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渊源 民国 丁仪
●卷一
○古今韵说
诗与言有以异乎?胡诗独有韵也?曰:诗与言无所殊,古人与诗所谓长言者也,而古语、散文多谐,不独诗也。特其意浅不足感人心,乃衍为诗歌,而比兴兴焉。然言韵者亦非古。古人有均而无韵。均者,均其声也。颅甯人曰:“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必起于晋宋之间矣。
元周伯琦《六书正讹》曰:“单出为声,成文为音,音和为韵。”李松石《音监》曰:“上古论字而未言声,逮曹植制四十二契,始有三千余声之说,其后僧宗彦作《四声等第图》,乃有六干声之广。汉魏以来之书,但言音而未言韵。魏左校令李登虽倡《声类》十篇,然亦未言韵也。其后晋之吕静因声类而撰《韵集》,于是有韵书之称。至齐汝南周彦伦辨平仄,著《四声切韵》,始有平、上、去、入之分。梁沈约本彦伦之书,借《毛诗》以为依据,参以己意,分配各韵,撰《四声类谱》。梁陈之际,诗科渐兴,隋唐以后,益重诗学,故学者莫不宗之。”
各家韵书,如王该《韵集》、周研《声韵》、阳休之《韵略》、李概《音韵决疑》、周思言《声韵》、杜台《韵略》、李节季《音谱》、释静洪《韵英》、张谅《四声韵林》、刘善经《四声指归》、夏侯咏《四声韵略》、
●卷一
○古今韵说
诗与言有以异乎?胡诗独有韵也?曰:诗与言无所殊,古人与诗所谓长言者也,而古语、散文多谐,不独诗也。特其意浅不足感人心,乃衍为诗歌,而比兴兴焉。然言韵者亦非古。古人有均而无韵。均者,均其声也。颅甯人曰:“考自汉魏以上之书,并无言韵者。”知此字必起于晋宋之间矣。
元周伯琦《六书正讹》曰:“单出为声,成文为音,音和为韵。”李松石《音监》曰:“上古论字而未言声,逮曹植制四十二契,始有三千余声之说,其后僧宗彦作《四声等第图》,乃有六干声之广。汉魏以来之书,但言音而未言韵。魏左校令李登虽倡《声类》十篇,然亦未言韵也。其后晋之吕静因声类而撰《韵集》,于是有韵书之称。至齐汝南周彦伦辨平仄,著《四声切韵》,始有平、上、去、入之分。梁沈约本彦伦之书,借《毛诗》以为依据,参以己意,分配各韵,撰《四声类谱》。梁陈之际,诗科渐兴,隋唐以后,益重诗学,故学者莫不宗之。”
各家韵书,如王该《韵集》、周研《声韵》、阳休之《韵略》、李概《音韵决疑》、周思言《声韵》、杜台《韵略》、李节季《音谱》、释静洪《韵英》、张谅《四声韵林》、刘善经《四声指归》、夏侯咏《四声韵略》、
在线下载列表
声明:部分资源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1330763388@qq.com 我们核实后将第一时间处理!
原文地址:诗学渊源--丁仪发布于2023-11-05 14: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