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桩」?



     「桩」是打入土中作为支柱的木头,所以好的「桩」要直而坚硬,才可以承载重量,当然「桩」也有横斜摆放的,但那是作为辅助的支撑,不是「主桩」。


     人的「桩」是两条腿,用来承载身体和行动所产生的力量,基本上也耍求直而强壮,问头是腿有三个关节 (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 可以活动,其中「髋关节」是用来承受 (以腿而言是「承受」,以全身而言是「传递」) 力量,「膝关节」是用来正确衔接大腿骨和小腿骨,以顺利转承上力下达或下力上达,「踝关节」衔接小腿骨与脚,是身体直立时人力与地力作用的关口,所以在结构上而言,「髋关节」与其周围的肌肉筋腱最大最强,活动度也最广泛,「膝关节」和「踝关节」只负责调节传递,不能担负重任。


     了解了以上的说明,我们就知道无论静态的「站桩」或动态的「行桩」都应该保持两腿能够「流畅」的传递力量,如果关节位置偏移或僵硬,不但无法传递力量,更会造成运动伤害。


     为了要「流畅」的传递力量,膝尖永远要与脚尖同一方向,受力的小腿(这是主桩)要尽量与地面垂直,也就是所谓的「膝尖不过脚尖」,但是「弓箭步」的前腿应该「膝尖不过脚踝」以保持住膝后弯处的圆滑平顺。


     同样的道理,站「骑马步」时,尾椎不可低于膝弯,否则不但影响力量传递,更可能导致痔疮或疝气,又有许多人站「骑马步」时不是「坐」于跨部(髋关节之间),而是「跪」于膝盖,这样把大部分的力量交给脆弱的膝盖承受,不但错误,而且危险。


     最有问题的桩步是「虚步」和「仆腿」,后坐的那条腿几乎承受全身的重量,居然有许多人还是「跪」在膝盖,这时膝关节和踝关节都严重走位,请自己感觉一下这两处的压力就知对错,如果练武而对身体没有感觉,岂不是白练。


     各门各派都强调「松胯」、「坐胯」、「沉胯」、「收胯」、「吸胯」、「抽胯」…等等,不一而足,其所讲的就是要会用「髋关节」,「桩步」的问题大多出在此处,希望有志者能在这里多下工夫,其效果胜过多学十趟拳路。

为什么要「震脚」?


     脚底水平落地而产生震动与响声的动作称为「震脚」,也就是因为「震脚」具有这种威吓与音效,所以颇为表演者喜爱,但是「震脚」的原意是什么呢?震脚失当有没有害处呢?


     拙见以为「震脚」源于两种原因,一是松沉的自然表现,二是换劲的需要使然。


     练「陈家太极拳」的「金刚捣碓」有人震脚,有人轻落,如果要震脚,应该是全身松沉的重量表现于脚,脚本身也是在正确的架构下松沉而落,不能有一丝拙力,更不能刻意用腿出力,「八极拳」中的许多震脚也应是如此。


     类似「小缠丝」的震脚是属于换劲的一种,也就是要在急切间变换身形、步法,其应变都在空中完成,落地时完成变式而产生震脚的现象,其实这也是以松沉为要领,与前者的区别只在变式与不变式,换劲与不换劲而己。


     由上可知,「震脚」的前提是「松沉」,而且最重要的是「裆劲」要能提得住,如果只有松沉而提不住裆劲,必然导致疝气或子宫下垂等流弊,所以依照传统练武的规矩,女子不可以震脚,功力不到也不宜震脚,更不可以用膝盖震脚,如果把「震脚」当成表演效果而硬练,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谁可以「发劲」?


     与「震脚」同一原因而流行的是「发劲」,尤其「陈家太极拳」的新架套路流行之后,大家更以「抖劲」为尚,殊不知「发劲」的条件是「有劲可发」,而「劲」是一种长时间积蓄而有的能量 (有关「」劲的讨论参阅《台湾武林》创刊号拙作「劲与身、心整合」) ,不是一种「方法」,所有的「发劲」动作之前必有蓄劲的阶段,功力高者,其蓄劲阶段或许隐而不显,但功力不足者必要多蓄劲而少发劲,初学者更要蓄而不发才是正理,许多习武者身体单薄瘦弱,丹田空洞乏力,架势歪歪倒倒,呼吸急促溷乱却「发劲」不已,这比银行没钱还猛刷卡更危险,习武应该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切勿自欺欺人,又害己害人。

图文来自互联网,旨在推广太极文化和分享太极知识

版权属于原作者

联系邮箱:409499426@qq.com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地址:错误的桩架、震脚和发劲,应该早知道!发布于2023-11-19 19:13: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