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脉”?“脉”与“气”又有啥关系?什么是“搬运”?“脉”与“搬运”的关系又怎样?懂得这些简明的概况,练功就有下手处了。
在下坐之后,呼吸时要“神与气合”,调息练气,进出吐纳,上下升降,不断地呼吸着。如果在练气当中,把“神与气合”的方法掌握纯熟了,即会感觉在下丹田里因此呼吸的长降而产生一团“热气”,古人叫做“先天真气”,其意思是与呼吸“后天空气”有分别的。“真气”的象征是一个“热感”,这团热气因呼吸的深、长、升、降作用愈聚愈多,聚到了相当的程度,即会随着一定的道路流行。这种热气流行取名曰“脉”,脉所流行的路线名曰“脉道”。综合全身的脉道,即手足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经络”。运用呼吸的方法,把这股真气的热流,循着脉道的经络循环流注,周遍全身,周行一个大圈子,仍旧回到丹田里,这种练功方法就叫做“周天搬运法”。
所谓“神与脉合”和“神与气合”,是指两个阶段,联系这两个阶段叫做“舍气从脉”。
先用“神与气合”的方法打好调息的基础,这是第一个阶段,即丹田里产生了热气。在热气产生以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这时即放弃“神与气合”,改为“神与脉合”。
热气在丹田里生聚壮满后,会自然地循经流行,这时就要把念头也随着它流行的道路前进,这就叫“神与脉合”。
热气产生时,放弃“神与气合”,而改用“神与脉合”,这种交换关系,叫做“舍气从脉”。
整个说来,练功的过程是先把念头集中,随着呼吸一吐一纳,继而丹田产生了热气,就根本不管呼吸了,而要把心念集中到丹田的热气上来,思想不要开小差。继续下去,丹田的热气会从丹田开始流注循环。这时,念头必须随着它流走,一直从背后上行到头顶,下至面颊,再下入胸腹,然后仍然回到丹田,自始至终念头都要跟着它,这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神与脉合”。
在真气发动之后,不论在丹田里酝酿生聚,或者已循着经络道路流行,千万不可用意去引它领它,而只能跟随着它自然流行,亦步亦趋,顺应自然,一点也不能勉强或急躁。这是运用“神与脉合”的要点,名叫“照法”,是“内视”功夫的初步,以做到活泼自在为原则。
有些人对真气的流行,不能顺应自然,而胡乱使用“领法”,妄用意识去当头“领气”,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出现偏差。“领法”本来是练气的口诀之一,有它专门的用处。但在这样的场合,却千万不可使用,因为初练功的人不了解经络道路的方向和大小交会的岔路,又因功夫太浅,不能控制气机的进退和指挥它分经流注。如果妄用意识去当头号引领,则等于瞎子引路,很可能引到悬崖,前途不堪设想。
【注:图片上的“彩光”为功态下的真实展现,无意中拍摄下来的,无任何作假】
真气在丹田里产生以后,因为“火候”不足,先期只能在丹田里酝酿着,一直到火候充满,才会因满而溢,就像江河之与湖泽,发生流注调节的作用,才开始向外流动。
在这一阶段,必须谨守禁忌事项的要求,身心二者都要放松,恬然怡静,不能紧张,免除急躁,连欢喜的意识也不能有,只有平淡视之,把念头与它合而为一,活泼自在地顺应自然,跟随着它流注,循环一个大周天。
真气在丹田里发动生热时,或在背后循着经络上行时,那股热流不可能太热,只允许它有温暖的成分,如象喝了美酒,微有暖意,所谓“如饮醍醐”,令人舒适,不能象烤火或者熨斗烫热一般。这种生热发暖的现象旧说名叫“起火”,练功出了偏差名叫“走火入魔”。暖热的大小程度,旧说名叫“火候老嫩”。如果火候太大,热气动过高,必须张口哈气,念“哈”字诀去调伏,声音要逐渐下降。
【注:图片上的“彩光”为功态下的真实展现,无意中拍摄下来的,无任何作假】
运用哈字诀的方法是,张口平舌念“哈”字音,气要绵绵不断地向外呼出。如此一经念动哈字音,则热气即会减低,同时胸部的气也立刻下降。但不可念动多次,只能适可而止,否则热气全消。
