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全文

《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本经以喻而立经名,Saddharma译为“妙法”,系指本经微妙而不可思议的深奥法义,或云“第一最胜之法”;Pundarīka则意为“莲花”。“莲花”在佛教中是最为常见的譬喻和形象,有“微妙香洁”的功德,而又以“微妙”之功德代表智慧,以“香洁”代表慈悲德行,以喻大乘菩萨智悲双运,为悲悯众生,而发弘愿,于五浊恶世中行难忍之行救度众生,却又不为五浊所染,如同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却不为所染,故有此名。本经在印度即受到广泛重视,传至中国后,更是盛行于世,其于中土盛兴之势,正如唐代道宣在《妙法莲华经弘传序》中所云:“自汉至唐六百余载,虽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可见其影响之大,以至于后世有人将其与《楞严经》、《华严经》并称,誉为“经中之王”。


《法华经》的主要思想

《法华经》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及信仰体系。限于篇幅,我们在此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经的重要思想进行归纳。

1.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本经始终贯穿着一条重要的主线,可归纳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可以说是本经最为核心的思想。所谓“开权显实”,又称“开方便门,显真实义”;“权”即所谓“方便”、“权宜”之法,系指因为众生具有不同的根机,对于法义的堪受也存在差异,因而佛陀以种种权宜之法,如譬喻、语言等种种不同方式,引导初机众生,令其入于佛法之门,而走上修行解脱的道路。因此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分别说声闻、缘觉、佛乘(即“三乘”);但这种法义上的差别归根到底,是要引导众生契悟最为究竟的实相之境(即为与“权”相对之“实”,或与“方便”相对的“真实”),这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怀,也就是说,唯有一佛乘才是佛陀的真实教义和归趣所在。正如本经《方便品》中所说的:“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基于这一思想,在本经中,佛陀不仅给诸大菩萨授记成佛,也为诸声闻弟子(包括已证得阿罗汉果者)授记当得作佛。以一佛乘为真实究竟,毫无虚妄。从而令信仰者舍弃相对狭隘的“三乘”之见,以志求无上佛乘,证得诸法实相之究竟无上之智为修行的终极目的。

正是基于把体证诸法实相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的认识,《法华经》提出著名的“十如是”说,并指出“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这意味着唯有志求佛道,并如理修行,才能达到佛陀证得的无上之智,了达一切诸法实相。而众生欲要达到这一究竟本质的境界,就必须发心修习成就无上佛道。

2.开近显远、开迹显本的佛陀观

大乘佛教的佛陀观念中,最有影响的即为法身、报身、应身的“三身论”。在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法华经》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法华经》中虽未出现完整的“三身”概念,但经中对释迦牟尼佛的描述,实则已赋予释迦佛法身的意义。如《见宝塔品》中,释迦佛说《法华经》时,从地涌出的宝塔中,有过去久已成佛并且早已“灭度”的多宝如来,因愿力缘故,为释迦佛说《法华经》的真实性加以赞叹证明;并又有分布于十方诸佛国的释迦分身佛携同无量眷属侍者前来听法;《从地涌出品》中,在此“娑婆世界”地下涌出无量菩萨,都是释迦佛所教化的弟子,表示将于未来护持、弘传《法华经》,实现教化众生的弘愿。会中弥勒菩萨及大众遂起疑问,释迦如来成道四十余年,为什么能在此很短暂的时间内教化无量大众。在接下来的《如来寿量品》中,释迦佛向大众宣说,如来已于久远劫前早已成佛,但为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而示现灭度(应身)。佛陀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他方无量无边国土教化利导众生。如来寿命亦不可计数(“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在《如来寿量品》中出现的佛身“常住不灭”的观念,实际上已经具有报身兼具法身的意义。

《法华经》中释迦久远成佛的思想,又被归纳成“开近显远”(示释迦应身寿命之近,显释迦法身寿量之远)、“开迹显本”(开示释迦应身及其说法,显释迦法身实相之理)。

3.菩萨行及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思想

在《法华经》的思想中,菩萨行的观念也得到充分地阐释,这些丰富的修习思想着重体现在《安乐行品》及《常不轻菩萨品》中。所谓“菩萨行”,是指志求佛果的众生(菩萨)为证佛果,而必须精勤修习的自利利他的各种方法。如在《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述了常不轻比丘随见四众悉皆礼拜赞叹,无论人们对他怎样轻骂侮慢,他都对众生礼敬如故,并预言众生皆当作佛。这可被认为是较早出现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思想。如东晋时期的竺道生,即对当时中土流行的所谓“一阐提人不得成佛”的思想提出异议,而提出“一阐提人亦当成佛”的观念,他之所以孤明先发地提出这一观点,实则与他对《法华经》真实思想的解悟不无关系。这一点可以从他所作《法华经疏》中看出。如在注疏《譬喻品》时有言:“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在《见宝塔品》的注疏中言:“既云三乘是一,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泥洹。”由此也可看出《法华经》思想对他的影响。

4.观世音菩萨的信仰

从佛教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在大乘佛教的菩萨信仰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而这一信仰的根本依据,则直接地溯源于《法华经》。在《法华经》中,对于菩萨行的修习方法多有论述,而菩萨行的宗旨所在,即是要救度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他们得到究竟的解脱;而由于众生种种因缘不同,菩萨救度众生的方式也随之千变万化。在《法华经》中,至少有两品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一是《妙音菩萨品》,二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这两品中,都出现了随应众生机缘差别而显示相应化身而为说法救度的观念。如《妙音菩萨品》中,妙音菩萨具“现一切色身三昧”,“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而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则宣说了观世音菩萨以大威神力的缘故,能够救度众生脱于诸难。众生若闻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当得离诸苦难,并宣说观世音菩萨以各种应身普门示现救度众生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成为《法华经》中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以至于被单独列出作为独立的一部经典,并成为历代无数修学佛法的信士所必修的讽诵内容。


《法华经》序

《法华经》 第一卷     序品第一

《法华经》 第一卷    方便品第二

《法华经》 第二卷    譬喻品第三

《法华经》  第二卷      信解品第四

《法华经》 第三卷    药草喻品第五

《法华经》 第三卷    授记品第六

《法华经》 第三卷    化城喻品第七

《法华经》 第四卷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法华经》  第四卷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法华经》  第四卷   法师品第十

《法华经》  第四卷     见宝塔品第十一

《法华经》 第四卷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法华经》  第四卷    劝持品第十三

《法华经》  第五卷    安乐行品第十四

《法华经》  第五卷    从地踊出品第十五

《法华经》 第五卷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法华经》 第五卷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法华经》  第六卷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华经》  第六卷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法华经》  第六卷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法华经》  第六卷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法华经》  第六卷     嘱累品第二十二

《法华经》 第六卷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法华经》 第七卷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法华经》 第七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法华经》  第七卷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法华经》 第七卷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法华经》 第七卷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开悟的《楞严》

《六祖坛经》全文

《维摩诘经》全

《达摩祖师传》电影

《佛陀》电视连续剧   全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成佛的《法华》发布于2024-01-22 00:47: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