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的相互依存,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三)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孰主孰次就决定了这一事物当时的主要特性。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于消长变化之中,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阈(音同育,意:界限)值,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阴阳的相互依存,即阴阳的统一性,和前边的加到一起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我们说阴阳两者性质相反,互相对立,但这两者又存在于一个事物当中,它们两个是互相联系的,分不开的,不能分开。比如,一个桌子,上边为阳,下边为阴,是统一到一个桌子当中,没这个桌子就没这个上下。拿这个杯子来讲,外边为阳,里边为阴,如果没这个具体的杯子就谈不到这个杯子的里和外,所以说阴阳是对立的,但也是相互依存的。那个里边的阴是对外边的阳而言的。外边的阳是对里边的阴来说的。这两个谁离开谁也不行。所以这里边是相互依存的。中医讲“阴在内,为之守,阳在外,为之使。”阴在里边起固守的,阳在外边根据阴的功能表现出来(故中医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要秘密,要收起来,精神才能调治的更好,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好象是阴来使唤着它来干事情的。所以从阴阳来讲,如果把阴视作物质,阳就是物质的功能,它们是这么个不可分割的东西。两个不同的表现。这两个得统一起来。正因为两者是统一的。联系到一起的。所以过去中医才讲“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人体功能与物质的关系,也就是阴阳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一个阴,一个阳,都不能成立。从阴阳的作用来讲,过去讲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物,阴成形。阳在幼小的时候使它生,阴使它长。生是生命力,长是里边物质长起来。可到了老的时候就阳杀阴藏,阳的能起杀的作用,一杀,阴就把它藏起来。拿植物来讲吧,春天幼苗长起来,一长,那个生长力是阳,长成的形体是阴,可到了秋天,阳就杀,一到了秋天这个植物要死了,要凋零了,阴呢又把它藏起来。有的把生命力藏到根子里边去了,有的是把生命力藏到果实里边去了。这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它们是联系到一起的,分不开的。那儿一杀,生命力转化了,走了,上别处去了,这两个是互相依存的,所以讲相互依存。再拿人来说,人的有形之体是阴,人的各种功能是阳。中医说气是功能的表现,神也是功能的表现,所以管它叫神气。人有没有神气,先得从哪来?拿人的形体作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表现的功能叫做神气,那就称为阳,有形的体称为阴。而我们这个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既需要有形体,又需要有功能。光有形体,没有功能,人就要死了。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①诊治方面:用阴阳的属性来分析病情,如以色泽、声音、呼吸、气息来分辨阴阳,还可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寸为阳,尺为阴,浮大洪泽为阳,沉小细涩为阴等。
②辩证方面:阴阳是是八纲辩证的总纲。在临床中首先要分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大到整个病证,小到一个脉证;同样外科分类、诊断也可用阴阳来分:如疖、痛、丹毒、脓肿等多为阳证,感染性结核、肿瘤等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隐痛等症等阴证。
总之,疾病的诊断要以分辨阴阳为首务,只有掌握阴阳的属性,才能临床中正确运用。
你看人刚死的时候,时间不长,人还没有坏,那人缺什么了,哪个组织也没少,细胞也没有少,脑细胞、内脏、皮肤都没少,可人已经死了,功能没有了,所以这两者必须都具备。那这功能哪去了?生命力整体性没了,作为一个人的功能没了,变成了死人,不叫人了,叫死人(死人开水烫为什么不起水泡,同样的物质,活人死人为什么不一样?看之前的文章)。死人有它的规律,死人有死人的规律。死人的规律是什么呢?先是皮肤不完整,以后慢慢就烂、臭,化成无机物,从死人到组织、肉都烂没有了,就剩个骷髅,从死人到骷髅,光剩个骨头了,就不叫死人了,叫骷髅。还有组织的时候,烂了也叫死人。所以死人有死人的规律,一烂到组织没有了,光剩个骨骼叫骷髅了。活人就是得有精神在里边起作用。而精神就必须和形体结合到一起。这就是阴阳规律。没有形体就不会有精神。精神是依附于形体的,反过来精神又能够把形体的功能强化起来。你看这个精神,我们要动,你想动,要动,那个动是个功能,这儿一动就是功能,这儿一动,这个形体动得多,形体就发达了,肌肉就发达了,从功能要把这个形体强化起来,所以这两者是互相依存的,离开谁都不行的。这就是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统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人体所有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划分为阴阳两部分。人体脏腑组织,就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病,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若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即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总之,人体组织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对立统一。
阴阳的相互消长(四)
因为阴阳是处在一个统一的事物当中,它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是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个事物当中,而这一事物中,阴和阳是变化运动的。怎么运动的呢?阳要多一点,阴就少一点。阴要少点,阳就多点,它们总是在一个事物里边。你看那个阴阳鱼,这边是个尾巴,那边是个脑袋,正好对到一起,尾巴越来越粗,这脑袋就越来越细,尾巴变成了脑袋,脑袋就变成了尾巴,阴阳鱼就这个样子。这就是阴消阳长,阳长阴消,阴进阳退。阴要进,阳就退,阳要进,阴就退,阴阳消长,总保持一个平衡。在一个整体当中保持着平衡。这里边就是道理。那么光阴阳鱼这样看起来象,那么事也是这样吗?你看天气,日为阳,月为阴,白天为阳,夜为阴,这个阴和阳拿什么做衡量标准呢?阳光。白天是亮的,温热的,这一切是拿阳光作标准。晚上这个阳就比较冷一点,暗一点,是由于阳光来不了,所以白天和黑夜这两个是对立的。
