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他说我开始成道(佛在三十二岁菩提树下开悟)以后,首先出来说法,先度五比丘。这五个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太子的时候逃出宫廷,入山修道,那么他的父亲不放心,选了五位大臣的世子,叫他们追踪这个太子。如果他不肯下山呢,在旁边陪着,这五个人就是阿若多、憍陈那等。……
那么第一步他想到先去教谁呀?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哦!释迦牟尼佛是三十二岁,譬如他后来的弟子舍利弗这些,都是当老师、大师了,当世一代大师,年纪比他大。所以他三十二岁出来,还很年轻,教谁呢?先去找这五个人。所以找去鹿野苑中先去度这五位比丘。
那么,这五个人已经对释迦牟尼佛不欢迎了,失去了信心。当年那么苦行,在山上饿得呀肚子都饿扁了,认为那个是道。现在又吃牛奶、又吃营养、又吃补品,一白二胖的,没得道了!…… 那么当时五个人不大信他,他还是把他们度化了,给他说法。
所以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根据佛学的名称,第一次说法是讲的小乘“四谛”法门。所谓叫“四谛法门”,佛学的术语,就是四个大纲要:苦、集、灭、道,四大纲要,就是四谛法门。
(苦谛),世界一切皆苦,世界上没有不苦的,这个世界上纯苦、没有乐,没有真正的快乐。所谓一般人认为是快乐,是比较性的、相对性的轻微的痛苦,一般人认为是快乐。所以那么佛说的苦就很多种了,后来佛学的归纳,大概我们都晓得八种苦,叫“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求不得苦、五阴炽盛。)
这个世界是八种苦把它归纳完了:生苦、老苦(老了当然很苦啊!眼睛也老花了,高血压、心脏病、关节风湿痛都来了)、病苦、死苦,这是四种苦。
爱别离苦:喜欢的东西、喜欢的人跑掉了。当然我们大家最喜欢是钱,都没有钱,赚一点钱都用掉了,就是爱别离,最爱的这些都没有了。
怨憎会苦:不愿意碰的人、不愿意碰到的环境、不愿意遭遇的事偏偏碰上,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那么就是“怨憎会苦”。所喜欢的人或者死掉了、或者分开了、或者走远了;不喜欢的都在前面,一天到黑的事情!这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怨憎会”包括一切事情不如意,人生没有一件事情如意的,都在痛苦中。
求不得苦:所要求的事情达不到目的。人生希望健康,偏偏生病;希望长寿,要短命;希望样样好,做不到——所求都是不如意。七种苦,都是很明显,归纳的。
第八种苦就深刻了,五阴炽盛苦:这个意思讲这个生命活着就是痛苦的。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阴,我们念《心经》经常提到。
色:就是地水火风物质世界,我们身体、这个肉体就是色法做的,地水火风构成的。肉啊、骨头啊、液体啊这些兜拢来的,就是色法。我们为了有这个肉体,一天到黑很多的痛苦。
受:感受、感觉上。气候的不舒服、生病的痛苦、心理上受的难过,不愿意受的事情都要受。尤其是这个世界,佛学的名称叫“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就是“可忍”、“堪忍”,不能忍受;可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忍力很大、耐力很大,总算把它忍下来,一天到黑那么苦的一个世界这个生命能够忍得住。所以这个都是受阴的自性。“阴”就是盖住了、遮住了、看不见了。
想:思想的痛苦。我们这个思想脑筋,叫它休息,它停不了。
行:生命的自动的、本能的活动,它永远在转动。像这个太阳一样,你叫它慢一点下山,不行;你叫它迟一点出来,也不行;它永远在那里转动,这个生命本能的活动、行阴的痛苦。
识:识阴,就是心理意识。
这叫“五阴炽盛”。换句话说,一天到黑受生理的煎熬的痛苦、心理的煎熬的痛苦,简单归纳叫八苦,所以叫“苦谛”。人生纯苦无乐,没有一个乐的事情。
所谓乐是比较性的、相对性的,轻一点、薄一点、软一点的痛苦,我们认为很舒服。比如按摩,按摩有什么好啊?就是那么“重一点、重一点……哎哟!痛!轻一点、轻一点……哎哟!好舒服!”你这个人就是花了钱在那里挨揍!愿意受刺激。那个按摩就叫做“刺激治疗”嘛!刺激就本来是痛苦的。不过轻一点刺激呀,就等于说我们普通话:“打是亲、骂是爱。”挨打就是挨打,什么亲不亲啊?!他觉得打轻了,“哎!这个好!哎哟!打得那么轻哦!”——这个人就是迷糊的,颠倒众生!所以佛前面说过“颠倒”。所以纯苦,叫做苦谛。
集:什么集?哎,可是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思想观念没有智慧,颠倒了,集苦为乐。把一班痛苦集起来叫快乐。我也常常感觉,譬如我们爱买书,哎呀有时候看到自己真颠倒啊!为了书花那么大的时间,这一本要整理一下,要放起来——也是集苦为乐。自己还觉得很……你看收买古董的花那么多钱,放起来这里摆、那里摆,都是集苦为乐,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是集苦为乐。
要如何无苦呢?要修道。所以“苦、集、灭、道”。灭掉了一切苦,灭除了一切感受的痛苦、思想的痛苦、生理的痛苦、心理的痛苦,什么时候才灭得掉呢?除非得道。所以呀,“苦、集、灭、道”,讲这个四谛法门。
当然这个四谛法门,不只我们这个世界哦!讲世界不只人生哦!连三界的天人都还没有跳出来(还在轮回的苦中),“跳出三界外”才是无苦。
无苦要得道,道的境界是什么?“寂灭最乐”。所以佛在戒律上说的这个偈语,在小乘法门常用的:
诸行无常,为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最乐。
所以真正的乐、得禅定之乐并不是你本身的普通发起的欲乐,或者色界的乐、无色界的乐都还不是;真正道的乐是寂、灭,了不可得、空了,那个才是至乐。所以这几句话就是佛法的要领。
“诸行无常”,“行”就是一切作为、行动都是靠不住的,不永恒存在的。生命也好、一切事情也好,过了就没有了,做梦一样的,“诸行无常。”
“为生灭法”,有生就有灭,灭就是死了,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要求得不死,还是不究竟,最好是开头那里就停掉——不生。既不生,永远不死。你说不生我在哪里?后面:“寂灭”境界,不生不死。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涅槃、“道”的境界。
所以“生灭灭已”,生死都了断了——不生也不死,寂灭境界,那是涅槃至乐,这个就是“道谛”。
现在我们简单明了顺便介绍佛第一次出来说法,告诉鹿野苑中五比丘,初转法轮说的法是“苦、集、灭、道”。
那么,这个道理我们研究过佛学的都懂,你说谁能够证得、真正达到这个境界呢?那么佛当时有没有传修定、打坐的方法?有,在我的看法——白骨观、不净观。这是修大小乘佛法的基础,是一切小乘修法走入大乘的基础。
—— 南怀瑾先生讲述楞严经
【 推荐阅读 】
课程 | 静心·禅修·养生(2023下半年)
南怀瑾先生 | 什么是楞严大定
南怀瑾先生 | 常住真心
南怀瑾先生 | 一真法界无量光
善知识丨修任何法门,都要持戒、忏悔
实修 | 南公怀瑾上师·金刚念诵法要
万古千秋事有愁
穷源一念没来由
此心归到真如海
不向江河作细流
· 南怀瑾先生诗句 ·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南怀瑾先生 | 佛法要领,三乘基础发布于2024-01-26 16: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