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佛教名词

六波罗蜜,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檀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尸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羼提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波罗蜜为梵语音译,意为渡彼岸。

渡彼岸者,由以妄为我,随三心四相流转造作恶业,身处苦海而不自知的状态脱离,恢复本有的觉知、慈悲、以及功德,大悲普施疗苦众生无有疲厌。

如《妙法莲华经》:“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六波罗蜜高度概括了菩萨修行的各个方面,所以又称六度万行。菩萨修行六度不能离开慈悲心,所以佛当年先讲四无量心,而后宣讲六波罗蜜。而修行般若波罗蜜又不能离开前五度,否则即是断学般若。佛在多部经中反复告诫切不可断学般若,果报在三恶道。


布施波罗蜜

有三种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

布施能够增长善根功德,治疗贪疾。

财布施

对财物的贪著是世间最为普遍的烦恼,由于它会障碍我们得度,所以称作烦恼障。对治的办法就是财布施。

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就是慈对众生如同对己,能够对治对妄我的贪爱和执着,增长慈悲。

法布施

法布施的含义很广,一切能令众生或减除烦恼或断恶修善或开智慧的布施皆是法布施。向有善根的众生择机转说经文是法布施,闻已有疑问为其讲解是法布施,与同修分享读诵书写佛经所得智慧是法布施,以自己所得智慧帮助众生离苦乃至得安乐是法布施。法布施能增长智慧,以大悲心行法布施大能增功德。

佛经中关于布施波罗蜜的记载

《大方等大集经》:菩萨修行檀波罗蜜时。不爱之物持用惠施。所爱财货贪吝不舍。爱者则施恚者不与。分别受者及以财物。若有分别如是二者是名魔业。

《菩萨本缘经》: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不见此是福田此非福田,亦不分别多亲少疑。是故菩萨若布施时,或多、或少、或好、或恶,应以一心清净奉上,莫于受者生下劣心。

《大方等大集经》:“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行檀波罗蜜与虚空等。何谓为四。善男子,若菩萨于一切处无障碍不分别行檀波罗蜜,以我净故于施亦净,以施净故于愿亦净,以愿净故于菩提亦净,以菩提净故于一切法亦净。善男子,是为菩萨成就四法行檀波罗蜜与虚空等。善男子,若菩萨成就八法能净檀波罗蜜。何等为八。离我能施,离为我施,离爱结施,离无明见施,离彼我菩提相施,离种种想施,离悕望报施离悭嫉施,其心平等如虚空,是为菩萨成就八法能净檀波罗蜜,离此八法是谓净施。

喻如虚空无所不至,菩萨慈心行施亦复如是。喻如虚空非色叵见,菩萨所行诸施不依于色亦复如是。喻如虚空不受苦乐,菩萨所行诸施离一切受亦复如是。喻如虚空无有相智,菩萨所行诸施离诸想结亦复如是。喻如虚空是无为相,菩萨所行诸施无为无作亦复如是。喻如虚空虚假无相,菩萨所行诸施不依识想亦复如是。喻如虚空增益一切众生,菩萨所行诸施利益众生亦复如是。喻如虚空不可穷尽,菩萨所行诸施于生死中无有穷尽亦复如是。

善男子,喻如化人给施化人,无有分别无所戏论不求果报,菩萨亦复如是。如化人相去,离二边而行诸施,不分别戏论悕望果报。

善男子,菩萨以智慧舍一切结使,以方便智不舍一切众生,是为菩萨行檀波罗蜜与虚空等。”


持戒波罗蜜

持戒,是以十善业、八戒斋、五戒等律法为依据来护持自己的行为和念头。如:《方广大庄严经》:“尸波罗蜜是法门。超过一切恶道难处。教化众生守禁戒故。”

