。那么充实的人他很谦虚。所以我们要懂得亲近善知识,你才会得到善知识的呵护提携。如果你觉得你很行,你比别人都好,那别人的好处你接受不了的,不是一个参学者。
我们参学,有位大德他说:参学要“别具只眼”。我们参学的道理,先把自己嘴巴关起来,“先关后开”,你不要一听到就要跟人家辩论,你学不到好东西的。一个会听话的人,才会懂得讲话。一个不会听话的人,就不会说话,因为他没耐心去听别人表达。把对方的每一句话都听得很清楚,你就可以领受,如对哪句有疑问,再作请教,这样你才能得益。如果你觉得我的见地比对方高,那你就是贡高我慢,不会进步的。
七、请佛住世
七者“请佛住世”,我们凡夫都是请魔住世,请烦恼住世,颠颠倒倒,妄想纷飞。那么,请佛住世,所做的都跟佛菩萨的心态一样。“菩萨三聚净戒”里头叫做摄善法戒,内心是纯善的是至善的。那是清净无为的一个清净法身的一个境界。
所以,我们要懂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就是请佛住世。让你的善心不断的涌出来,不断的开发出来。你的清净心愈来愈多,那就是请佛住世,烦恼愈多,人我是非愈多,你是请魔住世,这点我们要了解喔。
八、常随佛学
八者“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要自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是说要每天经常要抱着三藏十二部经,“常随佛学”就是说我们要跟觉性相应。
九、恒顺众生
九者“恒顺众生”,我们凡夫傲慢,不肯向人家低头,你不懂得恒顺众生,你不懂得结善缘。“恒顺众生”叫什么啊?山不转水转,懂得善巧方便。
所以,这个“恒顺众生”来讲,其实就是菩萨四摄法(利行、布施、爱语、同事)。
我们处处要以对方的需要为需要,以对方立场为立场。我们菩萨道就是以利他为主,不是以我的需要为主,是以对方的需要为主,对对方有帮助的叫做“利行”。
那么“爱语”,要说一些对方需要的,鼓励对方,你讲话他听进去了。要不然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就是没有“利行”,没有“布施”的精神。
所以“利行、布施、爱语、同事”,“同事”就是以对方的需要为需要,以对方的立场为立场,你就会做人了。你处处想到别人的立场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唉呀!怎么我跟他两个谈不拢啊?谈不拢的问题,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一切唯心造。
十、普皆回向
十者“普皆回向”,三轮体空,扫得干干净净的。回向菩堤,回向众生,回小向大,普皆回向。
*
留个几分钟,各位有没有什么问题?
所以我希望大家有空多诵“华严经净行品、行愿品、梵行品”,有空来研究“瑜伽菩萨戒本”,那可以让你对菩萨戒更加的融通,更加懂得它的妙用。
所以,只要一发菩提心,所以菩萨戒又称之为菩提心戒,菩提心一发,你的力量就来了。
我看时间也差不多了,留几分钟,各位有没有问题啊?
(有戒子举手)
这个戒子你讲看看,有什么问题啊?
戒子:我是第二堂第二班的戒子,叫释能度。有个问题
要请示阿阇黎。
师父:好,你讲。
戒子:就是第九“九者恒顺众生”的话,要怎么去衡量是恒顺他的习气还是恒顺他的菩提心?以上要怎么做?
师父:这个恒顺众生,自己要有些基础,当然你能够开导他,什么叫恒顺啊?他喜欢打牌我就跟他打牌,那不是这样的。
恒顺众生,刚才讲的,首先你要以对方“同事”,他的立场是什么,他的困难点你才晓得在什么地方。要恒顺他,你要先懂得他的问题。
第二个你的出发点是要帮助他,要利益他,“利行”,“利行”这个然后“爱语”,你要跟他沟通得好,一定是爱语是一种慈悲的语言,是一种包容的语言,是一种可以说鼓励的语言,那就是爱语,这个爱语也不是拍马屁喔,不一样喔!爱语跟拍马屁可不一样的喔。做到我们内心出发点都是为帮助对方,不是要跟对方闹对立、闹矛盾。
所以“恒顺众生”一定是善的,一定是好的。你说他喜欢打牌,为了度他,我跟他打牌,你在打牌里头,你还会有佛学的开示,还会点化他,那你一定要比他高啊,所以“恒顺众生”,自己要有方便,大概这样啊。
刚才已经敲钟了,时间就到了,我们今天的 “菩萨三聚净戒”讲到这里。大家好好把菩萨三聚净戒研究,因为时间上的关系啦,要不然可以再分析,那么今天就到此。
总而言之,希望在这次的戒期,受了戒以后,能够真正地开智慧,“戒体”就是开智慧。“戒体”你把握个原则,做人处事的原则,自己的身口意愈来愈如法,也就是我们的戒学愈来愈清晰,也懂得做人处事该怎么做的诀窍。
在这里祝福大家,都是佛光山的佛学院嘛,是嘛,大部份是啦,那我可是你们的老学长喔!老得不能再老了,五十年前的,我已经叫做垂垂老矣。所以在这个地方卖老,随喜大家,祝福大家,阿弥陀佛!
实修 | 南公怀瑾上师·静坐与动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从智导师丨戒律发布于2024-01-26 16: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