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钳韵宏,男,京剧净角。幼入富连成“韵”字辈学戏,得裘盛戎真传,桃李天下,弟子有孟广禄、邓沐玮、杨燕毅、裘芸等。现居青岛。在青岛市京剧院从事导演工作。


1961年夏天,我来北京医治嗓子,正值北京京剧院演出《赵氏孤儿》,我的老师裘盛戎在戏中扮演魏绛,我便前往剧场学习老师化妆、勾脸,开演后就在台侧观摩。
 
看了老师的演出,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在“打婴”一场:马连良老师扮演的程婴,被魏绛拷打倒地,说出了自己冒险隐藏孤儿的真情,魏绛方知错怪忠良,心里非常惭愧,忙用双手搀扶程婴起来,,程婴却由于身体疼痛和幸遇忠良,心情无比激动,一时欲起不得……。这段戏,两位艺术家的表演动作,配合默契,丝丝入扣,彼此激情水乳交融,真实动人,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反响。当裘老师开唱时,全场立即一片寂静,观众又被“裘派”独特风格的唱腔牢牢地吸引住了。在这段戏里,裘老师准确地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安排了一段新颖动听的有汉调风格的〔二黄原板〕唱腔,使魏绛的音乐形象鲜明突出,给观众以极大的艺术感染。
 


音乐堂演出后的第二天晚上,我去裘老师家里,老师问我魏绛的那段唱反应如何?我说:“从昨天演的效果来看很受欢迎,同行们也都很喜爱这段唱腔。”我又对老师说:“我十二岁时,曾在前门外的中和戏院,看过`荣春社’学生演的《蛮荒少女》,记得由尚长春演的孟获就唱过这种〔汉调〕唱腔。1951年春天,我在天津看赵松樵老先生演《七擒孟获》的孟获也唱过。”这时老师笑着说:“魏绛的这段唱腔就是从《七擒孟获》中借鉴过来的。过去我在上海时,盖叫天先生演过这出戏,侯喜瑞先生很早以前在北京也演过。现在魏绛的这段唱不能叫它〔汉调〕,而应叫〔二黄原板〕因为它只是吸取了〔汉调〕的一些唱腔旋律,有〔汉调〕,的因素。在我接演魏绎这个角色时,曾考虑过唱什么呢?〔二黄散板〕显然不合适,〔二黄摇板〕转〔原板〕又太呆板,从全剧的音乐布局来看,也与其他人物的唱腔重复。于是就想起了孟获的这段唱腔。我觉着其中有几个别致的腔很好听,是有助于表达魏绛当时的复杂心情的。在与琴师李慕良同志的合作下,我们设计出了这段唱腔。”
 
裘老师又谈到:“打婴,这场戏是个高潮,魏绛和程婴一见面就得抓住观众的心。魏绛弄清真情,悔恨自己的鲁莽,急忙搀扶起遭到自己拷打后的程婴时用的锣鼓点,是借用了河北梆子的`脆头’、而不是用京剧惯用的`乱锤’。这是因为`脆头’的节奏前后统一,可以恰当地表达两个人物当时各自既激动又宽慰的心情,同时也协调地配合了两人的表演动作。若用`乱锤’就太`暴’了,而且那种不稳定的节奏会妨碍戏的进展,无法和后面经过革新的`尖板’锣鼓点儿连接,胡琴也无法入进来开唱。”
 
随后,老师边操琴边教我下面的唱腔:“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却原来这内中还有隐情。公孙兄为救孤丧了性命,老程婴为救孤你舍了亲生。似这样大义人理当尊敬,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到如今我却用皮鞭拷打,实实地老迈昏庸我不知真情。老先生休怪我一时惜懂,你好比苍松翠柏万古长卜”老师说:“唱第一句,`我魏绛闻此时,一定要和没唱以前的感情连接起`言’字收尾时的腔要往上带一下,要强调余音有味,表达出魏绛的内疚。节奏要紧,但不能抢,字字要唱清楚。`却原来’三个字是借鉴了〔汉调〕的腔,要唱得有力度。`还有隐情’的〔有’字行腔时我使了个`嗽儿’,以体现魏绛如梦方醒的内在活动。这句唱完后,节奏要慢下来,这时,魏绛思索着程婴和公孙柞臼当年救孤的情形,满怀敬意地从心里唱出`公孙兄’三个字,这三个字的归韵正好都归鼻音,要唱得沉重、厚实,用气控制住音量。`理当尊敬’的`当’字的行腔要扬起来,唱到字腹时要注意不能把字音唱跑了。`我不知真情’的`知’字唱出来后往下一滑,拖一长音,此时胡琴的过门是掏着走,我们可以不管它。`真情’的`情’字直接行腔不好唱不也好听,所以我在后面加了个虚字`呐’,这样向程婴作`检讨’的意味也就有了。后面的两句〔二黄散板〕一定要唱得足,特别是`苍松翠柏’这几个字更要唱得有劲儿。”说着老师放下胡琴站起来,把身子一挺,形象地学着松柏的挺拔。老师的这一番教诲使我不但学会了一段唱腔,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许多方法,明白了许多的道理。
 
关于扮演魏绛这个角色的起因,老师曾在1959年5月,我随青岛市京剧团赴京演出时对我谈起过。那次,我团的打炮戏是《赵氏孤儿》,而老师所在的北京京剧院也在演这出戏。两台戏,在情节上大同小异,只是我们的演出本中没有魏绛这个人物,我在戏中饰屠岸贾。当裘老师了解到这一点后,他说:“1958年冬天,我们排这出戏时,也是我演屠岸贾,魏绛由周和桐扮演,以后因为我演这个人物不太合适,领导上又决定改由张洪祥来扮演,让我演魏绛,我接过来后,觉得在`打婴’一场应有一段唱,于是便设计了那段〔二黄原板〕。”
 