能于五蕴恶境现前时以深信不动于戒即是功德。

持戒波罗蜜在六波罗蜜里入门最易,因为有明确的律法可依。但要圆满戒波罗蜜,则须具足忍辱精进般若三波罗蜜方能做到。

持戒是对修行者最好的保护,不仅保护其身心免受恶业果报,也能护其功德福德,使不退转。布施获得的福德福报如果不持戒在五浊恶世会很快漏掉。所以欲求福报者当持戒以护其福报。如《大集法门经》:“复次三漏。是佛所说。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菩萨的尸波罗蜜

对于菩萨来说,持戒不仅仅是持戒律的文字义,一些戒律还有其表法,比如五戒、八戒斋各有其表法含义。五戒、八戒斋的文字义说的是身戒,其表法则说的是心戒。比如饮酒,表法对眼识耳识等一切识的痴著;卧高广床则表法对一切受的痴著;作倡伎乐或往观听,表法对一切想的痴著;着香华、璎珞以香涂身则表法对一切行的痴著。食表法满足诸根之欲令不渴乏,日表法智慧心,日中就是智慧心最显明的时候。日中食表法菩萨应当在智慧心最显明不会因食失去正念的时候接触诸根渴乏,节量食则表法即使是不会为心所转也应以诸根不饥为度勿生贪爱。若食则为心所转当忍而不食。果浆果汁表法不是那么强烈的诸根欲。冢表法欲死(灭),住于冢间表法令身诸欲寂灭。寂静处独处表法诸念不生唯余思维正法一念。如《佛说十二头陀经》:“四者应作是念。我今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中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为佛法故。为行道故。不为身命。如养马养猪。是故断数数食。应受一食法。”

佛经所讲尸波罗蜜

《无量义经》: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有人能得是经典者,敬信如视佛身,令等无异,爱乐是经,受持、读诵、书写、顶戴,如法奉行,坚固戒忍,兼行檀度,深发慈悲,以此无上大乘无量义经广为人说。若人先来,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经示之,设种种方便,强化令信,以经威力故,发其人心,欻然得回;信心既发,勇猛精进故,能得是经威德势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于是身,得无生法忍,得至上地,与诸菩萨以为眷属,速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久得成无上菩提。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忍辱波罗蜜

忍次第有三种境界,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另外还有十法忍法。音响忍是功夫忍,柔顺忍是性德忍,无生法忍是功德忍。十法忍是智慧忍。

音响忍

于法生相,于相有烦恼,忍烦恼不毁于戒,是为音响忍。又称第一忍。

柔顺忍

于法生相,虽于相生著而不生烦恼,其心安和,是为柔顺忍。又称第二忍。

如《大哀经》:“降魔尘劳令欲不起。是为慧业。晓了七觉逮柔顺忍。是为智本。”

七觉,七觉支。描述回向修行(比如修功德回向往生愿)从以念(愿)入修到舍掉念(愿)不假方便的过程。此经宣讲了修柔顺忍的过程,就是以降念入修,到最后不假降方便,自然令魔尘劳及欲不起,即得柔顺忍。

《贤劫经》:“立无尽哀具四等心。四等已具成就五通。五通已成备悉六度。六度已达得柔顺忍。”

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智通、神足通、宿命通。

无生法忍

了知一切法及所生如虚空,一相不生,是为无生法忍。又称第三法忍。

如《贤劫经》的解释:“十住本末从初发心。见者喜悦莫不发意。从一住起行菩萨道。布施救穷。三界之匮贫于道者。施以七财。以一切智正真之戒。坚住菩萨无极之慧。不中取证。学仁和意笃信三宝入无极慈。立无尽哀具四等心。四等已具成就五通。五通已成备悉六度。六度已达得柔顺忍。已逮斯忍名曰第二。第三响忍。解一切响本悉空寂。三界之音皆虚无实无一真谛。以了是义。因斯渐入无所从生法忍。悉畅三界皆无根本五趣无元。了斯慧者。乃逮无所从生法忍。入诸所生心无所生。犹如虚空无憎无爱。”

