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的命题,是贯穿一切宗教内容的一根红线。一切神学宗教不论谈到崇拜上帝、安抚灵魂也好,还是天堂地狱也好,都是围绕着善恶的伦理观念展开和延伸的。就社会取向而言,道教具有鲜明的向善思想,认为积善修德是一切修道活动的基础,是成仙的基本条件之一。从这层意义上说,道教是一种劝善宗教。《抱朴子 ? 内篇》强调:“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1,p53]道教所说的“善 ”,含义十分广泛。教内将其概括为孝顺父母、忠事君师、慈心万物、忍性容非、谏净蠲恶、损己救穷等“十善 ”。

元代道教史籍中有关道教向善思想的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社会意义最大、最值得称道的是那些以“普济群生”为宗旨,以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百姓为施与对象的向善思想。如高道大德向统治者宣扬亲民爱民,利用自己高超的医术、道术为民众治病、救死扶伤,关心百姓疾苦、赈济贫民,主持斋醮,为百姓祈雨祷晴等言行,都是这种向善思想的集中 反映。

一、以民为本亲民爱民的思想

元代道教史籍保留很多统治者征召高道的内容,受征召道士们谈论的话题很多,借机规劝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丘处机在与成吉思汗的谈话中就涉及关爱百姓、休养生息的问题。他说,山东、河北,天下美地,“今尽为陛下所有,奈何兵火相继,流散未集,宜选清干官为之规划,量免税赋,使军国足布帛之用,黔黎复苏息之期,一举两得,兹亦祈福之一端尔”[2,p427] 。丘处机生于山东栖霞,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深知金末蒙元之际,中原人民所受的种种苦难。他在西行的路上赋诗云,“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 [3,p483] ,表达了其悲天悯人、心念百姓的情怀。这种宗教情怀也是他不顾七十多岁高龄,历尽千辛,行程万里, 毅然西觐的精神动力。因此他有勇气直言劝谏, 希 望成吉思汗能适当免除当地人民的税赋。

丘处机雪山论道之后,全真教发展很快,主要成员接触帝室的机会相应增多,为全真道士更多地向统治者进言提供了机会。元宪宗二年( 1252 )冬,是时西蜀未全归附,有妄人诬告全真道众与蜀人相通,有司率兵大加按治,道众骇散。明年夏四月,忽必烈在藩邸行宫六盘,全真高道綦志远往谒见,以实哀诉。忽必烈在得知详情后,“降玺书抚慰始安”[4,p540] 。《宫观碑志》收《敕建普天黄箓大醮碑》记载,宪宗三年( 1253 )冬,王志坦借元宪宗召见之机表达了对民瘼的关注:“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爱民不能独治,遂立之君;皇帝代天治民,当于民兴大利、除大害,以奉承天心,则天降之福寿, 如影响之映矣。”[5,p173] 希望君主能为民兴利除害。《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真常真人”条云,宪宗五年( 1255 )十月,宪宗召见李志常于行宫,李志常劝宪宗应效法古代圣君,有爱民之心[4,p536]。全真道士除向皇帝陈词,直言以民为本、关心百姓外,还经常对重要官僚阐述这样的思想。在金运将终,徭役丛出,民大不堪之际。《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洞真真人”条记载,丘处机高徒于志道每于执政者方便启导,屡寝其议,四方缁黄,多赖以安。于志道在京师及关中地区与众多高官友善,他的建议无疑会对当地官员有所触动。

全真道士向统治者进言救助了大量的黎民百姓,对此,时人早有赞赏。《甘水仙源录》卷十有李冶《七真传序》云:“自重阳始祖开真筌于金源氏正隆、大定之初,长春老仙翁(扇)真风于我国启运降极之际,中间陶铸群生,使之保合太和,各正性命,盖千万数。”“而俘卤之于齿、冻馁之残喘、狴犴之假息,所以起尸肉骼膏枯已痛, 俾人蒙安乐之福者,又莫得而周知。”[6,p811] 认为全真教不但“陶铸群生 ”,使人“各正性命 ”,还救民于水火,“俾人蒙安乐之福 ”,这些情真意切的言辞是对全真道士普济众生、系念民众思想的最好褒奖。

二、为民治病积善成仙的思想

道教本长于医术,施药治病、救死扶伤是诸多善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修道者得道成仙的条件之一。元代道教史籍通过大量的实例,充分阐释了这一思想。《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记述,唐代隐士李云卿每旦焚香祝曰:“云卿以医药救民疾苦,不务财利,尽未(为)来世,永无退心。神明灵通,必蒙加护。”[7,p697] 在这里,治病救人被赋予了更为神秘的含义,修道者通过自己的医术将救人与修仙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道教中人为百姓治病的外在动力。元代道教史籍中有大量的高道治病救人的记述,集中反映了道教的救人修己的善德思想。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道士尔朱洞,“尝呕丹于其井中曰:‘后当为良药 ’,至今炎夏病 者饮之必差”[2,p361]。道士刘玄和“自植松桧,凿丹井汲水,以疗人之疾,多获痊愈”等[2,p316] ,都是这种善德思想的集中反映。

从济人救苦的精神出发,全真道同样非常重视医药,把行医施药、救治病苦作为积累“真行”的重要内容之一。“假医术筑所谓积善之基”的说法[6,p760],道出了全真教以医救世思想的实质。王嚞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 ”[8,p153]。明确阐明医药对人的重要性,对之精通与否,关系到人命的存亡,要求全真道士在内的学道之人应该掌握医药之术,救人活命。据《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等史料,许多全真高道都有较为精湛的医术,王嚞、谭处端、王处一、马志希、陈知命、毕知常、金蓬头、杨明真、董守志等人,都以施医给药远近闻名,受其惠泽者众多。