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一个昼夜是个整体,可它们之间呢,阴和阳也是互相转化的,你看从半夜之后,半夜子时一阳生,半夜最阴,因为地球和太阳相背,光线过不来了,可到子时以后,慢慢在变,从阴里开始生一点阳,以后到了早晨出来多了,亮起来,一到了中午,阳光正在我们顶上,中午以后慢慢就少了,一直在变,变到半夜变成最阴,这也是一个阴要长,阳就退,阳要生,阴就退,它这里边就变化过来,你看夜里边最阴。后边还要讲物极必反的问题。它是个转化,这么转的。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我们人也是一样。精神活动,你高兴,醒着,这是个阳,睡觉这是个阴,睡着了,这是个阴。当然这个阴不是全阴,睡着了以后还要做梦,这是阴中之阳。我们醒着的时候犯困,累了打瞌睡,不瞌睡没有精神。那是阳中之阴。可是能不能不睡觉,老醒着,光阳,行不行?不行,光睡觉,不干事,行不行?也不行。事物总是这么一反一正、一阴一阳。那怎么办呢?高兴的时候,最高兴了,兴奋度最大的时候,慢慢就减小了,到最后就睡觉去了,慢慢就睡觉去了,睡觉睡到一定程度自己又兴奋起来。就这么一反一正,一反一正,任何的事物变化都是这么弄起来的。我们学阴阳理论就是拿这个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去会分析事物,要会分析它。不仅是学这个规律,要会拿它去看事物。
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的平衡协调状态,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而遭到破坏,导致阴阳之间出现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等情况,是对机体各种病理状态的高度概括。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第三个规律,消长到极点就变成转化物极必反,这就是阴阳相互转化的规律,阴变成阳,阳变成阴,这是物极必反的规律,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也是这个道理。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它都有这么一个到了极点就走向反面。这就是阴阳互相转化。如果说阴阳消长那个变化,按照现在的哲学来讲是个量变,事物的量变。那个阴,量变少,阳变多。这是量的变化。那么互相转化就是质变。质的变化,一下反过来了,翻过去了,物极必反的规律,从阳转到阴上去,阴转到阳上来,互相转化的,所以这个阴阳规律里既有予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又有质变量变的规律,同时也还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里的三大规律就都有了。这是它的基本规律。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精、血、津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久之则阴液生化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这四条规律看起来内容很简单,但是它从哲学的高度已经能够运用于宇宙万事万物,它可以用来阐述很多的事情,当然是阐述它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人就是运用阴阳规律、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阐述万事万物,阴阳五行是律例,音律,天律,这一套都是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来阐述的,不是用八卦阐述的。它可以用到万事万物里边去。那么到练功里边怎么来运用它呢?如果说个不客气的话,真要用到练功里边来阴阳规律也只是个说理工具,它也没有非常实质的内容。真要练功的时候里边得练具体内容。那个具体内容可以用阴阳规律来概括,但概括的东西并不等于内容。所以我们现在学阴阳学说能够懂得气的道理了,把气拿出来了,精气神拿上来了,后边再具体讲这个问题。
阴阳偏胜:阴或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病机。病邪侵入人体,在性质上,必从其类,即阳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阳,而形成机体的阳偏胜;阴邪侵袭人体则邪并于阴,而形成机体的阴偏胜。
由于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阳长则阴消,阴长则阳消。所以阳偏胜必然会耗阴,从而导致阴液不足;阴偏盛也必然会损阳,从而导致阳气虚损。
(1)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的基本原则:①阴阳偏胜的邪气有余之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宜用寒药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②阴阳偏衰总治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则泻热,阴盛者湿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使阴阳偏胜偏衰的异常现象回归于平衡的正常状态。
(2)归纳药物主要性能:药物的性能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沉浮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学沉,又皆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药性:主要指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其中寒凉属阴(凉次于寒),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栀子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之类。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淡味或涩味,习惯上称为五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升浮者为阳;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
功法内容·请订阅此书
书内仅第一卷(三卷合一本)《调息秘要》就披露了儒、释、道、医、武、密等各门各派的练功诀窍。《调息秘要》关键就是讲特殊的调息方法,书里讲了近三十种调息方法,其中比较秘密的近二十种。《调息秘要》讲的调息内容不是一般的,而是被过去许多门派认为是诀窍、保密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能随随便便的动,调息要有一定的规章要求。这些练功的方法过去有,但具体怎么调息没有讲,而我们书中讲了好些调息的要点。这些调息秘诀,即使现在,你跟个明白的老师多年,也不一定会随便告诉你,为助爱好修炼者少走弯路,个人费时半年编辑整理老师的著作,希望有缘者也能得老师之甘露,广获受益!仅印刷了三千册(三卷合一,60元/本),望有缘者得之,售完即止!
(注:有意者学习或交流,可加卢老师个人微信及电话:13227602277)
=============================================
个人微信
个人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二)发布于2023-11-01 15:23:18