《大方等大集经》则通过具体事例讲解如何是‘无生’:“菩萨成就四法。行羼提波罗蜜与虚空等。何等为四。善男子。若菩萨他骂不报。以分别无我想故。他打不报以无彼想故。他瞋不报以离有想故。他怨不报以去离二见故。是谓菩萨成就四法。行羼提波罗蜜与虚空等。”


十法忍

还有一种十法忍法,以智慧观照入修得见思清净,以见思清净得法忍。修行十法忍,复修功德,乃至具足无生法忍矣,复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放下空相,观以实相。

直接以功德入无生法忍的门槛比较高,此十法忍可循序渐进,先由心意识的无生入手起修,更适合大多数人。《佛说如来兴显经》所讲十法忍:菩萨大士逮得法忍,有十事。以能具足于法忍者,则无阴盖,便致一切法忍之地,于诸佛法而无挂碍。何谓为十。一达音响,二柔顺行,三不起法忍,四曰喻幻,五曰野马,六曰若梦,七曰呼响,八曰若影,九曰如化,十曰如空。是为菩萨逮十法忍。

彼则何谓为音响忍。诸所闻音,不怀恐怖不畏不懅喜乐思顺,诸所遵行无所违失。是音响忍。何谓柔顺法忍。菩萨随顺应游法生,而观察法造立行等,不为逆乱设使诸法,应柔顺者当度度之,志性清净遵修平等,勤加精进顺入成就。是柔顺法忍。

何谓菩萨不起法忍。菩萨设睹诸法有所生者,都无处所不计灭尽亦无所见,其不生者则无所灭,其无灭者则无所尽,其无尽者则无所坏,其无坏者则无崖底,其无底者则寂然地,其寂然地者则澹泊也,其澹泊者则无所行,其无所行者则无所愿。是为不起第三法忍。

何谓菩萨喻幻法忍。晓了诸法一切如幻因缘而成,笃信一法济度若干无央数法。以无数法等入一法,入于吾我入无所入,诸所建立导利众行悉无所著。犹如巨象,众乘之上若幻,不与众象车骑步人游居,不与男女童子童女大小游居,不与树木枝叶华实而俱游居;菩萨晓了一切诸法若如幻者,不合不散,不与地水火风而俱游居,不与昼夜十五日一月一岁(注:喻一法之生住异灭)而俱游居,不计百年千年不与日月劫数(注:喻一大苦蕴生死)而俱游居,不与影响(注:若影若响)诸所见众而俱游居,不与若干亦不若干(注:有无二妄)而俱游居,不与以若干入于一事(注:于法生见)而俱游居,不与微妙及劣下极柔软粗犷而俱游居,不与鲜少弘多游居,不与有限无限游居,不与若干各异众会并处色者(注:诸妄集起)而俱游居,其众会者不与幻变而俱游居(注:观诸妄相不生诸妄变异),其所幻变不与众会而俱游居(注:观诸妄变异相不生诸妄),无居不居无所不居而等济度,一切诸见及若干幻各各异见,于斯诸见永无所见(注:所见为妄见亦为妄),乃见一切诸趣根原,是为佛子,名曰菩萨游入如幻。而度于世,世所行尘劳世、国土俗游(注:以凡夫心解佛法)法世、吾我世、痛痒世、有为世、离有世、合会世、无合会世、分别世、所造行世,是为菩萨济度世名。则为幻化普入诸世,不受众生不坏众生,不受国土不败国土,不受于法亦不坏法,不念过事于过去事亦无所想亦不离想,亦无当来亦无造行,不堕未然不住现在不毁所存。则于佛道而不驰骋,不想念道,亦不与佛亦不劝(注:劝阻)佛而取灭度,不住诸愿不舍所誓,遵修平等亦不严净。无所挂碍,开导国土,劝使进入,无所破坏。住于法本而不动转,等入吾我(注:知吾我如幻)亦不违毁吾我之想阴种诸入,训诲众行蠲除所著度脱黎庶,于斯诸行无所依猗,晓了诸法,而悉平等永不可得。分别诸法但假字耳,圣达明慧无能逝者,度脱众生恒顺时宜亦不依猗群萌因缘。住于大哀,畅宿世行不可计会报应之事,皆令信了。是为幻喻第四法忍。

