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故事#佛学
烦恼即菩提,指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出自《大乘庄严经论》。
1.《大乘庄严经论》随修品第十四:
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
是故如是说, 烦恼即菩提。
2.《摄大乘论释》智胜相胜语第十之二:
佛于非正法,人及恶趣中,
于非梵行法, 自住最胜者,
行于一切处, 而亦无所行。
一切众生见, 然非六根境,
伏断诸烦恼, 如呪制诸毒,
以惑至惑尽, 佛具一切智。
烦恼即菩提, 生死寂灭体,
有大方便故, 如来不思议。
由于证得自心如来(如来藏)时便得亲自领受自心如来依于自己本来清静之体性而配合染污之缘钩锁而运作之事实故,诸佛菩萨及一切证悟者皆说“烦恼即菩提”;一切烦恼皆从自心如来中现行故,一切的缘钩锁亦从自心如来中现行故,一切无漏法种亦由自心如来含藏故,一切无漏法亦由自心如来借缘钩锁(意根、法尘、意识相应之烦恼)而于世间法中显示故。是故自心如来非唯是涅槃之因、之实际,亦是一切世间流转万法之根本因。......能生万法之自法,必定有其常恒不灭之体性,亦须具有能生万法之体性。若无如是体性,则一切法悉不能出生也;若一切法悉不能出生者,则亦无一切之缘钩锁也。
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什么是世间呢。所谓世间就是四大五阴,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如果离开了这个世间,要求觉悟,就了不可得。我们要想在一念不生中,也就是无念、离念中去追求悟,更不可得。禅必须要起个疑念,在世间——也就是五阴和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所起的万法中去体究,才有开悟的因缘。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是叫我们去除烦恼,不是叫我们不起爱憎心,反而要我们在各种烦恼里面,在各种爱嗔及不爱不嗔的活动中去体会。
五阴、十八界就是世间,因为五阴、十八界的存续活动必定产生无尽的烦恼。譬如有的人抱怨每天要吃三餐,要买菜、洗菜、炒菜,又要洗碗筷,这些都是烦恼......如果对这些烦恼不拒不迎,断烦恼而得解脱,这不是禅。禅就是经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地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经中讲“烦恼即菩提。”参禅的人......应该在烦恼所产生的一切境界,一切因缘之中去运用思维观参究......(若)放下一切的烦恼,在无念、离念中,想要等待智慧的出现,了不可得。以思维观来参禅,必须是一念相应慧,智慧才能够出生,那就是开悟、明心。
《大集经》卷12中说:“若烦恼中见菩提者,是名如见,若离烦恼见菩提者即是倒见。”
那就是说:在烦恼中见真如、佛性的话,这个见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见,才是如法的见;如果离开了烦恼而见到菩提的话,这叫做倒见,这个“见”错了。
厌离烦恼境缘就不能明心见性,所以《大集经》卷15里又说:“厌恶烦恼是为魔业”。对菩萨来讲,厌恶烦恼就是魔业,因为菩萨入道初门就是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在烦恼所生的各种活动中去探究......六祖讲“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就是这个道理......(这位师姐)在什么时候明心呢。在做家事的时候,她突然一念相应:“啊,原来这就是真如。”做家事就是烦恼,如果厌恶这个烦恼就会落入声闻法,想要把烦恼放下,把这些家事尽量不管,尽量丢掉,那就没办法悟了。所以心不要去攀缘一切法,不要去跑码头逛道场,但是要在我们四大五阴所生的一切烦恼中:譬如穿衣、吃饭、办公、上下班都是烦恼,就在这些烦恼里面去探究它,专心用思维观的方法在一切烦恼里面去探究。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是要我们在世间的各种烦恼的因缘里面去探究它,千万不可远离这些烦恼因缘。
断除如来藏中含藏的染污种子,显发自心如来本具的殊胜功德,才能成佛。离开了烦恼的触挠,许多应该历练的事则无法圆满,不能圆满,也无法得证究竟菩提果。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烦恼即菩提发布于2024-01-22 00: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