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  (上卷)


《无量寿经》  (中卷)


《无量寿经》 (下卷)



《无量寿经》是根据十方净土的思想建立起来的净土类经典,也是净土宗所依据的三经之一。经中主要叙述过去世法藏菩萨历劫修行成无量寿佛的经过,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净土信仰自宋之后就成为与禅并驾齐驱的两大佛教思潮之一,到近现代更出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景象,故《无量寿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远。


《无量寿经》的主要思想

《无量寿经》主要讲述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和为实现誓愿所做的功德,以及他本愿圆满、成就佛果后所建立的西方极乐净土世界的殊胜情形,同时指出了志求往生者所必需的种种修行法门,另外,该经对于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亦作了大量描述,以引发众生的厌离之心。简言之,本经主要包括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净土依正二报以及众生往生的行果几部分。以下根据本经品次分述其主体内容如下:


(一)普贤妙德,本经缘起

第一品至第三品为全经“序分”,第一、二品为“通序”,主要介绍了释迦牟尼佛宣说本经的时间、地点、参加法会会众及其所具的普贤妙德,暗显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根本宗旨。第三品为“别序”,以世尊放现瑞光,当机者阿难启问缘由,引出本经所出的根本因由,即“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显示本经的殊胜。


(二)因地发愿,圆满成就

本经第四品至第十品,介绍阿弥陀佛于因地发心修道的因缘,即法藏比丘听闻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发菩提心,捐弃国王王位,精进修行,日益增上。并在世间自在王如来示现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以使其思维、抉择的基础上,法藏比丘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立誓普度众生,后经无央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一号“阿弥陀”。


(三)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本经第十一品至第三十二品,极力铺陈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首先看依报:极乐净土自然以七宝合成,面积恢廓广大,不可极限,光明辉耀,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其中遍布种种宝树,或由一宝所成,或由多种宝物和合而成,无不依类各自成行,错落有致,发出殊胜微妙的光彩,清风送爽,随风奏乐,音调和雅。其堂舍楼观,也都由七宝自然变化而成。泉水池塘,环绕互通;泉池之水,清澈湛净,芬芳四溢;岸边之树,花果恒芳,光明璀璨;池中莲花,色彩斑斓,缤纷耀眼。泉水自然随顺净土众生的心意,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化深浅温凉,更能扬波启音,宣说种种妙法,使闻者都能听到自己愿闻的佛法。每到正午时分,就会自然吹起除垢兴善、具足众德的清风。风吹声起,又能发出演说各种觉悟成佛大法的音声,流溢散布种种温和雅正的妙香,德风触体,使人自然安乐和谐,调心适意。极乐世界又有漫天花雨,同样具足不可思议的种种功德。凡此种种,无不意在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进德修业,断尽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其次看正报:阿弥陀佛光明的殊胜,为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因此有阿弥陀佛十二光佛的种种说法,众生如能触见此光,无不“垢灭善生”,“命终皆得解脱”。在极乐净土,不仅佛寿无量、会众无量,而且会众寿命亦无量无尽。极乐世界所有菩萨的容貌、形相、气质,乃至于他们的神威功德、阶次品位、神通变化,都是十方世界一切天人远不能相比的。极乐净土中的一切生活日用,都能随其所愿,“应念现前,无不具足”。极乐净土的众生没有对家室的执着与留恋,唯一享有的是由清净之心所生发出的无上快乐,全都安住于正定之聚,注定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十方无量世界的一切诸佛,对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交口称颂,而他方世界诸菩萨众,也都来到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仰承阿弥陀佛神威之力的加持,能够用极短时间,往复于十方无边无量的佛国净土,供养诸佛。供佛所需的花、香、幢、幡等供品,能够随其心意,立时而至。他们的神通光明,可以达到“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的神通。而在诸圣众之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最尊第一,他们的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他们利乐众生的功德,亦远在其他菩萨之上。弥陀净土的大菩萨无不愿力宏深,决定成就一生补处,也即能够一生而成佛。


(四)三辈往生,总示纲宗

本经第二十四品、第二十五品涉及到了本经根本宗旨所在,故需特别论及。第二十四品指出,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根据其信愿的深浅、发心的大小、持诵的多寡以及修习的勤惰等等分殊,分为各种不同的品类,即上辈往生者、中辈往生者和下辈往生者。值得注意的是,本品尽管将往生弥陀净土者分为三类,但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唯一不变的,即若论其所以能够往生净土的关键原因,则莫不在于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这也正是本经的纲领主旨所在。也就是说,如若往生,则信、愿、持名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辈往生”,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誓愿中第十八“十念必生愿”的成就,亦是所有誓愿中的核心及其最终落实。第二十五品则进一步详细阐述三辈往生的具体因行。即上辈往生者的正因在于:(一)受持本经,(二)求生净土,(三)发菩提心,(四)严守经戒,(五)饶益有情,(六)忆佛念佛。中辈往生者的正因在于:(一)修行十善,(二)昼夜念佛,(三)志心归依,(四)顶礼供养。下辈往生者的正因在于:(一)修行世俗善业,(二)忙里偷闲,一心清净,念佛往生。显然,这些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具体展开。


(五)娑婆浊苦,回头是岸

本经第三十三品至四十二品,与此前极力描摹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相对,主要讲述娑婆世界的种种秽恶,众生业障深重,“贪嗔痴”三毒炽盛,故由惑造业,苦报无尽,沉沦三途恶道苦海,痛不可言。众生之“恶”有五,即杀生恶、盗恶、邪淫恶、妄语恶、饮酒恶等“五恶”,由此“五恶”导致“五痛”、“五烧”之深痛剧苦。在此基础上,点出遭致痛苦的根本缘由,劝令众生深明因果不爽之理,生发厌离娑婆世界之心,并进一步远离各种恶业,自行正己端身,择善而从,对于净土法门,应当像贫穷的人得到珍宝一样的珍惜,受持思考,精勤奉行,以求生极乐世界。其中第四十品还提出,众生如果对如来果地的圆满智慧持怀疑态度,或者尽管坚定相信佛智圆满,但对自己的善根却不够自信,则虽可因其持续念佛不辍,以念佛的功德,结成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愿之力,最终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由于其心念犹疑不坚,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最终只能往生于极乐净土的边地疑城中,五百年中不能见佛,不得听佛说法,不得自在。由此劝导人们,应当深信切愿,无论对于圆满佛智还是自身慧根,都莫生疑虑,一心求生净土。


(六)赞叹佛德,劝令流通

第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为本经的“流通分”,主要目的就是要付嘱弟子令本经之教能流通远布于后代。首先指出,本经决非小乘,而是大乘第一解脱之道,任何以坚定不退信愿,奉行、演说本经之人,都将普授成佛之记,也即将来一定成佛。为避免佛陀灭度之后,众生重新生出疑惑,释迦牟尼佛以慈悲哀悯之心,特留本经在世流通一百年,由此凸显本经的非同寻常、无与伦比,以及本经所宣示的念佛往生法门的究竟方便和不可思议之殊胜。因此,佛陀反复叮咛、殷勤付嘱与会众生,务必全力守护本经,依教奉行,为人演说本经,广利众生,同时要精勤修行,坚定不移地受持此经,不可使它毁坏损失,不可妄自增添削减本经所教法门。对于此一经典,应当时时诵念,无有间断。本经最后一品,极力宣说列举闻听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后,与会大众所获得的种种真实利益,以及三千大千世界所现出的种种神奇瑞相。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无量寿经》 全文发布于2024-01-22 00:2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