何谓佛子菩萨大士野马法忍。菩萨晓世一切所有悉为慌惚犹如野马。人遥睹之如江河流而有波起;达士了之炎气无水。菩萨如是分别诸法有无众事,无内无外不有不无,亦无断灭不计有常,不入教诲轻慢之内,观睹如有而无恶趣。心不归外亦不处内,为一像貌若干之像。知无像貌,一切诸法具足微妙,皆悉无本。是为野马第五法忍。

何谓佛子菩萨大士喻梦法忍。菩萨观世犹如梦想,如人之梦不处于世,不从世兴不从世生。又梦者梦无有欲界亦无色界无无色界,所以谓梦;则无所生悉无所有;梦无尘劳则无结恨。又计梦者既无所生亦无清净梦不见梦。菩萨大士观一切世晓了如梦亦无明达亦无闇冥,梦者自然、梦无所著、梦者恍惚、梦者本净。有所建立,而有此梦;梦无所坏,因所念想故而有斯梦。设能晓了一切诸法若如梦者,开导世间。是为若梦第六法忍。

何谓佛子菩萨大士如响法忍。菩萨学法所入诸音设有所学,度于未度学法开化;了于一切犹若呼响就,非不有声然本悉寂亦无所度。菩萨大士,如是色像察于如来内外诸响亦不别见内外诸事;亦不知外亦不以内而了外事(注:了知外事不染著亦不掺杂内想),不见所托。晓知言辞进退之宜,是为解知若干章句因缘如响;有所启导,于诸法施靡所不达亦无所碍;有所学者,分别晓了一切诸声悉无所有。犹如天上殊妙玉女属天帝释,而以一口身同时鼓出百千妓乐之音,又其妓乐无所想念口亦无念。吾今演出百千妙响,菩萨大士,度诸境界亦无想念亦无言辞;晓了权宜成无量音方便无限,度于世法亦不退还就;常转诸界入群黎众,为诸会者分别说之;多所开导,则建立之,口畅演现无挂碍音,遍诸佛土令其信乐就;班宣经典,训导蒸庶为奋光明散照未悟,悉使觉了一切诸音,纵有所说皆无所生,游若干音都无想念,益加开导解无所生,宣诸觉场(注:宣讲度他之法)逮至圣涂。菩萨大士已住于此等无所获;令普听者入于一切诸佛所兴,面见诸佛转于无限,所度法轮顺无想念。是为如响第七法忍。

何谓佛子菩萨大士若影法忍。菩萨不没于世不生于世不游于世。不出于世表不行于世,不信法界不坏习俗又于世界亦无不坏。不至于世不贪乐世不御于世不长于世。又彼菩萨不处于世亦不度世,亦不奉行菩萨之行无所笃信,于大誓愿不实不虚不有不无无虚妄行。则趣一切诸佛之法,普周世间靡所不遍,于世俗法亦无所住,不随俗教犹若如影。假如日殿亦如月照,男女树木山陵屋宅诸神宫殿诸江河流若干种形,无量因缘不可尽极诸所方面,因日光明悉睹众像,知其所趣如清净水;又如船师若夜光珠,因其所见而得自恣;于斯所好当所施者,其不清净无光耀者,悉蒙其明而蒙晖照亦无所造;又其光明亦无所有,无有音响亦无所生;因其光明而有所别,然其光明无所游居;虽为清显亦复不与清显同处,于光明地亦谓光明;照若干流亦无所照,则无所周,影亦不入江河泉源大海渊池;又计其影亦无所处亦无所著,其影所现亦无鲜洁不有瑕疵;斯影不现,则于彼间不猗得本其影广现无远无近。菩萨如是,所开化者已及彼性志行所趣而得自在;所观众生道慧之场有所劝化,他志所行等无差特;分别己身所游道场,而普审察己界他界悉无二品。如种树者从始生芽,展转滋茂,稍渐成长,而生茎节,枝叶华实。菩萨如是,于己法界及与他界,分别诸相法无有二,则得超入无碍本际。彼菩萨身则得越过不可思议诸佛国土,见诸佛土亦无所著;于诸世界亦不转移,至诸佛界亦无所至;法身所至如日殿影在所具矣;其身普入现一切界,有所现生行无挂碍;亦不分身亦无所行,无是世间世俗之想;蠲除方土虚无之辞亦不散身(注:即不生亦无离意);逮不终始无所不覆如来之种本际所行,亦不复净身口意行,便得游入咨嗟无量净一切身靡不周达。是为如影第八法忍。

