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著名太极拳家陈鑫(1849-1929),字品三,陈家沟陈氏第十六世,清末岁贡生,里程碑式的太极拳理论家。
陈鑫先生晚年总结陈家先辈习拳经验,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四卷(以下简称《图说》)。《图说》以儒学思想阐释拳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系统整理和完善了家传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揭示出太极拳深厚的哲理根基。时贤评价:“以易为经,以礼为纬,出入于黄老而一以贯之以敬。内外交养,深有合于儒家身心性命之学。盖技也,近乎道矣!”
《图说》为习拳者指明了修练太极拳的目标、方向和方法,并详尽细腻地讲述了技术标准,是太极拳习练者必读的经典。每一位真正热爱太极拳的习练者都有必要认真研读,遵循实践,并对照检验自己的习拳体会与功夫境界。这样,才不至于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
在《图说》中,“学拳须知”不仅是习练者学拳之初的必读文章,也是贯穿于练拳各个阶段所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该文在陈鑫前辈《图说》中共出现过两次。第一次以“凡例”名义出现在《卷首》,第二次以“学拳须知”名义出现在《卷一》开篇,可见前辈对其重视程度。为了方便习练者理解学习,我们这里浅解如下:
一、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讲,太极拳是一种武艺,一种修养身心的方法。《论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太极拳,就是“艺”的一种,是一种修身之艺、载道之艺。习练太极拳,即是“游于艺”。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追求仁人、君子的境界。而要成为仁人、君子,基本的要求就是修身以礼,行礼以敬。《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古人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敬,是古人一以贯之的修身之道。
何谓敬?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为敬。敬可以诚意正心,凝神聚气,涵养道德,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左传》:“敬,德之聚也。”伊川先生说:“涵养须用敬。”“敬则自然和乐,自然虚静。”“聪明睿智,皆由是出。”马一浮先生说:“敬之一字,实为入德之门。敬以摄心,则收敛向内,而攀援驰骛之患可渐祛矣。敬以摄身,则百体从命,而威仪动作之度可以无失矣。敬,则气之昏者可明,浊者可清。气既清明,自心能为主宰。”
对太极拳习练者来说,敬同样是最基本的功夫,练好太极拳的保障。敬不仅是态度的要求,更是行功走架的练拳要诀。习练者只有从心开始,尊师重道、敛神聚气,心平气和,循理而动,才可能入太极拳之门,在循序渐进中不知不觉取得进步:“顺其性质自然,行其事之当然,合乎人心之同然,而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开一合绝无勉然,一动一静恰合天然。”
习练者逐渐进入心身合一、形神合一,乃至出神入化的境界。因此,陈鑫前辈在《图说》中自始至终都在强调敬的重要性。《图说·太极拳经谱》:“日新不已,自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可以说,敬是传统文化修身的密码和基因,也是练好太极拳的秘诀。
二、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
《说文解字》:“狂,狾犬也。”本指疯狗、狗发疯,引申为人的精神不正常,纵情任性、放荡骄恣。敬的反面,为慢、为狂、为放肆、为懈怠、为懒惰…..等等,均为精神涣散之病,心散则神气涣散。
程子说“外貌斯须不庄不敬,则慢易之心入之。心中斯须不和不乐,则鄙诈之心入之。未有箕居而心不慢者。”有诸内,必形诸外;形诸外,则必有诸内。手狂、言狂源于心狂,心静气敛,心平气和,心敬则形必安,不会有轻慢、狂躁、放肆、懈怠、懒惰诸病。
孟子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太极拳也是如此,心猿意马,不能收敛约束者,与太极拳无缘。
三、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
《论语》曾子曰:“有若无,实若虚。”朱子注:“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如此。”《道德经》:“洼则盈。”河上公注:“地窪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心安而虚,道自来居。虚器才能入水,学拳者只有不自满,虚心受教才能不断地进步。
四、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着”即招势、一个个动作。本条强调了动作之间的变化、传递和一气贯通的重要性。
五、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读书明理,细心揣摩,处处留心,即是敬的表现。学拳的过程,是“游于艺”的过程,也是实践《论语》“学而时习之”、《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过程。通过读书学拳,知理明理,循理而行,合理运动,以气顺理,一气贯通。
六、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加损也。复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规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人体内气血流行不息、循环往复,是自然而然的生命现象,是天生具备的,即“本然之阴阳开合”。学太极拳,目的就是要减少后天思维运动的不自然,恢复道法自然的合理运动。学拳是“为道日损”的过程,也是训练“知行合一”的过程。以有为入于无为,去掉后天的人伪,心静体松,恢复人体本然的气血运行。诚意正心,以理宰气,以气顺理,自然而然。
七、太极拳虽无大用处,然当今之世,列国争雄,若无武艺,何以保存?惟取是书演而习之,于陆军步伐止齐之法,不无小补。我国苟人人演习,或遇交手仗,敌虽强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国体之一道也。有心者勿以刍荛之言弃之。
传统上,太极拳在民间被视为一种武艺、一种技击的手段。然而其技击功能又是以传统文化指导,在正心修身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因此,太极拳是一种修身之艺、载道之艺,是健身养生的方法,更是修心养德的艺术。
现代社会,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已经不像冷兵器时代那么重要。战争很大程度是科技之间的较量。和平时期个人技击能力也少有用武之地。然“拳法用以御侮制敌,特其粗迹耳”,不能“因其粗之稍绌,遂废其精者。”
对国家来讲,战争是人的战争,保家卫国需要有身体强健、有胆有识的军人。对个人来讲,身体孱弱、心理疾病丛生也不是正常的状态。就整个社会而言,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指引,必然人心浮躁,百病丛生,道德滑坡,这正是需要太极拳发挥其强身健体、修心养德功能的时候。
其实,中国文化自古就有文武并重的传统,雷海宗先生说:春秋时代,军队为侠义精神所支配,人可说没有文武的分别,士族子弟自幼都受文武两方面的训练。我们的理想是恢复战国以上文武并重的文化。每个国民,尤其是处在社会领导地位的人,必须文武兼备。非如此,不能有光明磊落的人格;非如此,社会不能有光明磊落的风气 。
学习太极拳的过程,是用心练拳的过程,更是以拳炼心的过程。练形、练意、练心、练神;养生、养气、养心、养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太极拳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修炼身心的方法,正是需要现代人珍视、保存的国体。
八、学太极拳,不可借以为盗窃抢夺之资,奸情采花之用。如借以抢夺采花,是天夺之魄,鬼神弗佑,而况人乎!天下孰能容之?
九、学太极拳,不可凌厉欺压人。一凌厉欺压,即犯众怒,罪之魁也。
武以德成,德以武显。习武者要真正认识到德是武的根本和基础,武是德的结果和表现。正确的追求是以德习武、以武修德,德艺并重乃至德艺合一。学成之后以德服人,见义勇为。习武之始就发心不正,小有所得,即以力欺人,纵欲败度,结果必自取灭亡。
“学拳须知”寥寥数语,言简意赅,心法拳理兼备,是《图说》的纲领性、指导性篇目。有志于深造太极拳者,都要谨记于心,认真琢磨领悟,严格遵照奉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太极拳世代相传,造福社会,不负前辈一片苦心。
【免责声明】:
图文来自互联网,旨在推广太极文化和分享太极知识
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联系邮箱:379673429@qq.com
???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叶问拳术天下无敌唯咏春|太极出手谁与争锋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地址:陈鑫对后人习拳的九句忠告,看到赚到!发布于2023-11-19 19: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