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纯一无伪之谓也。《大学》曰:正心者,身有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修身在正其心。

          《孟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唯心之谓欤。又曰:我四十不动心。又曰:养心莫善於寡欲。又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斗经释》曰:人之运心於外,则神游而逝。定心於内,则神安以和。一切善恶亦存乎心。心者神明之府,行藏动息善恶之事,欲萌悉知之,人之妄心可不息乎。又曰:人之元辰,外寄於目,内藏於心,目则外视於万物,心则内驰於万机,心目所驰,神亦奔竞,故谓之元辰。释马驰事而不息,人能收心复照,存玄灵於一己,则却走马以粪。

           《楞严经》曰:如来常说,诸法唯心所造,一切因果,因心成体。张无尽曰:了此妄心,即是清净佛性虚静心。戒曰: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以其越古今而不坏。故曰:真如一念萌动於内,六识流转於外,不趋乎善,则趋乎恶。

            《清静经》曰:既有妄心,则惊其神;既惊其神,则着万物;既着万物,则生贪求,既生贪求,则是烦恼。

        《定观经》曰:觉心起即灭,灭即除,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

        《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六祖曰:妄心是真心上影子。经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性中所现之物。知诸心之非心,则知心之体,若妄心则有过现未来真性则寂然不动。已上言心。

         横渠曰:心统性情。又曰:虚灵不昧便是心,此理具足,无少欠阙便是性,随感而动便是情。义曰:由太虚有气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灵底是心,实处是性。

        《汤诰》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伊尹》曰:习与性成。祖伊曰:不虞天性。孟子道性善。全说理。《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带人物而言。有天命须是有此气,方能承当得此理。无此气则此理如何顿放?

          程子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朋。

        《近思录》言:心一也,有指体而言,寂然不动;有指用而言,感而遂通。朱子曰:静而常觉,动而常正。心之妙也,寂而感,感而寂。孔子言性近习远。孟子言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事天。孟子曰:仁之於父子,义之於君臣,礼之於宾主,智之於贤者,圣人之於天道,命也,有性也,君子不谓命。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又曰: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形於一谓之性。人各受阴阳以刚柔之性,故曰形於一。

         《内观经》曰:自一禀形谓之性。朱子曰:性是太极,浑然之体,初不可以名字言。已上言心性前诸条目,儒家言存心养性,道释言明心见性。儒以实理为性,见之行事者也。道释以自然无为为性者也。愚谓道释之言性,乃未发之中;儒者之言性,发而皆中节之谓。见性之谓道,犹见性之谓见佛也。佛之言训觉,是殆非以泥木所塑造之谓佛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明善品》发布于2024-01-06 17:13:11

美丽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