由于我在我团的《赵氏孤儿》中扮演屠岸贾,而老师也演过这个角色,所以老师又继续说道:.“我演屠岸贾时勾的脸谱是参考秦腔屠岸贾的脸谱加以改革创新的。因为原来的脸谱与《红逼宫》里司马师的太相似,并且也太整,体现不出人物的性格。”老师用手在自己脸上比画着说:“我现在勾的是霸王的眼窝,中间好象是十字脸谱,所不同的是两个眼窝中间用红黑交叉分为十字,黑的由鼻梁从下往上进入左眼窝,红的由右眼窝旁直通到脑门上,加上两个棒锤眉、高鼻窝,这样就勾出了屠岸贾的残暴凶狠,使观众一眼就能看出他的本质。”听了老师的话,我立即用纸将这个新脸谱记了下来,老师又耐心地指点了一番。从此,我演屠岸贾时就勾这个脸谱。这是题外话了。
 
1964年夏季,北京京剧院的现代戏《杜鹃山》参加了在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会演,裘老师在戏中扮演农民自卫军队长乌豆。在这出戏中,老师有一段充满激情、动人心弦的唱腔。开始是六句〔二黄摇板〕,唱词是:“大火熊熊照亮天,滚滚的浓烟越过山。百姓有冤无处喊,乌豆心中似箭穿。眼看着众乡亲遭磨难,眼看着杜鹃妈妈性命难以保全。”在这段唱术手段来抒发人物的感情。
 
老师很注重用速度和音程的变化起伏来表达乌豆思想感情的变化起伏。比如:他把“照亮”、二字唱得幅度较大,后面的“天”字却唱得很短促,紧接着又节奏很快地唱出了“滚滚的浓烟”五个字,而后从“2”到“5”,把音程推上四度,高亢地唱出“越”字,当唱“过”字时正好把节奏放慢往下滑,向下一个字过渡。行腔时又巧妙地运用了一个“气口”,再把“山”字一带而过地唱完收住。这样的抑扬顿挫充分表达了乌豆眼望山下大火,心急如焚的焦燥心境。
 
“百姓有冤无处喊”的“喊”字,按传统应该上口唱作“显”音,而老师以观众听清楚为原则,直接就唱.“喊”,并且还运用了一个短促的“虎音”润腔技巧来装饰这个字,道出了乌豆忧心于百姓安危的情怀。
 
“眼看着杜鹃妈妈性命难以保全”这句,老师先把“性命难以”四个字唱得很低沉,然后由“6”音上升到“1”音,接着更加巧妙地用了个五度跳跃,由“1”上升到“5”,再唱出“保全”二字。这里以两次音程的小跳跃,达到一个较大幅度的七度跳跃,让人听来大有异峰突起之势,其声腔上的节节高升、层层叠出,把乌豆对杜鹃妈妈处境的焦虑之情推向了高潮。
 
下半段是节奏较为慢的〔二黄原板〕,唱词是:“贺湘她不许我与敌交战,难道说她的心铁石一般。难道说弟兄们将她错看,难道她怕死不敢下山。不,不!她不是个胆小的人。她在那刑场上容颜不变,滔滔不绝做宣传。上山来搞整训忠心赤胆,吃苦耐劳无有怨言,她是一个好党员”。这里,老师借鉴了传统,特别是《赵氏孤儿》中魏绛的那段有着〔汉调〕因素的〔二黄原板〕的唱腔,并再加以革新创造。
 
在具体的演唱中,老师又妥善地处理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也就是将一般的唱腔简练地带过,而对于重点处则全力强调。如唱第一个“难道……”时节奏很平稳,唱时提气顺音。一乌豆在细心地琢磨贺湘为什么不许下山与敌交战;唱第二个“难道……”时,乌豆有些激动了,气息和声音就要加强:第三个“难道……”基本上是扬起来唱,“下山”二字唱得婉转连绵,体现出乌豆对贺湘的猜疑重重。接下来的两个“不”字是乌豆推翻了自己的猜疑。第一个“不”字采用声音轻出的唱法,表明乌豆还有些犹豫不定,第二个“不”字是肯定的,为了强调这一点,老师运用了花脸的“虎音”加以装饰。“她是一个好党员”一句,是满怀敬意的,为了使乌豆的这一态度更加鲜明强烈,老师在唱“好党员”以后的行腔时,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让人似乎觉着即刻就要收腔止音,却又出乎意料地继续回荡延展,直至高潮。以上这段唱无论是在词义、声腔、字音、气口,感情等各方面,老师都安排得层次清晰,入情入理,做到了声情浑然一体,达到了感人至深的境地,并且有着浓厚的流派特色和魅力,因而每演到这里、剧场里掌声、赞叹声经久不息。它是裘派演唱艺术向前推进的具体体现,也是古为今用的典范。
 
以上所谈魏绛和乌豆两段唱的主要板式和旋律,虽然都是带有〔汉调〕色彩的〔二黄原板〕、但由于人物各自的性格、处境、年龄、身份的不同,老师在处理两段唱腔的节奏速度、旋律变化以及吐字发声、润腔用气等方面的侧重点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魏绛开始就唱〔二黄原板〕,节奏较为平稳,速度变化不大,旋律的起伏不明显;而乌豆开始是唱〔二黄摇板〕,后转〔二黄原板〕,节奏速度的变化较大,旋律的起伏也明显突出。又如两段唱的结尾都有一大腔,但为了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需要,魏绛的大腔基本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一些革新;而乌豆的大腔虽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却进行了精心地再创造。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风格是一致的,因而这两段唱腔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裘派演唱艺术中的两段秒曲发布于2023-12-21 11:35:15

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