三、周急济困救世成仙的思想

道教一向以周急济困、赈济百姓为善举。《太上感应篇》强调为人应该“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文昌帝君阴骘文》云:“济急如济涸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 ”。元代道教史籍的周急济困思想也是与修道成仙联系在一起的,认为济世积善,终可成仙。如鄂州富商刘德本于唐僖宗乾符六年(879) ,“以米万硕散施饥贫 ”,庐山九天采访使闻其事,访之曰:“汝捐家财巨万以赈饥民,善行可嘉”[7,p698]。唐末,京兆人王琳多有善举,如放生葬死,资助贫妇等,九天使者化作凡人语琳曰,“公放生葬死多矣”“当享长年之福 ”。王琳因得长寿,且福及数代[7,p699] 。此处两例,都借神灵之口,宣讲了济物利生、必获救度的思想。

这种救世以成仙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全真教义中,该教将帮贫济困视为“真行”之一,是得道成仙的必由之路。《晋真人语录》云:“若要真行,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拨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9,p697] 此语实为全真教修道大纲,明确指出济贫拨苦、救人危难是全真教“真行” 的具体内容,道门中人当铭记于心。

许多全真高道用自己的言行对这一思想做出了准确阐释。如丘处机再传弟子李志远,屡有救助百姓之举,金卫绍王大安二年( 1210 ),秦境大旱,居民阻饥。李志远谓其属曰:“饿殍如此,安忍坐视?” 李志远至同邑富户赵三郎家中,备诉田里艰棘之状。在他的劝说下,赵“乃发廪粟付公賙赈”[6,p748] 。李志远不忍坐视饿殍惨状,正是其“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的生动写照。他至赵氏家中,劝诱化导,是其“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思想的具体表现。金哀 宗天兴二年( 1233 ),汴京纳款,城中绝,人争北渡。李志远“继达汲郡,因以阴陟开谕津人创灵虚、天庆二观,以济南来之众”[4,p541]。创观救人,直接体现着李志远“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的情怀。

全真道士于善庆经常教育徒众说:“学仙者,存乎积累赴人之急,当如己之急。”说明于善庆深得救人之急、积善求仙思想之精髓。正大二年 ( 1226 ),汧陇饥荒,于善庆以观中赈济灾民,过客无别。有的道士担心长此以往,本观生计将会受到影响,建议停止赈济。于善庆曰:“吾门一见其难而遽如许,不广甚矣 ”,意思是说因为行善事难度而即刻停止,是善德不广的表现,乃道门中人之大忌于善庆用自己的言论表达了全真道先人后己、济贫扶弱的思想,使道众深受教育,也令“言者怵愧”[6,p748]。可见,全真道士的周急济困思想以真行践履为基础的,是切切实实的,远胜于那些空洞说教。又如,潘德冲住持纯阳宫时:“中条东西居民,每岁初或有贷粟于宫者,数踰千石。适时凶荒,道侣不赡,众议欲征之。师曰:‘岁荒人饥,夺彼与此,是岂仁人之用心哉’?”[6,p762]潘德冲在本宫“道侣不瞻”的情况下,并未征回贷给民众的粟米,体现了其修仁蕴德、济贫拨苦的思想。

元代道教史籍中有许多高道举行斋醮活动的记录,其中许多与祈雨祷晴有关,反映了道教惠及民生的思想。丘处机西觐路上及返燕京后,主持了很多醮事活动,多以为民祈雨祷晴为目的。如元太祖十五年( 1220 ),道众请斋醮于天长观,“时方大旱,既启醮事,雨大降”[3,p482] 。二十年( 1225 )九月,宣抚王公以荧惑犯尾宿,主燕境灾。将请丘处 机作醮,问所费几何。处机曰:“一物失所,尚怀不忍,况阖境乎!比年以来,民苦征役公私交磬。我当以观中常住物给之。”于是约作醮两昼夜,且“不惮其老,亲祷于玄坛 ”。二十一年( 1226 ) 五月,京师大旱,农不下种,人以为忧。行省差官赉疏请丘处机为祈雨,醮三日两夜,“斯须雨降 ”。二十二年( 1227 ),自春及夏又旱,丘处机作祈雨醮,“雨乃作”[3,p497-498]。

其他全真道士为祈雨祷晴也主持了不少斋醮活动。高道大德通过虔诚祷告,表达出民众的生存需求和美好愿望,寄托着人们的宗教情感,也折射出埋藏于道教中人内心深处的惠恩于民的宝贵思想。

在元代道教史籍中,全真高道的此种“真行” 不胜枚举。时人王磐说:“全真之教以识心见性为宗,损己利人为行。”[6,p758] 正是对全真教周急济困、救世成仙思想的高度评价, 也是对其向善思想的精炼概况。

[参考文献]

[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2]  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A].道藏(第5册)[C].北京:文物

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3]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A].道藏(第34册)[C].北京:文物出

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4]  李道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A].道藏(第19册)[C].北京:文

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5]  佚名.宫观碑志[A].道藏(第19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

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6]  李道谦.甘水仙源录[A].道藏(第19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7]  佚名.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A].道藏(第32册)[C].

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8]  王嚞.重阳立教十五论[A].道藏(第32册)[C].北京:文物出版

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9] 侯善渊.晋真人语录[A].道藏(第23册)[C].北京:文物出版社;

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道教的向善思想——基于元代道教史籍的考察》发布于2024-01-06 16:04:52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