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普通佛学讲,一个僧团在一起,有六和敬。六种和平相处、彼此尊重,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就要了解这个精神。
我觉得六和敬的精神不但是一个佛教出家人应该了解、应该知道,我们学佛的弟子、在家人也应该知道。而这个是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教化精神之所系。所谓“六和敬”懂了以后,这才真正算是学佛的,不管你出家在家,家庭也用得上、社会也用得上,一个团体也用得上、一个国家民族也用得上。这六种精神——六和敬,比什么责任、荣誉还要高明得多了!
所以一个僧团人与人之间,修行人相处在一起,六个条件: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这六点特别特别注意!我们真正学佛,这个地方特别注意了。这不能够说只要求一个出家人哦,我们每一个人要求自己,尤其是家庭、社会、团体、国家、天下都一样,这是佛的文化。所以佛的教化一到中国,跟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普遍地变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主流,是有它的原因的。
所以一个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一个团体聚在一起,第一是“戒和同修”。戒律是什么?我昨天跟出家同学正有事讲到,所谓一切的戒律就是明辨是非;明辨什么是非?明辨道德行为的是非,这是戒律的精神。明辨——明白、辨别道德行为的真正的是非;是就应该做,非就不能做。那么这就是戒的精神,所以戒很多了,有小乘戒、大乘戒,这个《楞严经》里会讨论到,我们姑且简单地说。
所以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相处,道德行为,注意哦!道德行为明辨是非,一个人是非的观念太清楚了,不会和平相处的。尤其我们学宗教、学佛的人,学了三天佛,看看天下人都不是圣人,都是混帐!忘记了自己也是“帐混”之一。都拿一个圣贤的尺码要求人家,他也不合规矩,那个也不合修行,搞了半天自己忘记了自己。所以是非利害分别得太清楚,犯了基本一个观念:贪嗔痴;自然要求别人严格,对自己多原谅。——错误了!“戒和同修”是要求自己,彼此都以道德的行为相处。“和”,和平、和爱相处。所以住在一起,共同为一个道德的行为来修持,这是一个僧团。就是我们普通做人也一样,一个家庭也一样。
“见和同解”,就更难了。见,就是思想观念、见解。人与人之间相处,见解不相同,很痛苦的。见解相同,就是说大家文化观点、修持的观点要彼此研究、沟通了、相同,和平、和爱地相处在一起,见解相同。
见解不相同,譬如说我们看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处得不好?所以宋代、宋朝一个名儒陆象山讲过两句名言,因为宋朝、唐朝都有在皇帝前面、中央政治有党派的斗争、派系的斗争,所以陆象山很感慨,讲了两句名言,他说:“小人之争在利害”。小人并不是说哪个个子小一点就是小人,或者地位低一点叫小人,就是普通人,所谓“升斗小民”;就是为了生活,利害关系才要争。“君子(士大夫)之争在意见”。所谓君子也并不是什么了不起,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意见反是多,君子之争在于意见,思想不同,见解不同。
所以,意见彼此不同所发生的争论,比那个普通人利害之争是一模一样的可怕!所以人类的悲哀,不是利害之争、就是意见的相争。
所以修行人在一起,能够做到见解相同,那么就达到后面意识就沟通了,彼此都是高兴的第六条(意和同悦)。嘴里没有反感的言论,所以“口和无诤”了。学佛修到无诤的境界,“口和无诤”,那么意识和平、合作,能够互相相处,所以“身和同住”。身体很和,第一无病痛,大家都是免除了病痛修行,情绪很稳定,那么才是身和了。都很健康,很健康一个人,没有神经病,也没有宗教心理病。这个身和才能同住。
“利和同均”,出家人大家在一起利益均等,那就是普通所谓讲,现在标榜的美国的政治思想:民有、民治、民享了。真正出家人,过去丛林大庙子几千人,起码三五百人在一起,来自于四面八方。而且在过去我们看到的出家人,也不晓得他是哪里人,他什么出身也不知道,反正出家了,都在一起。都很有礼貌,吃饭哪、出来都是一点声音都没有,平常看不到。
过去我们所谓喜欢到大陆上看庙子,大的庙子进去了逛了半天,看不到一个影子,一个和尚也没有看见。才晓得等到吃饭的时候吧,吃饭的时候云板一响,就看到一个一个人排队自然就出来了。我们那个年轻的时候就说:这些和尚哪里钻出来的啊?平时都看不到人。那么几百人出来,一点声音都没有。进了饭堂坐在那里,规规矩矩坐着,不会像我们这样站起来呀,或者把筷子拿到手上,调羹、碗敲敲啊,都没有。吃完了饭,也没有声音,然后就进去了,看不见了。——利益均等,无争的境界。
所以这六条叫“六和敬”。彼此和平相处,和爱、互相尊重地在一起。所以我经常发现佛教的伟大的精神、佛的教化,就懂了僧伽的六和敬。
这个精神扩而充之,在家庭也一样。我们几个家庭能够做到夫妇之间和敬?实际上我们中国文化的礼貌,所以家庭夫妇之间相敬如宾就不容易做到哦!
相敬如宾,讲恋爱的时候、追的时候啊,那大家都把自己那个坏毛病都盖起来了,等于彼此对客人一样,宾就是客人嘛!再生气呢也闷住了,“你好!我好!”对客人嘛!相敬如宾。
结了婚以后就不是对客人了,就是对仇人了,那就板面孔啊!每个人自己的毛病(如此),就不相敬如宾,要改一个字:“相视如仇”,如仇人一样可怕了!也不能做到和敬。所以即使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家庭的夫妇之间相敬如宾,也就是和敬的精神。
所以特别讲到比丘这个问题,特别介绍佛法的文化,这个“六和敬”,就在这一方面去学习、去了解,成佛就够了。
佛教有一句话,“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出家如初”,一个出家人、一个学佛的人,像第一个思想:“我要学佛了,我要出家了”,永远保持那一下的真诚、诚恳,“成佛有余”,一直到成佛就够了。
所以“出家如初”,就是开始那一念,成佛就有余,还有多的。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六和敬的道理,可以说成佛有余。做人、做事、修行、成佛都在其中。
——《楞严经讲座》南怀瑾先生/讲述
万古千秋事有愁
穷源一念没来由
此心归到真如海
不向江河作细流
· 南怀瑾先生诗句 ·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先生 | 六和敬的文化精神发布于2024-01-26 16: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