所谓大周天的循环,有它一定的轨道。这轨道是循着二十部脉道的经络路线流注运行的。真气在丹田里首先向锁钥任、督、冲三脉的“阴 库”(即会阴穴,在两阴之间)流注,折而走向“尾闾关”(在尾闾骨第二节中)。热气到这两个地方冲力比较大,动触的感觉很明显。再由尾闾关分两支流注,夹脊上行,直上腰脊第14椎两旁的“辘轳关”,由此继续上行,通过背、胛、肩、颈部,直达后脑枕骨棱下的“玉枕关”。初学的人只觉一片热气上升,功夫深的人则分四支上行。上述这段行程,即所谓“逆运法,通三关”。
【注:图片上的“彩光”为功态下的真实展现,无意中拍摄下来的,无任何作假】
气脉远行至此,其势已缓,故一般练功的过程,在玉枕关通过较慢,而热气亦减小了。再由玉枕关继续上行,越过头顶的“百会穴”,同“厥阴肝经”的气脉会合,仍旧前行,转变为向额颅面下注,与手三阳的气脉大会于“祖窍”(两眉中心略下些,又名额中、山根,但非天目)。由“月窟”下入目中,复出于“龙宫”(在大眼角上下眼睑有穴如星之处),循鼻两旁夹井灶(即鼻孔),下至上唇,左则转而向右,右则转而向左,在“人中穴”交叉而过,与“任脉”、“冲脉”相会(女性则会于“乳根穴”)。这一段的行程,在头面部分,已不感觉热,只感觉是分五条道路,自头下面有如小虫爬行,又似涂抹薄荷水,感觉也非常明显。
【注:图片上的“彩光”为功态下的真实展现,无意中拍摄下来的,无任何作假】
再从此下前项至“挨刀纹”(即项部横纹),循“人迎”、“气口”两穴(喉结旁)下入“缺盆”(肩窠凹中),与全身气脉大会于“膻中”(两乳之间)。这一段行程,虫爬现象减少,若有若无了。
从膻中分主从二支:主支由内里直下,归入于丹田,名叫“中脉”;从支则由“乳根”自胸膈下行,入于“日”、“月”双穴(在脐中两旁微上凹中,非针灸之日月穴),还合于下丹田,入窍归元。这样循环一遍,即是大周天的功夫。此时归元入窍的感觉,则另有一番滋味,微微出汗,神清气爽,轻松愉快,所谓“如灌甘露”即指此。
当真气归元,还于下丹田的时候,另外觉得有一股潜在吸力把肚皮向里吸紧,很象肚皮已贴着了背脊骨似的;同时又觉得丹田里的真气,有似香烟缭绕,悠游自在,荡漾漾,轻飘飘,似动似止,载浮载沉;又象钟表的摆,左右相应摆动似的,即旧说“氤氲紫气”。
此时,仍然把念头随着肚皮向内吸昆吻合在一起,一点也不能分心动念,既不可欢喜,也不可惊惧,切切实实地跟随着它向里吸入,一直觉得真气已不再向内吸的程度,即把念头集中在吸贴最紧的地方,这地方不会很大,一般说来只有鸡蛋大,或者鸽蛋大(功夫深了只有豆大)。如此把念头集中在这最后一点,一心一意“定住”在那里,连“氤氲紫气”也不动了,久久练习,功夫即会进步到“清静境界”,牙关也会闭紧,眼睛也会内吸,呼吸微细,绵绵不断,吸多呼少,这样已经达到比较高度的休息程度,比睡觉更能恢复精力,收效快又省事。如果不想继续练了,则把念头分开,全身放松,慢慢起坐,算是练完一趟功夫。
==================================================================
道家辟谷、太极、气功授课老师
卢老师
电 话 : 15872699979
辟谷乃是修道之人必会的功课。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云:“夫做道士,皆须知长生之要。尔既未能餐霞饮景(餐霞饮景即辟谷功法),克己求真,徒在世上,无益于体”!
辟谷亦是长寿之法。《淮南子·坠形训》:“食气者,神明而寿。”
《西游记》第十七回:“想是那个妖精,传他些甚么服气的小法儿,故有此寿。”
学习真正的辟谷需要专业的老师,真辟谷法只用一点清水,不用其他任何有形营养类物质,可以一个星期、数十天及数月数年不吃,纯正的道家辟谷功法!
辟谷期间除了剧烈运动外,基本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真正的道家辟谷不服用辟谷丸、黄精、黄精汤、水果、水果汁、酵素、蔬菜、蔬菜汁、黄芪水、阴阳水、蜂蜜等等(用这些营养物质称作辟谷的,只能算是一种饮食的调节方法,非道家讲的辟谷功法,道家的辟谷功法,有完整的一整套的练功练习方法,以解决人体能量需求的问题)有形营养物质!
============================================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如何修脉搬运发布于2023-11-01 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