何谓佛子菩萨大士如化法忍。菩萨普入世俗,若有所至,观了众生一切如化然不适识念如化事。所谓化者则谓一切诸有世界因所造行、思想所化,皆是一切苦乐颠倒斯化等类;一切世间悉缘无明、或以思想,便成尘劳众想之念,因缘化生。由是建立宣畅咨嗟音响法律,以无想教而开化之,坚固不退,导令平等,悟诸不觉,立志誓愿行如化者,观察如来大哀之行黎庶化生。晓了于斯谓修法轮善权方便,以慧无畏四分别辩圣达自在。如是菩萨化度于世,超世功德辩才自由,恢弘无际。入于无量亿千之众,处于其中而得自恣;悉能晓了人行天动,睹无圣路示以大道,如其所行无所违失,譬如化人。则无所念亦无所造;不兴心事亦不于法而有所住;不从业起亦不望报;无所游至不出于世,亦不于世而成正觉亦不念法;不习诸法亦不久住亦不须臾亦无所处;不行习俗,不长世间,无方面辞,不近诸限亦无不限,不增不损;无有笃信,亦无不信,无有贤圣,亦不凡夫;无有尘劳亦不结恨,不没不生,亦无有慧亦无不慧;亦无所有亦无微妙,不依猗世亦不导御。于诸法界不智不愚,亦无所受亦无不受,无有五阴亦不无阴,无有生死亦不灭度,不有不无。如是菩萨游行于世修菩萨行,晓了辩才不建憍慢;睹见世间无有自大;遵所修行不为己身不为世俗;无放逸者而无吾我;离着贡高亦不倚此亦不依俗;舍其慢恣无所想念,不处于世不断于世,亦不于法而溢自在;不于人界有所猗着,无所开导亦不处于众生之界;无有所愿亦无想念亦无所净;又于诸法无所庄严,诸佛之法悉无所有具足成就,乃至大道;又斯诸法不有不无犹如彼化不有不无;达化菩萨住于法忍,而等晓了一切佛道,已得成就造立诚谛。斯则菩萨,周揽佛法如化无处;普于佛道而无所获,众生之行无诸阴盖,不起有身入一切身,而开导之;有所建立而无所著,若见色者于色如化悉无所著,而等具足真谛本际自然之明,有所照耀于解脱法而无所猗;于一切法现有所生而无所生,如彼化人无所识念;本性清净,有所受言如所咨讲;顺一切律,亦无想念,如化感动变异所造。现来诣此一切如来至圣道场,无诸退缘,亦无所生,兴无挂碍,成一切力,悉无所想,如彼化人,其心咸达,而不蔽碍围神之山,是为如化第九法忍。

