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擎天地,把握阴阳(五)
阳偏盛
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进一步发展,可成为阳盛阴虚之证。
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古人这么重视阴阳论,那练功也用用啊!古人哪儿用都行,那怎么讲?如果是一般的病态人练功,病态的人他就是个病,把那个病再分分类,也一样会发现阴阳不平衡。无论什么病里边肯定有个阴阳不平衡。诊断里边最简单的疾病辩证就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这八纲里阴阳是纲,表里寒热虚实是六个目,分作三对,也是用阴阳来概括它。所以一个病必然是阴阳的不平衡,阴阳失调,所以练功就是调节阴阳平衡,病态的人调节阴阳的平衡,让它阴阳平衡了,所以讲“阴平阳秘,精神乃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是黄帝内经讲的东西。阴阳分离开了,精气就完了,人就死了。所以阴平阳秘就是健康人。练功就是要练这个阴平阳秘(得练气),要阴阳平衡。这是病态的人。但过去练功的不仅是治好病,达到一般的健康,还要往更高层次练起来,那就又有了新的理论了,那就是要把人的有形之阴化掉。
以前说一分阴化不掉就一分是鬼,鬼就是死亡,你就得死亡。只有把阴全化了,变成纯阳之体,你才能修炼成功。变成纯阳之体才能成为仙,不能练成,有阴就成为鬼。当然当时那是成仙的理论,我们现在怎么讲呢?就不会讲纯阳纯阴,因为纯阳纯阴就不是人世间了。我们健身练功就是要讲在人世间怎么好嘛。应该是阳要刚健。你看易经里边讲乾卦的时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要刚健,使我们的人体这个阳——真气,通畅无阻,身体各个部分没有阻碍的,没有阴凝之物。身体里边凝住了,没有这样的,很通畅,就是刚阳,刚健,自强不息嘛,它不会停息,身体里边的气没有停滞的。我们可以这么领会——把那个旧瓶装点新酒。说纯阳之体不是把形体没有了,是神和气在身体里边很好的流通。没有停滞。没有任何一点停滞的地方。要这么来认识它。要变成纯阳之体,这是把阴化了,变成阳,这个阳就是神和气。
阴偏盛
阴主静,主内收而为寒,故在阴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代谢低下,热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等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阴偏胜,多指阴邪偏盛而阳气未衰的寒实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阳虚,则成为阴盛阳虚之证。
阴胜的形成,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此即“阴胜则阳病”。
当然神和气来分,神属阳,气属阴。在传统丹道功夫里边就讲练功夫就是神和气二字,连这个精都不要,有形之精属于后天浊物,唯独那个气,而且还要元气,它跟那个气相比又粗了。当然对有形之体来讲,是对神气来说的。这是在练功上的应用,可以这么指导。有形之体属于阴,而且阴凝不通是个病态,但这个病态又有不同层次。我们健康人如果跟更健康的人相比,我们这样的身体也还是不通。形气不通,我们的神也不通,也还是通得不够,要更好地通达,这是一个。第二个,阴阳在练功的运用,就要把我们人和大自然的阴阳相统一(天人合一)。古人就强调人和大自然的统一性,人身一小天地,我们人的生命活动能够和大自然的阴阳四时变化统一起来,所以古人就非常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春天属于阳中之阴,夏天属于阳中之阳,秋天属于阴中之阳,冬天属于阴中之阴。这四时变化也是个阴阳变化。这一天,早晨、中午、黄昏、半夜也是个四时变化,所以这样的四时变化是个阴阳的变化。我们人就要适应这阴阳的规律,所以有些功法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练功方法。
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所谓“精气夺”,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阳偏衰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最为重要,这是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的缘故。由于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亦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
阳虚则寒,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阴偏衰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其滋养、宁静的作用减退。多由于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虚,虽然五脏皆可发生,但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其它脏腑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亦多累及肺肾或者肝肾,所以临床上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因为,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颤动等症。
《黄帝内经》也提出了四时调神大论,也叫四季调神大论。春天怎么调,夏天怎么调,秋天怎么调,冬天怎么调。春天使人符合大自然的生发之性,夏天蓬勃发展的开展之性,秋天收的性,冬天藏的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我们人的生命活动,也要符合这个自然规律,顺应阴阳四时以适应生长化收藏的自然的变化规律。练功就是要和自然界一体,人天混化。能够这样做了,自身变化了,自然界掌握了,这就是古人所谓“提擎天地,把握阴阳”,把握阴阳不是说把天地变化了。是你掌握它之后,和它成为一体而统一起来,也叫“天人合一”,掌握这个规律、运用这个规律。不是说我想改变它,“冬天下雪冻冰,让冬天不下雪不冻冰,让它特别热,夏天让它冻冰。”那夏天就变成了冬天了。我想把地球跑到太阳系外边去,我把握阴阳嘛。这样行不行?不行,这样违背了大自然的总体规律,那样就不行的,所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那虽然是对古人练气练功的描述,但不要把那种描述神化了,它讲的是人和自然统一以后的身心健康的特殊表现。这些问题就简单这么讲一讲!
阴阳亡失
阴阳的亡失,是机体的阴液或阳气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包括亡阳和亡阴两类。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导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外邪过盛,正不敌邪,阳气突然大量耗伤而脱失;或由于素体阳虚,正气不足,又加疲劳过度等多种因素所诱发;或过用汗法,阳随津枯,阳气外脱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阳,多由于阳气严重耗散而衰竭,虚阳外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肌肤手足逆冷,精神疲惫,神清淡漠,甚则昏迷,脉微欲绝等阳气欲脱之象。
亡阴,系指机体的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见汗出不止,汗热而粘,手足温,喘渴烦躁,甚则昏迷谵妄,脉数无力,舌光绛无苔等。
由于阴与阳相互依存,故阴亡,则阳必无所依附而浮越于外,阴亡之后可迅速导致亡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命亦告终结。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人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功法内容·请订阅此书
书内仅第一卷(三卷合一本)《调息秘要》就披露了儒、释、道、医、武、密等各门各派的练功诀窍。《调息秘要》关键就是讲特殊的调息方法,书里讲了近三十种调息方法,其中比较秘密的近二十种。《调息秘要》讲的调息内容不是一般的,而是被过去许多门派认为是诀窍、保密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能随随便便的动,调息要有一定的规章要求。这些练功的方法过去有,但具体怎么调息没有讲,而我们书中讲了好些调息的要点。这些调息秘诀,即使现在,你跟个明白的老师多年,也不一定会随便告诉你,为助爱好修炼者少走弯路,个人费时半年编辑整理老师的著作,希望有缘者也能得老师之甘露,广获受益!仅印刷了三千册(三卷合一,60元/本),望有缘者得之,售完即止!
(注:有意者学习或交流,可加卢老师个人微信及电话:13227602277)
============================================
个人微信
个人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三)发布于2023-11-01 1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