何谓佛子菩萨大士如空法忍。菩萨观入众生之界犹如虚空无有缘相,一切法众亦复如兹。入诸佛土而无有诚,诸法虚空无有二事。菩萨如斯入无所誓犹如虚空,苞诸佛土亦复如斯无所缚着,兴于如来所入之力而俱游同,犹如虚空所入无二。道亦如斯无去来今。慧亦如之,皆分别说一切诸法。所入如是,菩萨大士逮得法忍犹如虚空所致圣慧亦复如兹,于斯诸乘有所致获悉如虚空;身口意所获自在犹如虚空;所逮诸法因意所念而有所成犹如虚空;于一切法而无所种不没不生。菩萨如是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不终不始犹如虚空无有处所无能毁者;于诸通慧无有处所亦无所坏;于诸佛力犹如虚空自然而住于一切世而无所住;则为自然之境界也。菩萨如是建立众生亦无所立,一切如化犹如虚空,不起不灭亦无所生,合受一切世界所有。菩萨大士如是亦无所住无所成就有所严净也。因其普显一切世界犹如虚空,无有处所亦无方面,无有边际亦无崖底,畅达深广靡不周至。菩萨如是无有处所亦无方面而有所至也,于一切法宣达恢弘,等御诸行靡不周遍,犹如虚空。有住依立则无所生而现众庶含裹众形。菩萨如是不行不住游随众行,而有所现亦无所生。犹如虚空,无有形像亦无不像,无清净行亦无秽浊。因有道御,菩萨如是无世形像无度世像无无量像。因有所现犹如虚空,无有久固无须臾立。菩萨如是不久存立不须臾住,犹如现影而无有影。为菩萨行,若晓了此乃得究竟。行如虚空,现诸尘劳而无秽疵;现诸结恨而无怨憎。菩萨如是则以道力降伏众魔,一切清净。其心鲜洁寂寞恬怕,等苞一切世间所有,又如虚空所裹世间等无差特。菩萨如是于一切法而悉平均,菩萨大士又于诸法,亦无所碍无所亡失,犹如虚空等裹一切,欲限虚空无有边际。菩萨如是于一切法志性俱游,又其道心无有边际。所以者何,其虚空者所周平等,菩萨于己而遵修行,成就清净造于平等为一周业,则以一事转为无量,普游诸刹若如虚空。于诸佛土无所究竟而得具足;于诸方面而无所住游入诸方。成就神通,一切诸德不可限量,殊特之事自然具足,悉获诸法至度无极。得坚固术、志如虚空,若如金刚于一切响无所想念,开导诸音则不违舍法轮之转。假使菩萨行能具足成斯忍者,则得自在亦无所至,无往无来悉无所趣。乃得自在而无所灭,便于无为而得由己。无所亡失,除无实身,成就真体,顺如律教,心无所望,则为一相:其身自在,入于无相。则以无相,无有限量,佛力无限,身普自恣,靡不周达。则护己行,身无所坏,而得由己,坚固平等,有所降伏,一切普入,其因咸睹,眼则清净。已无阴盖离欲之行,亦无不行;犹如虚空寂默无限,所入之处,则以无忍无所不忍。是所谓功德也。己普辩大至于澹泊,犹如虚空无有危厄。一切菩萨,晓了所行,入于清净心等如空无所毁失。一切佛法,若巨海殊特无限,有所游入无有断绝。入诸佛土,建立诱导无限国界众生之党,虚空无底,离诸色像,无众音响,察长见诸,普随示现寻开化之。具足成就,志固如空,无能沮败,其心坚强悉得究竟,普等世界亦如虚空悉无所有。其坚固者,无趣诸世除诸恩爱能具大道,其劫悉烧天地然尽不烧虚空,虚空总揽含受一切诸佛世界。菩萨如是,入于诸力建立无上正真之慧。是为佛子菩萨大士了诸法如空第十法忍。


精进波罗蜜

自度菩萨之精进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对于求自度的菩萨来说就是不懈怠,不放下行持。如《方广大庄严经》言:“毗离耶波罗蜜是法门,成就引发一切善法。教化众生除懒惰故。”

大愿菩萨之精进波罗蜜

对于志愿度一切众生的菩萨(即大行菩萨),精进则是光明普照十方,自度及度一切众生得无量寿。

如《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菩萨复有十二种发勇猛心,修行毗离耶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行精进波罗蜜。何等十二?一者、精进能速觉知诸佛法海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二者、精进能速往诣诸佛所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三者、精进能遍十方供养恭敬一切佛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四者、精进所作之业能称一切诸佛意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五者、精进能勤化度一切众生不生厌足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六者、精进能置众生诸佛法中趣解脱门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七者、精进速能令诸一切众生离诸愚痴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八者、精进速能悉与一切众生诸佛智慧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九者、精进速能清净诸佛国土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十者、精进行能建立尽未来际一切劫数,为诸众生行菩萨行不生疲惓心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十一者、精进行能于一念中遍诸佛国种诸善根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十二者、精进行能遍诣一切诸佛国土成无上道、转大法轮故,菩萨应发大勇猛心修行精进波罗蜜。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二种发勇猛心,修行毗离耶波罗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此修,即是于五浊恶世成就大菩萨道,入如来地。

一者、精进能令菩萨速闻诸佛法门法义。

二者、精进能令菩萨闻诸佛法门义矣速能受持。

三者、精进能令菩萨遍能受持听闻十方一切诸佛法门。

四者、精进能令菩萨所可演说法无违无失。

五者、精进能令菩萨勤化度一切众生不退本心。

六者、精进能令菩萨化度众生受持佛法断诸漏结趣解脱门。

七者、精进能令菩萨能化度众生知苦空无常无我,离于颠倒得解脱知见。

八者、精进能令菩萨能以随顺方便于一切众生布施佛法。

九者、精进能令菩萨善能布施一切诸佛法。

十者、精进能令菩萨通达一切众生未来因缘所生何法、所住何法、所异何法、所灭何法。(一切智)

十一者、精进能令菩萨具一切智已,能住于心清净以此智普施一切众生,众生闻已漏结减除善根增长。(菩萨地)十二者、精进能令菩萨随一切众生所应度而化现其身,演说一切智法及大乘法。(萨婆若、如来地)


禅定波罗蜜

禅即禅定,禅定即寂静。

诸不善根寂静;诸不善根发起处寂静;一切色寂静;一切识寂静(前六识);有所有根寂静;一切尘劳想寂静;一切著寂静(前六识);一切相寂静;观心寂静、能观想寂静;一切觉寂静。

得一切不善根寂静,不住于寂静,是为禅定波罗蜜。

如来地菩萨住于菩提一心故,能于五浊恶世不失于定,不住禅定而能游戏诸禅定。

禅定波罗蜜相关佛经

《十住经》:“修道心。不驰散。常向一切智。是禅波罗蜜。”

《方广大庄严经》:“禅波罗蜜是法门。出生一切禅定神通教化乱意众生故。”

《佛说罗摩伽经》:“行禅波罗蜜。身心不乱。而遍诸方。满足清净禅波罗蜜。勇猛精进。不舍三昧。名禅波罗蜜。而得清净。究竟一切诸清净行。入胜三昧。神通游戏。度大智海。念念相续。皆悉次第。入清净定。是名禅波罗蜜。满足诸方便。身心常净。是名禅波罗蜜。一切禅定海。究竟诸三昧海。次第相续。未曾断绝。是名禅波罗蜜。”

《大方等大集经》:“善男子。若菩萨成就四法。行禅波罗蜜与虚空等。何等为四。善男子。若菩萨专其内心。亦不见内心遮缘外界诸心。亦不见外心行处。以己心平等故。知一切众生心平等。亦不依二法心及平等思惟。法界定性无摄无乱。知一切法性无有戏论。是为菩萨成就四法。行禅波罗蜜与虚空等。”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善男子!菩萨复有十二种观,行禅波罗蜜得大利益,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何等十二?一者、禅定能灭一切诸烦恼染,菩萨应修禅波罗蜜,常无分别心故;二者、禅定心住寂静,念不散乱,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不取诸境界故;三者、禅定心无所著能满诸行,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能过三界故;四者、禅定能出世间不着诸有,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过世间故;五者、禅定能观胜法心无疲惓,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不以为足故;六者、禅定柔软自在,不随禅生,菩萨应修禅波罗蜜,自在转诸禅故;七者、禅定得无相心不见诸物,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离诸相故;八者、禅定心净能照无量境界,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过有量诸三昧等呵责过故;九者、禅定能灭观心、不见能观,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寂静心故;十者、禅定证柔软心、灭诸觉观,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调伏心故;十一者、禅定心能寂灭一观诸根不动,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十二者、禅定心能于诸法中有大方便,菩萨应修禅波罗蜜,以能不舍大菩提心故。何以故?以诸菩萨住禅波罗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禅波罗蜜故,不起邪见心;住禅波罗蜜故,不起憎爱心。是故诸菩萨能降一切学诸禅定声闻、辟支佛、外道、梵行入禅三昧者。善男子!是名菩萨十二种修行禅波罗蜜得大利益,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般若波罗蜜

般若即是离妄。何以能离,不住妄心故。

以不住六识故,不著五蕴;不住七识故,离于五蕴,度一切有苦;不住八识故,离一切相,于一切法逮得清净;不住菩提一真如心故,离于身心,了知一真如心性同一切法性,得现清净圆觉。

菩萨以慈悲不舍众生故,离于身心,不舍身心,善调身心,具足一切善根;不住三昧而能示现诸三昧,不住禅定而能示现诸禅定;由此能入一切众生诸根性欲,为众诊病,随病授药,而无有疲厌。

菩萨不离于善根、慈悲而行般若。若离于善根、慈悲而行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不能至彼岸故。菩萨不离菩提心而行般若。若离菩提心而行般若,即非佛法,为魔行故。

初修般若即是熄灭己妄

初修般若还不能做到真正不住,对此时的修行者而言,不生即是不住,因凡生必住故。比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机者主要是大比丘众,大比丘即愿欲度一切众生比丘,能破我执心量广大故。刚发菩提心的大比丘还不能做到真正不住,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虽然也说不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这些言说主要是让大比丘破掉妄心,即不生妄心。以不生则必不住故。不生妄心,则得心清净。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妄心灭已,不住空相。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二者性同皆属于妄。能如此修为真离妄。常能如此修离妄则三昧自现,于此前所灭妄心得真实不住。行般若波罗蜜得真实不住者,若非为度众生故,妄心常灭,行走坐卧俱是般若。

如遇魔扰对治方式

修行般若善根福德越少越易被魔所扰,若在观行般若时发现善根慈悲心受到阻碍,即是魔王派魔来扰,此魔王号空一切。欲治此魔当先中止观行般若,次大修福德慈悲,烦恼多者兼修禅定,令善根福德念念增长。待善根福德之力胜于魔力,复行般若,则魔自然不现,之前所修善根福德化为功德铠,毫不唐捐。

对于已发菩提心的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功德尚不具足时也会遇魔扰。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复次,善现,若不退转位菩萨摩诃萨,设有恶魔来到其所,为恼坏故语菩萨言:‘无上菩提与虚空等,自性、自相皆毕竟空都无所有,诸法自性、自相亦然,与虚空等,自性、自相毕竟空中无有一法可名能证,无有一法可名所证,证处、证时及由此证亦不可得。既一切法性、相皆空与虚空等,汝等云何虚受勤苦求证无上正等菩提?汝先所闻诸菩萨众应证无上正等菩提,皆是魔说非真佛语,汝等应舍大菩提愿,勿于长夜虚为利乐一切有情自受勤苦,虽行种种难行苦行欲求菩提终不能得。’善现,是菩萨摩诃萨闻彼语时能审观察:此恶魔事,欲退坏我所发无上正等觉心,我今不应信受彼说。虽一切法与虚空等,自性、自相皆毕竟空,而诸有情生死长夜,不知、不见、不解、不觉,颠倒放逸受诸剧苦,我当擐以性相皆空如大虚空大功德铠,速趣无上正等菩提,为诸有情如应说法,令其解脱生死大苦,得预流果、得一来果、得不还果、得阿罗汉果、得独觉菩提,或得无上正等菩提。”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佛学知识丨六波罗蜜发布于2024-01-22 00:50: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